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的哲學本質
專有名詞
價值的哲學本質,傳統的價值理論往往只看到了人類社會的價值現象與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化學現象或生物現象之間的差別,而看不到其內在聯繫,看不到它們在更高層次上的內在統一性。
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興起價值研討的熱潮,30多年來對價值本質已有了許多較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許多極富個性的觀點。在綜述我國有關價值本質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相關價值理論的局限性,並從實踐方面理解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應將價值的本質規定為一種實踐關係,具體可從價值發生、價值特性與價值活動三方面去理解。
在自然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長過程,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負熵”的創造與消耗;在社會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本質力(即勞動能力或社會生產力)的增強過程,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價值”的創造與消耗。然而,無論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既不承認“負熵與價值毫不相干”,也不承認“負熵就是價值,價值就是負熵”。如果能夠把“負熵”與“價值”聯繫起來,揭示出價值的哲學本質,從而把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進而把整個社會科學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使之具有更高的客觀性、精確性和系統性,這必然會對價值理論以及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作用。
價值的哲學本質
一、把“價值”與“負熵”聯繫起來
傳統的價值理論往往只看到了人類社會的價值現象與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化學現象或生物現象之間的差別,而看不到其內在聯繫,看不到它們在更高層次上的內在統一性。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運動和生物運動都是由低等的物理運動和化學運動發展而來,必然遵循著一般的物理定律和化學定律,只是表現得更為複雜、更為奇特而已。物理學的“耗散結構論”集中體現了人們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它把原本完全不相容的物理熱力學與生物學統一起來了,實現了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大飛躍。
19世紀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發展觀。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依據推演出的退化觀念體系,它認為,由於能量的耗散,世界萬物趨於衰弱,宇宙趨於“熱寂”,結構趨於消亡,無序度趨於極大值,整個世界隨著時間的進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種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的進化觀念體系,它指出,社會進化的結果是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功能不斷進化而強化,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著更為高級、更為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顯然,物理學與生物學、社會學中的這兩種觀點至少表面上在發展觀上是根本對立的。難道生命系統與非生命系統之間真的有著完全不同的運動規律嗎?為此,物理學家普利高津創立了“耗散結構論”,他認為,無論是生命物質還是非生命物質,應該遵循同樣的自然規律,生命的過程必然遵循某種複雜的物理定律。
耗散結構論把宏觀系統區分為三種:①與外界既無能量交換又無物質交換的孤立系;②與外界有能量交換但無物質交換的封閉系;③與外界既有能量交換又有物質交換的開放系。它指出,孤立系統永遠不可能自發地形成有序狀態,其發展的趨勢是“平衡無序態”;封閉系統在溫度充分低時,可以形成“穩定有序的平衡結構”;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並存在“負熵流”時,可能形成“穩定有序的耗散結構”。耗散結構是在遠離平衡區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中所產生的一種穩定的自組織結構,由於存在非線性的正反饋相互作用,能夠使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產生協調動作和相干效應,使系統從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
生物機體是一種遠離平衡態的有序結構,它只有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因而是一種典型的耗散結構。人類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耗散結構,具有最為複雜而精密的有序化結構和嚴謹協調的有序化功能。因此,所有生命系統包括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有序化的不斷增長過程
耗散結構論認為,人類社會的有序化發展過程(即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往往需要以環境更大的無序化為代價,因此從整體上講,由人類社會本身與周圍環境所組成的更大範圍的物質系統,仍然是不斷朝無序化的方向發展,仍然服從熱力第二定律。因此,達爾文的進化論所反映的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以及克勞修斯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所反映的系統從有序走向無序,都只是宇宙演化序列中的一個環節。
物理學採用“熵函數”來描述系統的無序化或有序化程度,熵值增長就意味著系統的無序化提高或有序化降低,熵值減少就意味著系統的無序化降低或有序化提高。從系統的外界輸入“負熵”可抵消系統的熵值增長,從而維持和發展系統的有序化。由此可見:從物理學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負熵”的創造與消耗;從在社會學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價值”的創造與消耗。“負熵”與“價值”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繫。
