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

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

秦印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以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

詳細信息


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已開後世閑文印的先河。
秦印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
秦印很早就進入古印收藏家的視線,但在清末以前,藏家們對秦印的認識還是近乎空白。秦印由於傳世較多,近年出土也不在少數,隨著秦印收藏、研究的發展,今天對秦印的認識越漸清晰。如過去一大批施田字格的官印,由於沒有確切證據,只好放人漢初印中,現在看來,其中絕大部分應是秦印。而故宮博物院藏的一方“濮丘左尉”印,長期被認為是秦官印標準品,然比照新近出土的秦封泥后,則宜歸為漢初印。
我國不少博物館藏有秦印,古銅印譜著錄秦印者亦多,它們中除少數出土品外,均是歷代收藏家千方百計保存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雖然秦印很早就進入古印收藏家的視線,但學界對秦印的認識過程卻是相當漫長的。清中期以前的古銅印譜,從未有人把秦印與其他印章分開,直到清朝末年,大收藏家陳介祺編輯的《十鐘山房印舉》,才有一名為《周秦印》的欄目,收進一批有別於戰國私璽和典型漢私印的印章,陳氏認定它們比古璽晚,比漢印早,雖不敢直接稱之為秦私印,然其斷代,無疑是古印研究的一大突破。概括秦私印特徵的第一人是羅振玉,羅氏在《赫連泉館古印存》自序中說:“秦人印大小同於周,有半方印,皆白文,刻劃以成之,其書體與傳世權量銘同。”此說雖只談及半方印,但其對部分秦私印形態、篆刻手法、文字特徵的認知,卻是相當準確的。

特點


秦印
秦印的美不在於其品相,而是其本身文字的優美,過去篆刻家不太重視秦印出於種種原因;自南宋以後漢族文化實際上已遷移到長江以南,漢族文化也由於戰事上的失利,整個民族變得不自信,由雄健博大變得委婉陰柔,由開放自然變得規矩程式。所以中國文人一般推崇戰國璽的優美雅緻,漢印的規矩大氣,而對於秦印的自然豪放率真的風格卻置若罔聞(也可能處於地域的原因;秦印一般在陝西山西甘肅一帶出土,南方極少見到;古人對秦代焚書坑儒的憤恨;)。致使對秦印研究較為忽略(應該說是有一定的偏見)。秦印文字的美恰恰符合美學的規律:一,秦印藝術具有隨意性;二,秦印藝術具有不可重複性;三,秦印藝術具有唯一性;四,秦印藝術具有殘缺美;五,秦印藝術形式多元化等。
秦印刀法對於現代篆刻更具有研究價值;大多秦印以熱刻為主,在印體沒有完全冷卻的時候直接入刀,有平刀尖刀圓刀等。技術方面在此不做過多探討。其實對秦印美學的價值的研究還遠遠不夠!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在多方面的提升,民族文化的復興勢在必然,文化價值觀的疏導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文化研究的先導——文字的研究必將被整個社會所重視。文字恰恰涵蓋了整個民族發興起發展的全過程,印章銘刻著整個民族文化發展的烙印,也是研究整個社會發展,經濟生活和人文生活以及軍事活動的活化石。
秦印是漢文字由繁到簡,由多元歸於統一,這一特定轉變時期的典型符號,對於秦印研究待有志之士對其挖掘整理。

源流


秦印
秦國的先世是西戎的嬴姓部族,西周滅亡,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從此興起並壯大。秦以陝西的渭河流域為中心,先後以涇陽櫟陽咸陽為都。但疆域不大。《史記》:“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之會盟,夷狄遇之。”可見中原各國對秦還是有歧視的。
正因為如此,在與東方各國少交往而半封閉、半隔絕的狀態下,秦的自身發展就有了其獨特的地域色彩。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提到秦墓葬說:“秦墓主要是方形豎穴土坑,下肢屈肢特甚的屈肢葬,在秦墓中非常普遍,幾乎可視為秦墓的特殊標誌。”秦墓中出土的蒜頭壺繭形壺,淺腹粗足鼎等,也是秦墓中的典型器物。
在這樣情況下,秦的文字自然有其獨特的面目,而作為權力和憑信的印章,使用的印文,也就具有了地域色彩。明人董說:“有司之賜印,自秦孝公變法始耳。”從出土的秦簡看到,戰國時期的秦國普遍施行了任官賜印製度,璽印在當時使用非常廣泛了。
如果從時間上界定,秦印應為秦統一后即公元前221年到滅亡公元前207這15年的印章。但事實上,這樣界定,幾乎是不可能的。
1.秦統一后,雖然遺留大量的刻石、度量衡器、詔版銘文等,因無款識紀年,不能斷定其絕對年代。
2.即使是秦15年間墓葬出土的印章,其主人早年生活在戰國時期,其印章仍有可能製作於戰國晚期。
所以大多認為秦印還應包括秦統一六國前的幾十年時間。
斷定秦印的標準,有2位的觀點可信:
1.羅福頤《近百年來對古璽印研究之發展》:“今天我們的秦印標準是據秦權量上文字來斷定的。”
2.王人聰《秦官印考述》:“秦印分官印私印兩大類,官印的辨認,除了印文字體的特點之外,還可通過對印文所署官名、地名沿革的考證來確定。”

