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東堡鄉的結果 展開
- 湖南省醴陵市下轄鄉
- 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東堡鄉
東堡鄉
湖南省醴陵市下轄鄉
東堡鄉位於醴陵市區東北部,屬丘陵地貌。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堡村黃土坳,距市區8公里,醴瀏鐵路(窄軌)經過 東南部,320國道經過西部。境內有望仙橋水庫(中型),為醴陵市城市飲用水水源。該鄉地形略似三角形,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45.21平方公里,水田面積5745畝,旱土面積1683畝,轄柘塘坪、竹湖、樟椴、東堡、土埠橋、大塘坳、新安、仙源、大順、溈山、甑皮嶺共11個行政村,19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14017人。
東堡鄉經濟以農業為主,有特色的農產品,有優質水果類(柑桔、奈李等)和蔬菜類(蓮藕、涼薯等)。工業以電 瓷業、採礦業和鞭炮業為主。境內瓷泥、耐火石礦藏儲量豐富,品質優良,產品暢銷全國,溈山村是醴陵瓷業的生產發祥地。
東堡鄉位於醴陵市中部。面積97.2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2005年)。轄竹湖、樟椴、東堡、新庵、土埠、大塘坳、溈山、望仙橋、山峰、鐘鼓、漏水平、大林、老鴉山、泉源、赤竹、東坑1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黃土坳,距市區8千米。名勝古迹有望仙橋水庫景區、道家佛地“古洞天”。
傳說古有一年大早,禾苗枯萎,境內獨有一水由湧出泉水,近處禾苗得救,因建一石台,以保水源。石台似堡壘,又位於城東,故名東堡。1950年屬第三區,1956年為東堡鄉、大林鄉,1958年屬王仙公社,1961年析置東堡公社、大林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東堡鄉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1.4萬,鄉政府駐黃土坳,轄竹湖、柘塘坪、樟段、東堡、新庵、土埠橋、大塘坳、大順、甑皮蛉、溈山、仙源11個行政村;大林鄉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1.2萬,鄉政府駐大林,轄水坪、中高、大沖、大林、高橋、碗棚、葫蘆塘、老鴨山、泉源、志木、赤竹、大桃花、新棚、雙河、東坑15個行政村。1998年東堡鄉的姜村、東岸2村划入城區。2005年,原大林鄉與東堡鄉及原黃沙鄉的山峰、鐘鼓2個行政村合併設立新的東堡鄉,面積101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竹湖、柘塘坪、樟椴、東堡、新庵、土埠、大塘坳、大順、甑皮嶺、溈山、仙源、水坪、中高坪、大沖、大林、高橋、碗棚、葫蘆塘、老鴉山、泉源、桎木沖、赤竹、大桃花、新棚、雙河、東坑、山峰、鐘鼓2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黃土坳。
【郵編】412200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30281216:~201 210竹湖村 ~202 210樟椴村 ~203 210東堡村 ~204 210新庵村 ~205 220土埠村 ~206 220大塘坳村 ~207 220溈山村 ~208 210望仙橋村 ~209 220山峰村 ~210 220鐘鼓村 ~211 220漏水平村 ~212 220大林村 ~213 220老鴉山村 ~214 220泉源村 ~215 220赤竹村 ~216 220東坑村
東堡鄉有中學1所,小學8所,教職工136人,2100學生餘人。
東堡離城區近,山川秀美,交通便利,商貿活躍,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得到完善,是投資置業的理想之地。鄉人民政府及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人士到東堡境內來投資置業。
