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誠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彭先誠,1941年生於四川成都。1962年畢業於成都第二師範學校,任成都龍江路小學美術教師,1969年任成都東城區文化館美工,1973年任成都東城少年宮兒童美術組輔導員,1984年調四川省詩書畫院從事美術創作。四川省詩書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美術家協會理事。
七十年代末專攻中國畫人物,曾赴敦煌千佛洞和新疆作美術考察,隻身赴大、小涼山寫生,足跡遍行大江南北。八十年代初個人繪畫風格確立。嘗借古詩詞及傳統題材入畫。擅長沒骨點染破墨法,善畫鞍馬人物。作畫重於直覺,注重偶然的水墨關係,其作品筆精墨妙,格調清新,風格獨異。八零年在成都舉辦個展。八四年《涼山小市》參加六屆全美。八七年在北京飯店藝術家畫廊舉辦個展。八八年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四川八人國畫展》,《北京國際水墨畫展》。八九年參加七屆全美,作品《西廂畫意》獲銅獎,《長恨歌》獲四川國畫大展《金龍獎》。九零年香港榮寶齋舉辦個展,作品《馬球圖》獲全國體育美展一等獎。九一年作品參加香港榮寶齋《中國近代字畫拍賣會》。九二年參加《深圳國際水墨畫展》。九三年參加香港雲峰畫苑《現代中國十傑精品展》。九四年參加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與台灣畫家丁雄泉聯展、香港藝倡畫廊舉辦個展。應美國《國際訪問者計劃》邀請訪美進行文化交流、美術考察。九五年《昭君出塞圖》等十件作品入編《中國逸品十家》畫集。出版有《彭先誠思古幽情》《彭先誠水墨人物畫集》《中國逸品十家》《當代中國實力派畫家彭先誠古詩畫意集》《中國水墨仕女畫技法》等。
作品參加香港市政局主辦《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傳統與創新》大型巡迴畫展併入編其大型畫集。
沒骨(法)畫: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宋代梁楷用沒骨大寫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畫人物,高古脫俗,開一代畫風。“沒骨”看似渾然一體的塊面,實則是線的擴大,以求筆中墨韻之變化。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曰:“墨法,濃淡精神,變化飛動而已。”中國水墨的妙處往往就在於這種變化飛動、出人意表的偶然之美。當代著名畫家彭先誠的沒骨人物畫所表現的便是這樣一種多變而深空前莫測的境界,於若即若離中傳達出奧妙的天葉變幻之意。多年來,他配心於沒骨法的研究,沒有畫稿,沒有一定的創作程式,創作中一切皆隨墨與色的滲化而行,成為他毫無章法步驟的創作方法。恰恰是這樣的一種隨遇而安、隨機而變的創作方式,形成了他的錯綜複雜、偶然天成的墨像,傳達出畫家獨特而莫可名狀的審美期待。在這本畫集里,可以看到畫家對傳統筆墨問題的思考和新的嘗試與突破。這種對於筆法的提攜和宣紙滲化所形成的變化豐富的墨法,在某種程度上延伸了傳統筆墨的表現範疇。中國畫家的審美意念發乎創作,潛于思辨,具有很強的整體性、辯證性、靈悟性,在彭先誠的創作過程和作品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又深透其作品內部的精神中。
藝術年表
1941年辛巳0歲生於成都少城,長順上街9號“全球洗染店”(可謂店小招牌大);
