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木版年畫

起源於湖北襄樊市的民間藝術

老河口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中的一種,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誕生於湖北襄樊市所轄老河口。老河口木版年畫大多取材於歷史戲劇、演義小說、民間故事、傳說,也有適應需要刻制的農曆、農事諺語、書法條幅等,題材廣泛.表現質樸、原始,有著強烈的民族原生態氣質。

老河口木版年畫傳承人陳義文,祖祖輩輩從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被譽為“南派”木版年畫傳人。陳義文從小隨父在襄樊南陽各縣刻年畫、賣年畫。他創作的木版年畫,形式以墨線為骨,雕刻強調陡刀立線,作品內容有中堂,貢箋門神年畫,喜畫等20多種,蘊涵著深厚的原始民俗意味。2010年,老河口木版年畫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發展歷程


一團和氣
一團和氣
中國民間木版年畫歷史源遠流長,肇始於唐,勃興於宋。到清代乾嘉盛世以後,年畫逐漸形成地方流派。
老河口木版年畫興盛於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木版年畫中的一種傳承形式,由南派木版年畫的發源地桃花塢經河南的朱仙鎮傳於老河口。
新中國成立前,老河口印製木版年畫的作坊有劉源盛、德茂公、和順成等10多家,木版年畫遠銷陝西、河南、四川等地。老河口成為鄂西北、豫西南木版年畫的製作基地。
“文革”期間,老河口木版年畫遭受了毀滅性打擊,藝人們紛紛改行或轉行,鄂西北從事民間木版年畫雕刻的老藝人僅剩下陳義文一人。由於創作木版年畫具有“高風險”,陳義文的兒子沒有繼承這門手藝。
1986年和1987年,陳義文先後參加了湖北省民間藝術展覽和首屆中國藝術節,有多幅作品走出國門到東南亞各國展出。有作品入選初中美術教材,不少作品被許多省級博物館收藏,並參加了第八屆中國藝術節。
2007年,老河口木版年畫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老河口木版年畫作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參加上海世博會展出。
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老河口木版年畫的代表人物,陳義文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製作工藝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雕版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雕版
老河口木版年畫講究“陡刀立線”,即刻刀所刻出的線條上下基本等寬,以纖毫畢現地展示人物形象。
老河口木版年畫的製作,首先是選取題材,構思畫面,然後在紙張上用線條勾勒出輪廓,並視內容進行填色。接著便是雕版了,雕版是木版年畫製作過程中技術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雕版所用的木料通常為梨木,因為梨木“有骨無筋”,能最好地將雕刻效果呈現出來。梨木鋸刨平整后,在上面將畫好的圖樣反轉貼印並固定。雕刻時,先要用尖刀將所有線條都走一道,然後用圓刀將曲線連接,最後用平刀清底。
老河口木版年畫採用的是套印的方法,即在雕刻題材所需要的顏色確定之後,便根據圖案上顏色的種類和分佈依次雕版。通常完成一套版畫需要五塊版,分別為黑、紅、黃、綠、紫等顏色,其中黑色的版是主線版,其他的為色版。印刷的時候,先將紙在主線版上印刷,再使用其他色版,直至套印完畢。

藝術特色


老河口木版年畫又被稱為南派木版年畫,與北方的楊柳青木版年畫遙相輝映。老河口木版年畫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構圖飽滿而主次分明、線條密實並一絲不苟、顏色豐富且對比鮮明。
老河口木板年畫和楊柳青年畫的區別主要在於,楊柳青年畫只做線條版,剩下的工序都是手工繪上去的,看上去比較像畫國畫的感覺。但老河口木板年畫是每一種顏色都要刻一塊板,全部是套色印刷出來的,就不用手專門去上顏色,全部用木板套版印刷,印刷時,先印刷一個線條版,線條版印刷之後是套色版,每種顏色都雕刻了有一塊,印黃色的時候就刷黃色,然後後面再分別套紅色、綠色,還有紫色板,把這幾種顏色都套印完成,就成一幅年畫了。

題材作品


老河口木版年畫種類繁多,從畫幅上分中堂、貢箋、門神、神像、歷畫、喜畫等二十多種。題材非常廣泛,多來自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民風民俗,如表現吉祥喜慶的“麒麟送子”、“福壽雙全”、“百壽圖”、“百年和合”、“趙公元帥”、“燃燈道人”等;表現人康宅安,寄託神靈庇佑,驅邪降福的有“鍾馗”、“秦叔寶”、“關公”、“尉遲敬德”等;表現民俗中吉祥如意的有“觀音送子”、“五子登科”、“和氣娃娃”、“百子禧春”、“灶王爺”等等。

傳承發展


老河口木版年畫的雕版樣式基本都為祖傳,早先的藝人大多熟稔繪畫和雕刻兩門技藝。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這些雕版印刷的畫像還能經常看到,以此為生的藝人也能維持溫飽。後來,隨著膠印年畫的廣泛普及,耗工費時且題材單一的木版年畫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老河口木版年畫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
民間傳統文化的很大部分,一般掌握在少數才藝精湛的藝人巧匠之手,大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沒有繼承人,即可能消失。而且民間傳統文化作為一方水土獨特的產物,它的某一獨特文化形態,通常只存在於某一獨特地域和人群當中。這些特色,就決定了民間傳統文化是一種處於相對弱勢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形態。
在現代化進程中,民間傳統文化受到強勢的商業文化的衝擊和擠壓是一種普遍現象,許多國家不約而同地加大了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的力度。中國也由中國文聯副主席、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於2003年2月18日正式啟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而木版年畫的搶救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龍頭工程已先行啟動,全國性木版年畫的搶救工作已經開始進行。
“北有楊柳青,南有陳義文”,老河口木版年畫唯一的傳承人陳義文創作的木版年畫,有著濃厚的地方民間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氣息.
2009年,經過上級部門批准,陳義文所住的小巷修葺一新,正式被命名為“陳義文巷”。而老河口木版年畫,也先後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上露面,吸引了不少民俗愛好者的關注。
2011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為陳義文頒發了“中國木版年畫搶救與保護工作特殊貢獻獎”。
政府部門也已經在保護傳承上做好文章,建好老河口木板年畫保護傳承基地,培養好傳承人,將傳承保護與時代發展有機結合,從而使老河口木板年畫這一國家級文化瑰寶能夠持續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