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輝

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

董建輝,男,1966年1月23日出生,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政治人類學東南民族史和東南漢人社區等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畲族源流史研究”和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農村鄉約文化的揚棄問題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民族研究》《國外社會科學》《新華文摘》《廈門大學學報》等國內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個人簡歷


·廈門大學哲學系
·南京大學哲學碩士
·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
·1994-1995年在菲律賓雅典耀大學進修文化人類學

承擔課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文化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名著選讀》《畲族歷史與文化》等課程。

代表專著


《政治人類學》(1999)、《明清鄉約:理論演進與實踐發展》(2008)。其中《政治人類學》獲福建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華東地區大學出版社第五屆優秀教材學術專著二等獎。

合著作品


·《從“結構”走向“解構”》(1994)
·《身國共治—政治與中華傳統文化》(2003)
·《畲族――福建羅源縣八井村調查》(2005)

科研成果


· “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主義神話理論”,《廈門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薩特存在與虛無》”,蔣廣學、趙憲章主編《二十世紀文史哲名著精義》,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蔣廣學、趙憲章主編《二十世紀文史哲名著精義》,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行動論---西方政治人類學研究的新方向”,《社科信息》,1992年第2期。
· “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載王善鈞主編《從“結構”走向“解構”》,第一章,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
· “政治人類學研究及其在我國所面臨的課題”,
陳國強、林加煌主編《中國人類學的發展》,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 “‘鹹水腔’探源”,《華僑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畲姓的再研究”,《台灣源流》,1997年冬季刊。
·“長汀客家蛇崇拜與蛋民的關係”,《福建民族》,1997年第4期。
·“畲姓變化考析”,《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清代高山族的‘野番’辨析”,《福建民族》,1998年第4期。
·“高山族蛇崇拜習俗”,《福建民族》,1998年第4期。
·“澳門地名考述”,1999年9月10日《光明日報》理論版。《新華文摘》第12期全文轉載。
·“畲族賦役史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高山族‘贌社’考”,《福建民族》,1999年第1期。
·《政治人類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2000年獲福建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1年獲華東地區大學出版社第五屆優秀教材學術專著二等獎。
·“贛南懸棺葬及其族屬”,《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西方政治人類學研究概觀”,《國外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畲族賦役史考辨”,《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政治人類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探析”,《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政治人類學研究及其理論的發展”,《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 “武夷山西南隅‘木客’越人懸棺葬管窺”,蔣炳釗等主編《龍虎山崖葬與百越民族文化》,
·“林惠祥與廈門大學人類學”,汪毅夫郭志超主編《紀念林惠祥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農村社區禮法兼治的歷史思考”,《華僑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結構主義的產生與社會人類學”,陳支平主編《林惠祥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西方政治人類學60年的演進”,《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服飾文化與中國傳統政治”,鄧曉華、林美治主編《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華星出版社,2002 年。
·“傳統農村社區社會治理的歷史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0世紀後期國外政治人類學研究的趨向”,《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政治禮儀”,載詹石窗主編《身國共治—政治與中華傳統文化》,第六章,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國外政治人類學研究新趨向”,《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03》,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從祠堂的構建與分佈看宗族內部結構—流坑社區的個案分析”,
石奕龍、郭志超主編《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黃山書社,2004年。
·“女性主義與權力-政治人類學視野下的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述評”,《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走進畲村―八井畲村調查札記”,《尋根》,2004年第6期。
·“禮治與傳統農村社會秩序”,《廈門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西方應用人類學百年發展回顧”,《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福建土樓之王――華安二宜樓”,《尋根》,2005年第4期。
· 從譜牒資料看鄉土社會中民間法與國家法的並濟”,載揣振宇、楊荊楚主編《漢文化、多元文化與西部大開發》,
民族出版社,2005年。
·“祠堂的類分功能――以流坑董姓宗族村為例”,載庄孔韶主編《林耀華先生紀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
·“畲、客‘郎名’探微”,《客家》,2005年第5期。
·“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嗎?”,《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族群意識的淡化與凸現――武平中山鎮軍客互動的歷史人類學考察”,
載陳支平主編《華南客家族群追尋與文化印象》,黃山書社,2005年。
·“畲、客‘郎名’源自中原漢族”,載陳支平主編《華南客家族群追尋與文化印象》,黃山書社,2005年。
·“‘鄉約’不等於‘鄉規民約’”,《廈門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畲族習慣法及其歷史變遷――以福建羅源八井村為例”,載謝暉、陳金釗主編《民間法》(第五卷),
·“畲、客‘郎名’探源――兼與李默先生商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習慣法與畲村內部秩序的維持――以福建羅源縣八井村為例”,載《畲族文化研究論叢》,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7年。
·“畲族宗族文化的現代變遷――以羅源八井村為例”,載《畲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福建省羅源縣八井畲村民居建築的歷史變遷”,載《畲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畲、客‘郎名’探微”,載《客家文化研究》,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
·“族群認同與民族身份的確認――以金竹畲族鄉的成立為例”,載《百越研究》(第一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年。
·“西方法律人類學的產生、發展及演變”,《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工具主義考量與民族身份的界定――一個畲族鄉的成立所引發的理論思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人類學視野下的民間法研究述評”,《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惠安陳埭頭村的民間信仰”,載《論閩南文化》,鷺江出版社,2008年。
·《明清鄉約:理論演進與實踐發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