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姓

鄂姓

出自姞姓,以國名為姓。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夏商時為諸侯國。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並列為三公。商紂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娶為妃子。但九侯的女兒性情端莊,不願陪伴紂王作那些荒淫無恥的勾當,紂王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做成肉醬。鄂侯見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殺死。後來鄂侯的子孫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鄂姓。

【鄂】

讀 è《辭海》以鄂姓的鄂字音 è,指漢族鄂氏而言。漢族鄂氏出晉鄂侯之後,漢有鄂千秋。

旗人姓氏中,如滿洲董鄂氏、蒙古鄂卓氏,以及命名中的鄂字,讀ào。顯宦如保和殿大學士滿洲西林覺羅氏鄂爾泰(毅庵),其弟兵部尚書鄂爾奇(復庵),其子兩江總督鄂容安(休如)、工部侍郎鄂忻、(怡雲),其侄安徽巡撫鄂樂舜(筠亭),以及駐藏大臣章佳氏鄂禮(立庭),成都將軍博爾濟吉特氏鄂山(潤泉),泰寧鎮總兵宗室鄂爾端(午橋)。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源於姞姓,出自黃帝的姞姓子孫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黃帝的姞姓子孫在遠古時期即分封居於鄂地(今河南南陽),夏、商時期為諸侯國。為有別於春秋時期晉國的鄂邑(今山西鄉寧),後來史家稱其為“西鄂”,侯爵。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逃之地,屬於以地名為氏。
據史籍《名賢姓氏言行類稿》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晉,奔至鄂邑,自稱鄂侯。這在史籍《左傳》也有記載:周桓王姬林二年(晉鄂侯姬翼六年,公元前718年),晉國的“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姬嘉父不滿晉鄂侯之政,在隨國與翼九宗、五正等一起反叛了晉國,而後奔至鄂地,自稱鄂侯。這導致了晉國一時之內亂,公子姬驕乘機上台,是為晉哀侯。因此晉國人後來也都稱姬嘉父為鄂侯。
自此,姬嘉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爵號為姓氏者,稱鄂氏;也以其地名為姓氏者,稱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哀侯姬光的原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晉哀侯姬光(姬驕,公元前717~前709年在位)在為公子時,曾被封居於鄂邑(今山西鄉寧)。
周桓王姬林十年(晉哀侯八年,公元前710年),晉國軍隊侵佔陘庭之田(今山西翼城),陘庭向晉曲沃武公姬稱求援,晉曲沃武公率兵進入陘庭,聯合陘庭的武裝力量同晉國對抗。第二年(公元前709年)春天,彼此間展開一場大戰。晉曲沃武公親乘戰車,以大將韓萬馭車、梁弘為助手,一舉戰敗了晉國王室軍隊,直追到汾河邊上,俘虜了晉哀侯。
晉哀侯做了俘虜后,晉國人當即立他的兒子姬緡為晉國新君,史稱“小子侯”。曲沃武公見到所俘虜的晉哀侯已經失去要脅晉國王室的作用,就下令韓萬把晉哀侯殺掉了。
在晉哀侯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原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熊渠給二兒子熊摯紅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史記·楚世家》中的記載,在西周晚期周夷王姬燮執政時期(公元前933~879年待考),周室微弱,渚侯或不朝,或相伐。而此時楚君熊渠在楚國政通人和,逐漸強大。不久,熊渠興兵伐庸國(於今湖北竹山一帶)和楊粵(散布在古揚州的越族),一直攻擊到鄂地(鄂州,今湖北武昌)。之後熊渠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於是封其長子康為句王(今湖北江陵),次子紅為鄂王,三子執為越章王(今安徽淮南)。
熊渠是楚國第一個、也是西周時期第一個敢於稱王的諸侯國君主,他將楚國勢力擴展到長江南岸和中下游地區,創造了燦爛的荊楚文化,為以後楚國問鼎中原,雄霸南方,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有別於春秋時期晉國的鄂邑,後來史家稱其為“東鄂”。這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渠中子紅為鄂王。<九州島記>曰:鄂,今武昌。<輿地記>曰: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
在楚國君主熊渠的二兒子熊摯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封國名稱為姓氏,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巴郡蠻,出自漢、唐時期古巴國巴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巴郡蠻族七姓中有鄂氏,成為後來壯族鄂氏的先民,屬於漢化改姓而來。
第六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的後代,屬於以先祖爵號改姓為氏。
家喻戶曉的著名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公元1103~1142年),在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2年)農曆12月29日,南宋當朝宰相秦檜在宋高宗的授意下,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害死於臨安風波亭,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難逃亡到湖北、嶺南地區,不敢再以岳為姓,紛改為他姓,後裔子孫散居各地。
二十年後的宋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趙慎元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即位,下詔為岳飛昭雪、復官,賜謚號為“武穆”。到了宋寧宗趙擴執政伊始(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再下詔追封岳飛為鄂王,改謚號為“忠武”。
其時,在今湖北省黃梅縣居住的一支岳氏族人,多以岳飛的爵號為姓氏,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的鄂恩濟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gi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⑵.蒙古族的鄂濟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⑶.蒙古族的鄂禮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ik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⑷.蒙古族的鄂拉本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abe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⑸.蒙古族的鄂拉坤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lak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⑹.蒙古族的鄂密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市永固鎮一帶)、上都河(今內蒙多倫上都河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m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⑺.蒙古族的鄂謨克氏,世居巴顏和羅(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mok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張氏者。
