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體詩
律體詩
律體詩歌的句式和整篇結構,即言數、對仗、韻律、韻腳、粘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是律體詩歌的基本要素。
1,言數和名稱
常見的是五言和七言句。也有極少的四言、六言句。其中:
(1)五言(一字稱一言)四句的叫五言律體絕句(五言今體絕句,五言近體絕句),簡稱五言絕句,五絕。
(3)五言八句的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
(4)七言八句的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5)超過八句的叫長律或排律。
2,對仗
出句(單數句)和對句(偶數句)的句式和句中相同位置的字、詞相對應叫對仗(源於儀仗隊中的對仗),也叫對偶。首聯和尾聯(出句和對句為一聯,五、七言律詩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其他各聯必須對仗(偷春體除外。偷春體是:首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這樣的形式是很少的)。對仗是指同類型的概念和相反的概念相對應。首先是同類型的句式相對,如:“高天滾滾寒流急”對“大地微微暖氣吹”,這是主謂結構句式的相對。又如:“僧是愚氓猶可訓”對“妖為鬼蜮必成災”這是複合型句式的相對。在句式相對的前提下,是同類的字、詞相對。即: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數詞對數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方位詞對方位詞。不同類型的字、詞有的也可以相對。等等。
對仗的名目很多,有:名對(也叫正對)、流水對、句中對(也叫當句對)、借對等。
(1)名對:一般是同類的字、詞相對。同類的字、詞類別相近或意思相反的相對又稱為“工對”,如:日對月,三對五,上對下,善對惡;花鳥對蟲魚,高山對大海,獨有對更無,前赴對後繼……不符合“工對”的叫“寬對”,如: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康”中的“虎踞對天翻”,“龍蟠對地復”……
(2)流水對:是指出句和對句本來是一句話(或一個意思)分成兩句,或對句有說明、補充出句的意思,如:“故人西辭黃鶴樓”對“煙花三月下揚州”,“黃鶴一去不復返”對“白雲千載空悠悠”……
(3)句中對:是指一句中前後相鄰的詞有對應的意思,如:“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渚清和沙白”,“青山綠水枉自多”中的“青山和綠水”就屬於句中對。
(4)借對:就是音對意,如:“東邊日出西邊雨”對“道是無晴卻有晴”。用清(代替青)對紫,用黃(代替皇)對帝也行。
3,押韻
韻是指漢字的聲調。古時漢字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平、上、去、入)四個聲調。是平聲的稱為平聲韻,簡稱“平”;是上聲、去聲、入聲(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了,分配到普通話的其他聲中去了。普通話漢字的聲調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簡稱陰、陽、上、去〉)的稱為仄聲韻(也稱無韻),簡稱“仄”。押韻,是指偶數句的韻腳(句子最後一個字叫韻腳)音調相同,必須押平聲韻,而且必須同韻到底。律體詩歌第一句的韻腳可以入平聲,也可以不入平聲。其他單數句的韻腳應當是仄聲。
說到韻,就不能不說說韻書。但韻書又不屬於律體詩歌形式的範疇,所以這裡只作簡單扼要的介紹(要了解更多的知識,需要讀韻書)。
韻書,是詩歌特別是律體詩歌用韻的“參考書”,“工具書”。凡是發音不準者,要鑒別或創作律體詩歌都需要參照韻書。
韻書是根據漢字舊四聲“平、上、去、入”和普通話漢字新四聲“陰、陽、上、去”分門別類的編成的。韻書的種類很多,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韻書出現。據說最早的韻書是隋朝的《切韻》,此書已經散失。今人能夠看到的,最早的是北宋人編著的《廣韻》,將韻分為206部。南宋人編著了《平水韻》,將韻確定為106部。元朝人根據中原人的發音習慣編著了《洪武正韻》,將韻定為76部。以後還有《詩韻集成》、《詩韻合璧》、《中華新韻》、《漢語詩韻》、《詩韻新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平水韻》和《詩韻新編》。
《平水韻》是南宋末年平水人編纂的,所以叫平水韻。平水韻將《廣韻》的206部修改成107部,又並為106部。這部韻書得到了廣泛認可、學習、運用,一直統治著詩壇。
《平水韻》包括:平聲(上平聲、下平聲)韻、上聲韻、去聲韻和入聲韻四類。
