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

1955年建於雲南的事業單位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為國家級區域性非營利研究機構。

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於1955年在雲南景東縣創建,原為中國科學院雲南紫膠工作站;1961年劃歸林業部,成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紫膠研究所;1988年更名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

據2018年8月資源昆蟲所官網顯示,該所設有8個院研究室;擁有在職職工117人。

發展歷史


奠基創業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
1955年3月,中國科學院與原蘇聯科學院合作,由兩國知名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組建科學考察隊,對雲 南的紫膠產區和紫膠資源進行綜合考察。中蘇聯合組建的雲南生物考察隊中方隊長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委員、著名昆蟲學家劉崇樂教授,副隊長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蔡希陶教授和趙星三副所長;蘇方隊長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波波夫教授、副隊長費德羅夫教授。
1955年3月23日,考察隊正式開始了對雲南紫膠生產地區的考察,先後赴思茅專區(含現在的西雙版納州)、保山專區(含現在的德宏州)、大理臨滄等專區(自治州)的紫膠蟲分佈區;劉崇樂先生建議在景東建立觀測點,開展紫膠蟲、寄主植物、病蟲害和氣象觀測,經綜考會同意,決定在景東建立觀測點。觀測點被確定在景東縣城北郊10公里處的董家山,選擇董家山建立觀測點的理由是:該地已接近紫膠蟲分佈的北緣;董家山的植被系雲南紫膠產區較好的植被類型;董家山有明顯的東、南、西、北四個坡向,便於開展對紫膠蟲及氣候研究;已發現的主要寄主樹在董家山及附近都有分佈。
1958年,景東觀測點由綜考會交昆蟲研究所,確定為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云南紫膠工作站。
1959年上半年,雲南紫膠研究站交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成立后,紫膠研究站由昆明動物研究所領導,並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景東紫膠工作站。
1960年,景東縣辦紫膠場併入紫膠工作站,紫膠場的土地、房屋、人員也隨之移交,除該場場長由景東縣另作安排外,其餘9名工人全部轉入紫膠工作站。
1961年3月下旬,經國務院農林辦公室批准,林業部、商業部聯合在雲南墨江召開了全國性的紫膠生產會議;同年7月6日,林業部、商業部在向國家科委並報國務院的“關於發展紫膠生產問題的報告”中,提出發展紫膠生產的方針和發展紫膠生產的三點建議。其中第三點建議是:建議在中國科學院雲南紫膠研究站的基礎上建立紫膠研究所,並對其他幾個有紫膠生產的省、區進行技術指導。
1961年10月25日,國務院批轉了林業部、商業部關於發展紫膠生產問題的報告,同意建立紫膠研究所,批文指出:“紫膠研究所可以在中國科學院雲南紫膠研究站的基礎上,按精簡精神,適當地擴大建立,由林業部、中國科學院共同領導”。中國科學院在收到國務院批文後,立即通知“關於成立紫膠研究所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建議紫膠研究所成立后經費由林業部負責,業務上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指導,雲南分院在給中國科學院的復函中同意此建議,林業部、中國科學院1962年4月又以“關於中國科學院雲南紫膠研究站擴建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紫膠研究所的問題”,聯合行文雲南省人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雲南省林業廳等單位。經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和林業部研究確定,為使科研工作更好的結合生產,紫膠研究所的領導關係,以林業部為主和中國科學院共同領導,人員編製,經費等由中國林科院具體管理;中國科學院負責業務上的技術指導,所名定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紫膠研究所’,編製由國務院編製委員會批准暫定為45人。
1962年5月31日,交接工作全部完畢。自1962年6月1日起,由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院領導建立紫膠研究所。
1963年6月30日,中國林科院以函請中共景東縣委協助在景東縣選擇交通方便、有兩叄仟畝宜作研究基地的地方建所;經景東縣委同意,所里先後派人到錦屏鎮的幾個地方選擇,經比較,認為縣城南郊龍泉寺后的枇杷山比較適合。張克俠副部長(兼中國林科院院長)也曾到景東指導選址;同年夏天,初步確定其四至:東至馬關橋,西至大水溝及縣農具修配廠房相連,南至櫻桃凹腳旱井與文舊生產隊接壤,北以彌寧公路為界。
1964年,經縣人民委員會、思茅專員公署和雲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紫膠研究所在景東縣城南郊徵用土地2034畝(其中荒山1700畝,旱地22畝,新開荒地300畝,水田12畝)作為實驗用地。

