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細胞
密集輸送溶質的細胞
20世紀60年代,藉助於電子顯微鏡技術,發現了一種與物質迅速地傳遞密切相關的的薄壁細胞,稱為傳遞細胞,也稱轉輸細胞或轉移細胞。其細胞壁向胞腔內突入,形成許多指狀或鹿角狀的不規則突起,使質膜的表面積增加,並且富有胞間連絲,有利於物質的運送傳遞。這類細胞多分佈在植物體內溶質大量集中、短距離運輸頻繁的部位,如葉脈末端輸導組織的周圍,成為葉肉和輸導組織之間物質運輸的橋樑。
傳遞細胞是最典型的形態特點是由非木質化的次生壁的一部分向內生長,突入細胞腔內,形成許多不規則的多褶突起。細胞膜緊貼這種多褶的胞壁向內生長物,形成了“壁-膜器”結構。這樣,細胞膜的表面面積比普通薄壁細胞的平滑質膜的面積增大數倍至20 倍以上,有利於細胞對物質的吸收與傳遞。傳遞細胞的向內生長物在與木質部或韌皮部的輸導分子相鄰一側的胞壁發育較好。在細胞壁上沒有胞間連絲的部位,向內生長物大量形成。
植物體內特化的薄壁組織細胞。其細胞壁向內突起,壁上有豐富的胞間連絲穿過,細胞內有較
傳遞細胞
)。
①具內突生長的細胞壁,這是初生壁或一種沒有木質化的次生壁,壁的內突使包圍著細胞質而緊貼細胞壁的質膜面積隨著增大,例如紫花豌豆小葉脈中的傳遞細胞,質膜面積可比同樣大小而具光滑細胞壁的細胞質膜大10多倍。
③細胞壁之間有豐富的胞間連絲,這樣大大增加了細胞間的直接轉輸能力。
傳遞細胞廣泛地分佈在種子植物中,苔蘚植物與低等的維管植物,例如真蕨類,木賊等的葉跡,以及孢子體和配子體的接合部位也有。有些水生或濕生植物,尤其是一些沉水生的植物,葉子表皮層細胞也有傳遞細胞的結構特徵。在植物營養體莖、葉表皮的各種分泌結構,例如各種腺毛,捕蟲植物的分泌毛、排水器、蜜腺以及鹽腺等處的細胞,也多形成為分泌特殊物質,運輸水分和溶質的傳遞細胞。
莖的節部區域常可看到維管傳遞細胞。莖的木質部傳遞細胞一般與葉跡(葉維管束)緊密地結合,而韌皮部傳遞細胞則常位在葉隙的邊緣。根中一般傳遞細胞較少,不過很多植物的根部被線蟲侵襲以後,往往形成一種多核的巨形細胞和合胞體,稱為多核的傳遞細胞。豆科植物的根瘤中,寄生的被子植物,例如列當、菟絲子的吸器中,也有傳遞細胞。被子植物的柱頭細胞和花柱內的引導組織;胚囊中的助細胞、反足細胞和胚乳細胞;以及珠被絨氈層細胞和胚柄細胞等等,都具有傳遞細胞的特性。花藥中的絨氈層細胞和花粉管壁,在某些時期也可成為傳遞細胞。有些禾本科植物穎果的糊粉層,也可成為傳遞細胞,稱為“糊粉層傳遞細胞”。
傳遞細胞分佈最多的是被子植物。其中在系統發育上先進的分類群,如菊目、川續斷目、茜草目中更為常見。在莖的傳遞細胞中,雙子葉植物比單子葉植物多見,草本的比木本的多。細胞壁內突的傳遞細胞的有無,常可作為被子植物某些科屬分類的一種依據。
傳遞細胞
在生殖器官中存在著傳遞細胞(transfercell)。這種細胞的特徵是,細胞壁物質向細胞裡面生長,有時成為乳頭狀突起,或者伸長而成為絲狀器,或者成為分枝狀,或者成為所謂橫隔片(trabecula)狀,是高度特異化了的細胞。由於增加了原生質膜的表面積,一般認為它的作用在於短距離的轉運可溶性物質。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或高壓電子顯微鏡可以觀察到這種結構。它與滲透壓梯度的形成也有關,這種梯度對於轉運是必需的。除生殖細胞以外,在分泌細胞,腺細胞、子葉以及木質部中也可以看到這種傳遞細胞。
這種細胞都具有原生質連絲結構。一旦形成連絲結構以後,在生理上就成為一種多核體,這種情況下的傳遞細胞的特殊構造就成了轉運途徑的起點或終點。在進行吸收時,這種生理多核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進行分泌時,多核體的後部有著廣闊的場所。
傳遞細胞
傳遞細胞
薄壁組織
傳遞細胞是一些密集輸送溶質的細胞,其原生質體具有非常高的表面-體積比例使這些細胞的吸收、分泌以及與外界交換的表面積增大,從而增加了它的生理活動能力。例如豌豆幼苗韌皮部傳遞細胞的分化早期,在內質網上就表現出強烈的腺苷三磷酸酶活動,而有些反應產物,則沉積在液泡膜和質膜上。當韌皮部傳遞細胞成熟,細胞壁發生及內突生長時,質膜和核膜上的酶都有強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