平聲中的上平聲15韻(韻部),即: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這些字分別是每一韻中打頭的字,稱為韻目。每個韻目中列出了與韻目字韻調相同的諸多常用字。如“東目”中的字:東、同、銅、筒、童、銅、銅……中、忠、衷……沖、充……豐、楓……公、工……計174字。其他韻目中也有很多字。
平聲中的下平聲15韻,即:先、蕭、餚、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先目”中的字:先、千、天、顛、仙……
上聲29韻,即:董、腫、講、紙、尾、語、麌、薺、蟹、賄、軫、吻、阮、旱、潸、銑、筱、巧、皓、哿、馬、二養、梗、迥、有、寢、感、儉、豏
去聲39韻,即:送、宋、絳、寘、未、御、遇、霽、泰、卦、隊、震、問、願、翰、諫、霰、嘯、效、號、個、禡、漾、敬、徑、宥、七、沁、八、勘、艷、陷。
入聲17韻,即:屋、沃、覺、質、物、月、曷、黠、屑、葯、陌、錫、職、緝、合、葉、洽。
《詩韻新編》,是以普通話漢字的新四聲(陰、陽、上、去)為基礎,兼顧漢字的舊四聲(平、上、去、入),參照《中華新韻》、《漢語詩韻》編寫,1978年出版的。其主要內容和特點如下:
(1)將韻分為18個部,這些韻部的韻目分別是:麻、波、各、皆、支、兒、齊、微、開、模、魚、侯、豪、寒、痕、唐、庚、東。每個韻部用一個字代表其他同韻母和類似韻母(如: a,ia,ua)的字,並貫穿到底,如:麻部目中的阿、巴、花、家……大、爸、話、價……每個韻目按著新舊四聲依次排序。
(2)每個韻部分平、仄兩類。平:含陰平、陽平(新讀音)和平聲(舊讀音);仄:含上聲、去聲和入聲(舊讀音)。
(3)用韻比較靈活,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分配到普通話中的“入聲”仍然可以按著原來的“入聲”對待。
(4)既保留了漢語的舊四聲,又把漢語的新四聲添加進去。參照這部韻書,既可以用舊四聲識別、創作舊體律詩,又為用新四聲識別、創作新型律詩提供了便利和依據。
4,韻律(也叫聲律或格律)
平仄排列組合叫韻律。平仄排列組合在律體詩歌中是很嚴格的。四種基本格式如下:
絕句類
五言絕句 七言絕句
第一種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種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種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詩類
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
第一種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種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種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所列“平仄”排列組合分別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標準排列格式(也叫“正格”)。還有一些特殊的格式(見下文中的“變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嚴格”〈“一三五不論”和“二四六嚴格”是指七言句。五言句是“一三不論”,“二四嚴格”。下文再遇到這種情況不再重複敘述〉,“拗救”和“失粘”)這些排列組合格式包含律體詩歌的一些含義:
1,偶數句的韻腳都是平聲韻(第一句的末字是平聲的視為有韻,是仄聲的視為無韻,其他單數句無韻)。
2,每一句的“平仄”排列組合是有規律的(特殊情況見下文中的“變格”,“一三五不論”,
3,平仄相對:一聯中出句和對句中相同位置的平仄是相對的(特殊情況見下文中的“變格”,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嚴格”,“拗救”和“失粘”)。
4,粘:相臨兩聯,上聯對句和下聯出句中相同位置的“平仄”是相同的,這叫相粘(特殊情況見下文中的“失粘”)。
另外,其中還有某種其他含義和需要說明的情況:
1,音步:韻律的基本單位叫音步。
五言句的音步是:一二‖三四‖五 或 一二‖三‖四五。
如:白日‖依山‖盡 或 驅車‖登‖古原。
七言句的音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或 一二‖三四‖五‖六七。
2,韻腳名稱:句尾一個字是平聲的,叫平聲角,簡稱平角;是仄聲的叫仄聲角,簡稱仄角。句尾兩個字是平平的叫平平角;是仄仄的叫仄仄角;是平仄的叫平仄角;是仄平的叫仄平角。
3,平起式和平起入韻式:第一句中第一音步或第一音步中第二個字是平聲的,叫平起式;平起式的韻腳是平聲的,叫平起入韻式。
4,仄起式和仄起入韻式:第一句中第一音步或第一音步中第二個字是仄聲的,叫仄起式;仄起式的韻腳是平聲的,叫仄起入韻式。
