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東旅遊風景區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濱州市境內,渤海灣西南岸。
1999年10月,無棣縣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縣級“無棣縣海洋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
2002年1月,山東省省政府批准建立“無棣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2月,山東省省政府批准更名為“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6年2月16日,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1年3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和功能區調整申請,調整后保護區總面積43541.54公頃。
功能區劃調整前後圖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濱州市境內,渤海灣西南岸,距離濱州市區約100餘公里。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北溫帶東亞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具有夏熱多雨,冬寒季長,春季多風乾燥,秋季溫和涼爽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2℃左右。春季3~5月,暖空氣開始活躍,冷、暖空氣相互消長,高低壓系統交替頻繁,氣候多變,但仍受極地氣團控制,暖空氣不能大量輸送,降雨少,大風日數多,溫度上升快,三月份平均5℃左右,5月升到20℃左右,由於風大,雨少,蒸發快,常春旱;夏季6~8月,太平洋高壓增強北上,是全年氣溫最高,濕度最大,降水最多的季節,夏初盛吹西南風, 6月下旬至8月底為雨季,氣候濕熱,降水可佔全年70%,有時釀成澇災;秋季9~11月,北方的冷空氣開始活躍,暖空氣萎縮,10月開始秋高氣爽,風和日麗,能見度高,晝夜溫差大,秋末,北風增多,氣溫下降;冬季,12~2月份,受強大的蒙古高壓的控制,北風盛行,氣候乾燥寒冷。
岩石構造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層
古生界、中生界主要分佈在保護區南部的車鎮凹陷中,奧陶系為海相碳酸岩地層,石炭二迭系和侏羅系為一套砂岩、泥岩、灰岩和煤層(厚1米~2米)的陸相和海陸交互相沉積,厚250米~300米。白堊系為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夾泥岩。下第三系厚約2200米~2500米,為孔店組、沙河組和東營組湖相、河湖相和咸化瀉湖相灰白色砂岩、泥岩、灰岩和雜色砂泥岩,中部含油氣,底部夾煤層。上第三系明化鎮組黃色棕黃色泥岩、灰白色砂岩,厚600米~800米,廣泛沉積於凸起和凹陷之上。第四系下部以火山岩分佈最廣,厚50米~150米;上部為海陸交互層,凹陷區厚200米~300米,向北變薄。全新世的海相層由粘土質粉砂組成,厚約10米左右。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濱海緩平低地
貝殼灘地
區內分佈兩列貝殼灘脊系列高地,一為埋藏型,二為堤島裸露型。
埋藏型貝殼灘脊:保護區西南邊緣為高2米~3米,西北至東南延伸的條帶高地,俗稱無影山,地表0.5米以下為厚1米~2米的貝殼-貝殼碎屑層,自張家山子、李家山子、邢家山子、下泊頭、馬家山子至楊莊子,長約20千米,為第一列埋藏型古貝殼灘脊,貝殼層中含淡水,均闢為耕地。耕作層厚0.8米左右,不利於保護,只有下泊頭村東側尚保存一片未被闢為耕地的貝殼堤,剖面中尚見貝殼碎屑層,斜層理和完整貝殼,調整后列入實驗區。
堤島型貝殼灘脊:主要貝殼堤島分佈於北部核心區內,組成西北至東南向伸展的線狀高地。貝殼島高1.0米~2.5米(黃海基準),局部高3米~4米。受貝殼碎屑的加積,大潮高潮時仍島狀裸露。貝殼島平面上形似彎月,凸側向海,彎側向陸,彎內堆積貝殼碎屑,垂向厚2~3米顯示貝殼與貝殼碎屑的間層構造。含有淺層淡水。貝殼島向海發育新貝殼灘堤,暴風浪期間,可堆積到貝殼島的向海側。核心區主要的貝殼堤島:
旺子堡貝殼島又稱王子島,與棘家堡相連,面積0.75平方千米(20世紀90年代面積約1.075平方千米),島由貝殼和其碎屑組成,貝殼包括文蛤、鏡蛤、鴨嘴蛤、蘭蛤、櫻蛤、梯蛤、中華青蛤、四角蛤、強棘紅螺、縱帶錐螺、扁玉螺、昌螺、珠帶礎螺、筍螺、毛蚶、近江牡蠣、竹蟶等23種。貝殼碎屑層厚3.8米,沉積於距今1300-2500年,其下為潮灘沉積層。
大口河堡貝殼島位於大濟公路起點,漳衛新河口東側。1993年面積為0.35平方千米,至2012年為0.15平方千米,高1.9米。貝殼層3.4米,沉積於距今近2000年的東漢時期,貝殼層以下為潮灘沉積層。
老沙頭堡貝殼島位於馬頰河口東岸,面積約0.55平方千米,高2-3米,貝殼堤島形態呈向東凸出的弧形。貝殼碎屑層厚4米,沉積於距今1800年,下伏淺黃色潮灘沉積層。
潮上濕地
兩條貝殼堤島之間為潮上濕地,寬約15千米,高程0~0.5米(黃海基準),坡度0.1‰~0.2‰左右。濕地上分佈很多樹枝狀潮水溝和黃河三角洲葉瓣的殘留體,地表為薄層粘土質粉砂潮汐沉積,下部為潮灘沉積,大潮高潮時,海水通過潮溝溢至灘地,小潮高潮時只有潮溝灌滿海水,低潮時潮溝干出,灘地成白色鹽鹼灘,局部可見叢狀鹼蓬,實驗區的潮上濕地多闢為鹽田或養殖池。
潮間濕地和潮下濕地
貝殼堤島系列高地向海為粉砂淤泥質潮間濕地,坡度0.1‰~0.3‰,自岸向海粒度由細粉砂增至粉砂質細砂。可細分成三個亞帶:潮間上帶寬100米左右,小潮高潮時裸露呈白色鹽鹼灘,顯龜裂紋。大潮高潮時可淹沒,泥濘、生物洞穴多達80~100個/平方米;潮間中帶寬約1~2千米,坡度更緩,灘面呈許多直徑1~3米,深10厘米的潮流坑窪,垂向呈粉砂質粘土和粗粉砂互層;潮間下帶寬約1~2千米,灘面不下陷,發育大量沙波,由粗粉砂-細砂組成,下限為低潮線。潮間濕地為貝類增養殖區。