1943年癸未2歲母曾氏病卒;
1944年甲申3歲10月27日至12月8日夜,日本飛機轟炸成都,家人走避於少城公園“跑警報”,是為最早記憶;
1945年乙酉4歲發矇上黃瓦街公立小學,父娶溫江盧氏長女為續弦;
1946年丙戌5歲大病,腹生癰疽幾喪性命;
1947年丁亥6歲其舅喜畫畫,幼時學著拿起筆東塗西抹,街坊有位老民間泥塑藝人,捏一手絕活,那行雲流水似的衣褶至今不忘。兒時也學著捏泥人,但都不成器;
1948年戊子7歲喜歡“連環圖”,常常臨摹。繪成“小電影”玩;
1949年己丑8歲入私塾習《三字經》、《百家姓》等,后輟學在家,12月,成都解放;
1950年庚寅9歲在家守店、做雜活,父因“歷史問題”被管制入獄半年;
1951年辛卯10歲迷戀聽評書,常在茶館聽“站國”(不給錢的站位),《三國演義》、《水滸》、《七俠五義》等,聽得入迷;
1952年壬辰11歲插班入西城區第一中心小學,地處少城公園內,讀四年級,嘗於郵局門口見徐悲鴻《群馬圖》招貼畫,摹之再四,畫興日濃;
1953年癸巳12歲遷居北大街,仍在西城區第一中心小學就讀。每日上學須穿城十餘里,途經玉帶橋、西玉龍一帶,是成都古舊書攤、文物商店、裝裱店最為集中的地方,常有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葉淺予、張善等大家真跡,目識心記,如醉如痴,初與大師結緣;
1954年甲午13歲—用午餐節約之錢購舊書舊雜誌,收集美術作品資料。加入西城區文化館美術班,吳應銘先生授課(工筆花鳥);
1955年乙未14歲—常創作時事漫畫、生活漫畫,向報社投稿,常被退回;
1956年丙申15歲—不斷投稿,終於在廣東《少先隊員》雜誌發表,此事受到學校表彰鼓勵,繪畫興趣倍增;
1957年丁酉16歲—喜歡黃胄的畫,從舊雜誌上悉心收集臨摹。石魯埃及寫生在人民公園展出,觀后十分崇拜石魯;
1958年戊戌17歲—家境不堪,生活無著,故勤工儉學,常在建築工地擔磚挖土,一度想棄學從工。經班主任王先知勸導,才將初中讀畢業;
1959年己亥18歲—報考鐵路學校西南師範美術科落榜,分配至第二師範學校讀書;
1960年庚子19歲—創作國畫《牧犢圖》,常去動物園寫生。參加杜甫草堂藝術講座,由畫家伍瘦梅主講;
1961年辛丑20歲—市少年之家輔導少兒美術。創作年畫、水墨人物畫,常在人民南路“群眾畫欄”發表。手錄白石老人日記。立志繪畫,欲“爭一席之地”。4月12日,外祖父曾瑞廷卒,享壽78歲;
1962年壬寅21歲—第二師範學校畢業,分配到龍江路小學任美術教師。4月參觀人民公園中國館藏古畫花鳥人物展,對管仲姬等幾幅印象尤深;
1963年癸卯22歲—熱心於美術教學,業餘作畫甚勤;
1964年甲辰23歲—文化宮工人畫室習畫,得觀陳子庄先生現場作畫講課;
1965年乙巳24歲—父彭俊卿去世,卒年59歲;
1966年丙午25歲—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文革開始。11月12月間,“步行串聯”途經南充、廣安、萬縣、奉節、秭歸、興山、光化、武漢;萬縣到奉節沿江羊腸小道亂石河灘,與縴夫、山民同行;進入湖北山區,人煙稀少,山路難行,時值冬日,窘況可想而知,行至湖北與河南交界之光化,同行有生病者,不能北上,才折返武漢。一生未出遠門,此次徒步二千餘里,風餐露宿,做了一次深刻的山水體驗。每當晨昏之際,風過林梢,萬樹颯颯作響,山泉瀉,飛鳥鳴,晚風習習送來悠遠濁重的“牛鈴”聲,叮叮咚咚恍若天界之音,直入心坎,令人陶然忘機。這番圖景,三十年來如一枕幽夢在心中徘徊,至今還縈繞於腦海和筆端,“牧歌”成了百畫不厭的題材。《溪山歸牧圖》的意象、構思,也就醞釀其中;
1967年丁未26歲與沈道鴻一起創作街頭宣傳畫,受邀作大幅毛主席油畫像;
1968年戊申27歲創辦漫畫油印刊物;
1969年己酉28歲調出龍江路小學,分配到區上搞宣傳欄;
