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文學獎項之一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於1981年設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91年評出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獎。
時間 | 事件 |
1991年 | 評出5部獲獎作品:《平凡的世界》(路遙)、《少年天子》(凌力)、《都市風流》(孫力/余小惠)、《第二個太陽》(劉白羽)、《穆斯林的葬禮》(霍達);評出2部榮譽獎作品:《浴血羅霄》(蕭克)、《金甌缺》(徐興業) |
1991年3月30日 |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獎 |
評委會主任:無
評委會成員(共16人):丁寧、馬烽、劉白羽、馮牧、朱寨、江曉天、李希凡、瑪拉沁夫、孟偉哉、陳荒煤、陳涌、胡石言、袁鷹、康濯、韓瑞亭、蔡葵
作品名稱 | 作品簡介 | 作者簡介 |
《平凡的世界》 | 路遙 著 (第一部:《花城》1986年第6期、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12月;第二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4月;第三部:《黃河》1988年第3期、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的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影響。 |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裡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后,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 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后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
《少年天子》 | 凌力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8月 這是一部描寫清朝入關后第一代皇帝順治政台生涯與愛情生活的長篇歷史小說。小說出版后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明清易代之際,社會動蕩,矛盾交織、自幼受到漢文化薰陶的順治崇儒教,重文士,習漢俗,力倡“滿漢一體”,摒棄“勤兵默武”,停圈地,整吏治,罷三餉,寬逃人法,與民休養生息,但朝廷內外,阻力重重,滿族親貴,策劃於密室,爭鬥於朝堂,順治的改革舉步維艱,風雲迭起。 龍庭上威嚴萬分的順治,卻是一個多情善感的皇帝。他不顧母后及朝臣的反對,熱意鍾情於已成為弟媳的烏雲珠。兩心相許,互為知已,痴心相愛,感天動地。愛與恨,生與死,權力爭奪,刀光劍景,迭相交織。最後愛子被害,董鄂妃逝去,順治萬念俱灰,一心遁入空門,但不幸染上天花,英年早逝。 著名歷史小說作家凌力女士以史為翼,馳騁於文學的天空。宏大的歷史背景與傳統敘事藝術相交融,跌起伏,千曲百回。語言洗鍊典雅,流暢精美。評論家曾贊曰:一部不可多得的深沉凝重,大器磅礴的歷史小說佳作。 | 凌力,本名曾黎力,籍貫江西於都,1942年出生,在黃土高原上度過了她的童年。自幼喜愛文學、歷史,卻考進了軍事工程學院;從事導彈工程技術工作12年後,終於歸入歷史的研究和文學創作。 |
《都市風流》 | 孫力、余小惠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2月 小說以北方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設為中心,刻畫了上至市長下至街道婦女的生態和心態,反映了當前城市改革的複雜面貌。市委書記高伯年近來政務家事都不順心,未婚女兒高婕流產躺在家裡,妻子沈萍以為是高的秘書張義民所為,女兒卻說是她主動與別人所生。市長閻鴻喚年輕有為,決心改善交通,改建街道解決居民住房困難,總理叫市長去彙報工作又未通知市委書記,書記感到有種莫名的失落感。 普店街陳寶柱一家也命途多舛,父親原是三輪車夫,母親從良后抱了養子寶柱。“文革”中父親成了造反派副司令,後來數罪併發被鎮壓。寶柱又因聚眾鬥毆被判兩年,母親羞惱成疾,半身不遂。好心的鄰居楊大媽和在市政工程隊的兒子楊建華,鼓起了寶拄重新生活的勇氣。寶柱在工程隊越干越出色,並拿出母親以前的積蓄做工人的獎金。可是他以前參與搶瓜分贓50元的案子發了,不得不受到制裁;他的心還留在工地,大家希望他好好改造,出來后更好工作。 楊建華母子生活坎坷而自尊自強。楊大媽15歲時與高伯年結婚,解放戰爭中支前時還繳獲過敵人的機槍。高伯年進城后卻與年輕美貌的護士沈萍結了婚。楊建華從小沒有見過父親,“文革”中到內蒙兵團勞動,與知青柳若菲結婚生子,后落實政策柳返城回到富裕的家庭,他倆的婚姻也隨之解體。楊建華在工程隊工作很好,得到市長肯定,而市委書記高伯年卻輕信誣告,派來調查組審查,引起工人不滿。 柳若菲的哥哥柳若晨也因資本家家庭受到牽連,直到改革開放才到研究所當工程師,后又任副市長,並與原市委書記徐克的女兒徐力里結婚。但兩人感情不和,原來徐力里曾與市長閻鴻喚相愛,為徐克反對未成,徐力里一直割不斷對閻的感情。她任市政工程局總工程師,全力用於橋樑設計,突然她患癌症,仍設計了十幾種鳳凰橋立交橋的方案,卻沒被採納,後來她不顧病痛終於設計出光明立交橋的最佳方案,並與柳若晨恢復了感情。 | 孫力,1949年生於廣西河北定縣人。曾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支邊,后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天津團校校長、天津青年報社長、總編輯、青少年報刊總社社長、總編輯。 余小惠,1949年生於上海。江蘇揚州人。曾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支邊,后畢業於天津大學中文系。曾任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副主任、百花文藝出版社《小說月報》編輯部副主任。 1984年以後,孫力、余小惠合著長篇小說《都市風流》、《但願人長久》、中篇小說《真誠》、中短篇小說集《棗花蜜》等。 |
