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
茶文化園區
我們常說的茶園包括兩種,一種為種植茶葉的地方,另一種為喝茶娛樂的地方。
茶園的建設主要有茶文化展廳、茶藝表演室、品茗館等部分。
茶文化展廳展示內容包括茶的起源和發展、茶與文化、茶與民族團結、茶與人類健康、茶的綜合利用。
其次,還有叫茶園的地方。
茶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是人類三大飲品之一,消費量超過咖啡和可可。飲茶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其主要作用是:興奮解倦,利尿明目,解毒止渴,消食去膩,益思少睡,增加營養,抵抗衰老,降壓減肥,強化血管,抑癌。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深有體會“人不可一日無茶”,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稱“茶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最好的飲料”,日本人則稱茶為“原子時代的飲料”。
茶園
茶園
茶園,當年湘南起義的紅色據點。這裡四面環山,地勢險要,大山之間有條狹長的平原帶,上茶園,羅家莊,下茶園三個小村就緊緊相連坐落在這條帶上。上茶園坐落在帶口,後背是兩座陡峭的石山,好一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茶園因出了個余經邦而出名,余經邦也因指揮幾次茶園大戰獲勝而揚威。
1926年7月,余經邦受縣委派遣,回茶園組建茶園農民自衛隊,任隊長。這是宜章縣第一支農民武裝。這支武裝,將該村交易會的積穀120石變賣,將籌得的經費開辦地下“兵工廠”,自製武器,早上操練,上、下午生產,為宜章人民開展武裝鬥爭奠定了基礎。茶園,一直是赤石區的紅色堡壘,被當地土豪劣紳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1928年3月1日和31日,反動武裝前來“圍剿”,均被余經邦領導的自衛團和赤衛隊打得落花流水。1928年四月初,宜章黨政軍主力轉移后,赤石農軍在資興因掩護五縣農軍撤退被敵軍阻截,退回茶園地區堅持鬥爭,英勇頑強地開展反“圍剿”鬥爭。4月中旬,國民黨軍,挨戶團、土匪分三路圍攻茶園,展開一場惡戰,又被打得狼狽逃竄。由於大局敵強我弱,且無彈藥給養補充,余經邦把隊伍化整為零,率領一部分戰士秘密轉移到湘粵邊境堅持地下活動。不久,敵軍接連對茶園瘋狂燒殺,三個村子79戶燒得只剩下一間破廟和一間碓屋,殺得只剩24戶還有人。時有民謠曰:茶園三個庄,燒得一片光,飯碗冒一個,筷子冒一雙。茶園,遍體鱗傷;茶園人民,照樣挺直腰桿。紅軍長征過此,留下部份傷病員,照樣收容護養。爾後的游擊鬥爭,這裡仍是重要據點,全力支持游擊武裝。茶園,沒有倒下在戰亂;茶園人民,永遠是那麼堅強!茶園,屬楊梅山鎮,村後有武廣高鐵,1803省道,有進村公路,交通便捷。熱烈歡迎外來遊客,茶園人民有著光榮傳統,依然是那麼熱心親切。
余經邦(1895~1932),下茶園人,舊居尚在,磚木結構,保存完好。他參加湘南起義,任赤石工農自衛團總指揮,宜章縣蘇維埃政府裁判委員會主任,1929年建獨立主營,任營長。1932年因叛徒出賣被捕而犧牲。茶園,想當年,百孔千瘡;看於今,一派欣欣向榮。山青青,水綠綠,村莊掩映在綠樹叢中。站在那狹小的平原帶上,往上茶園的背後望去,兩邊高山依然聳立,耳畔彷彿響起當年土槍土炮的轟轟聲,樹筒滾石的隆隆聲,敵軍的狼哭鬼嚎聲……
茶園
金殿名勝區
雲南民族村
世博園
石林風景名勝區
黑龍潭公園
西山森林公園
三腳洞景區
茶與文化
茶與民族團結:以不同民族風格各異的飲茶習俗,飲茶方式及千姿百態的品茶器具,展示茶在各民族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茶對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茶於人類健康:介紹國內外利用茶葉進行防病、治病的研究成果,展示茶葉的主要生化成分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功效,(聯合國衛生組織公布的長壽奧秘之一是“多茶少煙”)。以此大力推崇飲茶之風,倡導人們飲茶、愛茶、長壽長樂。
茶園
