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秸編織工藝
麥秸編織工藝
麥秸編織工藝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在中國麥秸工藝已有兩千餘年歷史。麥秸工藝品是以麥稈為原料,經過選料、染色、裱平、設計、純手工製作而成。經過剪、貼、熨燙等工藝,製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動物、花鳥、亭台樓閣等工藝品,產品色澤鮮艷、品種繁多、大小規格不一,有成套的,有單個的、形狀不同、圖案千變萬化,無毒無污染、綠色環保。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麥秸編織工藝
作為一種極其久遠的傳統編織工藝品,無論是南方的竹、藤編織,還是北方的柳、草編織,都與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中國編織工藝品按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6大類。編織工藝品的品種主要有日用品、欣賞品、傢具、玩具、鞋帽等5類。其中日用品有席(地席、卧席)、坐墊、靠墊、各式提籃(花籃、菜籃、水果籃)、盆套(花盆套)、箱、旅遊吊床、盤(水果盤、麵包盤)、門簾、筐、燈罩等;欣賞品有掛屏、屏風及人物、動物造型的編織工藝品。
編織工藝品中豐富多彩的圖案大多是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有的編織技法本身就形成圖案花紋。常見的編織技法有編織、包纏、釘串、盤結等。
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的竹編各具獨特的風格。浙江東陽竹編,編工精細,品種豐富,有各種果盒、提籃和編有山水花鳥圖案屏風;福建竹編,色澤鮮艷,防蛀防霉,如晉江紫紅色竹編,造型輕巧,酷似漆製品;四川自貢的“竹絲編”,在國際上更是享有盛譽,民間藝人們將慈竹破成極細的薄軟透明篾絲,能編出似暗花綢緞的圖案來。
柳編主要取材於河流湖泊沿岸生長的柳條、葛條、白臘條以及各種野生荊條。這些原條收割後去外皮、曬乾,經挑選加工處理,顏色光亮,質料既剛又柔,然後採用傳統的手工編織成多種形式、規格的筐、箱、盒、食品籃、盤子等日用工藝品,以及單件或成套的傢具等。
包括編辮、平紋編織、花紋編織,絞編、編帽、勒編等工藝。編辮是草編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沒有經緯之分,將麥秸、玉米皮等原料邊編邊搓轉,編成3~7股的草辮,通常作為草籃、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紋編織是草編、柳編、藤編普遍運用的技法。它以經緯為基礎,按一定規律互相連續挑上(緯在經上)、壓下(緯在經下),構成花紋。花紋編織是在平紋編織的基礎上再予以變化,編織出鏈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紋。絞編類似平紋編織,但結構緊密,不顯露經。編帽是以呈放射狀的原料互相掩壓、旋轉而編成圓形的帽子。勒編是柳編的常見技法。它以麻線為經,以柳條為緯,編織時將麻線和柳條勒緊,所以結構堅固,質地緊密。
以某一原料為芯條,再以其他原料包、纏於芯條之上,編織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紋。主要有纏扣、包纏、棒錘扣等。纏扣是玉米皮編常用的技法。它以麥秸等編織成辮子狀的芯條作為經繩,然後在外面以玉米皮纏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條上纏兩圈后而結扣,並通過結扣,將上下纏過的芯條連接成形。包纏是將包纏原料沿芯條向一個方向均勻地包纏,如以藤條包纏藤編傢具、柳編器皿的邊沿、把子,不僅使其光滑,便於扶把,而且堅固耐用。棒錘扣是以玉米皮包纏的經線往返成約4厘米長的芯條,再纏幾圈,形成相互連環成套的棒錘鏈扣。
釘,是以針線或其他原料將兩部分編織原料或半成品釘合成一體,構成器物;串,是將兩者攏合,並不連成一體。常用的技法有手釘、機釘、砌釘等。手釘是將麥秸辮、玉米皮辮等用手工縫紉釘連成片,製成茶墊、壁掛、地席等。機釘是以縫紉機將麥秸辮、玉米皮辮釘連成草帽、提籃等。
是經緯形式和包纏、結扣相結合的編織技法。常見的有馬蓮朵、套扣等。馬蓮朵又名打結,是以玉米皮包纏的芯條作為經緯,然後互相掩壓、盤結,組成有立體感的蓮花狀四方連續花紋。套扣也是打結,但形狀扁平,沒有立體感。
編織工藝的藝術特色: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麥秸、柳條、麻等天然的淺黃、淺棕、乳白等色彩和質地,給人們以自然素質的美和淳樸的藝術享受。如山東柳編的筐、籃、簍、花盆套等,既呈現柳條典雅的淺棕色,又體現編織工藝簡練,風格粗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藝上,通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雖然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色澤單一,但由於編織工藝的多樣化,採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