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裂土
龜裂土
龜裂土是溫帶、暖溫帶漠境與半漠境地帶發育的一種隱域自成土,因表面象龜背的裂紋而得名。
龜裂土
龜裂土一般處在山前細土平原,古老沖積平原及沙丘中間和剝蝕高原上的平坦窪地。分佈範圍雖廣,但總面積不大,常與其他土壤成復區存在。龜裂土在中國漠境區都有分佈,主要分佈在西北的乾旱地區,如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沿,準噶爾盆地古爾班沙漠的西沿河南沿,甘肅河西走廊的疏勒河兩岸,寧夏銀川平原的西北。
龜裂土的形成與地下水無關。在相鄰關係上,龜裂土上連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下接受地下水影響形成的草甸土或鹽鹼土,由此也可看出,龜裂土的形成或多或少與過去水流的影響有一定關係。成土母質也與棕漠土等有很大不同,它主要由細土物質形成。儘管土壤的下部也可出現粗沙礫石層,
龜裂土
龜裂土
龜裂土很乾,其上幾無高等植物,地衣、藻類低等植物在短暫地表水流濕潤的時候可以出現,一旦水分干后就很快死亡,在地面形成粉紅色極薄卷皮,同時表土逐漸收縮裂開形成平坦而堅硬的裂板,這種濕脹干縮的裂開現象,是龜裂土很重要的發生特點。所以龜裂土的地面普遍被網格狀的裂紋切割成不規則的多角形裂片,直徑7~13厘米不等,好像鑲嵌在地面上的龜背狀圖案,非常堅硬。裂縫寬1~5毫米,中間常常填有沙粒。裂片厚1~4厘米,邊緣稍向上拱曲,中部微凹,有點像一個淺盤。表面平坦光滑,有粉紅色卷皮,反面與灰漠土一樣,有良好的蜂窩狀孔隙,含碳酸鈣6~23%。下邊的片狀—鱗片狀結構發育很好,顏色有灰色的,褐棕色的,淺紅棕色的等等,並有少量鐵鏽斑,厚5~10厘米左右。有的比較疏鬆,碳酸鈣含量比上邊孔狀結皮稍多,為8~24%,有微弱淋溶,但強度不及灰漠土明顯。鐵質化的緊實層還未來得及發育,通常在片狀層下邊見到的具有銹斑的板狀或塊狀結構的緊實土層,僅是過去沉積的細土物質干后造成的,與棕漠土等具有緊實層有很大的差別。石膏和鹽分的聚積也較微弱,一般僅在結皮以下至50厘米之間見到少量斑點狀結晶,而且地區之間的差別較大。石膏含量在棕漠土區內一般在1.5~3.0%之間,其它多小於0.5%。鹽分含量為0.3~2%,也以分佈在棕漠土區內的偏高一些,類型多為氯化物或硫酸鹽-氯化物,也有以硫酸鹽為主的。重碳酸鹽含量為0.02~0.09%,土壤普遍具有鹼化現象,鹼化度8~20%,pH8.2~10之間,呈鹼性、強鹼性反應。但鹼化程度強的已不在棕漠土地區,而是在灰漠土及灰棕漠土地區地表平坦、光滑,呈灰白色,被網狀裂紋切成不規則的多角形裂片。龜裂結皮層,厚約1—3厘米,蜂窩狀孔隙;下為鱗片狀或片狀層,厚約4—10厘米,略帶淺紅棕色,較疏鬆;再下為板狀或塊狀緊實層,並逐漸向層狀母質過渡。有機質含量多低於1.0%;石膏和易溶性鹽含量不高,顯弱淋溶特徵;碳酸鹽含量皆以表層最高;結皮層以下,有的鹼化明顯,有的較微弱;土壤呈強鹼性反應,pH值>9.0。質地較粘重,尤以表層為甚。粘粒硅鐵鋁率3.0—3.4。
龜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