⑻.蒙古族的鄂秦氏,世居葉赫(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cin Hala。改漢字單姓為鄂氏、秦氏等。
⑼.蒙古鄂里木蘇氏,源出蒙古舊巴爾虎部落,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imusu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第八個淵源: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的阿嚕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郭氏者。
第九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滿族鄂通氏,亦稱鄂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奧屯氏(奧敦氏),滿語為Etung Hala,漢義“強盛”,世居鄂通(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鄂氏、曹氏等。
⑵.滿族鄂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准部,以部為氏,滿語為Eyo Hala,漢義“地窖”,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開原)、錫伯里城(今地待考),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趙氏、陶氏等。
⑶.滿族鄂綽羅氏,亦稱鄂爾綽絡氏,滿語為Ecolo Hala,世居瓦爾喀(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完(今吉林雙陽)、卦爾察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鄂氏、榮氏等。
⑷.滿族鄂濟哩氏,滿語為Egiri Hala,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所冠漢姓即為鄂氏。
⑸.滿族鄂索羅氏,亦稱額素禮氏、鄂索啰氏,滿語為Esolo Hala,世居啟爾薩(今吉林永吉啟爾撒河)、吉林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鄂氏。
⑹.滿族鄂爾格氏,亦稱厄爾葛氏、額爾德氏,以地為姓,滿語為Erge Hala,漢義“清早”,世居黑龍江鄂爾格村(今黑龍江北岸流域),后多冠漢姓為鄂氏、喬氏等。
⑺.滿族鄂謨拖氏,亦稱鄂穆它氏,滿語為Emoto Hala,世居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鄂氏。
⑻.滿族鄂木綽氏,亦稱鄂穆綽氏,滿語為Emuco Hala,世居瓦爾喀佛訥赫村(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鄂氏、羅氏等。
⑼.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東古氏、東果氏、東峨氏、董額氏、董古氏,滿語為Donggo 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後為部落名,最後成為姓氏。冬古河之名,最早見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明廷敕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安插爾等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龍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圖們江上的瓦爾喀(今吉林琿春),其族源出自是北宋宗室趙氏的後裔。金國時期時被擄至北境,以“久處變為土著成了女真人”,隨建州左衛西遷而到達明廷為之規定的範圍之內。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為姓,稱棟鄂氏。隨著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稱董鄂部。董鄂部屬於建州女真,是建州左衛的一個部,後來成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強部。清朝中葉以後多稱鄂氏、董氏、棟氏等。
第十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達斡爾族鄂嫩氏,其分支有阿謝金氏、鄂斯爾氏,世居雅克薩城、阿薩津城、額蘇里城(皆今黑龍江呼瑪西北部黑龍江北岸),后所冠漢姓即為鄂氏。
⑵.達斡爾族額諾氏,亦稱鄂嫩氏、鄂內氏、斡難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吳氏等。
⑶.達斡爾族鄂爾特氏,亦稱鄂爾克特氏、額爾德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e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傅氏等。
⑷.達斡爾的鄂濟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gi Hala,漢義“森林”。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陳氏、黃氏等。
⑸.達斡爾族鄂蘇爾瑚氏,亦稱鄂斯爾,世居木魯(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蘇赫基諾一帶)、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卓秦(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h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何氏等。
⑹.達斡爾族敖拉氏,亦稱鄂拉氏,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黑龍江北岸等地。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ora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張氏者。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土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鄂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鄂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遷徙分佈


