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流域

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恆河位於印度北部,是南亞的一條主要河流。恆河源頭巴吉拉蒂河(the Bhagirathi R.)和阿拉克南達河(tAlaknanda)發源自印度烏塔蘭契爾邦的甘戈特里(Gangotri)等冰川,它橫越北恆河平原,流經北方邦,會合其最大支流亞穆納河(Yamuna),再流經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最後它分為多條支流注入孟加拉灣。

其中一條是加爾各答附近的胡格理河,而主要的一條是進入孟加拉國的帕德瑪河,進入孟加拉國后,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Jamuna),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格納河(Meghna)。

流域介紹


流域控制面積達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恆河流域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它滋潤下,出現了無數商業城市和宗教聖地。
恆河流域
恆河流域

歷史


笈多王朝(320-540年)
4世紀初,貴霜帝國衰落,笈多王朝(320-540)興起,建都華氏城,該王朝取代貴霜帝國,逐漸統一了以恆河流域為中心的北印度地區。到超日王時,國勢強盛,疆域擴大,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首都是華氏城。該王朝同國外有密切的經濟和文化教育往來。
啞噠人入侵時期(5-6世紀)
5世紀中葉,啞噠人自中亞侵入印度。6世紀初,啞噠人佔領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聯軍打敗啞噠人。但笈多國家經啞噠人打擊后,內部各小邦紛紛獨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統治結束。
戒日帝國(606-647年)
戒日帝國是從笈多分裂后的一個小邦中發展起來的。7世紀初,戒日帝國(606-647)興起,啞噠人被逐,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東到孟加拉灣,西迄旁庶普的幾乎整個北印度。戒日王統治時正值玄奘訪印,他對玄奘給予很好的禮遇。
拉齊普特人時期(7世紀中葉-12世紀末)
戒日王死後,帝國陷入分裂。8世紀時,拉齊普特人統治的各小國割據稱雄,拉齊普特人是土著王公貴族後裔,軍事種姓(另一說是外族人,北大學者馬克堯認為,拉齊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羅人的游牧部落,后與當地貴族融合,因而該民族的源流是多種多樣的),由於他們勇武好戰,彼此削弱,失去了對外防禦能力。8-10世紀,印度有三個大國互相爭霸。
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
該王朝是中亞阿富汗境內興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1001-1026年,該王朝的蘇丹馬穆德(999-1030年)先後共17次侵入北印度(另一說是15次),使其遭受嚴重破壞。馬茂德的遠征以掠奪財物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統治,他死後,其國家很快就瓦解了。旁遮普併入伽色尼王朝。阿富汗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時,印度南部在10-12世紀時興起一個朱羅王國,該王國曾遠征錫蘭,並與阿拉伯有頻繁的貿易往來。12世紀末陷入分裂。
德里蘇丹國家(1206-1526年)
恆河流域
恆河流域
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而統治印度的總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將,名叫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期間經歷了五個王朝。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斷從西北山口侵入,這些外族侵入后大都與當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與以往大為不同,他們是在伊斯蘭教“聖戰”的旗幟下進來的,他們不但沒有被當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當然,印度教的傳統力量也根深蒂固。總之,印度最大的特點是多分裂少統一,以及多種宗教長期並存。
莫卧爾帝國(1526-1707年)
莫卧爾帝國的創立者是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故自稱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爾率2萬多大軍進攻德里蘇丹國,德里國的蘇丹親率4萬多大軍迎戰,巴布爾取得戰爭的勝利,蘇丹戰死。巴布爾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兒帝國(1526-1858)。1529年,巴布爾統一了北印度。到阿克巴(1556-1605)即位后,莫卧兒帝國進入鼎盛時代。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超過了歷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爾。

