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傳

鄭燮傳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今江蘇揚州興化人,生於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於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歲,他歷經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揚州八怪”之一。

鄭板橋出身於書香門第,其曾祖、庠生,祖父、儒官(未仕),父親、廩生、以教書為業。板橋四歲喪母,由乳母費氏撫養,十四歲繼母郝氏卒,這一遭遇表明板橋的童年、少年時代是過著貧寒孤獨的生活。

人物生平


板橋自幼聰慧過人,少年時代“隨其父學,無他師也”,在其父辦的塾館接受了啟蒙、讀經教育,勤奮異常,達到“自刻苦、自憤激、自豎立”的狀態。他不同於歷代儒生那樣僅痴迷誦讀經書,而是“平生不治經學,愛讀史書以及詩文詞集、傳奇說部一類,靡不覽究”。因而他從小就受到更廣闊文化知識的熏陶。他青年時代去了真州毛家橋(今江蘇儀征)跟著名詞人陸種園學習填詞,接受了嚴格的藝文創作訓練。
“學而優則仕”,這是中國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板橋在青壯年時代同樣熱衷於此道而為之奮鬥不已。
約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板橋年十八歲考中秀才。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二十六歲來真州江村設塾教書。三十歲—四十九歲之間鄭板橋在揚州以賣畫為生。他受到揚州達官鹽商資助,遠遊山水,行蹤遍及贛、湘、冀、魯等省。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他赴京師與僧人、期門、羽林子弟(宮廷侍衛)結識。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赴金陵鄉試,考中舉人,時年四十歲。作《得南闈捷音》以志賀。詩云:“忽漫泥金入破籬,舉家歡樂又增悲。”可見,佳音傳來,湧上詩人心頭的不僅是喜悅興奮之情,而是首先想到的是“舉家歡樂又增悲”,揭示了當時科舉制度所造成的社會現實。接著,為此發了一通牢騷,詩云:“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載征途發達遲”。他為自己走上這條道路付出的艱辛而感慨萬千。此後不久他遊歷了金陵和杭州,作詩數十首,表達出自己的極好心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他因患瘡未能按期赴京參加會試,而去了潤州(今江蘇鎮江)焦山讀書備考。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鄭板橋時年四十四歲,赴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二甲取九十名),他回到客邸畫《秋葵石筍圖》以自賀,且自題“牡丹富貴號花王,芍藥調和宰相祥。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可見他當時的興奮心情溢於言表。他後作“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印章,記錄了自己在科舉道路上的歷程。鄭板橋雖然中了進士,但不能馬上被授官。此後他為謀一官半職,頗費一番心思,為此他赴京結識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康熙皇子、乾隆叔父,酷愛書畫,板橋通過詩文之交結識了允禧。期盼了數十載,終於在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板橋五十歲時,被清廷吏部授任為山東范縣縣令,從此他步入十餘載的宦海生涯。
鄭板橋出仕,先後任兩處地方官:先任山東范縣知縣,後任山東濰縣知縣。
板橋在范縣任職四年,即從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到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范縣是魯西小鎮,所處位置,確在歷史名邑之中,“朝歌在北,濮水在南”。但該縣僅是“彈丸小邑”,人口不多,且較荒涼貧困。詩云:“小城荒邑,十萬編氓”,這與板橋家鄉揚州領二州六縣,人口為三百二十六萬餘人、平均每州縣約四十餘萬人相比當然要遜色多了。范縣城內住戶稀零,衙署冷落,有詩為證:“四五十家負郭民,落花廳事凈無塵,苦蒿菜把鄰僧送,禿袖鶉衣小吏貧。”“廨破牆仍缺,鄰雞喔喔來。庭花開扁豆,門子卧秋苔。”這大概就是范縣當時的真實景象。
當時范縣衙署僅有官吏八名,包括知縣一名、典史一員、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陰陽學訓術一員、醫學訓科一員、僧會司僧會一員、道會司道會一員。從中可知當時署務並不繁忙。板橋按興趣所至還可作詩文書畫以自娛。當曹州姚太守下縣巡視時,鄭板橋向他呈詩一首,詩云:“落落漠漠何所營,蕭蕭澹澹自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無聊掛姓名。布襪青鞋為長吏,白榆青杏種春城。幾回大府來相問,隴上閑眠看耦耕。”詩中表達他上任后的心境,且表現出他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後來在他寫的《范縣詩》中,對當地的各項生產活動做了詳細描述,充滿好奇心地開列出這裡生長出的各種土特產。本詩沒有到此為止,觸景生情,詩人照舊聯繫到這塊土地上的生產者。詩云:“借問民苦疾,老人不識官,扶杖拜且泣,官差分所應,吏擾竟何極。”從中發出他體恤民眾的心聲。