(缺)鄂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2位。
鄂姓出自姞姓,得姓於商末周初,是以國為姓的姓氏。相傳黃帝的姞姓子孫受封於鄂,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陽,是夏商時的諸侯。商末鄂侯與西伯姬昌、九侯並稱“三公”,紂王不仁,殺了九侯,鄂侯為了替九侯伸冤,得罪了紂王,全家被殺。鄂侯的子孫從此就以國為姓,世稱鄂氏。又有學者認為鄂氏出於春秋時期,根據《名賢姓氏言行類稿》上記載,鄂氏出於晉鄂侯,他的子孫以爵號為姓。而《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熊渠的第二個兒子紅被封為鄂王,他的後代就以鄂為姓。《姓氏考略》上則說,楚王的弟弟鄂君被封於武昌東鄂,子孫就以國為氏,稱為鄂氏。鄂是湖北省的簡稱,在春秋時代屬於楚國的領土,稱為鄂邑,隋、唐兩代並被置為鄂州。古代的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昌市,是全國鄂姓人家的發祥地。望族居於武昌郡(今湖北省鄂城縣)。

歷史名人


● 鄂千秋:(公元?~前190年待考),沛人(今江蘇沛縣)。著名漢朝開國功臣。
● 鄂穆圖:(公元?~1662年待考),滿族,字麟閣,號遇羲,張佳氏;長尼和樂人。著名清朝大學士,滿族鄂氏鼻祖之一。
● 鄂克遜:(公元1641~1729年),滿族,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將領,滿族鄂氏、傅氏鼻祖之一。
● 鄂爾泰:(公元1677~1745年),滿族,字毅庵,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滿族鄂氏鼻祖之一。
● 鄂 恆:(生卒年待考),滿族,字松亭,伊爾根覺羅氏。著名清朝官吏。清朝時期官至陝西知府,著有《求是山房集》。
● 鄂棟臣:(1939~),江西廣豐人。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
● 鄂允文:(1934~),滿族,原名鄂元驤;北京人。著名現代影視劇作家。
● 鄂梅蓮:(1950~),女,達斡爾族;內蒙古莫力達瓦旗人。著名舞蹈藝術家。
● 鄂竟平:(1956~),河北樂亭人。中國水利部副部長。

郡望堂號


郡望

武昌郡:公元221年三國吳孫權分江夏、豫章、廬陵三郡之地,設置武昌郡。不久改名江夏郡。兩晉太康初年又改為武昌郡。相當今湖北省武漢至江西省九江一帶地區。

堂號

安平堂:漢代時沛人鄂千秋,從漢高祖定諸侯有功。在漢高祖大封功臣的時候,一時位次不好決定。鄂千秋說:蕭何是萬世功,應居第一。這意見很稱劉邦心意,因此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此外,鄂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進賢堂”等。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鄂國;
望出武昌。
——佚名撰鄂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鄂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功膺上賞;
系出侯封。
——佚名撰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初鄂千秋,以謁者隨劉邦平定諸侯有功。分封功臣時,他向高祖建議:“楚漢對峙時,蕭何固守漢中,立下萬世之功,應該是第一功臣。”高祖說:“你能舉薦賢人,就當受上賞。蕭何雖然功高,有了你就更賢明了。”於是,封他為安平侯。下聯典指鄂氏來源於商代鄂侯,當時,他與鬼侯、文王並稱為“紂之三公”。

