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越南人的結果 展開
- 越南愛國歌曲
-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居民
越南人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居民
越南古代宮廷服飾
京族祖百越駱越,語言屬越芒語族,其祖居地為越南北部平原和半山區。從11世紀開始,不斷向中部和南部擴散,現已遍布全國各地,尤其是平原地區和城市。在遷居他鄉過程中,各地京族吸收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並結合原本的特有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地區文化。
越南國語字與喃字
越南語與漢語系屬不同,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漢語的極大影響,尤其是在辭彙方面,據統計,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這種借詞還具有多個層次,如唐代前後借入的“漢越語”這一層次,與漢語的切韻音就存在整齊的對應,對於中古漢語語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十世紀初以前,越南社會各階層都使用漢文。一些重要的越南史籍,都是用漢文編寫的。現存最早的有喃字的碑刻是1209年刻制的。所謂“喃字”(“字喃”),就是利用現成漢字或漢字的部件組成新的本族漢字,作為借用漢語漢字的補充。有幾個短暫時期,越南以喃字為正式文字,跟漢語漢字并行,多數時期喃字用於民間,不作為正式文字。
越南語現今使用的書寫系統稱為“國語字”,採用拉丁字母。這種拼音文字是以法國傳教士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 1591-1660)設計的方案為基礎創製的。1884年,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開始在越南南方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後來傳播到越南全國。1945年越南獨立后,這種文字成為法定文字。
有關數據顯示,至2011年越南人口約為9000萬。公開表明自己宗教信仰身份的人口約2000萬,其中,佛教徒約1000萬,天主教徒約700萬,其他教派信徒約300萬。但這不是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有研究認為,越南80%以上的人口都參加各種形式的宗教活動,持有某種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信仰。由於越南佛教徒信仰的是大乘佛教,不要求教徒參加特定的宗教儀式,也沒有像天主教那樣具有嚴格等級的教會體系,因此,很難認定一個越南人是否為佛教徒。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越南的廣義教徒占越南人口的3/4以上。
越南奧黛
越南地域上劃分為8個大區,即:紅河平原、東北、西北、中部北區、中部南沿海地區、西原、南部東區、九龍江平原。8個大區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紅河平原,平均每平方公里1217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北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69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是北寧省,平均每平方公里1227人;人口密度最小的省是萊州省,平均每平方公里僅34人。
越南美食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嚴格的飲食禮儀,從平時餐桌上家庭成員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擺設都很講禮儀。烹飪方法非常講究,原料和調料搭配備受重視,要遵循一定的規矩。南方人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較隨意。
越南春節
四襟衣
除了奧黛以外。越南京族婦女的傳統服飾過去還有四襟衣和三婆衫。四襟衣在二十世紀初以前,曾廣泛流行於越南北部。四襟衣有四片衣襟,後面兩片衣襟縫在一起,前面兩片衣襟打結,並和各種顏色的綢腰帶系在一起。裡面搭配用白綢或原色絲綢縫製的肚兜。穿四襟衣通常要配鴨嘴巾,頭戴平頂斗笠。現今,越南北部仍有民歌女歌手依然這樣穿戴。三婆衫是越南南方的傳統服裝,早期的三婆衫十分寬大,開衩到腰間,兩邊前擺均有大衣兜。至上世紀70年代,城市女性對其進行了改良,使其成為一種既具有民族性又時尚的服裝。改良后的三婆衫,胸部和腰部被收緊,使之更貼緊女性的身體。衣袖和袖口也進行了各種創新,並採用西方的剪裁方法,加上蓮葉型、燕翼型、西服型等翻領。很多時候,人們乾脆去掉兩片前衣襟的口袋,以使三婆衫更加輕盈飄逸。
提親是男女雙方家庭互相見面,正式建立起兩家的婚姻關係。男方家到女方家,請女方家允許男女雙方在做出結婚決定前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以進一步了解對方。
提親之後是訂親。訂親的聘禮是根據女方家提出的要求準備的,通常包括檳榔和蔞葉、酒、茶葉、冰糖蓮子、糕點等。彩禮將放在女方家的供桌上,並上香祭祀。隨後,一小部分彩禮將退還男方,作為“回禮”。其餘部分將分成許多小份。隨後將這些彩禮隨喜帖分發給親朋好友。訂親儀式上,雙方將定下迎親的吉日良辰和婚禮的各項程序。
訂親之後是迎親,包括“請新娘”和“迎新娘”兩項儀式。迎親前,男方家將派人帶檳榔和酒到女方家“請新娘”。在女方家,新郎新娘要站在供桌前點香祭拜,向祖宗報告。然後,兩人端著檳榔請雙方家庭的親戚嘗嘗。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也要燒香祭拜祖先。
入洞房前另一項備受重視的習俗是為新郎新娘鋪床。出於對新婚夫婦白頭偕老、子孫滿堂的美好願望,人們通常找媒人、婆婆或一位老太太鋪新床。這些人必須慈祥仁厚、多子多孫。
越族的傳統村落通常擁有河堤、村口牌樓、村亭、榕樹、渡口、田園、池塘。村莊一般建在地勢較低、鄰近河溪的地方。周圍常有竹叢環繞,村口立有牌樓,牌樓和村裡其他建築都有指向藍天的翹檐。村頭或村中心有村井。村井有的是土井,有的是用蜂窩狀岩石或石頭建的,形狀各異。村裡的主幹道一般通往村亭。按民間信仰,村亭是一個很靈驗的地方,因此通常建在一個風水寶地。村亭祭祀的是城隍。他們是建村始祖或民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村亭是一個公共活動中心,也是村裡重大事件的舉辦場所,更是全村節日盛會和文化活動的舉辦地。綠色的竹叢後面是通往各個小巷、鋪斜磚的村路。村裡小巷互相連通。
大多數北部和中北部農村民居的結構都包括正房和廂房,多為三間兩廂,前面為大院,後面是園子,前堂後院還種有花卉盆栽。越族民居通常還有堂屋,堂屋一般設有供台,供台上有神位,供台上擺有水果盤、香爐、木器、水酒、燈燭、花瓶、香碗等祭祀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