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大佛
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原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
蒙山大佛現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論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跡,都掩覆於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碑刻也應在此處。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眾開放。2017年8月10日,大佛景區改制後門票價格正式開啟每張70元。
蒙山大佛開鑿的年代存在爭議。一種觀點根據《永樂大典》中《太原志·太原縣》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於北齊天保二年。另一種觀點根據明嘉靖《太原縣誌》、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在開化寺建寺之後,即晚於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據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所述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鑿石通蹊,依山刻像,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於公元559年(天保十年)。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
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開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釋迦牟尼舍利塔(即今開化寺連理塔)。元朝末年,開化寺毀廢,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認為,蒙山大佛在這時一齊被毀。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晉恭王朱棡重建開化寺,開化寺改名為法華寺。
身披僧袍的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佛頭
大佛頭部遺失。頸部直徑5米,高2米余,有三條陰刻項線。頸部至腹部高22米,兩肘間距22.70米。兩肩平而寬,胸胛肥厚,身形壯碩。由於大佛的岩體為疏鬆的砂岩,風化、崩塌相當嚴重,佛像衣紋服飾已無法辨認。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據推測為重修大佛時留下的遺跡。佛像小臂長12米、寬2.80米,保存較為完好。佛像施禪定印。右手長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殘。兩手之下為條石補砌的雙腿,高3米,結跏趺坐式。腿下為條石台基。
雙腿和台基均為重修大佛時砌。研究者認為,佛像原來的坐姿雖未必是重修時的結跏趺坐,但是由兩手的禪定印判斷很可能就是結跏趺坐式。考古學家宿白根據清理前的遺跡推斷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彌勒佛。然而,清理之後的佛像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並不是倚坐的佛像。後來的研究者認為,蒙山大佛可能是釋迦牟尼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提到成招提之勝因,侔釋迦之真相,另一個理由是北魏開鑿的雲岡石窟第20窟的釋迦佛也是施禪定印和結跏趺坐,與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雙腿下部至頸高約30米。研究者按照雙肩寬度18米估計佛像頭部高度大約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為40米,加上後世重修時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總高度大約46米。這與史籍的記載有所不同。唐代的《冥報記輯書》記載蒙山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現代0.295米,唐代記載中蒙山大佛的高度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實際高度多十幾米。一些媒體按現代一尺合0.33米計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為66米,也有媒體計算為63米,還有媒體稱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這些媒體由此認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甚至有媒體聲稱,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並根據三者的高度關係認為將蒙山大佛稱為世界第二大石佛。
蒙山大佛
摩崖碑刻東側的小窟高、寬都在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壞。小窟的東邊是一平面為方形的大窟,面闊2.97米,進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攢尖頂。長方形的窟門高1.74米、寬0.97米、深0.52米,門兩側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櫨斗,櫨斗之上是雕刻的闌額,闌額的斗栱為一斗三升式,柱間斗栱為人字形叉手。叉手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翹。結合四角攢尖頂、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翹兩個特徵,研究者認為此窟可能開鑿於北齊。窟內為素壁,並無龕像,屬於禪窟,窟內殘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題記。
2006年太原市政府為佛像修補了佛頭,新修的佛頭高12米,直徑8米,重140噸左右,風格參考了當地出土的北齊佛像。加固佛身時共計灌漿450噸以上。
蒙山大佛
2006年9月,新修佛頭的工程開工。按照寺底村的計劃,先要在大佛佛頭的位置挖一個坑,打上混凝土基礎,再在其上新建鋼筋混凝土材質的佛頭,工程原預計在2007年5月完工。但在2007年1月,寺底村的重修過程被緊急叫停,原因是政府認定用水泥修復佛像不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太原市晉源區政府請來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專家勘測蒙山大佛所在的山體,並重新制訂了大佛的保護、重修計劃。重新制訂的方案是在佛身上選幾個點,將擰起來的幾根鋼筋打入,灌入水泥,以固定岩體,防止塌落。
最後的修復方案是:山西頤田雕塑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山西省雕塑學家苗新田負責設計並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頭。
苗新田:晉陽西山大佛開鑿於北齊時代,受到當時南北方及域外文化的交流影響。北齊時代的佛教造像風格,突破了長期流行的北魏式“秀骨清像”風格,形成了形象豐滿、體格壯實、衣紋洗鍊而流暢、造像整體感強、佛教氣息濃厚的時代特徵。但造像仍保留著印度芨多風格的藝韻。這正是北齊承前啟後的時代特徵。設計中遵循大佛的時代風格特徵這一原則,經綜合多種資料參考,對照大佛殘軀基本形體分析研究,篩選出符合大佛形體的,較典型的北齊的基本造型。
晉陽西山大佛是佛教文化,因此在效果造型修復設計理念中,首要注重的一點是“佛”像。佛教以造像表理、表法、表意為靈魂和內涵。失去了這一要素,造像便不能稱其為“佛像”了,只能是一件雕刻品。大佛頭像是以晉源區花塔村出土的北齊石佛頭像作為修復的基本依據。同時,參考了河北響堂山等北齊的石佛頭像的共性,對頭像做了適當的調整修飾,再略做風化、仿舊處理,使其與佛身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恢復后的晉陽西山大佛的頭像有11.8米高。
恢復晉陽西山大佛頭像,採取先進的三維技術復原,以水泥、石英沙、鋼筋為主要原料雕塑,恢復后的頭像重達80噸。
蒙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