棄耕拋荒

社會學詞語

棄耕拋荒是指土地具備耕種條件,但是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個人故意不進行耕種,致使土地荒蕪,這是我國農業存在的重大問題,原因有農業收入低、農村人口進城、土地污染、基礎設施薄弱、流轉困難等。棄耕拋荒嚴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影響農業基礎的穩定。

表現原因


勞動力外出打工
國務院參事馮驥才說,過去10年全國每天消失80~100個自然村。
一,南坑村是一個坐落在贛西北群山深處的小山村,清澈的小溪穿村而過,31座藍磚黑瓦的木屋,依山而建,散落在狹長的山坳間,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因為一口潔凈的池塘,它得名南坑村。
南坑村所在的合水村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靠木材銷售成為安義縣最富裕的村子。但隨著山上的樹越砍越少,國家開始封山育林,“靠山吃山”的合水村財路斷了。人均不到兩分的耕地,無法養活南坑村一家家張著嘴吃飯的人,村民開始外出打工謀生。這個始建於清朝末期、最鼎盛時有130多口人的山村,終究沒有擋住城市化的衝擊,青壯年擠入城市討生活,一家家搬離了村莊。
陽曲縣伙路坪村
陽曲縣伙路坪村
2012年,一個叫鍾兆武的64歲老人成了村裡唯一的居民,守護著這個據傳清朝末年由浙江麗水遷來的村莊。人少了,地荒了不少。山上的野豬也多了起來,經常下山糟蹋莊稼,地越荒越多。
二,陽曲縣伙路坪村300多畝地,一半退耕還林,一半由村民耕作。隨著村民進城打工潮流的興起,村民一批批遷離山區,耕地就迅速被七高八低的荒草覆蓋。陽曲縣老伙路坪鄉18個村莊的人走光了,他們扔下7000畝荒地。
務農人口老化
農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農民荒”。由於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90年代以來,農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兒童急劇減少,農民後繼乏人。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農民老化嚴重。趙家溝村戶籍人口數234人,在村常住約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兒童。
2012年仍然在種地的農民,一是那些老人在種,他們不計較在田間的勞作成本;二是那些沒有外出門路只會下力氣的農民在種,他們也基本不計較田間勞作成本;三是那些本著賺一點是一點的目的,響應政府號召的農民在種。因為不賺錢或者賠錢,種小麥的原動力普遍不足,這一點,只要不是傻子,心裡都清楚。很難說,長此下去,撂荒的田地不會越蔓延越多。
收入太低,農民無積極性
山西永和縣農民
山西永和縣農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2年10月在易縣多個鄉村調查時了解到,由於種小 麥的收益和成本只能勉強平衡,甚至會出現虧本,導致撂荒像一種傳染病般開始在易縣部分農村蔓延。有農民透露,2012年當地小麥播種面積只有2011年的2/3左右,而易縣農業局也表示,全縣約有2萬畝麥田出現季節性的拋荒
土地或灌溉水源被污染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理所研究員陳朝輝表示,根據他來的調研發現,廣東土地拋荒現象較為普遍,全省各地皆有零星分佈。但拋荒面積究竟有多少,仍缺乏權威機構進行調查研究。
除了村民主動放棄種地外,還存在被動拋荒的情況。2012年,全省陸地水域很多二級河流、小水庫和平原地區的溪河、池塘等水域因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而成為“臭水溝”,惡化了土壤環境和地下水源,導致部分農田不能灌溉。
基礎設施薄弱
抗災能力較差農業是自然風險大的弱質產業,受自然制約程度大,旱、澇、風、雹、霜凍、病蟲等自然災害頻繁,而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社會化服務跟不上,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增加了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程度,提高了生產成本,影響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特別是耕作條件惡化、基礎設施差的丘陵崗壠和低洼圩區,易澇易旱,很大程度是“靠天收”,投入多產出少,甚至有投入無產出,農民不願耕種,土地大面積成片拋荒。
流轉機制不健全
土地承包管理不力隨著農村社會發生的生老病死、升學、當兵、就業、遷徙等,人口不斷發生變化,僅廬江縣陳埠鄉2000年就收到140份要求退田的報告。人口、勞力、土地等生產要素變化造成耕地無人種的現象不斷發生。雖然各地相繼制定了一些土地流轉的辦法,但土地流轉機制不夠健全,缺乏靈活性,可操作性不強。多數地方土地流轉處於自發、無序狀態,而基層鄉村幹部在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缺乏力度,存在畏難情緒,不願作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致使部分土地拋荒。
土地爭端
臨沂市莒南縣筵賓鎮老子峪村,自2010年秋至今,2000餘畝耕地竟遲遲沒有耕種,大片的田地已長滿了青草,一些青草甚至長有四五十厘米高,只有少量田地種植了玉米大豆等作物。
一位村民指著眼前的田地告訴記者,自去年秋天他們村的兩千多畝田地便沒有播種,一直到今年夏天,村民的田地一直都是荒廢的。“村民們就指望著田裡的農作物維持生計,可是現在卻連這點收入來源也斷了。”
秋收后,他們要求村民按新分的土地進行耕種時,一些本來家中地多,重新劃分後面臨減少土地的住戶便不高興,在這些住戶的阻攔下,一些新分到地的村民想種卻不敢種,便造成了村裡絕大部分土地無人耕種的情況。