5,韻律的格式:律體詩歌最基本的韻律格式是七言律詩的第一種和第三種,第二種是第一種后四句的重複。第四種是第三種后四句的重複。其他,都是在七言律詩韻律格式的基礎上確定的,即:七言律詩去掉每句前面一個音步即為五言律詩韻律的格式;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韻律的格式,分別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韻律格式的前四句。中間四句、后四句或前兩句和后兩句的組合也可以(記住所有格式比較困難。然而,記住了七言律詩的第一、三種格式,其他格式就可以推導出來)。
6,律體詩歌的節拍:律體詩歌四句為一個節拍,就是說后四句的“平仄”排列類似前四句的重複(絕句除外)。
7,律體詩歌的特殊格式:律體詩歌定型以後,在實際創作中,很多律體詩歌不能達到“平仄”排列的標準格式。因此,就出現了“變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嚴格”;“拗救”;“反拗”和“失粘”的說法和現象。
(1)關於變格:“變格”是指不符合“平仄”標準格式的變化,有三種變化情況。
五言句的變格是:1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3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七言句的變格是:1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關於“一三五不論”:意思是說,每句中“一三五”位置的字聲調可“平”可“仄”,即該是“平”的可以是“仄”;該是“仄”的可以是“平”。但是,“一三五不論”也不是一概不論,就是每一句末三字不能出現“三連平”和“三連仄”,即“平平平”和“仄仄仄”。每一句也不能出現“孤平”和“孤仄”的現象。什麼樣的句式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平平角”和“仄仄角”的句式能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平平角”和“仄仄角”的句式不適應“一三五不論”。
(3)關於“二四六嚴格”:意思是說,每句中“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排列不能改變。實際上“二四六”位置的“平仄”也是可以改變的,如:可以將標準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后一句中第五六位置字的“仄平”不符合本位置“平仄”標準格式。這種特殊格式實際是上文中提到的變格,這種變化了的格式稱為“拗救”或“補救”,也被列為律體詩歌的句法。這樣的情況在律體詩歌中是很多的。
(4)關於“反拗”:是說句子中出現了需要“補救”的情況沒有“補救”,因而句尾出現了“三連平”或“三連仄”。這樣的情況在律體詩歌中也是有的。
(5)關於“失粘”:律體詩歌中,上聯對句和下聯出句相同位置的“平仄”不對應叫“失粘”。“失粘”的現象在律體詩歌中是常見的。
除了上所述,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律體詩歌中還有其他情況。是的,如:該對仗的沒有對仗,這是用詞不當和造句不慎引起的。有的平仄排列或韻腳超出上述規範,不符合要求。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發音不準、方言所致或沒有參考韻書。即是按照韻書用韻也不一定恰當。因為韻書種類很多,韻部也不盡相同,某些字也不在一個韻部。所以,按照這部韻書用韻,就可能不符合那部韻書的要求。
上述是根據前人編纂的有關律體詩歌形式的書籍中選編的。基本上涵蓋了律體詩歌的主要形式,主要要素,主要名稱,主要變化,主要論述。讀者讀了本文和其他有關律體詩歌的書籍后,可能會感到:律體詩歌的規定是很嚴格的,但又不那麼嚴格;某些論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那麼確切。是的,“平仄”排列很嚴格,卻又允許“變格”;“粘”很嚴格,卻又允許“失粘”;“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嚴格”對讀者記憶有幫助,卻又缺乏普遍性。不嚴格也好,不準確也罷。最好不要拘泥。知道了這些,對於閱讀、理解、掌握、創作律體詩歌是有益無害的。
【律體詩的十六種格式的生成規律圖示】
右圖解說如下
講律體詩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的問題。
律體“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律體詩的句子有四種類型:仄仄平平仄(代號A),平平仄仄平(代號B),平平平仄仄(代號C),仄仄仄平平(代號D)。由這四句可生成五言絕句四種、七言絕句四種、五言律詩四種、七言律詩四種,共生成律詩的十六格式(篇式)。
句子的這四種類型按ABCD的順序組合起來是五言絕句的一種格式,我們把它看成是絕句的基本格式,A句和B句及C句D句構成兩付對聯。(見圖左上方大紅框所圈的格式)