二來歷及統計學意義
熱力學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恆與轉換定律,但是它並未涉及能量轉換的過程能否自發地進行以及可進行到何種程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判斷自發過程進行的方向和限度的定律,它有不同的表述方法:熱量不可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熱量不可能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出熱量使之全部轉化為功而不發生其他變化;第二類永動機是不可能造成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是人類經驗的總結,它不能從其他更普遍的定律推導出來,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實驗事實與之相違背,它是基本的自然法則之一。
由於一切熱力學變化(包括相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方向和限度都可歸結為熱和功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轉化限度的問題,那麼就一定能找到一個普遍的熱力學函數來判別自發過程的方向和限度。可以設想,這種函數是一種狀態函數,又是一個判別性函數(有符號差異),它能定量說明自發過程的趨勢大小,這種狀態函數就是熵函數。
如果把任意的可逆循環分割成許多小的卡諾循環,可得出
∑(δQi/Ti)r=0 (1)
即任意的可逆循環過程的熱溫商之和為零。其中,δQi為任意無限小可逆循環中系統與環境的熱交換量;Ti為任意無限小可逆循環中系統的溫度。上式也可寫成
∮(δQr/T)=0 (2)
克勞修斯總結了這一規律,稱這個狀態函數為“熵”,用S來表示,即
dS=δQr/T (3)
對於不可逆過程,則可得
dS>δQr/T (4)
或 dS-δQr/T>0 (5)
這就是克勞修斯不等式,表明了一個隔離系統在經歷了一個微小不可逆變化后,系統的熵變大於過程中的熱溫商。對於任一過程(包括可逆與不可逆過程),則有
dS-δQ/T≥0 (6)
式中:不等號適用於不可逆過程,等號適用於可逆過程。由於不可逆過程是所有自發過程之共同特徵,而可逆過程的每一步微小變化,都無限接近於平衡狀態,因此這一平衡狀態正是不可逆過程所能達到的限度。因此,上式也可作為判斷這一過程自發與否的判據,稱為“熵判據”。
對於絕熱過程,δQ=0,代入上式,則
dSj≥0 (7)
由此可見,在絕熱過程中,系統的熵值永不減少。其中,對於可逆的絕熱過程,dSj=0,即系統的熵值不變;對於不可逆的絕熱過程,dSj>0,即系統的熵值增加。這就是“熵增原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數學表述,即在隔離或絕熱條件下,系統進行自發過程的方向總是熵值增大的方向,直到熵值達到最大值,此時系統達到平衡狀態。
熵函數的統計學意義:玻爾茲曼在研究分子運動統計現象的基礎上提出來了公式:
S=k×LnΩ (8)
其中,Ω為系統分子的狀態數,k為玻爾茲曼常數。
這個公式反映了熵函數的統計學意義,它將系統的宏觀物理量S與微觀物理量Ω聯繫起來,成為聯繫宏觀與微觀的重要橋樑之一。基於上述熵與熱力學幾率之間的關係,可以得出結論:系統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處狀態的均勻程度,系統的熵值越小,它所處的狀態越是有序,越不均勻;系統的熵值越大,它所處的狀態越是無序,越均勻。系統總是力圖自發地從熵值較小的狀態向熵值較大(即從有序走向無序)的狀態轉變,這就是隔離系統“熵值增大原理”的微觀物理意義。
三、改造耗散結構論
儘管耗散結構論等現代自然科學理論在原則上拉近了物理學與生物學、社會學之間的距離,但仍然無法把它直接應用到生物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之中,更無法把它順利推廣應用到社會科學其它領域之中,這在根本上決定了它們的發展局限性,主要是因為它存在如下三大缺陷:一是把系統的“結構有序”與“功能有序”混淆起來,採用“序參量”來描述系統的有序化程度;二是,把系統的“負熵”與“負熵能”混淆起來,直接採用“負熵”來描述“價值”;三是,把“能量交換”與“物質交換”、“信息交換”混淆起來,單純從能量角度考察系統的有序性。為此,必須對它們進行重大改造。
1、把“結構有序”與“功能有序”區別開來,採用“熵函數”來描述系統的有序化程度。協同學的創始人哈肯提出用“序參量”來描述一個系統宏觀有序的程度,一般來說,耗散結構的序參量方程的求解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序參量”只能用來描述系統的結構有序化程度,而不能描述系統的功能有序化程度。事實上,生命系統的有序化是指功能上“活”的有序化,而不是指結構上“死”的有序化,只能採用“熵函數”來描述系統的有序化程度。
2、把“負熵”與“負熵能”區別開來,採用“有序化能量”來描述系統熵函數的基本變數。熵是一個狀態函數,能量是可以傳遞的,而熵與負熵都是不能傳遞的,熵本身不能直接輸入或輸出,即“熵流”或“負熵流”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它只能依附於一定的能量之上,或者說,熵或負熵只能以一定的能量為載體,才能進行輸入或輸出,即推動系統的熵函數發生變化的動力源只能是能量,而不是“負熵流”。以熵為承載物的能量稱為熵變能,其中,能夠推動系統的熵函數產生熵減(或負熵)的基本變數,就是負熵變能(或有序化能量);能夠推動系統的熵函數產生熵增(或正熵)的基本變數,就是正熵變能(或無序化能量)。
3、把“能量交換”與“物質交換”、“信息交換”區別開來,採用“虛擬有序化能量”與“實在有序能量”之總和來描述價值。
一般生命系統與外界之間不僅會產生能量交換,還會產生物質交換與信息交換,有序化能量作為系統有序化程度的基本變數,只是從能量交換單一方面的角度而言的。那麼,從能量交換、物質交換與信息交換的全面角度而言,如何來描述影響系統有序化程度的派生變數?事實上,在系統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與信息交換過程中,物質或信息的某些特性可以降低系統有序化能量的流失速度,提高系統有序化能量的利用效率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和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物質或信息的這些特性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得以形成、運行、維持和變化,由此所消耗的能量就是間接的有序化能量。也就是說,影響系統有序化程度的變數因素除了直接的有序化能量,還有間接的有序化能量,這些間接的有序化能量對於生命系統而言,並沒有具體表現為能量形式,而是具體表現為物質或信息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只能是虛擬的能量形式,因而稱之為虛擬有序化能量。實在有序化能量與虛擬有序能量構成了影響生命系統有序化程度的全部變數。價值是推動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它包含了影響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所有變數,因此可以採用“虛擬有序化能量”與“實在有序能量”之總和來描述價值。