文革浩劫

“文革”中,中國林科院紫膠研究所於1971年1月下放到雲南省,更名為雲南省紫膠研究所。當時,有6人被調到中國農林科學院科技服務隊,15人調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所,5人調廣東省林業局,另有部分人員自己聯繫單位調出了紫膠研究所。“文革”下放,科技力量分散,使紫膠研究蒙受重大損失。科研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1975年,所部由董家山遷到枇杷山。
1976年至1978年間,在枇杷山修建了辦公樓、化驗室、食堂、車庫、油庫、住宅、球場。1979年至1984年又建了職工住宅樓、圖書情報樓、俱樂部、太陽能浴室、倉庫、發電機房、水井房、蓄水池等,完成了建所后最多的基建項目和投資,研究所的工作、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文革”結束后,1977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南省紫膠研究所的領導關係,調整為農林部(當時林業部尚未重建)與雲南省雙重領導,以雲南省為主的管理體制。

改革開放

1978年,國家林業總局以向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函商紫膠研究所領導關係的變更問題,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函告國家林業總局,同意將雲南紫膠研究所的領導關係改為以中國林科院為主與雲南省林業局雙重領導。
1979年2月1日,國家林業總局以“關於改變雲南紫膠研究所領導體制的請示報告”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該文稱“因為這個所要承擔南方八個省、區的科研任務,所以恢復以中國林科院為主與雲南省林業局雙重領導的體制是適宜的,也是必要的。”;3月26日,國家科委、林業部以“關於調整雲南紫膠研究所領導體制的報告”。聯合上報國務院,報告中提出“鑒於該所承擔南方八個省的科研任務,且紫膠屬國家戰略物資,為加強其科研工作的領導,經林業部徵得雲南省革委會同意,擬將雲南紫膠研究所的管理體制進一步調整為林業部與雲南省雙重領導,以林業部為主”;4月11日,經當時主管科技工作的方毅副總理批示:擬同意,請鄧副主席、秋里、耿飈、王震、任重、谷牧、世恩同志批示。七位領導都圈閱同意;5月21日,林業部派劉英俊、許俊二同志就紫膠所的接交與雲南省林業局進行了具體協商;5月25日起,紫膠研究所正式收歸中國林科院領導,所名“雲南省紫膠研究所”恢復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紫膠研究所”。
1979年至1984年,又建了職工住宅樓、圖書情報樓、俱樂部、太陽能浴室、倉庫、發電機房、水井房、蓄水池等,完成了建所后最多的基建項目和投資。
1981年1月16日,中國林科院告知雲南省林業廳,商榷在昆明解決建所和試驗地問題。文稱:經反覆研究,院同意把紫膠研究所遷往昆明較為適宜,景東擬保留一個試驗站。
1984年8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函復林業部,函稱:為妥善解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紫膠研究所第一線科技人員生活上的實際困難,有利於紫膠科研和生產的發展,經省政府研究,同意中國林科院紫膠研究所在昆明市金馬寺王大橋金汁河邊的預留生活小區內建立後方基地,可征地五畝,建住宅二千五百平方米,落戶四十戶;11月3日中國林科院轉發了林業部“關於中國林科院紫膠研究所在昆明建設後方基地計劃任務書的批複”。
1986年9月,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的職工住宅竣工。
1989年1月,所科研中心轉移到昆明。
1990年2月,建築面積3230.45平方米的科研樓竣工。
黨日活動
黨日活動
1997年4月24日,該所與三農場簽訂了《國有土地有償劃撥意向協議書》,其間院領導、院基建處多次派人來所幫助解決征地中的各種困難,並向林業部申請以《中國林科院花卉研究培育與開發中心、雲南生物資源開發中心昆明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呈報林業部;10月23日,林業部批准在昆明徵地35畝;11月17日,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中國林科院江澤慧院長一行,在昆明震庄賓館與雲南省及昆明市領導同志、昆明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協商土地有償劃撥問題,在雲南省及昆明市的支持下,初步達成協議,交由資源昆蟲研究所與昆明市三農場具體辦理;12月1日,與昆明市三農場正式簽署了白龍寺36.21畝土地的有償劃撥。
1999年7月20日,國家林業局批准《中國林科院特種生物資源研究開發中試基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0年2月18日,國家林業局批複了《中國林科院特種生物資源研究開發中試基地初步設計》。
2001年4月25日,雲南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以“雲南省計委關於‘雲南特種生物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複”,批准了以資源昆蟲研究所為依託的雲南特種生物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政府給予立項資助,實行省院聯合共建;8月11日,國家林業局以“國家林業局關於中國林科院昆明特種生物資源研究開發中試基地綜合科研樓的建設計劃的批複”,批准中試基地二期工程綜合科研樓的建設計劃。
2002年1月18日,建築面積為4383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完工並通過中國林科院的工程驗收。
2003年3月24日,建築面積為4654平方米的綜合科研樓竣工驗收,中試基地建設完成;5月18日,資源昆蟲研究所由昆明市王大橋搬遷到昆明市白龍寺新址辦公。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據2018年8月資源昆蟲所官網顯示,該所在職職工117人,有研究員13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等4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52人;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15人,有12人先後獲得過國務院特殊津貼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侯開衛、趙世偉、陳曉鳴