1970年庚戌29歲自製油畫箱與畫友熊小雄等外出寫生。借朋友“星火”雜誌(前蘇聯美術刊物)臨摹,臨蘇聯小說“決鬥”插圖;
1971年辛亥30歲任東城區革委會人民南路廣場宣傳欄美工。繪製大型宣傳畫,創作水粉、連環畫、漫畫。除吃飯睡覺外,成天都在畫畫,幾近“瘋狂”;
1972年壬子31歲任“教育展覽”美工,創作宣傳畫、漫畫;
1973年癸丑32歲與許琳結為伉儷。應邀為成都日報美術通訊員,深入龍泉山畫《學大寨》農村生活速寫,此活動連續三年,創作油畫《毛主席送子務農》、水粉組畫《趙半夜》等;
1974年甲寅33歲調入東城區少年宮,組織、輔導少兒美術活動。愛女彭薇出生。與湯榮新、徐仲偶等畫友赴雲南昆明、大理寫生,此行住洱海海東瓦色大隊,隨漁民出海打魚,日暮而歸,苦中作樂,歸時從海東至下關搭乘運沙船,洱海無風船難行,風浪一來船如箭離弦,驚險不已,幾十公里路程行了三十餘小時,沒帶乾糧,又飢又險。此行作畫不輟,畫了一批水粉作品;
1975年乙卯34歲受新國畫風潮影響,創作《學大寨》等主題畫。5月赴延安寫生,11月赴西昌螺髻山等地寫生,收集創作“革命先烈丁右軍”組畫素材;
1976年丙辰35歲常去動物園寫生,醉心田園生活,喜畫牛馬等動物,用功特勤,以至專精。“文革”結束;
1977年丁巳36歲被選為東城區區人民代表。與湯榮新等畫友沿長江寫生;
1978年戊午37歲杜甫草堂因旅遊開發創辦畫廊,應邀開始創作唐人詩意畫,如《兵車行》、《佳人詩意》、《麗人行》等;
1979年己未38歲大量接觸陳子庄的作品,陳子庄首次個展在青羊宮二仙庵舉行,印象尤深,頗受啟迪,推崇陳子庄的美學思想。與畫友錢德華赴九寨溝寫生,搭乘森工局拉木材平板車上山,與林業工人同吃同住,苦中甚樂;
1980年庚申39歲四川省美協舉辦趙蘊玉、李道熙、朱佩君、彭先誠畫展,將三老與青年畫家同台,算第一次以個人面目亮相畫展。《童趣》、《養雞姑娘》《九寨秋色》等二十餘件作品參展。與老畫家馮建吳、孫竹籬等為金牛賓館作畫,在此受到鄧小平同志接見。應四川出版社之邀創作連環畫《獵人格桑》;
1981年辛酉40歲畫展之後深感傳統繪畫功底的缺失和生活基礎的貧乏,一心嚮往絲綢之路之旅,當時正獲畫連環畫的稿費,於是不顧重感冒未痊癒和四川洪災,踏上了西行之路。7月與畫友李煥倫赴敦煌莫高窟和新疆進行美術考察寫生。四川洪災回程寶成鐵路不通,路斷繞行甘肅南部、川西北若爾蓋紅原,一路飽游沃看,所歷艱辛已為笑談,當車過灌縣玉壘關,見蒼鷹在雲端翱翔,心中油然生出一語“天不收我,吾將傾力一博矣。”此行得敦煌畫稿五十餘件和寫生稿三本;
1982年壬戌41歲絲路之旅為繪畫風格形成起了決定作用,將新石器彩陶線形的雄健、北魏壁畫筆法的概括、大唐壁畫的丰韻融於一爐,初步形成自己獨具風格的“沒骨法”,其代表作《牧歌》、《牧場春早》、《牧羊人》、《二泉映月》等。臨趙之謙印譜,試刻自用印章。因外出寫生一路風寒,患嚴重頸肩綜合病一年有餘;
1983年癸亥42歲參與畫家陳子庄在東城區文化館舉辦個展籌備工作。開始創作《長恨歌》。畫家周思聰涼山寫生路過成都,觀其速寫稿頓悟。即帶一捲紙一管筆一個水壺,幾百塊錢隻身一人赴大小涼山寫生,白天悉心觀察體驗,夜燈之下將其傾瀉於筆端。作涼山線描人物寫生長卷兩卷和若干寫生稿。應四川出版社之邀創作連環畫《濟公的故事》(未刊行);
1984年甲子43歲創作《涼山小市》併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9月,調入四川省詩書畫院,成為職業畫家。與副院長魏傳義、畫家劉朴赴西安、北京考察,結識了羅平安、江文湛、劉國輝、杜滋齡等畫家;
1985年乙丑44歲畫家谷文達來蓉,與之拜會,對其新水墨畫風頗有興趣。與劉朴赴阿壩大草原寫生,后住江油李白故居創作。臨曾墨公印譜。治印,主要常用印乃自篆並刻;