創作背景


秦印
以陝西關中為腹地的秦國,戰國之時是東方六國全力對抗的敵人,地處六國之西。它崛起西周故地,文字亦上承西周金文,規範整飭,結體方正,方筆多,圓筆少。戰國秦璽與六國古璽迥然不同。但秦立國於春秋之初,其在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歷史也有250餘年,而且建立秦朝不過15年。秦朝的印風完全是戰國秦印風的延續,區分十分困難。故傳統所論秦印往往包括戰國秦和秦代甚至部分西漢初界格印章。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同時他把戰國之時秦國業已成熟的璽印再加以規範制度化,隨著秦軍戰車的推進,普及到全國每個角落,原六國字體形式各異的璽印製度因之廢除。15年後,秦朝因暴政招致速亡,但它在歷史一瞬中為中國古代璽印構築的框架卻成為永恆。100年前,晚清傑出改革家、思想家譚嗣同披覽中國歷代興亡,慨嘆:“中國兩千年之政。秦政也”我們回顧一部中國印章史,似也會得出相似的結論。那麼秦印對中國古代印史的影響主要有哪些呢首先,秦始皇把戰國之時使用最普遍的一般印章自名“璽”變成帝王專利,群下莫敢用。
其次,隨著中央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縣制架構的確立,與之匹配的一整套官印製度隨之完善推廣。不同官職用印,印章的質地、穿系印章的印綬顏色也不同。除皇帝用“赤綬玉璽”外,百官印綬從高到低分別以紫、青、黑、黃四色為別。質地也有金、銀、銅質之分,等級森嚴。官印由少府屬官“符節令丞”掌管頒發,私刻和盜用官印都要受到嚴厲懲罰。
秦印
第三,戰國之時,西土的秦系文字與東土的六國文字區別很大。秦國文字上承西周金文,結體較為方簡樸實。特別是民間流行的篆書已與小篆頗為近似。如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70號秦墓出土的兩方玉質“泠賢”私印,一方用正體小篆,一方用俗體隸書。此墓時代為戰國秦昭襄王時期公元前307—前251年,或稍晚。二璽為戰國秦印無疑。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命李斯將戰國秦文字再行刪簡規範,正式創立小篆,並廢除各行其政的六國文字。在印章上,吸取小篆結構,融會隸書平疊特點,創用“摹印”體。這種文字平直方正,易於根據印面大小以及相配文字的繁簡,增加或減少筆畫。用於治印,既顯得整齊秩序,又易於刊刻。秦摹印篆對以後兩千年的璽印用字產生了深刻影響。漢印文字只是在印面上不用了秦印的界格,隋唐以後的九疊文還是以秦印文字的基本構架,而將一些筆畫增加盤曲以添滿印面。明清以降,“印宗秦漢”成為印壇復興的號角,根本原因還是基於摹印篆平直方正、易於增減的兩大優點。這兩大優點,既利於學習操作治印,前者也契合於中華民族深層的審美旨趣。
從印面尺寸上講,秦官印改變了戰國六國公璽大小不一的局面。基本分為兩種:一種為方形,邊長在2.2厘米左右,即秦制一寸,如“宜陽津印”。其中許多印面高略大於寬,如“法丘左尉”圖1,寬2.3厘米,高2.4厘米。第二種為長方形,印面大小為方形印的一半,即高2.3厘米左右,寬1.2—1.3厘米,故稱“半通印”,多為較低官吏所用,如“邦侯”印圖2。秦印印面分割的一大特點是大多數採用田字格或日字格,此風延及西漢初年。印文排列尚未固定,以四字印為例,以為多,如“右司空印”圖3;另外還有,如前舉“法丘左尉”圖1;,如“宜陽津印”;==,如“南宮尚浴”圖4,此類少見。秦官印印台一般在0.3—0.6厘米之間,較漢官印為薄。
秦陰文印文字以鑿刻為主,罕見鑄印。由於文字形成方式的不同,它與漢鑄印的渾穆雍容厚重比起來,更多了一些天真、稚拙峻利。篆法方圓相濟,線條頗有彈性。
秦印
秦私印形式多樣,印面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如“郭顛”、“息家印”等。秦印多為陰文,但也有少量陽文,如“趙高”、“若思”等。秦陽文私印多為鑿制,天真歪倒,稚拙可喜。
秦詞語印,除印文風格與同期公私印相類外,文字多與敬業修身有關。如“敬事”、“思言敬事”、“日敬毋治怠”、“忠仁思士”、“高志”、“宜士和眾”等,與漢代詞語印多趨向追官逐利、祈福致祥內容有所不同。
秦印印面分割的一大特點是大多數印採用田字格或日字格,此風延及西漢初年,以後遂成絕響。這一特徵是我們鑒定當時印章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林樹臣《璽印集林》著錄有“陽平君印”。從風格上看接近秦印風格,秦代封君也較常見,或以封地為號,如華陰、涇陽;或為特立之號,如剛成、武信。但此印擬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簡陋,加之秦這類印絕大部分都施田格,如秦“昌武君印”圖11。此印只施邊欄,不合時制,當為偽印
秦印
1、秦官印印面一般2.5厘米見方,官職較低的只用一半大的印面又叫“半通”。
2、繼承先秦古璽加邊框的形式,在印章中普遍加田字框或日字框,統一作陰文。
3、印文書體統一,統一的書體為“摹印篆”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