科研部門

據2018年8月資源昆蟲所官網顯示,該所設有8個院研究室,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1個聯合生態實驗室,1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西南生態研究中心,1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所在不同的氣候帶建立了國家林業局元謀荒漠化生態定位研究站、國家林業局普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景東南亞熱帶試驗站、元江熱區試驗站和祿豐滇中高原試驗站等實驗基地。
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資源昆蟲培育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中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西南生態研究中心
聯合生態實驗室:中加聯合生態實驗室
院研究室:工業原料昆蟲、食藥用昆蟲、環境昆蟲、森林病蟲害、恢復生態、森林培育、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林產化工
院研究中心:國際真菌研究中心
院工程中心:生物資源工程中心

設施資源

資源昆蟲研究所擁有國家林業科學數據平台雲南省數據分中心,與各級林業主管機構共享林業科學數據(資料);具有資源昆蟲寄主資料庫、蝴蝶資源資料庫、觀賞昆蟲資料庫等資源昆蟲資料庫。

合作交流

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
據2018年8月資源昆蟲所官網顯示,該所與加拿大、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泰國、秘魯墨西哥、印度、緬甸越南、等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

科研成就


• 綜述
據2018年8月資源昆蟲所官網顯示,資源昆蟲所在資源昆蟲的開發利用,退化生態系統的整治和乾熱河谷地區植被恢復、資源培育等方面取得大量的成果,其中直接應用於生產的就有130多項;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雲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獲得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完成國家和行業標準8項,審定良種1項,發表論文148篇(其中SCI10篇,EI 4篇),出版專著2部。成果在20餘個省市的紫膠資源培育以及產品開發中得到了應用,10多萬農戶和30多家企業參與紫膠生產。
• 代表性成果
據2018年8月資源昆蟲所官網顯示,資源昆蟲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紫膠資源高效培育與精加工技術體系創新集成”和“乾熱河谷植被恢復技術”。“紫膠資源高效培育與精加工技術體系創新集成”針對中國紫膠質量差、產量低、高端產品缺乏等問題,從資源收集保存、生態選育、高效培育和新產品研發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創建了野生昆蟲異地活體保存技術,收集和保存了9種紫膠蟲10個品系和256種寄主植物,保存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紫膠蟲種質資源
(2)通過梯次生態馴化技術,成功選育出4種優質紫膠蟲,解決了中國紫膠生產蟲種單一、分佈狹窄、質量差等問題,為中國多蟲種紫膠生產奠定了基礎。
(3)創建了紫膠優質高效培育技術體系,通過示範推廣,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紫膠產量和質量,產量居世界第3位。
(4)創新紫膠精加工技術和工藝,研製出優質紫膠滿足軍工和電子行業需求,扭轉了優質紫膠產品依賴進口局面,對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創製出食品級精製漂白膠和水果保鮮劑,使國產紫膠水果保鮮劑從無到有,佔國內市場一半以上,打破了中國以外壟斷。該項目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提升了中國紫膠產業的技術水平,實現高端產品產業化,使中國紫膠產業步入國際領先行列。
據2018年8月資源昆蟲所官網顯示,資源昆蟲所為解決乾熱河谷極端造林困難地區的植被恢復問題,資源昆蟲所從69種植物中篩選出適宜於乾熱河谷造林的植物20餘種(其中,印楝、塔拉、余甘子木豆等樹種不僅具有生態效益,而且具有經濟效益。)研究總結出一整套乾熱河谷植被恢復綜合技術,把低於30%的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從而對乾熱河谷區防護林體系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應用該技術成功地在典型的乾熱河谷地區——元謀盆地營造起4千餘畝防護林示範林,成為乾熱河谷造林的典範、模式林,技術輻射造林面積3萬多畝。
在研項目一覽表
項目名稱項目類型項目時間
油茶傳粉機制和昆蟲傳粉對結實率的影響研究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9-2012
天牛科昆蟲distal-less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10-2012