1986年丙寅45歲四川省詩書畫院與上海畫院辦聯展,在上海結識張桂銘、劉堅。結識香港“藝倡畫廊”金太太(董建平)。攜學生曾循趕“涼山火把節”,再赴涼山寫生與秦天柱赴西雙版納寫生,創作《南朗河黃昏》等作品。創作《面壁》、《凝神》、《暮歸》、《藏女》、《昔日鹽工》等頗具張力的水墨作品;
1987年丁卯46歲更加關注對書法的修鍊,臨孫過庭《書譜》、李北海《麓山寺》等碑;對黃賓虹《太極圖乃中國書畫之秘訣》心領神會,並在習畫中力以實踐。中國美協在北京飯店“藝術家畫廊”舉辦“彭先誠個人畫展”,展出作品二十餘件。參觀北京畫院畫展(中國美術館),為齊白石巨幅《枯荷圖》所震撼,堅信“筆墨”乃中國畫之根本。注重對傳統的回歸,創作《調鸚圖》(中國美術館收藏)、《牧馬天山》、《春風得意》、《尋梅》、《塞上牧歌》(為《中國書畫》封面刊用)、《騎兵進行曲》、《西廂畫意》和《長恨歌》(第一稿)等,“沒骨法”畫風趨於完善;
1988年戊辰47歲參加北京舉辦的“四川畫家八人畫展”,反響強烈,李可染、吳冠中等大師都前來觀畫。參加北京“國際水墨畫展”。同年,陳子庄個人畫展在京舉行。參加深圳新春名畫家聚會,結識華君武、亞明等前輩。參加香港榮寶齋舉辦四川九人畫展。應邀為北京飯店作畫;
1989年己巳48歲台灣時代周刊在北京舉行雅集,結識王明明、何家英等。將畫齋題名為“閑牧山館”,請程十發先生題額。因董建平而結識美國畫家(台灣)趙春翔,於閑牧山館相晤。作品《長恨歌》、《西廂畫意》(組畫)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其中《西廂畫意》獲“銅獎”、《長恨歌》獲四川中國畫大展“金龍獎”。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彭先誠畫集》;
1990年庚午49歲攜彭薇隨畫院西北麥積山、敦煌寫生。創作《西行山水冊》。作品《馬球圖》獲“全國體育美展一等獎”。香港榮寶齋舉辦個人展覽,並出版《彭先誠水墨畫集》。預展即全部售罄。4月《美術》雜誌專題刊藝術隨筆集《硯邊斷想》;
1991年辛未50歲4月作江南之游,頸肩綜合症又發,備受病痛折磨,夜不能寐一年有餘,繪事幾廢。其時香港榮寶齋再次舉辦個展,由夫人代為前往;
1992年壬申51歲下半年病癒。參加深圳《國際水墨畫展》。作品《馬球圖》為英國查爾斯王子收藏;
1993年癸酉52歲創作《弄妝圖》,作畫更精到成熟,心更靜,藝術思考更加自覺。陪彭薇赴考,於四川美術學院桃花村住數月,后赴天津與何家英晤。於北京京豐賓館創作丈二大畫。11月,深圳《蜀報》披露“丹青難寫市場風雲,深圳《彭先誠畫展》盡為贗品”,“中國首宗贗品畫展在深圳發生……”云云,事後以“嚴正聲明”了結此事;
1994年甲戌53歲4月,榮寶齋出版《彭先誠水墨人物畫集》。應美國“國際訪問者計劃”邀請與畫家戴光郁、曾曉鋒一道訪美,為時一月,飽覽西方大師名作和美國現當代藝術,同時也拜讀不少中國古代經典石刻和繪畫,是一次體味東西方繪畫藝術的饕餮盛宴。其間於西雅圖造訪華盛頓美術學院院長謝柏柯先生。香港藝倡畫廊舉辦“彭先誠個人畫展”,出版畫集《思古幽情》,並在新加坡藝術博覽會舉辦“‘雙美並佇’丁雄泉、彭先誠聯展”;
1995年乙亥54歲參加香港藝術館、香港市政局主辦“二十一世紀中國繪畫——傳統與創新”大型巡迴畫展(香港地區及英國、德國、新加坡)。嘗試水墨與重彩金箔相結合,進一步探究傳統墨、色的表現空間及宣紙的包容性,創作《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昭君出塞》、《春怨》、《貴妃出浴》、《待月西廂》和水墨作品《飲馬圖》、《螺髻山尋幽圖》、《天馬圖》等,是創作甚豐的一年;
1996年丙子55歲入圍《中國逸品十家》,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李伯安編著)。偕妻與錢德華夫婦赴九華山、黃山寫生。作水墨絹本《羅漢圖卷》等;