在范縣的任上,他開始嘗到從政的艱辛,當然也積累了當縣官
的實際經驗,為他後來赴任濰縣知縣打下了基礎。
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鄭板橋調任濰縣知縣,時年五十四歲。雖然這是平級調動,但畢竟濰縣要比范縣富庶,是魯東一大邑,濰縣這座活動舞台是范縣不可比擬的。不過作為詩人畫家素質的他,容易產生感情波動。濰縣是一片平原,缺少山川壯美景色的點綴,因為鄭板橋平生酷嗜山水,他來到這裡享受不到,故而撰寫《惱濰縣》詩一首表白了來濰縣的後悔心情:
“行盡青山是濰縣,過完濰縣又青山。
宰官枉負詩情性,不得林巒指顧間。”
他為自己的藝術靈感得不到閃發而產生了煩惱,不過,這僅僅是他的一時之念,不久他就深深地愛上這片土地,這可以從他日後的濰縣詩文得到證實。
濰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烘托出這位著名的藝術大師和清官形象。濰縣是歷史文化名城,而鄭板橋是我國近三百年來出現的歷史文化名人,歷史把他們之間聯繫在一起。
濰縣古稱北海、濰州等,清代隸於萊州府,位於魯東,北瀕渤海,南倚沂山,西臨青州府,東靠昌邑高密諸縣。據乾隆二十五年所編纂的《濰縣誌》記載:濰縣地域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里、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一戶人家、人口十五萬五千零二十一人。此年距鄭板橋辭官僅七年。鄭板橋任縣官時,濰縣概況亦應如此。
濰縣物產贍富,農業盛產糧食、蔬菜、果木等,更有魚鹽之利,絲織業久負盛名,工商發達,史載這裡“民務農桑,有富庶之風”。
濰縣城東有濰水流經,東北入海,城內貫穿白浪河,劃為東城、西城。西南有程符山相倚。這裡南來北往、四通八達。
濰縣歷史悠久,經文物普查揭露,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在境內廣泛分佈,已查明者百餘處。前不久發掘的壽光邊線王遺址表明,四千三百多年前這裡已建有龍山文化古城堡。夏商時期多有東夷古國分佈其間,有寒、斟灌、逄伯陵、薄姑氏等古國相繼在這裡建立。西周、春秋戰國時代,其地大部分皆屬齊邦。漢屬北海郡。此後,為州、為縣,沿革不一,歷來是近靠海邦的工商重鎮。
這裡人才輩出,湧現出過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徐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北宋文學家蘇軾、《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與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夫婦等,他們或出生於此、或在這裡任過官、或曾在此地居住過,如此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在鄭板橋到來之前就曾經生活在這片沃土上,他們在濰縣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
早在鄭板橋來到濰縣之前,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就曾遊歷到了濰縣,並留下《濰縣》詩一首。詩云:
人臣遇變時,亡或逾於死。夏祚方中徵,靡奔一人爾。二斟有遺跡,當日兵所起。世人不達權,但拜孤山祀。
我行適東方,將尋孔北海。此地有遺風,其人已千載。夢者動劉備,一為卻管亥。后此復何人,崎嶇見荒壘。”
在明清巨變、風雲際會的環境下,顧炎武踏訪濰縣,為“此地有遺風”而感慨萬千。總之,濰縣這塊沃土,客觀上為鄭板橋施展自己的才華,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鄭板橋在濰縣的政績 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鄭板橋調任濰縣知縣,時年五十四歲。他到任后,面對的挑戰就是魯東連年災害。他到任前一年,即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濰縣就發生了海水倒灌,莊稼不收,疫病流行。到任后,從八月起無雨,大旱,莊稼顆粒不收,“人相食,斗粟值錢千百”。“自十一年八月不雨,至是年夏五月十八日始雨。”十二年,又連續大雨,大澇。魯東赤地千里,餓殍遍地。十三年連續遭災,“大蝗疫,水飢”。十四年春,飢荒,秋大熟豐收,連年災荒結束。
面對這一連串的嚴重災情,板橋被饑民們的悲慘境遇所震撼,他飽含著對饑民們的深情,作《逃荒行》詩一首,描繪出一幅令人慘不忍睹的流民圖。《逃荒行》以敘事詩的形式,敘述了逃荒者們的悲慘命運:災民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賣兒賣妻,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走上闖關東這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在途中又遇到豺狼和猛虎的攻擊和吞噬,還有盜匪的橫劫。逃荒者因為餓得瘦骨嶙峋,連餓“虎亦棄不取”,到處是餓殍遍野,棄嬰哀嚎,經過風餐露宿,一日復一日,在穿越了當年隋唐北征的古戰場之後,來到深山密林開荒種地,才看到了一線生機。詩中句句凝結著饑民們的血與淚。