低潮線以外坡度稍增大,進入潮下濱面帶,寬約2~3千米,水底沙波漸由寬緩而消失,粉砂和粉砂質粘土組成,有機質高,自然貝類較為豐富。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表淡水來源有二:一是大氣降水,二是過境客水。大氣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年均徑流量1.21×108立方米,枯水季節僅121×104立方米,除少量被水庫攔截外,大部分徑流泄入渤海。過境客水主要有漳衛新河、馬頰河、德惠新河。
馬頰河和德惠新河在境內流長分別為40.36千米和57.5千米,在保護區東北部匯合又於老沙頭堡貝殼島西側入海。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下淡水資源十分缺乏,地表以下十幾米深均為海相地層,飽含海水或微鹹水。地下淡水主要分佈於貝殼堤島,為上層滯水,見於旺子堡、大口河堡。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以4.5米水深線為起點,向西南經馬頰河河口東岸沿養殖池堤壩向南,經老沙頭東側至死河,沿死河西岸向東南經堤壩到達傅家堡子東側進入潮河,沿潮河向南至馬山子北側孫岔路;南以孫岔路為起點,向西至下泊頭村北、黃瓜嶺村東,沿孟莊子鹽場老防潮壩至大濟路東;西以大濟路路東為起點,向北至大口河堡,從東側繞過大口河堡,沿護岸底繞至漳衛新河河道;北以大口河堡西側的漳衛新河河道為起點,沿河道東邊界向東北方向延伸,至4.5米水深處,沿4.5米等深線東延,至東端馬頰河河口外4.5米水深處止。
調整后的保護區核心區淺海邊界自漳衛新河河道東邊界向西北延伸217米後轉向大致平行於保護區處邊界的方向延伸,至水深2.5米附近后,沿大致平行岸線方向延伸至馬頰河河口外水深2.5米處,轉向陸連接至馬頰河西岸,越過馬頰河並繞過老沙頭向南延伸后返回馬頰河西岸,沿養殖池堤壩至車網城鹽場,繞過車網城鹽場結晶池,至西側第二鹽池堤壩向北至高坨子河口,向西繞過大口河堡至漳衛新河河道東邊界止。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7°46′58.00″—118°05′42.95″,北緯38°02′50.51″—38°21′06.06″之間,總面積43541.5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5547.28公頃,緩衝區面積13559.27公頃,實驗區面積14434.99公頃。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貝殼堤島和濱海濕地,屬海洋自然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開展濱海濕地恢復和重建工程建設,實現濕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通過控制污染源和清除污染,改善水體質量;疏通潮汐通道,納潮沖淤,延緩潟湖衰竭過程,並部分恢復其功能;將部分圍墾人工濕地退為自然濕地,恢復濕地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一是探索貝殼堤島和濱海濕地的地質演變規律,結構形式及基本特徵,研究貝殼堤島與濱海濕地形成機理和貝殼堤島與濕地特有的生態系統以及該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物種類、組成、性質、數量、空間分佈和相互之間的關係,能量物質流動的途徑、轉化效率和保持系統平衡的自動調節作用。
二是保持保護區生態系統內部的生物多樣性,全面開展動植物觀測、普查工作,拍攝影視資料,製作動植物標本,建立檔案資料庫,拯救和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
三是保護好這一世界罕見的海洋自然遺產,搞好海洋環境監測,研究新生貝殼堤島形成的過程、規律和速度,為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北海分局煙台中心站等科研機構提供科研基地,推進“海洋生態工作站”建設。
四是探索研究合理利用和發展自然資源的新途徑新方法,發揮自然保護區的多種功能和經濟效益,為科學利用自然資源作出示範。
汪子島:最大的貝殼堤島,濱州境內惟一能觀大海全貌的地方,有“海上仙境”之稱。相傳,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女,入海求仙取長生不死葯,長久不歸,父母思念遠去的孩子,奔波於此島,眺望大海,盼子歸來,故名“望子島”,後人也稱“旺子島”。
貝殼堤:貝殼堤觀光帶主要位於防潮大堤北,包括西起高坨子,東至汪子島的貝殼堤岸。規劃建設有貝海拾趣、海韻茶寮、貝殼藝術園等。
鹽田:貝殼堤島更有百萬畝鹽田,《管子》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為鹽”。
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貝殼堤島與濕地生態系統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貝殼灘脊——濕地生態系統,是研究黃河變遷、海岸線變化、貝殼堤島形成等環境演變以及濕地類型的重要基地。仍在繼續生長發育的貝殼堤島是山東省、中國乃至全世界珍貴的海洋自然遺產。保護區還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鳥類越冬、棲息、繁衍的場所,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工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