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章
陳其章
陳其章(1914一1983),諱璞,號頂白,又稱萬盆蘭富翁,德化縣國寶鄉南斗村溪口人。政協德化縣委員會第一屆委員,德化戴雲書畫會首任會長。
其章幼年就讀於本村塾學,約1928年進縣立中學。后因地方匪亂南渡,1934年回國,先後任本村學教員,得東(蕉溪)小學教員、校長,瑞上(瑞坂)小學校長等。他天性穎悟,才思聰敏,加之生於書香家族,從小接受家族中擅長書畫長輩的陶熏,萌發習作書畫的志趣。由於長者的啟發誘導和自己勤奮好學,在任職小教的青年時期,其書畫藝術已初露鋒芒,頗受同仁的稱譽。
祺章童年啟蒙於本村塾學。民國17年(1928年)進德化縣立培風中學。不久因地方匪患舉家南渡。民國20年回國續學,約民國22年初中畢業。先後任溪口村學教師,潯東(蕉溪)小學教員、校長,瑞上(瑞坂)中心小學校長等。他出生書香書畫藝術家族,賦有良好的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熏陶。其外祖母郭氏尾娘(1839—1911年)德化縣城西世科人,為晚清名儒、同治四年(1865年)解元郭尚品(1819—1892年)最小的胞妹;她聰穎賢慧,知書識禮。其堂伯、姨夫陳文堆,字公魁(1862—1916年),鄉里儒紳,酷愛收藏古名書畫。堂兄、襟表兄陳祺超,字超卿(約1890—1920年),畢業於福州高級中學大學預科,廈門道道試第27名俊士,愛好丹青。堂兄、襟表兄陳祺英,字傳卿,號俊如(1893—1959年),畢業於省立第四(興化)師範學校(址仙游),歷任中學教員、校長,縣參議會議長,擅人物畫。堂侄陳雄謀,諱能欽(1908一]951年),亦善繪畫,創意新穎。祺章天資過人,自幼深受家族文化藝術氛圍熏沐,酷愛書畫,賦有藝術才華。在年青執教時期,其書畫藝術已嶄露鋒芒,頗受同仁與社會稱譽。
民國29年(1940年)他辭去教職,於城關德新街與人合營瓷彩店,又先後於廈門、永安、台灣等地聯營瓷彩行銷業務。從此,他轉入陶瓷藝術生涯,潛心鑽研陶瓷書畫藝術。由於他有較深厚的書畫藝術功底,善於吸取同行之長,其才華得以高度發揮,造詣彌深。他擅於根據器型特點,掌握潮流趨向,精心創作設計中外顧客所喜愛的各種畫面。各種造型新穎得體、瓷質皎潔瑩潤的器皿,飾上他所創作沒計的各種新穎別緻的書畫,更具高難灑麗,猶如妙齡少女披著得體人時的春裝,別具魅力而逗人喜愛;陳列於展銷貨櫃,使人一見傾心,在國內外市場上備受青睞。故其訂彩業務興隆,商品到處銷俏。設在廈門、永安、台灣等地聯營瓷彩展銷行,起著德化瓷在各地的窗口與疏導銷售渠道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抗日戰爭時期德化瓷業慘重衰落的復甦。
1940年代末,全國解放戰爭正酣,地方不靖,社會動蕩,瓷業市場遲滯,祺章一度回鄉家居。1950年代初,於中蘇友好協會赤水區分會協助宣傳工作。未幾受聘於南斗小學,返回教壇。他知識面廣,閱歷豐富,講課生動,教學嚴謹,言傳身教,諄諄善誘,贏得學生家長與社會好評。然因稟性耿直,不善阿諛逢迎而得罪於蒞校視察的某幹部,誣以莫須有罪名被“清除”出教師隊伍。
1957年,祺章受聘於德化集聯瓷廠,負責瓷彩畫面創作、造型設計、裝飾彩繪技術指導與培養藝徒,至1977年退休。其間,他潛心於陶瓷裝飾藝術研究,兼攻造型設計及雕刻藝術等的探求,成為陶瓷裝飾、造型設計、書畫、木雕、篆刻等藝術均深有造詣的多面手名家。在從事陶瓷工藝美術數十年,積累豐富經驗,開發創作大量新產品。他大膽採用中國畫形式與技法,廣泛應用於陶瓷裝飾工藝,更好地提高器皿的藝術效果。所創作畫面有山水、花鳥、草蟲魚蝦、飛禽走獸、仕女、歷史神話故事人物及各種古樸大方的圖案等,總計不下百餘種。如墨梅、墨蘭、墨竹、紅梅、秋菊、牡丹、芍藥、茶花、玫瑰、松鶴、奔馬、牡丹凰鳳和西廂、紅樓、木蘭、四美人等仕女、歷史故事人物。尤以細工山水、墨梅、墨蘭、墨竹與花鳥更為突出,其表現形式大多採用新彩寫意。有一段時間進行釉下青花與釉下五彩的研究,並獲得甚好的效果,惜受“極左”思潮扼殺而中止。陳其章既是優秀的畫面創作設計者,又是釉上“紅電開光”首創者。這一工藝,後來為德化瓷業界長期所採用。他的書法造詣很深,尤擅行草,善於用詩詞書法藝術裝飾器皿,襯托畫面,以詩意深化畫意,匯詩情畫意於一脈,融器、詩、畫、書法藝術為一體,增添欣賞餘韻,使器皿臻於更為高雅珍貴的藝術價值。
