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野豬

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下的動物

歐亞野豬(學名:Susscrofa):是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下的動物,是一種中型哺乳動物。在全世界有27個亞種,體重90-200千克;體長為1.5-2米,尾長21-38厘米,耳長24-26厘米;肩高90厘米左右。不同地區所產的大小也有不同。整體毛色呈深褐色或黑色,頂層由較硬的剛毛組成,底層下面有一層柔軟的細毛。背上披有剛硬而稀疏的針毛,毛粗而稀,亞種間和亞種內核型都有一些差異,染色體數(2n)在36-38之間,如西歐野豬2n=36或37,日本野豬2n=38,但彼此間沒有繁殖障礙。可以生育後代。

環境適應性極強。棲息環境跨越溫帶與熱帶,從半乾旱氣候至熱帶雨林、溫帶林地、半沙漠和草原都有分佈。但它們傾向於喜歡落葉闊葉林,其中植被非常密集。是雜食性的,只要能吃的東西都吃。大多集群活動,每個族群包括6-20隻個體,4-10隻為一群較為常見,小群由一個或多個繁殖雌性和它們的最後一窩的幼仔組成,通常食物豐富時,也會有幾個小群組成大群一起覓食。雜食性,植物物質占食物約90%。以嫩葉、堅果、漿果、草葉和草根為食,並用堅硬的鼻子從地面挖掘根和球莖。也吃部分動物性食物。

歐亞野豬是一種世界性物種。起源於歐洲和亞洲,被廣泛引入北美,分佈範圍極廣,涵蓋歐亞大陸,包括東亞、東南亞、日本列島、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南亞、中東、非洲北部及地中海沿岸、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等。

野豬目前為三有保護動物《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物種簡介


野豬的歷史要追溯到四千萬年前,有跡象證明家豬可能來自歐洲和亞洲。在被人們發現的化石中證明有像野豬一樣的動物穿梭於森林和沼澤中等。
野豬首先在中國被馴化,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
20世紀初,野豬引入到美國作為獵物,但是它們與家豬進行混種。在南美洲、新幾內亞、紐西蘭、澳洲及其他島嶼等,都有引入野豬及發生與家豬混種的情況。於2004年6月,在美國喬治亞州射殺了一隻非常巨大的“豬斯拉”。最初以為這是惡作劇,但經國家地理頻道調查及由科學家進行DNA測試后,證實豬斯拉是野豬和家豬的混種。
20世紀初,野豬也被帶到烏拉圭作為獵物。後來在1990年它們來到了巴西,迅速地成為了入侵品種,但要到2005年南里奧格蘭德州才容許持牌獵殺野生豬及其混種。從非洲的豬場逃走或放生的野生豬卻助長了它們的數量,故在聖卡塔琳娜州及聖保羅州也容許獵殺野生豬。南美的野生豬卻減低了美洲豹掠食領西貒及白唇猯的情況。
美國估計單於2008年,就有400萬隻野生豬造成的破壞和財產損失達8億美元。

形態特徵


野豬平均體長為1.5-2米(不包括尾長),肩高90厘米左右,體重90-200千克,不同地區所產的大小也有不同。有些地區野豬的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中國東北南部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產的野豬體重甚至達到將近400千克。毛色呈深褐色或黑色,年老的背上會長白毛,但也有地區性差異,在中亞地區曾有白色的野豬出現。幼豬的毛色為淺棕色,有黑色條紋。背上有長而硬的鬃毛。毛粗而稀,冬天的毛會長得較密。雄性野豬有兩對不斷生長的犬齒,可以用來作為武器或挖掘工具,犬齒平均長6厘米,其中3厘米露出嘴外;雌性野豬的犬齒較短,不露出嘴外,但也具有一定的殺傷力。
野豬體軀健壯,四肢粗短,頭較長,耳小並直立,吻部突出似圓錐體,其頂端為裸露的軟骨墊(也就是拱鼻);每腳有4趾,且硬蹄,僅中間2趾著地;尾巴細短;犬齒髮達,雄性上犬齒外露,並向上翻轉,呈獠牙狀;野豬耳披有剛硬而稀疏針毛,背脊鬃毛較長而硬;整個體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區而略有差異。
2015年12月,俄羅斯獵人彼得·馬克西莫夫(PeterMaximov)捕獲一頭重達500公斤的超級大野豬。