《第二個太陽》 | 劉白羽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1月 小說描寫我兵團渡江南下解放武漢和進軍湖南的輝煌勝利,歌頌了新中國這第二個太陽的誕生。我兵團副司令秦震在南下的列車上接到周恩來副主席的電報,要他打聽地下工作者白潔的下落,這使他內心激動,白潔是他的女兒,是師長陳文洪的戀人。秦震立即與陳文洪和師政委梁曙光研究,決心粉碎白崇禧的“華中局部反攻計劃”,解救白潔和群眾。這時白崇禧正從廣州飛抵武漢,布置炸毀火車頭和許多要害部位。梁曙光的弟弟梁天柱和幾位鐵路工人,冒著危險把火車頭開走。解放軍也多處突破天險,正面向武漢進攻。梁天柱開了一輛機車把解放軍送進武漢。陳文洪立即率部向監獄進發,結果白潔已被敵人提前綁架走了,獄中的難友訴說著她的英勇鬥爭事迹。接著他們又尋找梁曙光留在武漢的媽媽,一時也沒有結果,聽到鄰居稱頌著這位堅持鬥爭的梁媽媽。 戰爭在向南延伸,南方的炎天酷暑,蚊蟲水蛭和大雨山洪,都給北方的戰士帶來很大困難。進軍中梁曙光得到媽媽的線索,他帶領部隊突入湖盪,打垮湖匪解救了母親。大軍又由鄂西向湘西挺進,在武陵山脈的峻岭中與敵軍遭遇,激戰後我傷亡很大,敵人卻狡猾逃跑了。在敵關押人的地方,見牆上有“白潔不死”四字,陳文洪請求讓他再指揮作戰,終於取得重大勝利,俘虜敵少將司令,但白潔卻在衝出牢房時犧牲。當這消息傳結秦震時,他正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新中國像太陽在東方升起,白潔在陽光里微笑。 | 劉白羽,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畢業於北平民國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人民文學》雜誌主編。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風風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紅瑪瑙集》《借葉集》,短篇小說集《草原上》《蘭河上》《太陽》《幸福》等。 《第二個太陽》,1987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 |
《穆斯林的葬禮》 | 霍達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12月 自1991年以來,中國文學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陸續出版了本書的英、法、阿拉伯、烏爾都等文字的譯本。1992年,台灣《世界論壇報》以一年的時間連載本書,1993年台灣國際村文庫書店出版了上、下冊繁體字版。許多作家、評論家、穆斯林學者和廣大讀者給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新時期文學和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現了回族人民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有著獨特的文學地位和審美價值。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 ,二十年發行上百萬冊、感動中國幾代讀者,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本書自出版以來,不斷重印,暢銷不衰,先後被列入北京市十大暢銷書、全國文教類優秀暢銷書、家庭書架百種常備書目、北京市青少年1994- 1997讀書工程推薦書目、大學生所喜愛的作家及其作品,部分章節選人高中和大學語文教材。據香港《鏡報》月刊1996年7月號報道,在中國青年最喜歡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禮》名列第五位。 | 霍達,女,生於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中國電影編劇,國家一級作家。她的家庭是個珠玉世家,自幼酷愛文學藝術,讀書偏愛太史公的春秋筆法。成年後曾師從史學家馬非百先生研究中國歷史,尤攻秦史。六十年代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66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大專畢業后,長期在四機部、北京市園林局、文物局從事外文情報翻譯工作,同時堅持業餘寫作,青年時代開始發表作品。 |
作品名稱 | 作品簡介 | 作者簡介 |
《浴血羅霄》 | 蕭克 著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8年8月 一九三三年,國民黨五十萬軍隊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羅霄山脈中段湘贛蘇區的主力紅軍羅霄縱隊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進,去新的蘇區。 羅霄縱隊一舉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攻克、火攻敵人的堡壘。一路上在敵人天上飛機、地上步兵追擊的情況下,羅霄縱隊一次次衝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但在艱苦、殘酷的環境下,羅霄縱隊損失很大,不少戰士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兩個多月的征戰,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情況更加複雜,環境更加惡劣,部隊從各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向北挺進已經沒有意義。