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忠發
教師
陸忠發,男,出生於1962年11月,安徽合肥人,在杭州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
陸忠發先後在浙江樹人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擔任教學管理和《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工作,其間主要成果是《全國組編本大學語文註釋商榷》,任《大學語文新編教程》副主編。1998年底來杭州師範學院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研究工作,擔任《古代漢語》、《文字學》《漢字形義學》、《漢語史》等課程的主講教師。主要著作有《漢字文化學》、《戴震樸學研究》、《現代訓詁學探論》(初名《訓詁五論》,即出)、《中學文言文教學研究》等。8年來,我已經解決的比較有學術意義的問題有以下一些。
1、將漢字起源的歷史年代上推至8000年前,這一成果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2、從曲折語言和非曲折語言對文字的要求的角度,第一次從理論上解決了漢字拼音化改革的前途問題,使幾十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了解決的方法;
3、主張漢字學研究應該著重研究漢字如何用一定的形體表達意義的漢字形義理論問題,率先進行這個研究,初步揭示了古文字表意手段。這個研究有望扭轉1900多年來漢字學研究以六書為中心的研究方向,認為這是我對文字學研究作出的最大的貢獻;(我目前正在撰寫《中國文字學研究領域的終結與拓展》一書來系統闡述我的文字學主張,同時希望有志於漢字形義理論問題研究的青年來我這裡讀研究生或者做訪問學者,我們共同把這些問題深入地研究下去。)
4、提出了提示符號理論,這個理論在古文字考釋實踐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目前考釋的幾十個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很多都得益於這個理論和我所掌握的漢字的表意手段;
5、不少學者認為《漢字文化學》初步建立起了“漢字文化學”的理論框架,對“漢字文化學”研究的深入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2、中國古代城市建築考古發現了不少被稱為“宮室”“宮殿”“王宮”“宗廟”的建築群,我通過對這類建築群內部主要建築的結構的考證,發現金文“廷”字的結構正好就是描寫這類建築群內部的主要建築的結構的,從而證明這個建築就是“廷”,進而考證論定這類建築群當稱為“宮城”,並探明了中國古代宮城的四合院建築形式的起因。
3、通過對甲骨文和甲骨卜辭以及相關考古材料的研究,發現商代自武丁以來因為戰爭需要,大量造公田,屬於商王的公田依井而造,商王使平民為之耕種;為了方便用水,平民的私田環公田而造。平民以耕種公田的方式向國家納稅,然後自耕自養。周代“井田制”的做法,其實正源自商代。揭示了“井田制”的實質和起源年代,糾正了過去歷史學界所認為的把土地劃分成為“井”字形,中間為公田,其他的為私田,平民以耕種公田的方式向國家納稅,這就是“井田制”的錯誤。
4、通過對甲骨文“天”字的不同形體的研究,發現表示“頭”的甲骨文作 和,而作為祭祀對象的天神的“天”則從上( )從大( )作,大就是人。所以,天神的“天”的概念是用“人之上”來表示的。我們知道,“天空”的“天”很難用一個字來表達,我們的先人們巧妙地利用“人之上”表達了這個概念。所以這個“天”就是作為自然的天。通過對甲骨卜辭的分析,我們發現,這個作為祭祀對象的天神的“天”沒有任何神力,所以我論定商代的天神只是一個普通的自然神,並不是人格化的至上神。“天”在周代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神。這個結論糾正了史學界和哲學界的錯誤。
5、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商代的史為王室衛隊,為進一步研究商代的國防和戰爭的物資保障系統提供了方便。
6、考證出甲骨文“禾”字在卜辭中表示水稻,而“禾”是甲骨卜辭中占卜最多的農作物,論定水稻是商代的主要農作物。解決了農史學界一直搞不清楚的商代的主要農作物是什麼的問題。
7、考古發現了許多長20-25厘米、粗2-3毫米的竹、木或金屬細棍,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把它叫筷子,並且認為中國古代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使用筷子了。誰都知道:這麼細細的棍子根本不能當作筷子用的,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的結論肯定是錯誤的。我考證這種長20-25厘米、粗2-3毫米的竹、木或金屬細棍是箸,古人用一根箸戳肉,跟我們使用筷子的方法完全不同。上世紀50年代洛陽漢墓出土的一幅壁畫上的《宴飲圖》中的飲食者正好用一根箸,這證明我的考證是正確的。我考證中國使用筷子是從東漢時期開始的。
8、甲骨卜辭中有很多“宜於某人”的卜辭,甲骨學界都知道“宜”是個祭祀方法,但是沒有一個人知道到底是怎樣的方法。我們已經知道,在先秦的歷史條件下,待客食肉之時,其食案上總是放著兩種肉——煮熟的大肉塊和切成小塊的切肉。這兩種肉都是熟肉。造字者利用用熟肉待客的禮節,造了一個宜字,巧妙地表達了“熟肉”的概念。宜,甲骨文作,表示食案,食案上放置的是肉,兩種肉中間用線條隔開,顯然是為了強調這是兩種不同的肉。這樣,食案上放著兩種不同的肉,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這肉是熟肉。——“熟肉”的概念就這樣巧妙地表達出來了。所以,宜的本義是熟肉。因此我指出所謂“宜於某人”就是用熟的犧牲去祭祀某人。以前我們只知道,祭祀是用生的犧牲去祭奠先人,我提出也有用熟的犧牲去祭奠先人,我把它叫做“熟祭”。這個觀點在歷史學界是獨一無二的。