六言通用聯

滿洲文學先導;
漢代開國功臣。
——佚名撰鄂姓宗祠通用聯
清代大學士鄂穆圖,崇德舉人,嘗燕馬通讀書,好為詩,開滿洲文學之先,有《北海集》。下聯典指漢代安平侯鄂千秋,劉邦立國封功臣,千秋位置未定,他不思高官厚祿,首舉蕭何有萬世之功,當封第一。劉邦聽其言,又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七言通用聯

受漢祖進賢之賞;
表關中給餉之功。
——佚名撰鄂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鄂千秋,以蕭何常守關中,轉給饋餉,曰:“此萬世之功也。”當第一。高祖曰:”進賢受上賞,何功雖高,得鄂益明。”

家譜文獻


鄂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委員會會長朱炳國處。
鄂氏六修家乘,(清)耿榮安編輯,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新建檔案館。
滿族棟鄂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吉林師範大學圖書館八旗譜牒館。

字輩排行


江蘇泰興鄂氏字輩:“鳳熙文子士世惟正大光明忠厚傳家”。
廣西壯族鄂氏字輩:“松培忠誠意志祝新邦”。
湖北武漢鄂氏字輩:“紀志茂學德勝天開運”。
武昌郡進賢堂武羅鄂氏六修宗譜總序摘抄:
江武老派二十字:忠寧啟世大 廷??永士 帝其正道光 明繼志懋學
羅麻老派二十字:太公升從仲 廷榮正封漢 興啟宗緒光 前裕後顯揚
武羅聯派四十字:
德盛天開運 倫敦祚定昌 傳家隆禮義 華國富文章
時建經猷遠 咸宜福蔭長 發祥徵善慶 益壽保安康
武昌郡進賢堂鄂氏宗系,出自羋姓,應是鄂王紅的後裔。
武昌郡進賢堂鄂氏始祖忠堂公來自豫章,卜居武昌花山鎮,約四百多年,傳二十餘世,瓜瓞綿延,氣宇大成。延及五世,人丁漸繁,戶口愈眾,居不能悉容,業亦擴展。如是大珊公攜子遷草埠坪,大祥公遷麻城山中,大仁公去如雲鶴,不詳其所。唯大璋公與大斌公留居舊廬,世守花山。自此門分戶別,字派各異,致七世無派,八世芳封。直到乾隆五十七年,甲元二公,利用學暇,零星輯理,完成墨譜,才理清家世……傳延至今,天壤有別,獨木已成森林……璋斌二公支下,聚居者有老灣、新灣、祠堂灣、牌樓灣四村,枝繁葉茂,氣宇昂然,戶達四百有餘,丁近兩千多人。抗日期間,建飛機場,沒其田疇,除二十餘戶聚居外,有的遷往沙湖、溝口,有的遷徙湖南華容,公安藕池,聚居下馬廟。近年來,多戶人家分居於漢口、漢陽、徐家棚、團結村、鐵機村等地。大祥公一支遷麻城山中,光緒戊戌、民國乙未曾有尋訪,聞言曾與羅田聯宗……聯宗的羅田始祖太山公支下,如日東升,氣象萬千,一派昌隆景況,分佈於雙鳳坳、河鋪、八迪河、勝利等鄉。分支三省七縣脈布二十四村,聚居的一千餘戶,五千多人,1919年武羅聯宗合派,地雖隔而情不疏,有如一家。

得姓始祖


西鄂侯、姬嘉父(晉鄂侯)、姬光(晉哀侯)、鄂王(熊摯)、鄂王(岳飛)、張佳·鄂穆圖、富察·鄂克遜、西林覺羅·鄂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