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囊

唐代杜甫所作五律

《空囊》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

此詩通過寫詩人自己的空囊,以小見大,反映當時社會戰亂動蕩仍未平息的景象,以及詩人的遭遇與社會底層人民生活極其艱難的境況。全詩措語平實,庄諧間出,音律拗折,聲情相符。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空囊》書法作品
《空囊》書法作品
首聯“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詩人緊扣詩題,意在言外,寫出兩層意思,一層是說窮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權且充饑,這是明意。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層言外之意,在古人看來,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語出自《列仙傳》“赤松子好食柏實”和司馬相如大人賦》“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現杜甫雖生當亂世,饑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節高尚。
頷聯“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謂“世人共鹵(魯)莽”,指人多苟且偷安。戰亂爆發后,詩人棄家鄜州,奔赴靈武,中途陷於叛軍之手,后又因兩次直言上奏,受貶去職,但他“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及至貧寒如此,仍然持道守節。這裡,杜甫所說的“吾道”,是不願苟得之直道,忠勇報國之達道。頷聯兩句,通過對比的手法,將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鮮明地凸現出來了。
頸聯“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進而具體寫貧狀。作者皆從“寒”字來入筆。上句說“不爨”,並非因為“井晨凍”,而是因為無食。嚴冬季節,卻晨炊無米,夜寒難御,可見一貧如洗。
尾聯“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點明“空囊”題旨。在寫法上,此聯出之以幽默詼諧之筆。詩人已是身無分文,貧不自救,卻還要強留一錢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話,這舉動本身就是一種反常。作者正是以這種貌似輕鬆詼諧的話,渲染自己心裡沉重悲苦的情緒。申涵光評杜詩云:“杜公每遇廢棄之物,便說得性情相關,如病馬、除架是也”(《仇注杜詩》引)。
這首五律措語平實,庄諧間出,頷聯以莊語見清操,尾聯以諧語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節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聯“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兩句,一孤平一單仄,不求諧聲;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應多仄聲,明霞仰頭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應多平聲,可謂聲情相符。

名家點評

明人王嗣奭《杜臆》:“鹵莽”二字,說盡世態,而“共”下更悲,乃知亂世情事,古今一律。……落句雖用成語,卻有蕭然自得之意,故不可及。
清人仇兆鰲杜詩詳註》:末作詼諧語以自解。
清人張謙宜《繭齋詩談》:《空囊》,布筆凡四層,寫一“空”字,最為有法。凡看題無層次,便是思路不開。一、二不厭其空,三、四乃所以空,五、六是空后實境,七與八則拗結扛題法。“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寫“空”字只用映襯,卻又切摯。
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拈結聯為題,總皆自嘲自解之詞。俗語嘲不食者為仙,起即此意。三、四原其故,卻以莊語見清操。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寫窮況妙在詼諧瀟灑。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當時杜甫棄官由華州寄居秦州同谷(治今甘肅成縣)。這時戰亂動蕩仍未平息,詩人生活極其艱難。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