以“堡壘”命名。東堡鄉在醴陵市遠郊,鄉政府駐地黃土坳,距市區8公里。相傳古時有一年大旱,禾苗枯萎,境內獨有一水凼湧出泉水,近處禾苗得救。當地鄉民在此處建一台,以保水源,石台似堡壘,又位於縣城東郊,故名東堡。這是以類似“堡壘”之狀命名的鄉鎮。說類似“堡壘”,是因堡壘原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堅固的建築物,舊時北方一般為土石築就,南方多為磚石築就。這裡的“堡壘”是為了保護水源和滋養禾苗的。以此也可推測舊時東堡鄉境內是個缺水而旱澇難保的地方,不然鄉民不會築石台保護水源。
瓜果蔬菜
花炮:為湖南省醴陵市傳統出口商品之一。其製作始於清咸豐年間,其手工作坊盛集於該地東鄉一帶,成為當地多數家庭主要產業。光緒三十年起出口香港、東南亞一帶。產品以鞭炮為主。
基礎設施建設
為加速東堡鄉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東堡鄉進一步加大了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2008年該鄉還有6個村有修路任務,截至10月,已經有5個村順利完成修路任務。由於今年上半年該鄉連續遭受特大暴雨襲擊,東坑村村道水泥硬化工程受到嚴重影響。
東堡鄉
1、加強站點規範建設。該鄉嚴格按照中央、省、醴陵市遠教辦確定的標準和技術規範,建設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9個,並建立了大塘坳、東堡村等高標準的示範站點,確保遠教終端接收站達到設備齊全、設施配套、功能完整、運行正常的要求。
2、加強管理隊伍建設。鄉遠教辦根據市委遠教辦的要求,結合年度教學培訓計劃,加強對各村遠教站點負責人及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為遠程教育提供輔助教育。
3、加強學用統籌安排。鄉黨委首先指導各站點合理制訂學用工作方案,提出相應的措施,指定專人負責。各村站點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有用的課件來下載,組織相關人員觀看,就能更好的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去。
東堡鄉
醴陵歷經戰亂之後,城市恢復、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兩個較為集中的地區,一個是以原縣府衙門所在的東門上,另一個就是以陽山石為中心的東城區。無論站在哪個位置,這裡都是城市的偏遠郊區。確實,這裡就是當年在醴陵做生意的福建商人買下的一片墳場,專門用來埋葬生意虧本,落魄無法回家的閩人,所以叫做福建圍。但是,閩人能夠吃苦、善於經營的作風至今值得邑人學習。
醴陵城的南郊是玉屏山。淥江舊八景之—的南屏聳翠,說的是聳立在醴陵城南的玉屏山。山上樹木蔥籠,美景隨著季節變換,就像是一道多彩的畫屏。民間稱之為雞公山,或者塔嶺,山腳下流傳著十八把官椅的故事。按照形家的說法,這處地方叫做雞公形。更為難得的是這山坐鎮城區的東南角,每日清晨率先沐浴第一縷陽光,是一隻報日雞,正好應了“金雞報日”的吉象。於是形家書案流傳在這雞公山上有一眼風水寶厥,指示方位的是一首偈子,說:“頭枕玉屏山,腳踏東門塘,何人葬得中,代代出人王”。幾年之後,大孫子便中秀才、舉人而至進士,一路高中,後來做官也一路升遷,直至京官。
數十年後,陳家已發展成為醴陵的顯赫望族。陳氏祠堂有九井十八廳,大小房屋一百多間。而子孫出外做官的也達到十八人之多,在祠堂大廳一溜擺下十八吧官椅。家中的各類傭人就請了上百個,光是喂貓喂狗每天也要用三斗米,用專門的飯甑給它們做。這時候,田家的風水業也傳到了第三代。這日田家的第三代傳人出外有事,回陳家晚了沒趕上飯,傭人們見待上賓的飯甑中沒飯了,便悄悄地從貓狗飯甑中端了一碗給他吃。田先生茫然不覺。幾天後,一群陳家的孩子在院中嬉戲,見了田先生便喊:“貓飯先生,狗飯先生!”田先生得知原委后心中升起報復的妒火,便向陳家建議:在玉屏山上修一座塔,就是讓公雞長上冠子,陳家的官將會做得更大;玉屏山上沒有泉水,再在山腳下挖口井,公雞有了水喝,財源會更加長遠。陳家一聽說得在理,就依言而行。結果塔成之日,這井中便出了七七四十九天血水,這隻靈雞就這樣不堪重負給壓死了,陳家由此也就家道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