四、有序化能量的定義
要使耗散結構朝著自發的方向進行,則必須使下式成立
dS=dSe+dSi≤0 (9)
即 dSe≤-dSi (10)
根據“熵”的原始定義dS=dQ/T可知:T是熵流的溫度,其值永遠為正;而dQ是該熵流中能夠改變系統內部要素有序化程度的那部分能量。當dQ為正值時,dS為正值,稱為正熵,說明該熵流只能降低系統的有序化程度,它所對應的能量dQ是一種引發無序化過程的能量;當dQ為負值時,dS為負值,稱為負熵,說明該熵流可以提高系統的有序化程度,它所對應的能量是一種引發有序化過程的能量。雖然在形式上講,影響耗散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因素是熵或負熵,但真正起實際作用的卻是熵或負熵所對應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熵或負熵都是以一定的物質能量作為其客觀內容和基本動力。例如,對於一般的動物來說,輸入體內的負熵主要來自於食物所包含的生物化學能量。為了區別熵及其所對應的能量,現提出熵變能的概念。
熵變能:熵變dS與其溫度T的乘積稱為熵變能,用dQb來表示,即
dQb=T×dS (11)
正熵變能與負熵變能:熵變能可分為負熵變能和正熵變能兩種,其中負熵變能就是用於促進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的那部分能量;正熵變能就是用於促進耗散結構的無序化過程的那部分能量。
有序化能量與無序化能量:負熵變能由於能夠促進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因而稱為有序化能量,用Qy來表示;正熵變能由於能夠促進耗散結構的無序化過程,因而稱為無序化能量,用Qw來表示。
到底怎樣區分有序化能量與無序化能量?如果一束能量沒有任何確定性,完全不能按照主體需要的進行流動和轉化,那麼就是完全無序的,此時能量的流動和轉化具有無限多的選擇方向;相反,如果一束能量能夠完全按照主體需要進行流動和轉化,具有完全的確定性,那麼就是完全有序的,此時能量的流動和轉化只有一個選擇方向。由此可見,能量進行流動和轉化時所具有的選擇方向越多,其有序性就越低,即選擇方向的數量在根本上決定著能量的有序性。現提出有序化能量的計算方法。
Qy=Q∑(Pi/i) (12)
其中,Q為總能量,i為能量運動與變化的狀態數或自由度,Pi為能量第i種狀態的發生概率。根據能量自由度和發生概率的不同取值,有序化能量有四種特殊形式:完全有序化能量、狀態型不完全有序化能量、概率型不完全有序化能量、完全無序化能量。
有序化能量的最基本特徵就是目標性,它是判斷能量是否有序以及有序化程度的客觀標準,對於不同的主體,能量有序性的判斷標準是不一樣的。例如,牛羊的大量繁殖對於老虎來說是有序化能量的增長,但對於植物來說是無序化能量的增長。
對於一般的低等生物來說,只有很少的幾種能量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例如,對於植物來說,只有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的太陽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對於動物來說,只有食物(而且是主食)中所含有效的生物化學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對於人類來說,有序化的能量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擴展:人類最早的有序化能量主要是食物,由於火的應用,人類擴展了食物的範圍;由於人類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造各種各樣的擴展耗散結構,從而間接地把許多形式的無序化能量轉化為有序化能量;人類還可以通過發電設備將各種水力、煤炭、石油、核能、風能、太陽能等無序化能量轉化為電能;由於電能可以方便地流動和有效地轉化,因而逐漸取代食物成為人類主要的有序化能量。
五、廣義有序化能量的定義
耗散結構論認為,負熵是維持和發展耗散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動力源”,只有不斷地向系統內輸入負熵流,才能抵消其內部所產生的熵增,阻止系統向無序化方向的變化,以維持和發展系統的有序化運動。顯然,這種觀點只是從純能量交換的角度來考察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
然而,自然界的物質除了具有能量這個最基本的特性以外,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學特性、生物特性、社會特性、信息特性等,這些非能量的物質特性只要組織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來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用來維持和發展人類的有序化,在客觀上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並可按主體的客觀需要折算成相當數量的標準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進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換的情況來決定,還必須由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的情況來決定。由此可見,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廣義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於有序化能量之上,間接地對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程度產生影響。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效應上確實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著耗散結構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為了區別這些特殊的有序化能量,現提出如下概念。
有序化虛能:物質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對於主體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從而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有序化能量,稱為有序化虛能,用Qx來表示。
廣義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實能Qs與有序化虛能Qx之代數和,稱為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g來表示,即
Qg=Qs+Qx (13)