棲息環境


野豬棲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叢間,環境適應性極強。野豬棲息環境跨越溫帶與熱帶,從半乾旱氣候至熱帶雨林、溫帶林地、草原等都有其蹤跡,但就是沒有在極乾旱,海拔極高,與極寒冷的地區出沒。

生活習性


活動

野豬(圖4)
野豬(圖4)
野豬白天通常不出來走動。一般早晨和黃昏時分活動覓食,是否夜行性尚不清楚,中午時分進入密林中躲避陽光,大多集群活動,4~10頭一群是較為常見的,野豬喜歡在泥水中洗浴。雄獸還要花好多時間在樹樁、岩石和堅硬的河岸上,摩擦它的身體兩側,這樣就把皮膚磨成了堅硬的保護層,可以避免在發情期的搏鬥中受到重傷。野豬身上的鬃毛具有像毛衣那樣的保暖性。到了夏天,它們就把一部分鬃毛脫掉以降溫。活動範圍一般8~12平方公里,大多數時間在熟知的地段活動。會在領地中央的固定地點排泄,糞便的高度可達1.1米。每群的領地大約10平方公里,在與其他群體發生衝突時,公豬負責守衛群體。公豬打鬥時,互相從20~30米遠的距離開始突襲,勝利者用打磨牙齒來慶祝,並排尿來劃分領地。失敗者翹起尾巴逃走。也有的造成頭骨骨折或被殺死。常通過哼哼的叫聲來進行遠近距離的交流,棲息地每平方公里有多達7~30種動物。

食性

野豬(圖5)
野豬(圖5)
野豬的食物很雜,只要能吃的東西都吃,包括草、果實、堅果、根、昆蟲、鳥蛋、大家鼠、腐肉,甚至也會吃野兔和鹿崽等。野豬冬天喜歡居住在向陽山坡的櫟樹林中,因為陽坡溫暖,而且櫟林落葉層下有大量橡果,野豬要靠它度過寒冬。一旦橡果絕收,第二年春天就會有大量野豬餓死,這也是野豬自然淘汰的規律。夏季,野豬喜歡居住在離水源近的地方,特別是亞高山草甸,山高氣溫低,又有天然水池,野豬便經常在這裡取食,在泥水中洗浴。陰坡山楊、白樺林、落葉松林、雲杉林也都是野豬夏季經常活動的良好場所。野豬的食物也豐富多了,青草、土壤中的蠕蟲都是它的取食對象,有時還偷食鳥卵,特別是松雞、雉雞的卵和雛鳥。雖然鳥巢一般都隱蔽得很好,但野豬的嗅覺很靈,能嗅到巢的位置。通常孵卵的雌鳥都會很快飛出,希望能把野豬從巢的旁邊引開,但知道一窩鳥卵就在附近的野豬還是繼續尋找鳥巢,直到發現為止。野豬不僅善於捕食兔、老鼠等,還能捕食蠍子和蛇,雖然科學家就野豬是否對毒素有免疫力還沒有一致的意見,但是野豬看起來沒有遭受因為吃這些危險食品而引起的痛苦。餓極了的雄性野豬會捕食幼年的豹、豺狗。

天敵

當受到威脅時,公豬會用獠牙來保護自己,沒有獠牙的母豬會咬對方。雖然並非致命的,但這樣的攻擊會導致嚴重創傷。野豬是老虎的獵物。老虎會跟蹤野豬群,逐一地襲擊它們,此方法曾完全摧毀整群野豬。老虎也會追捕野豬,但很少會如此對付雄豬,儘管野豬因自衛而殺死老虎的情況極為罕見。狼也會吃野豬,尤其在義大利、伊比利亞半島及俄羅斯。狼很少會面對面地襲擊野豬,很多時會攻擊它們的會陰,令它們失去平衡及大量出血。在以往蘇聯的一些地區,單單一群狼每年就可以殺死50-80隻野豬。在義大利的一些地區,由於野豬大量被狼所獵殺,引發野豬發展出一種對狼及家犬較具攻擊性的行為。條紋鬣狗有時也會獵食野豬,但似乎只限位於非洲西北部、中東及印度。

