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塔林的結果 展開
塔林
佛教建築
少林寺塔林,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約250米,是少林寺祖塋,由歷代高僧的墓塔組成。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塔248座,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形狀有八角形、六角形、正方形、圓形、錐形,建築的年代有唐、宋、元、明、清。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塔林
河南省登封市塔林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墳墓,佛教界有名望的僧人死後,把他們的骨灰或屍骨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僧人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塔的層數不同,一般為一至七級,高度約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體、椎體;有直線形、拋物線形;有瓶體、.喇叭形、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喇嘛塔、幢式塔、碑式塔。這些塔是各歷史時期的代表作,種類繁多,形態奇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書法、雕刻藝術的寶庫。
現存除一座唐朝的普通塔、一座宋朝普通塔和一個年代不詳的普通塔外,其餘全部都是個人塔。其中唐朝“法玩禪師塔”是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磚塔,坐落在塔林西北部,建於791年(唐貞元七年),系方形單層單檐式磚塔,高8米,除塔門、塔剎和塔銘用青石雕成外,通體皆用水磨磚砌造而成,塔門用高浮雕的手法,裝飾著飛天、嬪伽等古典圖案。
元朝“照公和尚塔”在塔林中部,建於元至元五年(1339年),是一座單層密檐式磚塔,疊檐五重,造型秀麗,塔背面有石銘一方,銘文為日本國僧人邵元撰文並書丹。
裕公塔,位於塔林中部,,為一座六角形七級磚塔。福裕是元代中興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其裕圓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為“晉國公”,他是少林寺歷史上僅有的一位被封為國公的僧人。由於福裕為中興少林寺立下的大功可以和開山祖師相比,故少林寺僧人在其塔前立“開山祖師”碑一通,以示紀念。
照公塔,位於塔林中部,為一座六角形單層密檐磚塔,疊檐五重,造型秀麗。塔後壁嵌有石銘,銘文為當時少林寺首座和尚、日本僧人邵元撰寫並書丹。郭沫若曾題詩曰:“邵元撰寫照公塔,彷彿唐僧留印年;花開花落漚起滅,何緣痛著陳言?”
塔林是一座宏偉的建築群,既是研究我國建築史、藝術史和宗教史的珍貴寶藏,又是國內外參觀旅遊者的遊覽勝地。
塔林在大雄寶殿的西側,是由靈岩寺歷代住持高僧的墓塔、墓碑組成的。墓區里保存著自北魏至清代的各種墓塔167座,墓誌銘石碑81座,其中最早的塔是北魏建造的祖師塔。
塔林[佛教建築]
潭柘寺塔林坐落在北京門頭溝區潭柘寺山門外南山坡上。據寺志記載:寺西北蓮花峰上有唐代天寶年間建造的華嚴和尚塔,寺西南蓮花峰的山腰有後唐從實禪師和清代源諒律師的墓塔,寺南還有南辛房村塔院,均因年代久遠和人為破壞,許多僧塔早已無存。這些墓塔建造的朝代為金、元、明、清代。墓塔主人在佛寺中的地位不同,塔的造型及風格有所不同。
塔形不一,有石經幢式塔、方形單層浮屠式塔、密檐式磚塔和覆缽形藏式石塔等。以廣慧通理塔為主塔,另外還有金代公長老塔,元代妙嚴大師塔,印度高僧底哇答思塔,日本高僧無初塔。另有安葬普通僧人的十方普同塔(萬人塔)。潭柘寺上下塔院現有保持完整形態的墓塔共75座,是北京地區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處墓塔群,其形態典雅莊重,是古代建築藝術的典範,為研究我國佛教和古塔提供了重要的建築實物和珍貴資料。
塔林[佛教建築]
塔林[佛教建築]
其每座塔都各具風采,反映了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建於754年(唐代天寶十三年)的大禪師塔,高8米,基座甚高,占塔通高的一半,這種形狀在全國少見。