茶藝表演、品茗館。茶文化作為社會文明生活的精華,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物質文明的延伸。各民族以其具體的文化為背景,創立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茶民俗,如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潮山功夫茶、贛南打擂茶,此外還有儒雅大方的文士茶、歡樂輕快的民族茶等。經專門訓練的茶藝表演隊可向遊客作豐富生動的茶藝表演,還將編排幾套易掌握、有特色的沖泡方式,讓遊人與表演者一起邊觀、邊學、邊做、邊品。或選取幾套不同種類的茶樣或茶具,以“自助茶”形式,讓遊人根據自己的喜愛自行選取沖泡品飲,將人們引入一個雅俗共賞的品茗世界。品茗館配有電視錄放及音響系統,在品茗時,可放映與茶有關的錄像。或放送一些品味較高的典雅音樂,如古典音樂、輕音樂或古箏演奏等,以充分體現茶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氛圍。
茶園耕作
一般來說,茶園耕作深度不到15厘米的都叫淺耕。通常,每年都要進行春耕、夏鋤、秋鋤和冬耕。春耕和冬耕以鬆土為主。耕作深度春耕10厘米左右,冬耕10厘米~15厘米。夏鋤和秋鋤以除草為主,鋤草次數常因雜草生長不同而有一定差別。鋤草深度以5厘米左右為宜。新開闢茶園的第一年,為了避免帶動茶籽和茶苗,距茶苗30厘米以內的雜草宜趁雨後用手連根拔除,30厘米以外的照常進行淺耕,待茶苗長大后可用手鋤除草。秋後就可全面淺耕。
在茶樹幼年和青年階段,茶園行間空隙大,容易生長雜草。為了減少雜草爭奪土壤水分和養分,淺耕時期,次數的安排常在追肥之前進行一次。夏秋季雜草多,淺耕后要將雜草鋪在地面曬乾或耙出園外,堆積一處製成堆肥,特別在多雨季節更要注意。
壯年茶園如果樹冠覆蓋度高,其生長好、產量高。由於採摘、施肥、除蟲等作業較頻繁,茶行間土壤容易板結,淺耕以疏鬆土壤為主,次數可適當減少1次~2次。
耕作深度超過15厘米即可稱為深耕。茶樹種植前的深耕,按照常規即可。種植后的深耕,由於茶園類型不同,深耕要求也有差異。下面分別就幼齡茶園、成年茶園、衰老茶園的深耕方法加以說明。
1.幼齡茶園種植前深墾過的茶園,一般結合施基肥進行深耕。深耕深度初期在離茶樹根部20厘米~30厘米以外開溝30厘米左右深度。茶樹長大后開溝的部位向行中間逐步轉移。開墾時僅在種植行中深墾的茶園,一般要結合施基肥,在茶行間寬1米左右深耕50厘米。深挖的土壤先放置道路上,然後施基肥與心土混合,施入溝中,再將第二段表土翻入第一段,這樣依次深耕,逐步完成。
2.成年茶園過去已深墾過的,如土壤疏鬆可不再深耕。若土壤很粘重,在盡量減少傷根的前提下,適當縮小寬度深耕30厘米左右,以後不再深耕。深耕時期,北方茶區宜在8月~9月,長江中、下游茶區宜在9月~10月,華南茶區還可適當推遲。
3.衰老茶園通常結合低產茶園改造,在秋末冬初離開茶根30厘米進行50厘米深耕。深耕時要結合施用有機肥料,將肥料與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
總之,深耕是花費勞力多,需要有機肥多的作業。通常在開墾前進行一次,如果土壤粘重可在開採初期縮小寬度再進行一次。在正常情況下,待20年左右茶園產量大幅度下降時再深耕改土一次,其他時期不再深耕。
園地選擇
茶園
茶園規劃與開墾
(一)道路設計、測量與開掘:集中連片開發面積較大,達30-50畝以上的茶園,宜先開好園內道路、再開築梯台。
(1)主幹道寬4-5m,路坡0-5度,彎道半徑4m以上;
(2)主道寬2-3m,路坡0-6度,彎道半徑2.5m以上;
(二)等高梯層設計與開墾:
(1)設計:5度以內應設寬梯層,便於機耕、機采;5度以上應構築等高梯層,梯層高度不宜超過1.5m,坡度最陡處梯層寬度不應小於2m,梯層兩端要與斜坡道路連接。一般坡度5-10度的,梯面寬7-13m;10-15度的,梯面寬5-7m;15-20度的,梯面寬3-5m;20-25度的,梯面寬2-3m。
(2)開墾:為便於表土回溝,開發山坡地茶園,宜從山坡下部開始挖溝築梯台,從下往上開墾。為防水土流失不提倡機械開墾茶園。人工開墾梯型茶園操作方法如下(分四步進行):①先築梯壁。先在梯台下方挖寬50cm的梯壁基座,並挖至實土,向內傾斜,做成長40cm,寬25cm,厚12㎝的土磚塊(草皮磚),草皮向下,成“品”字形堆徹至檯面高度。②開好種植溝。在梯台中心位置開挖種植溝,把挖起的心土,用於填滿種植溝外部至梯牆的空間,築成平台外部,顯出40cm深度的種植溝,開挖種植溝寬、深各40cm。③表土回溝。把種植溝以上至上層梯台外梯壁以下的表土鏟下,回填至種植溝內。如備稻草或雜草之類的有機肥料,則應先下至溝底,並撒一層石灰,接下去再填表土和稻草,一層一層地往下填,當填至溝內三分之二時,就應下基肥。一般要求畝施腐熟土雜肥1000-2000kg,餅肥100-200kg,磷肥75-100kg,將基肥與土拌勻施入種植溝。④整平檯面。把種植溝以上回完表土剩下的心土,填至平檯面寬2m以上,並挖好梯台內壁溝,築起梯台外埂,建成外高內低的平檯面(高差約30cm),同時,在種植溝上繼續填土,整成寬40cm左右,高出檯面20-25cm的饅頭形種植畦。
