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粘蟲
鱗翅目夜蛾科的動物
玉米粘蟲(Mythimnaseparata walker)是一種玉米作物蟲害中常見的主要害蟲之一。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行軍蟲,體長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黃褐色,雄蛾色較深。以幼蟲暴食玉米葉片,嚴重發生時,短期內吃光葉片,造成減產甚至絕收。
一年可發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為主。天敵主要有步行甲、蛙類、鳥類、寄生蜂、寄生蠅等。
玉米粘蟲
玉米粘蟲(圖片2)
玉米粘蟲
幼蟲:幼蟲頭頂有八字形黑紋,頭部褐色黃褐色至紅褐色,2~3齡幼蟲黃褐至灰褐色,或帶暗紅色,4齡以上的幼蟲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條背線,所以又叫五色蟲。腹足外側有黑褐紋,氣門上有明顯的白線。蛹紅褐色。
成蟲:體長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黃褐色,雄蛾色較深。前翅有兩個土黃色圓斑,外側圓斑的下方有一小白點,白點兩側 各有一小黑點,翅頂角有1條深褐色斜紋。
卵:饅頭形稍帶光澤,初產時白色,顏色逐漸加深,將近孵化時黑色。
幼蟲防治重發區需要普遍防治,一般發生區需要及時挑治。
玉米粘蟲
技術意見提出,對成蟲防治,要利用粘蟲成蟲趨光、趨化性,採用糖醋液、性誘捕器、殺蟲燈等無公害防治技術誘殺成蟲,以減少成蟲產卵量,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幼蟲的防治時間,全省大部分地區為9月上中旬,防治對象田為中遲熟夏玉米田,防治指標為玉米田蟲口密度30頭/百株。防治時畝用50%辛硫磷乳油75-100克、或40%毒死蜱(樂斯本)乳油75-100克、或20%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1000倍液,對水40公斤均勻噴霧。
玉米粘蟲(圖片3)
玉米粘蟲
玉米粘蟲為雜食性暴食害蟲。危害最嚴重。我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和危害。1癥狀識別鑽蟲與地老虎同屬夜蛾科的害蟲,一生分為四個階段,成蟲、卵、幼蟲和蛹。豁蟲的幼蟲裸露在植株表面取食為害。1一2齡幼蟲多隱藏在作物心葉或葉鞘中,晝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葉肉殘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條斑。5一6齡幼蟲為暴食階段,蠶食葉片,啃食穗軸。2形態特徵成蟲淡灰色或淡黃褐色,雌成蟲體長18一20毫米,雄成蟲體長16一18毫米。卵半球形,有光澤,卵產在植物的枯葉或嫩葉端部的皺縫間。初孵幼蟲灰褐色,2一3齡幼蟲取食嫩葉時,身體前部或大部呈綠色或灰綠色。老熟幼蟲體長38毫米,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變化甚大,蛹體長約20毫米,紅褐色,有光澤。3發生規律亂蟲無滯育現象,只要條件適宜,可連續繁育。世代數和發生期因地區、氣候而異。我國從北到南一年可發生2一8代。
玉米粘蟲圖冊
一年發生2~8代。成蟲需要補充營養,對糖醋液的吸收性很強。成蟲晝伏夜出,在黃昏至午夜活動最盛;成蟲飛翔力強,每年均有幾次遠距離的定向遷飛。產卵喜產於麥子枯黃葉尖或葉鞘和被地下害蟲為害而造成的枯心苗上。幼蟲多在夜間活動取食。3齡后的幼蟲有假死習性。幼蟲老熟后做土室化蛹。黏蟲是一種間歇性猖獗發生的大害蟲,黏蟲對溫濕度要求比較嚴格,雨水多的年份黏蟲往往大發生。
遼寧發生了嚴重三代粘蟲災害,災害發生的密度和分佈範圍為20年來罕見。截至12日,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200萬畝。
針對嚴峻的防控形勢,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全省統一組織,及時採取科學滅蟲辦法,把蟲災損失降到最低,堅決防止蔓延,並決定下撥專項滅蟲資金1000萬元人民幣。全省各地已經開展了大規模防控行動,組織大量人員實施拉網式普查,及時發布預警,並出動1.4萬餘人,近8000台機械裝備在一線防治,日防治作業面積餘70萬畝。
其實玉米粘蟲的天敵除了人類和農藥他們都去哪兒?這才是最值得科學家和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