把這個基本格式(五言絕句一)的兩聯調換一下前後位置,一變,成為右上方的格式(五言絕句二),這叫是一生二。再把這兩種格式(五言絕句一和五言絕句二),各自最下邊的一句分別複製后調到最上邊換掉最上邊的一句,二變,就成了下邊的兩種格式(五言絕句三和五言絕句四),這叫二生四。(即圖中粗紅實線框所圈的四種五言絕句格式)
律體“七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只須把“五言絕句”四種格式中每句前邊加一節相反的“平仄節”即成律體“七言絕句”四種格式。也就是五言的每句開始是仄仄的前邊就加平平,是平平的前邊就加仄仄,加上去的一節的第一個字都是可平可仄的。(即圖中細紅實線框所圈的四種七言絕句格式)
“五言律詩”的四種格式
五言絕句的一和五言絕句二隻要分別各自重複一遍,各變成八句,即成五言律詩一和五言律詩二。把五言絕句三的下面加五言絕句一,變成八句,即成五言律詩三;把五言絕句四的下面加五言絕句二,變成八句,即成五言律詩四。(即圖中粗綠虛線框所圈的四種五言律詩格式)
“七言律詩”的四種格式
“七言律詩”的四個格式的生成規律,跟“五言律詩”的生成規律一樣,只是每句前邊都多了一個“平仄節”罷了。(見圖中細綠虛線框所圈的四種七言律詩格式)
為了說明方便,古人把律詩的八句中1、2句稱首聯,3、4句稱頷聯。5、6句稱頸聯,7、8句稱尾聯。每聯的上一句(即1、3、、5、7句)稱出句下一句(即2、4、6、8句)稱對句。
以上這種律化的句式稱律句,每句最後的三字稱三字腳,是最嚴格的部分。三字腳前邊的一節不能犯孤平,如B句三字腳前邊平平就不能吧一個平換成仄,平、仄帶圈表示可平可仄,是限制較寬部位。
【幾點須知】`
特定的一種句式
五言C句平平平仄仄和七言C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三字腳平仄仄可以為仄平仄。用了這樣的格式,仄平仄三字腳前邊一節就不能犯孤平了。
`
“對聯”、“粘”、“對”
近體律詩依次每兩句稱一聯,第一聯稱首聯,第二聯稱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每聯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只有首聯出句可以是入韻句,其餘各聯出句都是不入韻句。
格律要求一聯內兩句平仄聲相反或基本相反稱“對”,后一聯的出句與前一聯的對句要相同稱“粘”。就七言律詩而言,首字通常平仄不拘,有時第三字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四字為準判斷粘、對。違犯這兩條,謂之“失對”、“失粘”。
五言少了最前邊的一節平仄,只是以第二字為準判斷粘、對即可。
`
拗句、拗體、古體有什麼區別
“拗”是說聲調不合律。
“拗句”是指律詩里聲調不和律詩(五言、七言)格律的句子。
“拗體”是指整首詩句子的排列關係不合乎律體詩的排列關係(可能拗體詩篇中有拗句也有律句)。
“古體”即古體詩,是相對“律體”即律體詩而言的,在律體詩還沒有正式形成之前(也就是沒有“律體”這個名稱之前)是沒有“古體”一說的。唐代以前的詩,還沒有形成格律的規則,是自由體或半自由體(有四言的,有六言的,也有五言的七言的,當然也不排除有合乎律句的情況)。到了唐代,有了“律體”這個名稱以後,寫“古體詩”雖然表面上看也是不受律體詩格律的限制,但實際上卻有了很多講究。就五言的和七言的詩的聲律而言,是有意避開律詩平仄的格式和律體詩句子排列格式的規矩;有時對聯的句腳平仄同聲,押韻也是可平可仄的,可一韻到底,可換韻。處在律體環境之中的聲調不和律的句子稱“拗句”,“拗句”如果處在古體的環境之中則稱呼為“古調”。“古體”有時也算“拗體”。
`
拗救(或叫拗陪)
有時律絕、律詩個別的字為了內容的需要,違反了律句在前面圖表裡規定格式,但要保持平仄聲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就要“變通”,變通的辦法叫“拗救”,或叫“陪拗”。如下面的幾種情況:
(1)B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犯了孤平,三字腳仄仄平的第一字就換成平來補償,就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第五字用了仄,也可以用此法處理。本句的補償法。
(2)A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字用了仄,(或第三、四字都用了仄),就在對句B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改為平聲來補償,兩句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對句的補償法。
(3)A句“仄仄平平仄”不是第四字用了仄,而是第三字用了仄(或七言第五字用了仄),為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4)有時A、B句的本句的補償法和對句的補償法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