風俗


這裡的節日也同中國的不一樣:街上並無車水馬龍,倒有點出奇的燈火闌珊和人跡寥落;也沒有杯籌交錯,倒是所有的餐館和各家各戶的廚房一律關閉——人們以禁食一天的傳統習俗來迎接新的歲月。他們不是以感官的放縱而是以慾望的止息來表示歡慶。他們的飢餓是神聖,是幸福,也是緬懷。這種來自漫長歷史的飢餓,來自漫長歷史中父親為女兒的飢餓、兄長為妹妹的飢餓、兒子為母親的飢餓、妻子為丈夫的飢餓、主人為客人的飢餓、朋友為朋友的飢餓、人們為樹木和土地的飢餓,成為他們世世代代的神秘儀禮,成為了他們隆重節日的組成部分。
也許是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來世,所以對於現世的苦難便可以這般消極和坦然。恆河岸邊,橫七豎八棲宿著許多等死的老人,他們饑寒交迫、骯髒不堪,卻默然承受,不爭取、不哭訴、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恆河岸邊。因為按照慣例,這樣可以免費火化,實現他們把骨灰傾入恆河的願望。不過,這是窮人沒有辦法的辦法。更多人還是願意去河邊的燒屍坑。這個地方常稱之為“Manikarnika Ghat”。有錢人家會選用白檀木,將柴薪堆疊好后,把遺體放在上頭,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紗麗裹身,並飾以白花。紗麗還需經過恆河水浸泡,以此凈身。然後澆上有香料的油脂,開始近三個小時的焚燒,死者終化成灰燼。焚燒過程中,死者的親人們不斷念誦“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號”的意思。為了擁有更好的來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聖河”。這個過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氣氛濃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們和河裡的小船紛紛靠了過去。炫目的燭火和繚繞的煙霧配合著老祭司沙啞的歌聲和串串銅鈴的節奏,古老的恆河顯得更加蒼涼和神秘。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採取火葬的方式,像五歲以下的孩童,沒錢的人,自殺身亡者的屍體,均是直接在恆河上放流,或是用石頭綁住屍體直接沉入恆河。
恆河晨浴
恆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恆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因而去恆河之中來個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嚮往和痛快不過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應當說是印度教的甘露廟會,每回參加洗浴的人數以千萬計,遺憾的是每十二年輪流在各個聖地舉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過,整個恆河,不管在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總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壯觀的還要數瓦臘納昔的恆河晨浴,前往此地朝聖、觀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來。
每天早上四五點鐘,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經在瓦臘納昔的大街小巷中涌動,他們中有當地居民,有千里迢迢趕來的印度教教徒,也有為了一飽眼福的異鄉遊人,大家只有一個目的地——恆河之岸。
瓦拉納西是恆河之岸最大的聖城,河岸之景蔚為壯觀。清清的恆河水在無聲地流過,河岸邊則是錯落不齊、風格各異的神廟,一座緊挨一座,形成陡立的峭壁。瓦臘納昔恆河之岸長達6.7公里,共有64個碼頭,當地人稱其為“卡德”。這些卡德據說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捐建的,捐建越多,積善也就越多。最讓人神往的是幾十個盧比租上一葉扁舟,向恆河中央飄去。賣貨的小販更會明白這是賺錢的大好良機,他們也划著小船尾隨大大小小的遊船,向遊人兜售各種貨物,有樹葉做成的河燈,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種種樣的工藝品。遊人們在小販的吆喝聲中,把一盞盞河燈放入河中,恆河變成了暗藍的銀河,閃現出數不清的點點繁星。更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現了。東方欲白,淡淡的霧霧慢慢地散去,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岸邊陡立的建築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邊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進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齊腰深的水中雙手忙碌,盡情搓洗;有的雙手合十,面各太陽默禱,安詳的臉上金色溢彩,靈魂的凈化表露無遺;有的則有停地屏息潛入水中,惟恐這聖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滌一清;身披絳黃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著上身的虔誠信徙在岸邊的石上閉目打座;打著哆嗦的孩子們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潑頭的沖洗;穿著紗麗的婦女們洗浴完畢,竟然在這人海如潮中能夠換上乾衣,而不讓自己的身體暴露絲毫。
南亞最長、流域最廣的河流。在印度與孟加拉國境內。印度人視為“聖河”。源頭的甘戈特里冰川和沿途的啥德瓦、阿拉哈巴德、瓦拉納西等河畔城市,被印度教徒視為聖地。全長2,580公里。流域面積90.5萬平方公里。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最遠的支流上源在中國西藏境內。西南流入印度,至德夫普拉亞格附近,與阿拉克南達河相匯合,始稱恆河。在哈爾德瓦穿過西瓦利克山脈,進入平原,轉為東南流向,至阿拉哈巴德與亞穆納河匯合后,河身蜿曲,東流入孟加拉國境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會合,組成河口三角洲,向東流入孟加拉灣,進入印度洋。沿途有大量支流匯入。下游水網運河密布,是一個大的農業生產地區,有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東距孟加拉國17公里處建有法拉卡水壩。哈爾德瓦以下可通航。
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標高七千米以上的根哥德里冰河,自印度北部連綿蜿蜒流向孟加拉灣,全長兩千五百八十公里。也許她太過妖饒美麗,印度教徒才情願相信這條河是由他們最崇拜的濕婆神頭髮上的水滴滴落腳邊后,匯流而成。河有一個漂亮的名字,叫恆河,英文名字是“Ganges”,在印度則稱為“Ganga”。
恆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條清凈的聖河,雖然事實上河水相當混濁。但信徒們依然相信在恆河中沐浴凈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濁和罪孽。也許河水再臟,也不及人世腌臢吧。他們還相信,管理死者“時限”的濕婆大神常在恆河岸邊巡視,凡是死後在這裡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輪迴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於是,印度教的信徒們把這裡當做天堂的入口,在他們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恆河沐浴凈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過百萬以上的印度教徒來此聚集沐浴凈身,舉行大型宗教集會。
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鄉人,來到恆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恆河,痛痛快快洗個澡,以求用聖水沖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濁或罪孽,達到人生超脫凡塵、死後到天國永生的願望。印度教徒便是這樣虔誠地把用恆河水“沖洗身上的過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榮幸。在瓦拉納西城的新月形河灣兩岸,歷代王朝先後修築了大小64個台階碼頭,供人們做冰浴禮拜之用。