分佈範圍


世界

野豬分布圖
野豬分布圖
野豬世界分佈範圍極廣,涵蓋歐亞大陸,包括東亞、東南亞(中南半島、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日本列島、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南亞、中東、非洲北部及地中海沿岸、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南部、中東歐、西歐、伊比利亞和不列顛群島,並傳入新幾內亞島、索羅門群島、紐西蘭和北美洲。世界各地除澳大利亞、南美洲和南極洲外均有分佈。

中國

中國分佈除了青藏高原與戈壁沙漠外,廣布在中國境內。中國的野豬分佈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雲貴地區、福建、廣東地區。中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人工養殖野豬的技術,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江西等省份。

生長繁殖


雌性野豬年產2胎,一般每胎12-26隻。

亞種分化


野豬共有27個亞種,其中六種分佈在歐洲:
中文名稱學名分佈
歐洲野豬S.s.scrofa從法國到俄羅斯西部都有分佈
西班牙野豬S.s.baeticus分佈西班牙與葡萄牙
卡斯蒂蘭野豬S.s.castilianus分佈西班牙北部
薩丁野豬S.s.meridionalis分佈薩丁島
義大利野豬S.s.majori分佈義大利中部與南部
高加索野豬S.s.attila分佈歐洲東南部、土耳其、伊朗
北非野豬S.s.algira分佈非洲北部
中東野豬S.s.lybica分佈中東地區
蘇丹野豬S.s.sennaarensis分佈埃及與蘇丹,已滅絕
裏海野豬S.s.nigripes分佈亞洲中部
烏蘇里野豬S.s.ussuricus分佈中國東北、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
台灣野豬S.s.taivanus分佈台灣
日本野豬S.s.leucomystax分佈於日本
琉球野豬S.s.riukiuanus分佈於琉球群島
華南野豬S.s.moupinensis分佈在中國華南與華北地區
西伯利亞野豬S.s.sibiricus亞洲北部
印度野豬S.s.cristatus分佈在印度次大陸
南印野豬S.s.affinis印度南部與斯里蘭卡
喜馬拉雅野豬S.s.davidi喜馬拉雅南坡
印尼野豬S.s.vittatus分佈在印尼
家豬S.s.domestica由人類馴養,世界各地均有分佈