銀山塔林風光
在古代,銀山曾是佛家請經說法及文人隱居之佳地,與鎮江金山寺齊名,又有南金北銀之說。唐朝高僧鄧隱峰曾在此山講經說法;遼代于山前建有寶岩寺,公元1125年(金天會三年)該寺被改建為大延聖寺;公元1448年(明正統十三年)重建,欽賜寺名“法華禪寺”,下領72庵,為京郊名剎。
寺內有僧瘞骨塔7座,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以風格獨特的塔群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成為了佛教文化旅遊勝地。
鐵壁銀山不但風景怡人,還以眾多古塔著稱,民間有“銀山寶塔數不盡”之說。銀山的遼代塔群是我國現存遼塔最多的著名風景區。羊腸小道盡處是大片塔群,塔身高低錯落,但布局規整,結構一致,均為八角形平面,造型精美,歷經滄桑,年代久遠。塔群自金元以來,經明、清兩個朝代,已有600多年歷史,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和磚石建築的寶貴遺產。大片塔群高者數丈,小者徑尺,高低錯落,布局規整,結構一致,均為八角形平面,造型精美,塔身有許多浮雕,線條優美,歷經滄桑,年代久遠,卻保存完好,據說因為這裡山高路遠,人跡罕至,所以在動亂年代才得以倖免於難。
在羅漢頂上,有一塊掩映在松林中的小平地,清代以後,石膏山僧人火化后的的遺骸就全都葬在此處。石膏山僧人圓寂后,按佛門慣例通行火葬。在羅漢頂墓地的地穴中,有存放僧人骨殖的若干瓦罐。按佛門規格,一般僧人圓寂后,只留一瓦罐骨殖,而有道高僧圓寂后,往往樹碑建塔,刻字銘文。
徠羅漢頂和尚陵園內有青磚墓塔7座,都是為紀念高僧而建立。據碑文記載,最晚的一座建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4年)三月,建於民國二十年(1938年)七月的普同塔高十餘米,為塔林中的最高大者。
塔林[佛教建築]
民間相傳,一百零八塔是穆桂英的“點將台”,“天門陣”,其實它是佛教的紀念塔。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為了去掉人生眾多的煩惱,善男信女要戴108顆貫珠,念108遍經。據說,來這裡遊覽的人們,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煩惱,帶來吉祥和好運氣。
該塔林建築奇異,是我國僅有的大型白塔林。單純以塔的數量而言,是中國第三大塔林,但它和其他的塔林有一定區別,其他的塔林多為墓葬塔,該塔林為紀念塔。所以在計算塔林規模時,有時不計入該塔林。
邢台塔林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舊城西南隅三里的申家莊村南,因塔散布如林,故稱塔林。塔林又稱塔墳。是開元寺和天寧寺的高僧墓地。原地點面積(五十年代)約四十餘畝,合計面積約2.6萬多平方米。年代從唐到明清各代。據傳說,邢台塔林原有塔近千座,這個傳說的數據可能不確,已經也沒有推測的必要,到五十年代時,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為的破壞,南北塔林還保存有各種墓塔一百二十多座。有上年紀老人說,直到八十年代時,邢台塔林的墓塔還保存著近90座。
邢台塔林一角
由於文革時邢台塔林被破壞,無法進行實物分析研究,僅從遺留下的照片看,邢台塔林的大型墓塔以密檐式為主,塔的層次一般為一至七級,以三層、五層、七層為多,其次為石質的墓塔,石塔多為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石塔多以一仰式蓮花寶座為基,上有石雕束腰式須彌座,塔身就置放在須彌座上,塔身為石柱體,正面有碑文,上刻有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刻出大師的姓名、籍貫、生前的主要業績、立碑人以及建塔的時間等;塔身上置石質雕刻的塔檐,有塔檐雕刻有簡單的磚斗,塔檐之上覆石做瓦檐頂,石塔塔檐有單層,三層、五層、七層之分,頂上為小型石寶珠,作為塔剎。
大型的磚徹墓塔,以仿木結構為主,下部有基座,上部基座有八角形束腰,有的束腰做雙扇扇門,門的上部刻圖案,周邊安設門框。塔檐子做闌額、普柏枋,枋上施用斗,四轉角各一朵斗,在建築構造上多採取冀南地區民用建築中的門窗、椽檐、斗拱、磚雕等,力圖與周圍的環境氣氛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