一般來說,物質的所有非能量特性都可以通過能量的物理變換或化學變換來間接地獲取,或者說,只要有了足夠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物質特性都可以通過物理方式或化學方式來得到,因此有序化虛能實際上就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實能。由此可見,廣義有序化能量又可以認為是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間接有序化能量所組成。
六、價值的物理學定義
不難發現,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其內涵已經與建立在社會科學基礎上的價值的內涵基本相同,由此提出價值的物理學定義。
價值:對於確定的主體,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價值,用Qg來表示(為了簡便起見,可用Q來表示)。
根據價值的物理學定義,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1、價值的度量單位與能量單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價值的標準度量單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個最基本的特徵,那就是目標性。不同的主體有著不同的目標性,同一事物對於不同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必須首先確定主體。
3、由於主體的目標性不僅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隨著主體內部狀態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還必須確定環境條件和主體的內部狀態。
4、由於有序化能量的計算是以“標準有序化能量”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價值會因選取的標準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數值,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還必須確定“標準有序化能量”。
綜上所述,負熵與價值雖然都是推動主體有序化發展過程的動力與源泉,但它們並不是等價的,既有聯繫也有區別,其聯繫主要表現在:負熵所對應的能量形式(即負熵能)是價值的最基礎形式,價值是負熵能的發展形式,是廣義的負熵能。其區別主要表現在:
1、度量單位不同。負熵的度量單位是“焦耳/開”,價值的度量單位是“焦耳”,只有負熵能與價值有相同的度量單位。
2、負熵考慮的只是能量交換對主體有序化的影響程度,價值不僅要考慮能量交換,而且還要考慮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對主體有序化的影響程度。
3、負熵往往是單一形式和單一層次的,而價值是多形式和多層次的,根據對負熵能進行替代、補償、加強和擴展時的不同方式,價值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且每一基本層次的價值又可有多種具體形式。
4、負熵只反映了對主體有序化過程產生直接影響的那部分能量,而無法反映產生間接影響的另一部分能量。負熵概念使人們只能認識到怎樣才能有效地接受能量的作用,而價值概念使人們能夠認識到怎樣才能有效地利用能量和駕馭能量。
總之,價值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廣義負熵所對應的能量(即廣義負熵能或廣義有序化能量),而不是廣義負熵,更不是負熵。
七、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向社會學定義的拓展
然而,從物理學角度所定義的“價值”概念是否與從社會學角度所定義的“價值”概念相一致?也就是說,物理學意義的“價值”是否與社會學意義的“價值”相吻合?這關係到以上所研究的“價值”的物理學定義是否科學的大問題。
食物能量(即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學能量)是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可以證明:所有形式的價值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詳見拙文“所有價值的統一度量”)。
不難發現,無論是物質的價值還是精神的價值,無論是社會的價值、集體的價值還是個人的價值,無論是經濟的價值、政治的價值還是文化的價值,人類的一切價值都可分為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兩種基本類型,而使用價值可分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兩大類。
1、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詳見拙文“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及其邏輯關係”)。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愛與尊重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一)溫飽類使用價值是以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學能量為核心內容,其它生命元素(如空氣、水、陽光、溫度、鹽、微量元素、營養物質等)在一定限度上的缺失都可以通過添加相應的食物能量來進行替代和補償;相反,這些生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減少食物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說,除了食物能量,其它生命元素的使用價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即所有溫飽類使用價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二)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主要在於提高人的“自然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自然生命失效率,最終在於直接或間接地提高溫飽類使用價值的實際使用效率,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三)愛與尊重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主要在於提高人的“社會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社會生命失效率,最終在於直接或間接地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的實際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四)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主要在於提高人的“理性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最終在於直接或間接地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的實際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