為了保存部隊實力,中央同意羅霄縱隊返回羅霄山脈根據地的計劃。 羅霄縱隊的戰士們知道要打回自己的根據地,個個情緒高漲,克服了邊急行軍邊連打惡仗的巨大困難,甩掉了追趕的敵人,終於回到離開近三個月的家鄉。 | 蕭克,1908年生,湖南省嘉禾縣人。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連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湖南宜昌章黃沙堡游擊隊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連長、營長、第一縱隊參謀長、第十二師師長,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五師師長,紅八軍軍長,紅六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紅三十一軍軍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〇師副師長,冀察冀挺進軍司令員,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兼華中軍區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軍委軍訓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學院院長和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8年10月24日,病逝於北京。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授勛最後一位去世的上將! |
《金甌缺》 | 徐興業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本書寫的是12世紀初、中葉中國內部宋、遼、金之間的民族戰爭。宋徽宗年間,中國大地宋、遼、金三國各據一方,金國初興,國力昌盛,野心勃勃。遼國積弊重重,統治集團腐朽僵化。北宋政府自澶淵之盟以來,以為天下太平,高枕無憂,終日歌舞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宋派馬超、馬擴父子出使金國,與金訂下海上之盟,相約夾擊遼國,事成之後,宋國收回幽雲十六州。金國舉兵攻遼,勢如破竹,連克遼五京之四。宋國內部主戰主和兩派爭論不休,在劉錡等人的努力和形勢十分有利的情況下,徽宗下定決心伐遼。西北軍都統老種經略相公種師道態度消極,朝廷內部經過爭權奪利,最後擬定以童貫為宣撫司,統領幾萬禁軍開拔前線,指揮對遼戰爭。但是由於朝廷內部,西北軍和宣撫司之間、西北軍內部矛盾重重,部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慢騰騰開赴前線。這時戰機已過,遼軍在民族英雄耶律大石的有力統率下,早已率領十多萬大軍陳兵以待了。 北宋統治集團盲目樂觀,以為只要勒兵巡邊,不用認真作戰,遼國就會乖乖受降,所以以童貫為首的宣撫司嚴令部隊不得開戰,終日只叫弓箭手向敵營射去宣傳品,企圖不戰而勝,瓦解遼軍。為此統帥部和宣撫司產生了巨大的衝突,結果是坐失作戰良機。就在童貫正在樂不可支地等待遼國來降的一天半夜,遼軍在耶律大石的率領下從東起蘭溝甸,西迄范村,綿亘四十多里的沿河陣地上,選擇了七八處渡口,先後渡過兩軍相峙的白溝河,發起全面攻擊。宋軍毫無準備,猝不及防,經過了蘭溝甸大戰後被迫後退,后宋軍又錯誤撤軍,遼軍乘勢追擊,宋大敗,童貫乘機奪權,撤銷了種師道都統制職務。這就是第一次伐遼戰爭。隔了兩月,耶律大石回兵護主,宋軍在朝廷的催促下再次出征,兵分兩路,一路未遇到抵抗,直達蘆溝河南岸,與遼軍隔河對峙。宋軍出奇兵夜襲遼首都燕京城,由於接應部隊貪生怕死,至使此役功虧一簣,遼軍扭轉戰局,反擊宋軍,宋軍倉皇南奔,第二次伐遼戰役又告失敗。宋朝廷為挽回面子,在金兵徹底摧毀了遼國,奪取了燕京后,出重金買回了這座空城,然後舉國歡騰慶賀勝利,全不知金兵窺視中原,山雨欲來。 金軍厲兵秣馬,兵分兩路,大舉南犯。郭藥師別有企圖,與金兵大戰一場,由於部下投降,郭藥師全線敗北,投降金軍。宋朝燕山府全失,門戶大開。金兵緊接著頻頻緊逼,宋朝廷慌了手腳,宣撫司童貫奔逃東京。張孝純收兵太原,死守,金南下部隊一路被阻。金統帥斡離不一部長驅直入,徽宗派禁軍將領梁方平,何灌將兵三萬餘人戍守滑州和浚州兩處黃河渡口,以期阻敵南犯東京。梁、何二將昏慵無能,守土不力,金兵一來,未加抵抗就率先逃命,黃河一線宋軍全部潰敗,金軍乘勢直達東京城,於是第一次東京保衛戰拉開帷幕。徽宗讓位與兒子趙桓,自己逃走,趙桓即位稱淵聖皇帝,改元“靖康”。金兵圍攻東京,東京軍民群情激憤,李綱極力主戰,深得淵聖皇帝信任,封為右丞,率領全城軍民抗敵,取得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勝利。 | 徐興業,浙江紹興人。1937年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曾任上海國學專修館、稽山中學教師,上海通成公司職員,1949年後歷任上海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店員工會教育科長,上海立信會計學校和建中學教師,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幹部,上海市教育出版社編輯,上海市師範學院歷史系教師。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長篇歷史小說《金甌缺》(4卷)獲第三屆茅盾文學榮譽獎、上海市慶祝新中國成立40周年優秀小說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