(3)茶行設置:約佔土地總面積的70%。平地以行距1.5m劃出種植行;檯面較寬(3m以上)的梯地茶園在距內壁(或梯沿)0.8-1m處開始平行划行;茶樹行距1.3-1.5m。
(4)排灌網路設置:由水渠、攔洪溝、主溝、支溝、蓄水池組成。應儘可能做到蓄水保土與蓄排兼顧的原則。
①攔洪溝又稱隔離溝,環茶園而設置,深、寬各70-100cm。
②支溝(竹節溝):坡地茶園在茶行的後壁挖寬深各30cm的
小溝,在溝中間隔5-7m築一小埂,高度略低於檯面。
③蓄水池:一般每50畝左右的茶園,應建一個10m3的水池,10個2.5m3的水池。
(5)防護體系建設:道路兩傍、茶行空隙以及茶園邊緣地帶營造防護林,在茶園梯壁種植爬地蘭、黃花茶、伏地草皮等作物。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中秋,一家名為“文明茶園”的戲館子,在北京西珠市口大街路北的煤市街口正式開業。文明茶園的主要經理人俞振庭是京劇世家出身的著名武生演員,和楊小樓、尚和玉是師兄弟。他曾創辦過“雙慶社”、“斌慶社”等班社,培養和扶持過梅蘭芳、李萬春等一大批演員。俞振庭是戲班行家又具有革新精神,他在文明茶園開業之後,大力倡導文明新風,敢於破除千百年來的封建傳統舊習,在京城首開戲園的夜場演出;打破了婦女不能進戲園看戲的禁區,在戲園樓上專辟女座;開創了女伶登台、男女演員同台演出的先例。文明茶園的這些舉措,在京城內外引起了很大震動,大小報刊紛紛載文稱讚,“文明茶園,名副其實”,“數百年來,堪稱第一”。此禁一開,勢不可當。從此,京城各戲園才有了夜場演出,並陸續對婦女看戲開禁,女演員也漸而盛行。
中國的封建傳統是“男女授受不親”,歷來嚴禁女人涉足茶園、戲園。至清代不僅禁演夜戲,禁止女人出來看戲,更是多次明令禁止女伶登台演戲。康熙年間,以大清律令禁止女演員登台,哪裡發現有女演員登台的,這個地區的行政長官就要被撤職。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曾一度盛行“男旦”的根源。清末,對女伶登台有所鬆動,但京城班社仍沒有女伶。而天津已坤班興起,女伶繁衍,並經常被邀請到外省各地獻藝,風靡一時。俞振庭就請來了天津的著名女演員金月梅、孫一清、趙美玉等來京演出,首創女伶登台和男女同台。此舉轟動京城,戲園天天爆滿。特別是隨後來京的天津著名坤伶劉喜奎,在轟動程度上,一時蓋過了梅蘭芳和譚鑫培。當時的《十日戲劇》載文稱:“女伶劉喜奎以梆子花旦獻藝氍毹,聲勢煊赫,座價之昂壓倒老譚,更無論楊小樓、劉鴻升、梅蘭芳輩矣”。“劉喜奎演《新茶花》,京中人士若狂。上午九時園中已無餘隙。日戲演畢,皆坐守不去,以待看夜戲。”由此可見當時劉喜奎演出的盛況。
劉喜奎在天津就以演出抨擊封建思想,宣傳婦女解放,爭取民主自由的時裝文明戲《宦海潮》、《新茶花》、《鐵血衫裙》等,受到進步青年和廣大觀眾的歡迎。當時在南開中學讀書的周恩來就曾是她的熱心觀眾。劉喜奎是較早在北京演出文明戲的演員。文明戲是清末民初對話劇和時裝戲曲的統稱。清末民初,西方的話劇傳入中國后,被稱為新劇、文明戲,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才定名為話劇。而當時對戲曲演出的時裝戲、清裝戲和洋裝戲,也稱為文明戲。文明戲的特點是能迅速地將社會上發生的時事新聞和市民最關心的事件搬上舞台,因而受到觀眾的喜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各種類型的文明戲很是活躍。評劇早期的作家成兆才,受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就創作過《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槍斃閻瑞生》等多部評劇時裝文明戲。即使是在古裝戲《花為媒》里,劇中人張五可也唱道:“勸同胞你們快放腳,現如今講文明大腳為高……”可見崇尚文明,是當時的潮流。
文明茶園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改為華北戲院,有“時代藝人”之稱的評劇演員喜彩蓮,在此演出了《人面桃花》、《十三妹》、《鋸碗丁》等新評劇和文明戲,曾轟動一時,頗受觀眾歡迎。俞振庭這位文明的倡導者,於1939年1月病逝,享年60歲。文明茶園現已不存,但它在北京的文明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