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詩學

文化詩學

文化詩學一般指新歷史主義。新歷史主義指出,歷史充滿斷層,歷史由論述構成。

產生背景


文化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有物質文化、有制度文化,有精神文化,當這種三種文化形態它發展不平衡,出現一種畸形的時候呢,那麼社會文化道德失范的問題有就產生了。經濟的發展,是要有人文精神的引導,先進的精神文化絕對不是那種可有可無的東西,它必然就要在很大的程度上作用於社會的經濟發展,沒有社會的經濟發展,是萬萬不可的,但是沒有社會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的發展,也是萬萬不可的,在物質文化發展的同時,人文理想先進的精神文化,我們需要這樣的關懷,這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更加重要的是,現代工業經濟的發展,需要深度的精神文化的引導,經濟的發展要體現一種以人為本,如果經濟的發展不利於人的建設,不利於人性的完善,這個讓人們感到機器的壓迫,環境的污染,文物的破壞,信仰的失落,慾望無窮地膨脹的話,那麼這種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的意義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所以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精神文化的發展,並不是總是統一的,它相反這兩者的發展,它往往是一種矛盾的,就是說在人類的歷史上,工業文明所代表的這種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常常出現一種二元對立的現象。內涵在中國當前的學術界,流行一種叫做文化研究,這種文化研究它是西方引進來的一個詞,但是,這個詞被引進以後,它成為了我們中國當前的一種思潮,這種文化研究,是對現實的一種回應,它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目前的這種文化研究的對象已經從解讀大眾文化等等現象,進一步地蔓延,比如說去解讀環境污染,解讀廣告,解讀模特表演,解讀小區熱,解讀轎車熱,去解讀網路熱等等,結果,解讀的對象就離開了文學、藝術作品本身了,那麼這樣子,這種文化研究這種文化批評,就越來越成為了一種無詩意的,和反詩意的社會學的批評,那麼這種批評我覺得它是一種社會學的批評,是一種政治學的批評,像這樣發展下去,這個文化研究它就要跟文學、藝術脫鉤,要跟文學藝術理論脫鉤,那麼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提出了"文化詩學"的一種構想。提出原因"文化詩學"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積極的回應了,但是"文化詩學"提出的理由是什麼,首先,它是詩學的,也就是說它是詩意的,它是主張詩情畫意的,不是那種反詩意的,非詩意的,它不能夠脫離開文學藝術作品,其次,它的研究和批評的視野呢是文化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理論發展出現了兩次轉折,第一次就是80年代初期的所謂的審美的轉折,那個時候鄧小平提出來,以後我們不再提文學為政治服務了,文學是什麼,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東西,當時討論得很熱烈,這是一次轉向,到了90年代,又說文學藝術這是一種語言,出現了一種語言的轉向,那麼自審美的轉向與語言的轉向以後,這個文藝社會學已經沉寂了相當的一段時間了。現在,由於新的文化研究的勃興,我們似乎看到似乎又回到了原點,我們又關注一些文學以外的似乎這種外部的問題。實際上,不是現在新興的這種"文化詩學",跟原來的那箇舊的文藝社會學,已經有很大不同,首先就是文化詩學它所面對的對象比過去要寬廣得多,過去的文藝社會學它就解讀傳統的現實主義的,浪漫主義的那些作品,而現代的文學詩學它要解讀的對象大大的擴大,包括文學藝術,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作品,包括現在發展起來的、流行的大眾文化,影視這些都是我們要解讀的對象,所以它對象大大地拓展了,另外觀念也更新了,比如說現在有的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權主義,新歷史主義,這都是一些觀念的一些變化,也就是說自從審美的和語言的這種洗禮以後,這個"文化詩學"它找到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那就是緊緊的從作品的語言出發,來揭示作品的思想意義,而不是像那些過去那些批評家那樣,脫離開作品的形式和語言,空談一些意義,已經不是那樣了。