1997年丁丑56歲作品《長恨歌》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2)。創作《西廂畫意》(三條屏)金箔重彩畫,決意不再畫如此有製作性之作品。創作《紅櫻桃》等花鳥力作。榮寶齋出版《當代速寫精粹》彭先誠專輯、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彭先誠古詩畫意》;
1998年戊寅57歲參加“深圳首屆國際水墨畫雙年展”。參加深圳舉辦“當代實力派畫家精品聯展”(劉大為、劉國輝、王鏞、王明明、彭先誠、劉懋善、張復興);對傳統關注研究更加深入,喜歡程邃的枯墨山水,意在追求枯墨與沒骨之間的融洽,試作《寒林牧馬圖》(四條屏);
1999年己卯58歲創作《溪山雪晴》、《山間林響》參加“長江上中游地區七省一市‘互動時代’99中國畫邀請展”。出席四川省美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併當選為四川省美協理事。歲末開始創作大畫《溪山歸牧圖》,經年方成;
2000年庚辰59歲《游春圖》參加南京中國藝術節“國際中國畫展”。《溪山雪晴圖》參加深圳第二屆國際水墨雙年展。與龍瑞、姜寶林、陳平赴雅安寫生。7月,《中國水墨仕女畫技法》出版(江西美術出版社),系統介紹沒骨人物畫藝術,意明理透,深獲讀者好評,翌年再版。創作《江海騰波圖》等。《春、夏、秋、冬》(四條屏)等十餘件作品參加成都《世紀之門》邀請展;
2001年辛巳60歲試以沒骨法用筆為核心,兼以大水頭潑墨破墨,使沒骨法在混沌與融洽之間更具表現力,《松蔭論道圖》、《三尊者》、《長青圖》和大畫《太古雪晴》等乃實踐此法之代表作。現場水墨寫生,創作巨幅《勞動者》。巨幅山水《溪山歸牧圖》參加北京“中國百年中國畫大展”,為同行矚目。《太古雪晴圖》參加首屆“畫院雙年展”(西安),《水墨人物系列》參加首屆“成都雙年展”。作品《山間鈴響》參加中、日、韓三國“水墨文藝繪畫展”。與龍瑞、鄧林、徐樂樂等在江西景德鎮畫瓷器。隨畫院赴日本廣島(出雲)辦畫展訪問日本;
2002年壬午61歲赴翠雲廊古道寫生,創作《古道牛鈴》、《高秋牧歌》、《浴馬圖》、《李清照詞意》。創作大畫《春怨》(四條屏)、《松蔭對弈》等。《涼山歸牧圖》參加由中國美協、四川文聯舉辦《西部大地情》並獲“銀獎”。秋,作臨邛天台山之行,觸景生情,擬石壺筆意作山水小景十二開,得蜀山風韻。12月,《東方藝術》、《邊緣》專題介紹彭先誠花卉近作(許宏泉/文);
2003年癸未62歲龍門山消暑,創作《龍門山寫生冊》。與龍瑞、張立辰、陳平等青城山尋梅。創作《室內風景》、《唐人仕女冊》、《渭城曲詩意圖》、《牧羊女》、《剃光頭》、《個山小像》等。與彭薇雙雙入圍“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均掛在中國美術館中央大廳,十分矚目。賈德江主編《名家技法精解——彭先誠沒骨人物畫藝術》出版。7月,《藝術界》刊《坐看溪山聽牛鈴——彭先誠山水畫評析》(石青/文),專題介紹其山水畫重讀陳子庄畫語錄,對其所言“化境”感悟尤深。作《渭城曲詩意圖》題曰:“所謂化境,乃筆不是筆、墨不是墨、形不是形、景不是景,然一切又皆是也,大而化之也……”,對題材、章法、造型、筆墨,到達一種熟極而後生的狀態;
2004年甲申63歲9月赴杭州觀《黃賓虹大展》,感慨曰:賓翁繪畫之衰年變法,筆墨得大自在矣。觀賓翁之畫如行夜山層層深厚;石壺先生則盡得蜀山之情愫,與賓翁神遇也!參加隨中國畫研究院赴內蒙呼倫貝爾草原寫生團內蒙寫生。當年與周春芽擔任文化廳藝術委員會評委,歷時五年。常到“鳥市”觀察眾生相或聽老琴師鼓琴,創作水墨人物條幅《玩家》、《廣陵散》、《徐步》、《閑》、《聽琴圖》和大畫《明皇幸蜀圖》等。《麗人行》、《馬球圖》長卷為北京畫院收藏。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器叢書?彭先誠卷》出版;