保護現狀


歐洲
在近幾世紀,野豬的活動領域因人類獵捕而大量減少。他們可能是於13世紀時消失於英國;英格蘭北部於1610年確定已經毫無野豬存活,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試圖重新引進野豬到一些國家公園,但因偷獵而告失敗。自1700年後,英國就不再有野豬出沒。
丹麥最後的一頭野豬於19世紀初被射殺,於1900年代於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突尼西亞和蘇丹等地完全消失。它們已在俄羅斯大部份地區消失,尤其是阿爾泰山以西的地區。不過,在法國仍有很多野豬,且有增長的跡象。
1950年代后歐洲和中亞的野豬開始回升:在1960年聖彼得堡及莫斯科的郊野發現有野豬出沒;1970年再次于丹麥與瑞典出現,可能是從動物園裡逃出來的;於1980年代則因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電廠周圍的撤離區漸漸變成了野豬的生活空間;於1990年又有野豬遷徙到義大利北部。另外在英國也有大量野豬從籠中逃出,在野外成長,數量正在上升。
西班牙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2月間共捕捉了4205頭野豬,2014-2015年捕捉了4387頭。活捉的野豬如果健康狀況較好,通常會送到狩獵場和遠離居民區的林區。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野豬是在18世紀由一些歐洲移民帶入澳大利亞的。這些移民為了增加食物儲備,把一些家豬放歸山林灌木。家豬由於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慢地體型越來越大、長出了豬鬃,成了野豬。目前野豬在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各州都有分佈,昆士蘭州北部以及北領地北部等地區由於常年氣候溫暖濕潤、食物較為充足。加之幾乎沒有天敵,野豬可以說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有統計顯示,近年來澳大利亞的野豬數量甚至超過了本國居民數量,澳大利亞環境部門認為,野豬泛濫已經造成多重威脅,首當其衝的是農牧業。野豬是雜食性動物,食量很大,成群的野豬常常會“入侵”農牧場,啃食農場里小麥、大麥、甘蔗、蘋果、西瓜等作物;一些牧場里的小羊羔也成了野豬捕食的對象。野豬還喜歡拱土、翻泥,造成大片土地植被破壞。野豬還非常兇猛,常常把野生動物作為食物來源,威脅到瀕危生物的生存,破壞當地生態平衡。澳大利亞聯邦環境部發布的報告顯示,野豬的捕食已經威脅到16種瀕危物種的生存。同時,由於野豬的活動,如拱泥、踩踏、打滾、磨蹭樹木等,造成的水源污染、土地退化等問題也不容忽視。還有,野豬身上攜帶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會傳播疾病,會對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健康構成威脅。澳大利亞早在2001年就把野豬泛濫列為一項生態環境威脅。政府還在2013年專門制定了減少野豬危害的意見,以控制野豬的數量。
中國
中國《浙江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顯示,浙江杭州、衢州、溫州等10市接連發生野豬毀田傷人。加強野生動物保護使得野豬漸漸增多,虎、狼、豹等野生大型食肉動物漸漸消失,野豬失去了天敵。據統計,2000年浙江全省約有野豬2.9萬,而2006年時超過10萬頭——也就是說6年內,野豬數量多了2倍。不少偏僻的山地已經被野豬完全“攻陷”,野豬甚至將勢力觸角伸進了村莊。
在香港,由於食物和水源充足,加上絕少人狩獵,野豬的增長頗快,甚至經常走入人類生活的環境。

保護級別

野豬是非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現狀

該物種在其分佈範圍的許多地區都很豐富,但在狩獵強度較高的地方(例如在東部和東南亞),種群可能會受到抑制。歐洲的歐亞野生豬種群在20世紀後期顯著增加,但在2005年後認為在大多數地區是穩定的。英格蘭、瑞典南部和芬蘭的數量可能仍在增加。雖然沒有全球的數量估計,但許多地方的數字可能很高。例如,1982年在蒙古,庫蘇古勒湖(Khovsgol)地區的物種密度為每1000公頃0.9隻。到1989年,估計有34,000隻生活在蒙古的肯特山脈(Khentii)和康蓋(Khangai)山區,平均密度為每1000公頃1-2隻。
在全球範圍內,該物種沒有重大威脅。然而,在地方一級則存在許多威脅,主要是棲息地破壞和狩獵壓力,無論是食物,運動還是報復其對農作物的損害,特別是在人類居住區附近。在阿富汗20世紀50年代普伊-庫姆里區(Pul-i-Khumri)有歐亞野豬數量減少的報告,原因是沼澤地用於農業開發,以及歐洲人的狩獵;但考察者指出,在其他地區,它們仍然很多:“它們入侵農田並在收穫期間造成嚴重破壞”。在馬來西亞西部的霹靂州和柔佛州的部分地區,1973報告說,由於狩獵壓力增加,尤其是商業用途,歐亞野豬數量大幅減少,大多數狩獵方法,無論是槍支、狗還是網羅,都是完全沒有選擇性的。儘管如此,野生豬仍被列入馬來西亞的“1977年農業害獸條例”,因為它們對各種作物造成損害,包括甘蔗、木薯、大米甚至椰子。1967也評論了伊朗歐亞野豬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害:“......這使當地農民非常憤怒,也造成對該物種的獵殺”。在巴基斯坦,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甘蔗產業的擴張導致了歐亞野豬數量的局部增加,這些野生豬在甘蔗田大肆掠奪,估計每年的損失率為500萬盧比。這種破壞導致了對該物種控制措施的失敗,包括使用毒餌誘殺。