基本訴求那麼"文化詩學"的基本訴求是什麼呢,那麼就是通過對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的文化解析,提倡深度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關懷,提倡詩意的追求,批判社會文化中一切淺薄的、庸俗的、醜惡的、不顧廉恥的和反文化的東西。深度的精神文化,應該是本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世界的優秀文化的一種交融的產物,它追求意義和價值,那麼這種深度的精神文化的主要特徵,就是它的人文的品格,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保證人的心裡的健康,關懷人的情感的世界,促進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全面的發展。具體要求"文化詩學"是具有當代性的一種文藝理論,它的基本要求,分為三點,第一點"文化詩學"關懷文學的現實的存在狀態,具有一種現實性的品格,它緊緊地扣住中國的市場化,產業化,以及全球化,折射到文學藝術中出現的問題,並且呢,要加以深刻地揭示,當前的一些文學藝術作品,隨著市場經濟漂流,為了賺錢,不惜鮮廉寡恥,一味熱衷我剛才說過的所謂"原生態"的性描寫,迎合人的那種低級的趣味,把人的感覺給動物化了,或者是宣揚暴力,把搶劫,綁架,鬥毆這些東西當成英雄的事業,影響我們的青少年,使我們的青少年不知不覺當中走上了歧途,或者是一些大眾文化,流行文化,表面看來是無害的,實際上呢,我覺得是用糖衣裹著毒藥,把肉麻當有趣,那麼文化詩學呢,它要有一種批判精神,它要義不容辭地對這些東西加以揭露。當代的文學藝術應該有自己的獨特的價值的趨向,這就是歷史理性和人文精神這二者之間的一種張力,我始終是認為,作家和藝術家他是在人的感情這塊園地里工作的,那麼他們跟社會學家,跟經濟學家跟企業家等等,是有所區別的,就是說作家藝術家的追求,和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他們的追求是有所區別的,對於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這些人來講,他更加關心的是社會的經濟的發展,甚至,認為為了經濟的發展,犧牲一些人文的東西,付出一些人文的代價,也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歷史的進步,打破一些罈罈罐罐,傷害一些人的感情,損害一些人的尊嚴,甚至犧牲一些人,都是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們更加強調的是一種歷史理性,往往呢,忽視人文關懷,那麼作家藝術家就不是這樣,作家藝術家呢,他是伸出兩隻手,他既要歷史理性,也要人文關懷,他不在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不,他兩個都要,魚要,熊掌也要,都要,這就是作家和藝術家的一種特性。第二個要求,"文化詩學"開闢了文化的視野,發現文化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文化視野的內容,包含了許多方面,比如說對作品,我們要進行一種價值的閱讀,就是西方學者提出來,閱讀文學作品有兩種閱讀,一種叫做品質閱讀,一種叫做價值閱讀。品質閱讀主要是衡量這個作品的藝術性的高低,而價值閱讀主要是要揭示作品所隱含的文化的價值。如果我們對作品進行一種價值閱讀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作品裡面一些很新鮮的東西。比如說北大的教授老教授季羨林先生,他就是用一種儒家的文化,去解讀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那麼他的發現跟我們不同,按照我們一般人的解讀就說朱自清的《背影》寫出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但是他用儒家思想解讀以後呢,他說這篇作品主要寫的父慈子孝,他讀出來的是父慈子孝,像"孝"這個東西,英文連翻譯都翻譯不出來的,這是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這個要翻譯呢,大概可以翻譯成這樣,對父母的虔誠,很羅嗦,英文裡邊沒有這個詞,只有儒家文化有這個詞,因此我們用儒家文化解讀這篇作品,我們就