在造型設計方面,以他自己總結的話為:“有抽象與逼真兩大類。考諸歷代陶瓷傳統式樣的變化,以大自然各種形象為鑒本,進行概括、提煉、豐富:於‘古為今用’下工夫,既富傳統風格又有創新,達到古意不失,新趣有餘”。他在該廠自己創作及與人合作設引的主要作品達50餘種,其中他個人創作的有40餘種。包括各種花盆、花瓶、花插、筆筒、魚缸、杯、碟等,造型獨特,格調古樸,美觀大方,其釉下色浮花設計尤為特色,暢銷國內外,有的投放市場數十年,至1990年代仍是定型盛銷產品,如1960年代中期創作的9時天球花瓶、8—14吋闊口花瓶、16吋長空花瓶等投放斟際市場,長期俏銷不衰。以上幾種產品,初產時使該廠產值、效益驟增,一時扭虧為盈,擺脫當時窘迫的經濟困境。他善於根據國際市場與叫代潮流趨向,精心設計創新,每次廣交會總能推出幾種新穎別緻的產品投放市場,獲得外商的讚賞與大量訂貨。1959年創作的釉下青花牡丹花瓶、6吋薄胎堆螃蟹花瓶、薄胎小金魚缸、薄胎堆白梅小筆筒、6吋薄胎堆梅花花瓶被選送北京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展出得獎,併入選故宮博物院收藏。1964年創作設計圍慶15周年全國人火會堂用瓷,省召集福建陶瓷行業六級以上技工和藝術人員集中於德化瓷廠研製,對裝飾畫面設計,陳其章以福建花卉特產水仙花為題材,在青年彩畫工陳天寬配合下設汁釉下青花《水仙花圖案》紋樣,送京評定得選。他在該廠數十年如一日,為瓷壇藝術嘔心瀝血,做出貢獻。退休后,適其家鄉佛嶺公社(今國寶鄉)瓷廠(址溪口)、佛嶺公社第二瓷廠(址國寶)生產不景氣,產品滯銷,經濟虧損。他又閑不住,繼續發揮餘熱,先後為之創作設計30餘種不同造型規格的大小花盆與多種裝飾畫面的新產品,暢銷國際市場,給瀕臨倒閉的企業注入新活力,使山村小廠驟然變成“金鳳凰”,一舉成為德化出口瓷重要生產廠家之一,經濟扭虧為盈。其晚年又為人民立下新功,為家鄉創造巨額財富,為國家創造大量外匯。
陳其章生前撰有《陶瓷裝飾藝術見解》等手稿。其作品因種種原因大多失存。從現存遺作可看出,造型古樸美觀大方,格調高雅別樹一幟,畫面清灑雋永、簡樸端莊,極具欣賞餘韻,不愧為一代瓷壇藝術名家。他關懷後繼人才成長,精心培養藝徒,做到因材施教,使新老瓷工在實踐中不斷進步,後起之秀成為德化瓷壇的技術骨幹。
陳其章的國畫梅、蘭、竹等作品曾參加地區、省展出均獲高度評價。其墨梅尤為神工,運用枯、濃、淡筆法,枝條剛毅蒼勁;花朵形態逼真,有含苞待放,有盛開吐香,有正背仰復;畫面採用特殊處理技法,花朵雲月保留白宣原色,枝條則濃墨揮灑,其餘以均勻淡墨為底,使整幅畫面達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藝術意境。肖像畫在1940年代也是德化首屈指。他的書法、國畫、肖像畫等遺作存留不少,除贈送友人外,辭世時,在溪口舊居就有100餘幅。其樹根雕、篆刻技藝精湛。樹根雕《鷹鶴》形態逼真,出神入化,參加巴西國際博覽會展出深受好評。對詩詞文學亦有一定造詣。遺作存有他50歲生辰自詠五絕一首:
五官何處缺?
只因性生拙:
五十載耕耘,
贏得滿頭雷!
一潭燈影驚魚夢,
半幅山光著筆難。
為問往來名利客,
幾曾也作五湖看?
從這詩作可以窺見其精神境界與文學素養。
1983年農曆6月26日,陳其章病逝於南斗溪口故居,虛齡70歲。
他的兒子陳行一,1944生,秉賦聰穎,自幼深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愛好美術繪畫。1978年高中畢業后即隨父退休回南斗故里,在家從父學畫,較系統地接受瓷飾繪畫藝術知識與實踐技能教育。1980年進德化第二瓷廠(叫稱紅旗瓷廠)彩畫車間,直接參加彩畫作業。其後,又在陶瓷裝飾藝術家、工藝美術師黃聰敏指導下,加深鑽研,不斷實踐,進步較快。他善山水、花鳥、人物及圖案,尤工山水。多年來已有多件作品分別在縣、地(市)、省展出獲獎。如12吋掛盤飾《花鳥》畫面,1980年參加晉江地區(今泉州市)陶瓷行業展評獲創新裝飾獎;所創作飾12吋掛盤《山水》畫面,1981年8月參加省展評獲陶瓷裝飾優秀獎;飾高白13頭清風茶具《梅花》畫面,1990年參加省陶瓷行業創新評比獲優秀創作設計獎。飾8吋朱球花瓶《梅花》、《水仙》畫面,1993年l0月參加首屆中國德化國際陶瓷節福建省陶瓷創新大獎賽展出受好評,並被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收藏。1995年11月,經泉州市職稱改革領導組批準確認為“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