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廟
山西太原的文廟
太原文廟位於迎澤區文廟巷西,始建於金天會年間(1123年-1137年),明代重修並擴建。原址位於太原城西水西關,清光緒7年(1881年)毀於汾河決堤,清光緒8年(1882年)遷至現址,是太原規模最大的文廟。
太原文廟佔地13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照壁、六角井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和崇聖祠。院心寬廣,古木參天。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殿基為“凸”字形,前置石雕欄板,使大成殿更加舒朗壯觀。現為山西省博物館一部。
據明萬曆《太原府志》、清道光《陽曲縣誌》記載,在縣治西有府縣兩學宮並峙,宮內有府縣兩文廟。府文廟建於金天會年間(1123年~1137年),縣文廟建於金大定年間(1161年~1189年),規模宏大。廟外有兩大坊,東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屬兩廟共有。廟內的主要建築,有欞星門、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名宦祠、鄉賢祠、孝悌忠義祠、崇聖祠、文昌祠、奎光樓、敬一亭、更衣廳、泮池石橋以及供教學使用的明倫堂、齋房、教諭宅、訓導宅等。可惜1881年(清光緒七年),汾水泛濫,兩文廟被毀。
太原文廟欞星門
移地重建的文廟,即現存的文廟,總佔地面積達4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兩重院落,門殿廡祠近百間,巍峨壯觀,四周紅牆高聳,中軸線上依次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和崇聖祠以及兩院之廂房等。欞星門外建有牌樓、照壁、井亭。牌樓系木構建築,上書金字“文廟”,現已移至文廟西花園門前。原牌樓后是一大照壁,中間鑲綠琉璃團龍。照壁的東北、西北向建有兩座六角井亭,據傳是崇善寺的遺跡。由於把文廟闢作博物館后沿照壁、井亭另築了圍牆,故在欞星門外又形成一院落。
欞星門是文廟的大門。欞星為天鎮星,相傳為天上文曲星,以“欞星”名門,意為孔子應天上星宿而降,旨在聖化孔子。此門建在高台上,是三間六柱帶有斗拱的衝天式木牌坊。門間的牆上鑲有4個綠琉璃團龍,光彩奪目。門前蹲卧銅、鐵獅4隻。進欞星門是文廟的前院,院內原有泮池石橋。泮指古代的學校,清代稱考中秀才為入泮,從泮橋上走過自然就是秀才了。後人大概嫌秀才學位太低,不過癮,因而將泮橋戲稱狀元橋。從狀元橋上走過,就意味著將來中狀元,所以深受學子們青睞。但“文化大革命”中拆橋填池,現已無存了。
大成門是文廟的第二道門,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綠瓦飛檐,彩繪斗拱,金碧輝煌,由3個門組成。中為大成門,兩旁掖門,東曰“金聲”,西曰“玉振”,門名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語意。金指鍾,玉指磬,比喻孔子的德行就像奏樂,以鍾發聲,以磬收韻,完美至極。以此盛讚孔子“德牟天地”、“道冠古今”,並與“大成”相呼應。
過大成門是文廟的第二進院。院心寬廣,古木森森,花草鬱郁,特別是那紫藤纏枯柏,猶如枯柏復生,濃蔭匝地,可謂奇特。院內正面的大成殿是文廟的中心建築。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稱為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更名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琉璃剪邊,重昂斗拱,莊嚴雄偉。殿內曾供孔子及其四配十二哲木主神位,也有說是塑像。四配是顏回(字子淵)、曾參(子輿)、孔〖HT4”,6〗亻〖KG-*2/5〗及(子思)和孟子,這是孔子的四大賢弟子及嫡傳人。特別是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十二哲是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顓孫師(子張)、有若和朱熹。四配十二哲的供奉與陪祀,顯示出孔子之學後繼有人,濟濟一堂。但塑像和牌位現已無存。
大成殿前有一石雕欄桿大月台,高1?3米,長27米,寬18米,是舉行祭孔儀式的地方。對孔子的祭祀,有朝廷規定的春秋兩大丁(即農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祭,有孔子的誕辰(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祭。每逢祭祀,諸門洞開,鼓樂齊奏,香煙繚繞,燭光洞天,隆重肅穆。大成殿兩側為東廡和西廡,是供奉先賢先儒之處。大成殿後建有崇聖祠,是供奉孔子先人的地方,據說後來把孔子夫人的牌位也移進供奉。
廟內字畫收藏
博物館展區面積18000平方米。東、西21間及大成殿具備舉辦大型展覽的條件。全年展覽頻繁,2004年共舉辦各類文物、書畫、圖片、模型等展覽21個,特別是“傅山書法精品展暨日本著名書法家作品展”、“秦晉國畫聯展”、“大型航天航空模型展”、“李克仁草書展”等在省城太原引起極大關注和廣泛好評。2005年春節期間,該館舉辦了“山西省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大型民俗風情活動”,邀請民間匠師現場表演展示,為省城春節增添亮色。2007年完成基本陳列“千秋孔子展”。
太原文廟位於太原五一路文廟巷2號(上官巷直走進入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