危害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壓力十分巨大。中國要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糧食必然要保障自給,耕地問題是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我黨和政府為了促進我國全面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新時期做出建設新農村的偉大舉措。社會進行轉型過程中,農村發展出現了諸多問題,特別是土地拋荒問題,嚴重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以及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
根據海關的統計,2012年1-11月份,中國糧食包括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種進口數量合計是1077.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了294.5%。

對策


提高農產品價格
另外,在安徽部分地區也出現這一現象。安徽亳州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顯強說,前段時間回家調研時發現,很多村民都不種小麥了,改種中藥材,“種植中藥材市場行情不好把握,但老百姓對種田也已經失去信心。”王顯強的希望是,中央及時調整政策,大幅度提高小麥和玉米價格。“只有這樣農民種糧積極性才能提高,小麥的總產量才不會下滑。”
強化土地承包管理
各地要從實際出發,針對土地拋荒的具體情況制定土地流轉的辦法和措施。一是妥善處理好勢力外出和人口、勞力、土地等變化形成的人地矛盾問題。認真做好餘缺田調劑工作。二是對自然條件差的拋荒耕地可以由集體收回,高榜田、水源條件差的統一改造為經濟林基地,低洼田、水浸田,可開發成漁池基地,再發包給農戶和集體統一經營,或對外發包。三是將分散的拋荒田通過與群眾協商採用調換與轉包的形式,儘可能集中連片,由村集體組織統一整治後進行招標承包。四是允許土地流轉對象、形式的多樣化,通過轉包、轉讓、出租、入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各地要大力引導農民更新觀念,提高素質,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和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和生態發展的要求,依靠利被進步,改善農產品品質和質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商品率,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在結構調整中要結合本地實際,把各地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依託自身優勢培育優勢產業,發展特色農業。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建立“風險共擔、利益互補”機制,使農業能夠分享加工、流通環節利潤,有效地避免和減少市場風險,增加農業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要切實搞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革管理體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管理和保護力度,保證農業生產通旱能灌,遇澇能排。要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提高耕地質量,改造中低產田,提高中低產田的生產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營規模水平,增加勞動者收入,減輕勞動強度。要做好自然災害的防禦,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監測,做好防災、抗災、救災。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創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不斷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農業自然風險,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農業的穩定性。
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實行保護和扶持政策當前農業比較效益低的現狀迫切要求增加對農業的投人,實行保護政策。國家要發揮農業投入的主導作用,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引導和促進社會多渠道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要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發展科技農業,通過科技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的物質轉化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業物質投入的經濟效益。
提高市楊佔有豐認真貫徹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各項政策,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手中餘糧,促進糧食收購優質優價政策的落實,保護農民利益。要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和管理,大力發展“定單”農業,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積極培育連接農民和市場的流通中介和代理組織,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銷售隊伍。通過搞活流通,提高市場佔有率,確保農產品價值的實現,降低交易成本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要充分認識到當前做好減負工作的特殊重要性,認真貫徹減輕農民負擔的方針、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要以農村稅費改革為契機,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對現行農村稅費征管體制進行調整和完善,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村分配體制,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