保護措施

一般而言,除了保持狩獵的水平,特別是體育狩獵的存量水平外,在任何國家都沒有採取任何實際措施來保護歐亞野豬的任何亞種的野生種群。在法國採取法律措施規範狩獵之後,保加利亞的歐亞野豬種群逐漸增加,並且由於該國東北部,巴爾幹山脈和斯雷德納的養殖場重新引入了動物。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因素也可能正在發揮作用。西班牙、法國、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和俄羅斯東部當地歐亞野豬種群的類似增長。這種趨勢向更溫和的氣候發展,因此,對這些動物有益的冬季逐漸變得溫和。
據報道,由於伊斯蘭教的傳播,一些國家的當地野生豬群數量也在增加,例如,非洲西北部的歐亞野豬種群。歐亞野豬雖然在利比亞已經滅絕,但據認為它正在鄰國阿爾及利亞擴張,在那裡它被指定為野生動物,但由於這個國家很少吃豬肉,因此殖民時代以來狩獵壓力大大減少。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野豬(圖3)
野豬(圖3)
野豬肚即豬胃,據《本草綱目》記載,性微溫、味甘,有中止胃炎、健胃補虛的功效。毛硬皮厚的野豬食性很雜,竹筍草藥鳥蛋蘑菇,野兔山鼠毒蛇蜈蚣,只要能吃的東西都要下肚。雖然科學家對野豬是否具有毒素免疫力還沒有一致的定論,但從野豬沒有因為吃有毒食物而死亡來看,野豬的胃可以說百毒不侵。據說野豬在吞食毒蛇后,毒蛇的毒牙將咬住野豬肚內壁,而在長期各種中草藥浸泡下的野豬肚,自有一套療毒癒合傷口的高招,會在傷口基底生出肉芽組織,進而形成纖維組織和瘢痕組織,在胃表面胃粘膜上留下一個“疔”,“疔”越多,其藥用價值就越高。而現代醫學實驗也表明,野豬肚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特別對胃出血、胃炎、胃潰瘍腸潰瘍等有一定的藥理療效。
野豬的肚有大小,疔有多少,而且腥氣、臊臭味很重。加工和食用過程都有特別要求,才能使營養成分不被破壞。

營養價值

野豬具有瘦肉率高、野味濃厚的優點,其肉香味濃,營養豐富、脂肪含量低、後腿內的脂肪只有家豬的50%。
因特種野豬食青草、粗料,不像家豬的飼料中含激素、鎮靜劑以及抗生素,因此酮體中無任何藥物殘留。
據瀋陽農業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測試,該肉中含有人體17種必須的氨基酸,特別是胱氨酸、蛋氨酸、賴氨酸分別比家豬高出14.1%、5.5%、15%,是人們追求的高營養、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該肉中的脂肪酸中的亞油酸含量是普通豬肉的2.5倍,亞油酸是目前科學界認為的人體最重要的和必須的脂肪酸,但人體內不能合成該脂肪酸,只能從食物中提取,是細胞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對人體新陳代謝、心、腦、血管保健及抗組織細胞氧化有獨到功效。經常食用野豬肉可以預防高血壓血管硬化、冠心病、腦血栓等病的發生。對延年益壽、曾智、提高免疫力大有益處。

經濟價值

招寶農莊野豬
招寶農莊野豬
野豬肉用價值高,堅韌粗糙的野豬肉有取代肥瘦相間的家豬肉的趨勢。
野豬主食青草、玉米秸稈、紅薯等青綠飼料,成本極低,僅家豬的三分之一,而且肉質特別鮮嫩香醇、瘦肉率高達85%,是真正的放心肉和綠色滋補食品,在市場極為暢銷,每公斤30~40元仍供不應求。一隻野豬年產仔約20頭,可獲利0.5~0.9萬元,效益是家豬的十幾倍。另外由於它長期生存於自然界,其抗病力、成活率都比家豬強,養殖風險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