2005年己酉64歲《中國畫收藏導報》被讀者評為當代最具升值潛力的中國畫家。5月,隨畫院百人寫生團貢嘎山寫生。10月,北京香山,11月,四川四姑娘山寫生。作《香山寫生冊》、《四姑娘山重彩寫生金箋冊》,創作《貢嘎山雪晴圖》、《雪晴圖》、《雪原牧歌圖》、《四季畫鳥草蟲冊》(二十餘開)。書法始臨《漢三闕》;
2006年丙戌65歲《中國畫收藏導報》13期發表《彭先誠·清麗·古艷》花鳥畫專欄。3月,隨中國美協寫生團赴印度寫生。5月,赴歐洲考察寫生。7月,隨“中國畫、畫中國”創作寫生團赴新疆寫生。11月,赴大渡河、金口河寫生。創作《歐洲寫生組畫》、《進天山》、《天山牧歌》、《牧馬人》、《印度風情》條幅組畫,創作大畫《大渡河船歌》、《成昆鐵路一線天天塹圖》、《千山萬壑圖》、《關雎(漢風)》等;
2007年丁亥66歲為中國畫家彩繪聯合國大家庭《同一個世界》。作巴布亞幾內亞共和國《天堂鳥》圖。喜歡八大山人書法,為日課每臨不輟,認為書法與繪畫要成為一個整體一,打破其中之“隔”,即寫字如畫畫、畫畫如寫字;赴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五台山、晉中晉北寫生,拜觀雲岡石窟。隨中國畫研究院川康寫生團赴康巴寫生。創作《懸空寺攬勝圖》、《晚鐘圖》、《康巴漢子》、《川康山水行冊》、《康定喇嘛寺》、大畫《荷塘曉露》和重彩冊頁《高秋圖冊》等;
2008年戊子67歲隨美協團赴俄羅斯考察參觀博物館。《藏女系列》參加中國國家畫院舉辦的中國當代名家康巴寫生展。創作《雪晴圖》(四條屏)、大畫《雪晴圖》等。為文殊院創作《牧牛十頌組畫》。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彭先誠水墨人物小品集》;
2009年己丑68歲赴雲南大理寫生。常居峨眉山水泉村消夏寫生及帶畫院研修生外出寫生;以現場寫生的方式創作《摩岩晚照圖》、《幽居圖》、《岷江古鎮》、《洱海漁隱圖》、《沙林人家》、《荷塘秋興冊》等。作品《牧馬人》為中國國家畫院收藏;
2010年庚寅69歲作品《昭君出塞圖》參加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廣州)全國優秀作品展。作品《牧牛圖》之一、之二參加十二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大寫意國畫”邀請展隨畫院到澳門辦畫展、寫生。《一線天天塹圖》等二十件山水畫作品參加重慶三峽博物館舉辦巴蜀名家聯展(龍瑞、曾來德、彭先誠、劉朴、陳國勇、陳航)。11月,四川省博物院舉行彭先誠作品捐贈儀式暨《閑牧丹青?彭先誠師生畫展》,向省博捐代表作《游春圖》、《山間鈴響》、《清供圖》三件。與學生戴文赴長江三峽寫生。創作《峨眉山組畫》、《三峽行組畫》、《澳門寫生冊》等。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彭先誠速寫》,選圖六百幅,記錄了畫家的三十年繪畫歷程和筆墨生活,內容生動而充實、玩味雋永,頗受讀者歡迎;
2011年70歲10月16日至10月23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誠者靈------彭先誠畫展》,並出版《彭先誠畫集》。
彭先誠
彭先誠
2020年11月30日,入選2020年度畫家100人,排名第8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