2、勞動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詳見拙文“勞動量的全新度量方法”)。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勞動者本人在勞動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使用價值,即勞動力這種特殊事物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它的產生和轉化過程是:勞動者在消費階段通過消費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以後,並將其通過轉化為勞動潛能;在勞動階段通過勞動將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將其轉化為勞動價值;在生產階段通過與生產資料產生相互作用,並將其轉化為產品的使用價值。勞動價值的大小可以採用“社會必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進行度量,因此勞動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即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
3、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詳見拙文“價值的兩種基本形態”)。在一般生產系統中,投入的生產要素可分為生產資料(包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兩大類,其中生產資料主要表現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力主要表現為勞動價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在於替代、補償、加強和擴展勞動價值的功能作用,兩者在信息的驅動下產生相干作用和協調作用,從而形成價值增長,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在生產系統的均衡狀態下與等量的勞動價值具有等效的價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勞動價值,即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
總之,任何形式的價值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有序化能量(即標準食物能量),由此可見,社會學意義的“價值”概念與物理學意義的“價值”概念完全一致,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完全符合價值的社會學定義。
八、物理學價值定義的理論意義
從物理學角度定義價值,這是價值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整個社會科學的一次重大變革,其主要的理論意義是:
1、實現了價值理論的統一化、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目前的哲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價值工程學等學科對於“價值”的理解各執一端,其度量方式、度量標準與度量單位也有重大差異。例如:在價值哲學或哲學價值論中,價值所表示的主要是社會功能等,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醜惡)”的程度來衡量;在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類一般勞動量,其大小用勞動者生產該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在經濟學中,價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產費用或勞動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產、交換和消費時所耗費的貨幣量來衡量;在價值工程學中,價值所表示的是“功能與成本的比值”。而且,在同一社會學科的價值理論中,也往往存在著嚴重的內部矛盾與衝突,有著眾多的學術派別。例如,在哲學價值論中,根據觀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觀價值論和客觀價值論之分;根據研究出發點的不同,有人本價值論和進化價值論之分;根據價值屬性的不同,有屬性價值論和關係價值論之分;根據價值的決定因素的不同,有主體價值論、客體價值論、兩因素價值論和三因素價值論之分。在數學化程度上,除了經濟學和價值工程學,其它學科的價值理論幾乎沒有採用數學分析手段,這在根本上決定了它在實際應用上的局限性。從物理學角度定義價值,就可以把價值理論建立在物理學基礎之上,就可以順利實現價值理論的統一化、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許多重大的理論爭議就會自然消除。
2、架起了社會科學通向自然科學的橋樑。目前的社會科學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較強的主觀性、模糊性和歧義性,自然科學的根本特性就是具有高度的客觀性、精確性和系統一致性,社會科學只有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才能具有高度的客觀性、精確性和系統一致性。人類主體(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所建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社會關係是多種多樣的,其核心內容都是利益關係或價值關係,因此價值關係是人類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和核心,價值理論是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從物理學角度定義價值概念,就會使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就會導致整個社會科學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這就架起了整個社會科學通向自然科學的橋樑。
參考文獻:
①仇德輝著,《統一價值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
②姜璐著,《系統科學新論》,華廈出版社,1990年。
③李德順順著,《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