白蠟蟲孤雌生殖的細胞學過程及其相關基因研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10-2011
五種蝴蝶成蟲行為化學生態機理及生態調控技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9-2012
經濟昆蟲、植物資源收集、整理及數字化管理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9-2012
引進甜角不同品種生態適應性研究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9-2012
地涌金蓮遺傳資源及新品種繁育技術研究林業行業公益專項項目2009-2013
利用昆蟲作為指示生物診斷森林健康研究林業行業公益專項項目2009-2013
西南乾熱河谷野生構樹種質評價與分子鑒定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0-2012
氣候變化下雲南松林健康狀況診斷及發展趨勢林業行業公益專項子課題2008-2012
麻瘋樹優樹選擇技術規程國家林業局標準項目2009-2010
利用昆蟲診斷森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及技術引國家林業局948項目2009-2012
麻瘋樹花粉貯藏與昆蟲高效授粉技術引進國家林業局948項目2009-2013
雲南紅豆杉的性選擇及其種群維持意義雲南省基金項目2009-2011
紫膠蟲的系統發育與地理演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9-2011
生物能源樹種麻瘋樹與傳粉昆蟲相互作用研究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8-2011
辣木生殖生物學及高油新種質的輪迴選擇研究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8-2011
雲南紅豆杉性別決定與性表達研究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10-2012
試驗站長期定位觀測與乾熱河谷山合歡沃島效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8-2011
特種林產品蟲白蠟高效製備高級烷醇研究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8-2011
紫膠生態經濟系統結構與功能研究資源昆蟲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8-2011
西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退化機制與生態恢復中國林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8-2011
瀕危植物翠柏遺傳多樣性研究及其核心種質樣中國林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08-2011
瀕危藥用植物篦子三尖杉保護與種群恢復技術林業行業公益專項2008-2012
雲南紅豆杉藥用原料林優良母株選育技術開發國家林業局重點項目2008-2011

人才培養


• 學科建設
據2018年8月資源昆蟲所官網顯示,該所有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專業、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專業
一級學科博士點:生態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森林保護學、森林培育
一級學科碩士點:生態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森林保護學、森林培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所徽外部輪廓呈圓形,底色採用深綠色;主體圖案是RiRi字母的變體,指代昆蟲。
標識
標識

精神文化

定位:研究所定位於國家級區域性非營利研究機構,立足雲南、側重西南、面向全國,拓展東南亞。以應用研究為主,兼顧應用基礎研究,發展高新技術,大力加強產業化前期研究。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蘇建榮
書記石雷

歷任領導

時間所長書記負責人
1955年~1956年-------------廖定熹
1957年歐炳榮
歐炳榮
張福海
張詩財
伍振興
1958年~1962年5月李 壁
李壁
歐炳榮
1962年5月~1966年5月王慶波--------
1967年~1969年------
1970年~1975年6月張長海
1975年6月~1979年10月------
惠孝榮
周福安
1979年10月~1983年5月王聚成------
1983年5月~1985年6月王聚成
1985年6月~1986年6月王東玉
1986年6月~1987年10月侯開衛資雲禎
1987年10月~1990年10月侯開衛資雲禎
1990年10月~1993年9月侯開衛------
1993年9月~1997年11月
侯開衛(1994)
馬呈圖(1994.7-97.11)
楊時宇
1997年11月~2002年5月陳曉鳴楊時宇
2002年5月~2007年9月陳曉鳴楊時宇
2007年10月陳曉鳴楊時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