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伯文稿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祭文稿本

《祭伯文稿》亦稱《告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書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凡三十六行,共四百十字。原刻早佚,僅見於宋《甲秀堂帖》本。拓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為顏真卿途經陽進,倉促奠告於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與《祭侄文稿》書法一氣相通,而頓挫鬱勃稍遜之。

乾元元年顏真卿被御史唐旻誣劾,貶饒州刺史(治所在今江西波陽),遂祭其伯父顏元孫及一門去世者。此即為祭文稿本,或行或草,剛勁圓熟,本帖與顏的《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合稱為“顏書三稿”。此稿在用筆上中鋒運轉,以沉著凜然為崇尚,不取側鋒之妍,故溢盈篆箱氣息。且一任縱筆,無意於工拙,不計其布置。然每字活潑圓動,行氣貫串,全篇風神灑脫。

王世貞曾以此帖與《祭侄季明文稿》比較,云:“此帖與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頓挫鬱勃似少遜之,然風神奕奕,則祭季明侄稿似不及也。”看來“三稿”為同一類型風格,而因內容與撰寫時的心境不同,又各有特色。

作品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十月庚子朔廿一日庚申,第十三侄男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饒州諸軍事、饒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於亡伯父故朝議大夫、豪州刺史府君之靈:
日者羯胡祿山,俶擾河、洛。生靈塗炭,兵甲靡夷。二兄杲卿任常山(作郡)郡太守,(首唱)忠義奮發。首開土門,擒斬逆豎,挫其凶慝。(城孤)先蒙授衛尉卿兼御中書。城孤援絕,身陷賊庭。太子、太子甥侄季明、盧逖等被賊害者八人,並贈五品京官。聖朝哀榮,褒贈太保,嫂及兒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脫於賊手,並得歸京。
真卿比在平原,遭罹凶逆。與杲卿同心協德,亦著微誠。二聖憫焉,授戶部侍郎、河北採訪招討使,又遷工部、憲部二尚書,再兼御史大夫,出為同、蒲饒三州刺史。
聖恩錫類,大門贈華州刺史,兄弟兒侄盡蒙國恩:允南授膳部郎中,允臧授御史,威明試太僕丞,真卿男頗授太子洗馬。諸侄男等:頂授協律郎,須授祕書省校書郎賜緋魚袋、袁衡華亭丞。泉明、顥、顧、穎等並蒙遷改。一門之內,生死哀榮。
真卿將赴饒州,至東京。得申拜掃,又方遠辭。違伏增感咽,謹以清(奠伏惟尚饗)酌庶羞之奠以伯母河南縣君元氏配。
尚饗!

作者介紹


顏真卿(709-784,一說709-785),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蘇軾曾云:“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顏真卿舉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為監察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德州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亂,顏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李希烈部曉諭,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他是琅琊顏氏後裔,家學淵博,五世祖顏師古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他的書跡作品,據說有138種。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大唐中興頌》等,是極具個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行草書有《祭侄文稿》、《爭座位帖》、《裴將軍詩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