恆河三角洲


世界最大的三角洲是恆河三角洲(也叫“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它寬320公里,開始點距海有500公里。在南亞次大陸東部,頂點在印度的法拉卡,西起巴吉拉蒂—胡格利河,東至梅格納河,南瀕孟加拉灣。分屬孟加拉國和印度。面積6.5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孟加拉國南部,小部分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平均海拔10米。三角洲彙集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格納河三大水系,河道密布。南部為沼澤地和紅樹林,當地稱“松達班”。7—9月雨季,加上孟加拉灣潮水頂托,三角洲常受淹。大部分地區土壤肥沃,農業發達。人口密集,為南亞重要經濟中心之一。盛產黃麻、水稻、甘蔗等。交通發達,大部分河流可通航,里程達1萬公里以上。在三角洲內,河流多支叉,井游移不定。平均海拔不足10m,土層深厚肥沃,水網密布,是盂加拉國與印度重要的農業區,也是世界黃麻的最大產區。主要城市有加爾各答(印度)、達卡吉大港(孟加拉國)等。
恆河下游分流縱橫,主要水道就有8條,在入孟加拉灣處又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一起,形成了廣闊的恆河三角洲。在三角洲地區,恆河分成許多支叉,是一個頗具特點的三角洲。這裡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作物的重要種植區。
河口部分有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這裡地勢低平,海拔僅10米。河網密布,海岸線呈漏斗形,風暴潮不易分散而聚集在恆河口附近,形成強烈的潮水,鋪天蓋地地湧向恆河三角洲平原,很容易引起大面積洪水泛濫。

形狀與構成

恆河三角洲的水系恆河三角洲的形狀呈三角形,被認為是一個“弓形”三角洲。其面積超過105,000平方千米。儘管三角洲本身主要位於孟加拉國和印度,但是其北方的不丹、中國和 尼泊爾的河流都流入這裡。三角洲大約三分之二的面積位於孟加拉國。三角洲的大部分由衝擊土構成,向東則轉變成紅色或紅黃色的紅土。土壤中包含大量的營養和礦物質,非常有利於農耕。
恆河三角洲由迷宮般的河流、沼澤、湖泊和洪積平原所組成。恆河三角洲可分為2部分:東部(活躍區域)和西部(不活躍區域)。

人口

儘管面臨以下的危險:季風引發的洪水、從喜馬拉雅山脈奔流而下的融化的冰雪、還有可怕的熱帶氣旋,三角洲上還是擠住著1.15億到1.43億的人口。孟加拉國的很大一部分都位於恆河三角洲上,該國許多人依靠三角洲生存。
恆河三角洲共供養著超過3億的人口,而住在恆河盆地的人口大約有4億,這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河流域。恆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密度超過200人/km²,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農業和漁業

大約三分之二的孟加拉人從事農業,在三角洲肥沃的泛濫平原上種植農作物。恆河三角洲的主要農作物有黃麻、茶葉和水稻。漁業也是三角洲地區一個重要的活動,魚類是該地區許多人主要的食物來源。
旋風和洪水
1970年11月,20世紀最致命的熱帶氣旋襲擊了恆河三角洲地區。

氣候

恆河三角洲主要屬於熱帶濕潤氣候區,西部的年降水量有1.5 到2 米,而東部則要達到2-3 米。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一月,最熱的月份是四月和五月。一月平均氣溫為14- 25 °C,四月平均氣溫為25-35 °C。6月是最潮濕的月份,平均降水量達到330 mm。(平均氣溫系加爾各答)

動植物

恆河三角洲的瀕危動物有孟加拉虎印度蟒雲豹、亞洲象和鱷魚,它們都生活在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據信大約有1,020隻孟加拉虎棲息在孫德爾本斯。
在恆河三角洲的孫德爾本斯估計有30,000頭梅花鹿。在三角洲發現的鳥類有翠鳥、鷹、山鶉、啄木鳥和知更鳥。在三角洲能發現2種江豬:伊洛瓦底江豬和恆河江豬。伊洛瓦底江豬不是真正的江豬,只是從孟加拉灣進入三角洲。恆河海豚是一種真正的江豬,但是已經極為罕見,屬於瀕危動物。

前景

未來恆河三角洲居民將要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威脅,這主要是由於該地區地面沉降,部分是由於氣候改變。海平面上升50厘米就能造成孟加拉國600萬人失去他們的家園。溫度升高也將給恆河三角洲帶來更嚴重的洪水,因為喜馬拉雅山脈的積雪和冰川德融化速度將會增快。

恆河平原


南亞東部的太平原。由恆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恆河下游段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組成下游平原與河口三角洲。西起亞穆納河,東抵梅格納河,北為西瓦利克山麓與印、尼國界線,南迄德干高原北緣,面積約51.6萬平方公里。包括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地面平坦,水網稠密,土壤肥沃,人口眾多。盛產水稻、玉米、油菜籽、黃麻、甘蔗等。降水量900—1,500毫米,自東而西減少,且變率大,有德里、加爾各答、勒克瑙、瓦拉納西、巴特那(印度)和達卡(孟加拉國)等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