原文


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知范縣愛民如子。絕苞苴,無留牘。公餘輒與文士暢飲詠,至有忘其為長吏者。遷濰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即發谷與民,令民具領券借給,活萬餘人。上憲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輸,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濰人戴德,為立祠。燮有奇才,性曠達,不拘小節;於民事則纖悉必周。嘗夜出,聞書聲出茅屋,詢知韓生夢周,貧家子也,給薪水助之。韓成進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東省先後十二載,無留牘,亦無冤民。乞休歸,囊槖蕭然,賣書畫以自給。以餘事寫蘭竹,隨意揮灑,筆趣橫生。一縑一楮,不獨海內寶貴,即外服亦爭購之。著《板橋詩鈔》諸書。

註釋


知:擔任……的知縣
案:桌子
廉:清代於官吏正俸之外按職務等級另給銀錢,稱養廉(使官吏不貪污)銀。
任:承擔責任
牘:公事,公務。
去:離職
或:有的人
值:正值
1.
知:擔任……的知縣
2.
案:桌子
3.
廉:清代於官吏正俸之外按職務等級另給銀錢,稱養廉(使官吏不貪污)銀。
4.
任:承擔責任
5.
牘:公事,公務。
6.
去:離職
7.
或:有的人
8.
值:正值

譯文


鄭燮,號叫板橋,乾隆元年考中進士。他做山東范縣知縣時,愛老百姓,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他拒絕別人的饋贈和賄賂,處理政務勤敏,公文案卷不積壓。公事之餘就和文人們一塊飲酒詠詩,有人都忘記他是縣官了。後來調任山東濰縣知縣,遇上飢荒年景,出現人吃人的局面。鄭燮打開官家的糧倉救濟百姓。有人勸阻他(讓他向上級請示),他說:“這是什麼時候?等輾轉向上級請示報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個了。上級有什麼譴責,由我來承擔責任。”於是拿出糧食若干石,讓百姓辦好領糧的借據,然後把糧食發給他們,救活了上萬的人。上級長官也表揚他有辦事才幹。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養廉錢替老百姓交賦稅。他在去職離任的時候,把百姓的借據全都燒了。濰縣人民對他感恩戴德,給他修建了生祠(來奉祀他)。鄭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曠達,不拘小節,但對於老百姓的事情卻處理得細微詳盡,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裡外出,聽見從一所茅屋中傳出讀書聲,一打聽,知道這人叫韓夢周,是窮人家子弟,就供給他一些生活費幫助他。韓生中進士后,感念鄭燮是自己的知己。鄭燮在山東省先後做了十二年官,從沒有積壓的公事,也從沒有受冤枉的百姓。後來他請求退休回家時,口袋裡空空如也,一無所有,靠賣字賣畫為生,他的文章寫得宏博雄麗,詩歌效法范成大陸遊,詞尤其寫得工巧美好。他的書法具有漢隸的特點,但又能別開生面,富有創造性。在寫詩寫字之餘就畫蘭花和竹子。他的畫雖然是隨意揮灑,卻能妙趣橫生。他在京城候補的時候,慎郡王(允禧,字謙齋)十分敬重他。鄭燮畫的一張絹、一張紙、不僅國內人看得極為寶貴,就是外國人也爭相購買。他著有《板橋詩鈔》等書。

人物形象


鄭燮為官清廉、勤於政務、愛民如子、擅於畫畫。一肩明月,兩袖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