1、 《現代訓詁學探論》解決了以下重要問題:(1)、在對訓詁的歷史發展的過程做了深入研究之後,提出以唐宋時期的訓詁為界,訓詁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唐以前的訓詁,釋義者不給出詞義解釋的依據,只是單純的釋義,這樣的訓詁我們可以稱之為“釋義之訓詁”。唐以後的訓詁,釋義者均先對詞義作出考證。其所釋詞義,皆是考求之後的結論。這樣的訓詁,我們稱之為“求義之訓詁”。“釋義之訓詁”,以傳統的“形訓”、“聲訓”、“義訓”、“義界”為方法,其體系在漢代已經完備,鄭玄之功為最。求義之訓詁,孕育於唐代,形成於宋代,其理論體系形成於清代。被稱為清代學術界第一人的戴震,於當時學術,無所不為,無所不精。戴震系統地論述了訓詁產生的原因,訓詁的內容,訓詁的態度,訓詁與其他學術的關係等等,熟練地運用了多種考求詞義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求義之訓詁”的理論體系。我的這個理論劃分解決了一直以來訓詁學界關於訓詁學體系、訓詁學方法方面的混亂和矛盾,為新時代訓詁學的教學和研究指明了方向。(2)、由於漢人訓詁處於訓詁學的發端時期,其結論往往被後人作為古訓的依據,於是漢人訓詁的錯誤便在訓詁學上以訛傳訛,遺患無窮。所以,糾正漢人訓詁的錯誤是當今訓詁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我的研究指出了漢代學者訓詁存在的對詞義不作考證、隨文釋義、解釋詞義不顧及語法、由於時代的局限常常說錯前代的事物或誤釋漏釋漢代以前的古語詞等等問題,並且提出了解決漢代學者訓詁存在的問題的五大方法。(3)、通過大量的例子強調訓詁學研究必須研究古文字與古文辭,因為這是漢語更早的源頭,不研究漢語的源頭,我們有很多問題都說不清道不明。然而,將訓詁與古文字和古文辭研究結合起來,目前的訓詁學界做得很不夠,絕大多數訓詁學者都不重視古文字,所以我主張治訓詁的學者應該注意學習古文字知識。(4)總結出“求義之訓詁”考求詞義的十二類十七種方法,比著名訓詁學家郭在貽師總結的八類十種方法更加系統全面。(5)對我過去在《戴震樸學研究》中對戴震在中國訓詁學理論體系建立方面的貢獻的論述作了適當的修正,把我過去認為的“戴震是中國訓詁學理論體系建立者”修正為“戴震是求義之訓詁的理論體系建立者”。
2、出了一批具有語言學和歷史文化雙重意義的成果,如《釋“箸”》(《古漢語研究》2000年2期)、《朝廷本義考》(《語言研究》2005年4期)、《都邑考》(《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2期)等等。
3、解決了訓詁學界長期解決不了的幾個最普通又最難解決的問題。在訓詁學界,凡是沒辦法通過排比歸納來解決的問題,往往就是解決不了。陶淵明《桃花源記》“落英”二字,或謂為初開之花,或謂為凋落之花,又或謂為懸垂於桃枝上的花。《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二句,關於這兩句詩的理解,自古及今,眾說紛紜,迄無定論。曹操《短歌行》“憂思難忘”一作“幽思難忘”,哪一個是曹操的原文?白居易《琵琶行》之“幽咽泉流”後作“水下難”“水下灘”“冰下難”“冰下灘”的都有,哪一個是白居易的原文?這些問題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完滿解決。這些問題在我的《現代訓詁學探論》中都得到了完滿解決。
1.漢字表意方法研究(2002-2004),浙江省社聯重點課題(02039),主持。
2.論漢人訓詁的時代局限並論突破漢人局限的方法(2004-2005),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N04YY01),主持。
3.訓詁學上的幾個重要問題研究(2006),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06CGYY11YBG),主持。
4.《趙湘集》(2006-2008),浙江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06WWJ010),主持。
5.訓詁學上的五個重要問題研究(2006),杭州市社科規劃課題(B06YY02),主持。
6. 中國文字學研究領域的拓展2008-2009杭州市社科規劃重點課題(A08YY01),主持。
7 《現代漢字學》,浙江省十一五重點規劃教材,ZJB2009207。
近年來主要科研獲獎
1.《漢字文化學》,浙江省教育廳優秀成果三等獎,2002年;杭州市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3年。
2.《現代訓詁學探論》,杭州市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2009年。
1、《漢字文化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
2、《戴震樸學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3、《中學文言文教學研究》群言出版社,2006年。
4、《現代訓詁學探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5、《漢字學的新方向》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6、《釋“箸” 》,《古漢語研究》2000年2期。
7、《論漢字是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三種重要資料》,《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4期轉摘。
8、《中國古代屍祭的文字學考證》,《尋根》2001年1期。
9、《從語言對文字的要求的角度看漢字拼音化或一語雙文的前途》,《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2期。
10、《戴震對清代以來中國學術研究的影響》,《江淮論壇》2002年6期。
11、《商代的史為王室衛隊說》,《殷都學刊》2004年3期。
12,《甲骨卜辭中的禾指水稻說》,《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2期。
13、《都邑考》,《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2期。
14、《朝廷本義考》,《語言研究》2005年4期。
15《古代特定稱名考意》,《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1期。
17、《釋 並說井田制等農史信息》,《農業考古》2007年4期。
18、《論水稻是商代的主要農作物》,《農業考古》2008年4期。
19、《結合漢字表意方法考釋古文字舉例》,《文字學論叢》第四輯,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關於文字學研究的討論》,《香港語文建設通訊》2008年4期。
2002年入選杭州市131人才。
2005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
2007年入選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