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我們要把作品放到原有的歷史語境中去加以解讀,這一點,也是文化詩學的一個要求,也是很重要的,另外,文學藝術我們還要著重考慮文學藝術與別的文化形態的一種互動,要研究這種互動的關係,按照德國當代著名的一個符號學家叫卡西爾,他的符號學的文化概念,那麼文化的樣式在他看來主要是有六種,那就是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六類,實際上我認為還可以包括政治、哲學、倫理、道德、教育、民俗等等,那麼"文化詩學"呢,可以研究文學與語言,文學與神話,文學與宗教,文學與科學,文學與歷史,文學與政治,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倫理,文學與道德,文學與教育,文學與民俗,等等的相互的關係,這樣,我們就能夠發現作品的新的意義,我認為文學藝術不可能是完全封閉的一種系統,這一點呢,魯迅早就說過,他說文學家的話其實還是社會的話,他不過感覺靈敏,早感到早說出來,所以企圖擺脫社會文化的這種文學藝術研究呢,也就是孤立的文學藝術研究與批評呢,我覺得呢,總是有缺憾的,所以文學藝術研究批評,需要文學藝術之外的這種參照系,例如文學它是一種文化,歷史呢,也是一種文化,那麼這兩種文化是一種互動的,那麼我們進行一種互動的研究呢,就會發現許多有意義的,有趣味的方面,比如說目前流行不少歷史題材的小說和電視劇,那麼不少歷史學家呢,就經常批評這些歷史題材的小說,或者電視劇,裡面呢,有很多是跟歷史事實不符的,我們看了這些批評以後呢,就感到觸目驚心,這些小說家,這些編導連起碼的歷史知識都沒有了,怎麼能這麼亂寫了,實際上呢,我不相信這些作家這些編導,連起碼的歷史知識都沒有,他們就敢去寫歷史小說,就敢去編導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其實文學創作它是屬於一種審美文化,它是人類的一種審美活動,我們所寫的作品,能不能夠稱為文學作品,關鍵就看他筆下所寫的生活,是不是以情感來評價生活,關鍵是看這些作品是不是以情感來評價生活,是不是富有詩意,俄國的一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他曾經說過很有名的一句話,他說創作的主旋之一,就是感受到詩意和沒有感受到詩意的這種區別,我覺得他說得是很對的,寫歷史題材的作品,也不能為了忠於歷史,就完全客觀的不動感情的完全的照搬歷史事實,歷史小說和歷史劇其中的歷史,都是經過作者的感情過濾過的歷史,他已經不是歷史的原貌。比如說魯迅的《狂人日記》裡邊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話,那麼我們也要進行細讀,《狂人日記》裡面有一句話,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中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那麼這句話我們要加以細讀,不能夠像過去舊的文藝社會學那樣,它表現的就是舊禮教要吃人,不能夠這麼一筆帶過,我們要問,為什麼魯迅要在這裡寫,這歷史沒有年代,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歷史是應該有年代的,為什麼說這歷史沒有年代呢?那麼我們就會想到,魯迅想到的是中國封建統治兩千年很長,漫長的歷史,不是哪一天哪一年,哪一月的事,因此說,沒有年代,漫長,在漫長的年代裡面。另外,魯迅為什麼要寫"歪歪斜斜",每頁碼鬥爭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為什麼"仁義道德"幾個字是歪歪斜斜的,寫出來的,"歪歪斜斜"又是什麼意思,歪歪斜斜在我們看來就是一種敷衍的,不認真的,所以才是歪歪斜斜寫出來,也就講它那個"仁義道德"封建統治者所講的"仁義道德是"是敷衍人民的,敷衍老百姓的,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後面還有一句話,說我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中看出字來,字縫中,為什麼是從字縫裡面看出來的,為什麼不是直接看出來的,是從字縫中看出來的,我們就知道,表面上他還是講的仁義道德,是透過這個字縫,透過字縫也就是裡面真正它講的是"吃人",這是對封建社會的罪惡的一次宣判,所以像這些句子,我們都要經過我們的一種細讀,經過一種細讀,所以這個"文化詩學"呢,它是重視通過語言來揭示意義的,這是"文化詩學"所堅持的,"文化詩學"作為一種文學理論的新形態,必將推進我們時代的文學批評,為文學的發展做出貢獻,我想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