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綸會館
錦綸會館
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錦綸會館,是舊廣州紡織業(即錦綸行)的老闆們聚會議事的場所,見證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廣州唯一倖存的行業會館。1920年,當時國民政府要將會館收入公產,孫中山先生獲悉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永遠保留”。2001年,廣州修建南北主幹道康王路,錦綸會館卻成了工程的“攔路虎”。幾經論證,廣州創造性地進行了國際首例連地基完整平移文物,移動面積達668平方米,重2000噸。
錦綸會館又名錦綸堂,現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測。始建於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的錦綸會館是清朝至民國期間廣州絲織行業會館。原位於下九路西來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築。1997年被廣州市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錦綸會館始建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會館坐北朝南,該館現存主體面積700平方米,座北朝南,結構為三路三進的祠堂式建築,其石刻、木雕及陶塑、灰塑,體現了嶺南建築的靈動和秀麗,館內還存有22塊碑記,記錄著會館的歷史。
錦綸會館原是廣州絲織行業股東公會,1949年後改為民宅,其房屋結構基本保持完好,成為廣州保存下來的唯一近代專業會館。館內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歷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和廣州商貿發展的重要實證。2001年建設康王路時,為保護這座古建築,對其進行整體平移。工程具體為向西北方縱移80.4米,橫移22米,托上1.85米。
錦綸會館原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西來新街21號,正好在廣州新規劃的康王路上。2001年,錦綸會館因康王路拓建問題而整體向西北“平移”近百米。現坐落在康王路下穿上下九隧道出口的西北角,附近就是上下九路和華林寺。平移后的錦綸會館成南北走向,正門面向南方,東側(右)是康王路。
錦綸會館
伴隨著會館的重新開放,館內現遺存的22塊碑刻也是第一次對市民公開亮相。這些碑刻早在2000年12月就被發現了,但之後一直被封存起來,它們不僅印證了過去民間關於會館的種種說法,而且還揭開了會館的身世之謎———錦綸會館始建時並不是用作絲織行家們的議事之所,而是為了奉祀錦綸行內先師、漢武帝年間曾兩度出使西域的張騫。
錦綸會館
它是嶺南典型的祠堂式公共建築,在創建初期只有一路、一院、兩進、三開間,東側有一個側門向西的廚房。後來又增加了第三進、並添建東廳、東閣以及西廳、西閣等部分。從正面看,錦綸會館體現出來明顯的左、中、右三路布局,左路為青雲巷、東廳東倒座,中路為門庭、中堂、後堂,右路則包括西廳、后軒、西倒座等。
錦綸會館
蚝殼拼湊西關滿洲窗是匠心獨特的一項創作。錦綸會館兩個採光窗位於中路第三進上方,面積不大卻精美剔透,那是用數百個蚝殼拼湊鑲嵌在木花格中製作而成。另外,三道通往外圍的古舊木柵欄式防盜門,也是智慧的結晶。每扇防盜門都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兩扇木門,二是5根長條木組成的木柵欄。柵欄是活動的,使用時將長條嵌在門上的預定位置,再撥動門框上方的開關,長木條便被固定,既適合嶺南人家夏季開門納涼,又適應防盜的需求。
錦綸會館
錦綸會館
海上絲綢之路的西關見證
走出上下九路的熱鬧繁華,窺探來自西關的嶺南風景。厭倦擁擠,抬頭仰望,雲際有影影綽綽的灰塑輪廓。這是來自錦綸會館屋頂的兩隻斑斕鰲魚。雙目圓睜、鬚根向天——它們正訴說著300年前的崢嶸。
錦綸會館
位於康王南路289號的錦綸會館是明清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西關見證。每年年初,行業領袖都集會於此,共同商定絲織商品的規格和價格,隨即通過會館南面的十三行,將產品運上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南洋、西歐以及北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元里抗英鬥爭中,錦綸會館的貢獻也不容小視,不僅起到聯合絲織工人抗爭的組織作用,還為抗爭行動提供資助。《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記載:“錦綸堂出錢,機房仔和打石工人出力,因為錦綸堂的財力甚為雄厚,又肯出錢。”
“錦綸會館”介紹碑 2010-04-20
會館門前的照壁后中路門廊前沿之間有一個10多平方米的空間,資料中稱作“前明堂”。這部分建築使室內和室外空間形成自然過渡,一方面可作為節日行業人士聚集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平時行人過往的交通節點。
作為後堂的第三進因為是後來添建,面積相對狹窄,通風采光受到一定影響。為此,設計者將這一部分的前檐抬高至離地面接近7米,致使第三進的前坡縮短,從而形成特殊的側立面。
頭門脊飾頂端的“鰲魚護珠”陶塑,是整個建築最鮮亮的部分。塑造的是飛翔在雲天的鰲魚形象,鰲魚的長須伸向晴空,顯得氣勢非凡。除了裝飾屋頂輪廓以外,中國民間流傳的獸紋可防火避災,這一陶塑即因此用意而設,同時寄寓了建造者期望子孫後代獨佔鰲頭、達官顯貴的意願。
會館進門左右位置有兩個面積為6平方米的小閣樓,稱金銀小樓,那原是演員化妝更衣之處。錦綸會館過去合行拜祖師或聚會議事之時,經常唱大戲。每到唱戲時,儀門前搭個小舞台,中堂及天井便成臨時觀眾席,而演員就在小閣樓中做準備,閣樓一側有小門,便於演員出入。閣樓窗上原裝飾有精美的圖案,但後來在戰火中被毀壞,修復時,西側的閣樓保留了被損毀的面貌,兩相對比,盡顯滄桑。
廣州的手工業素有“廣貨”的美譽,其中,絲織業又是行業翹楚。廣州絲織品供奉於朝廷,又遠銷海外,以外銷貨居多。據資料記載,按銷售地域,錦綸行可分為五行,即安南貨行、新加坡行、孟買貨行、紗綢庄行及福州貨庄行,其中前三者又統稱為洋行庄三行。孟買貨要染色挑花,最為講究。粵海關的檔案則顯示,1878年,在出口貨物中、絲及絲製品佔總值1500萬海關兩中的850萬海關兩。
廣貨的遠銷,大都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早在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就已形成;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超越陸上絲綢之路,而廣州亦成為中國第一大港。
時至清朝國家奉行海禁及閉關政策,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其時,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通往日本、南亞各國及拉丁美洲各國。1784年,美國“中國皇后”號訪粵,標誌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開通。
保存在廣州市內各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共有20多處,包括南海神廟、懷聖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賢古墓、沙面西式建築等。鑒於絲織業的重要地位,錦綸會館作為錦綸行東家的聚會場所,更是廣州與亞洲各國貿易往來的重要地標。
海上絲綢之路使廣州在一些時間段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商旅往來、富庶繁榮;資本主義新勞資關係在廣州較快發展,使其成為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發源地,推動了中國社會性質的轉變;改革開放的歷史功績就更無需贅述。
錦綸會館
在錦綸會館的碑刻中記載的出錢資助修建會館的商號多達400家——小小的十三行地區容納了這麼多的絲綢店鋪,足以證明當時廣州絲織業之盛。但當這一行業逐漸衰落之後,這一地區卻連一點蛛絲馬跡、一點記憶都不留下。記者走遍錦綸會館周圍的巷弄,如今已全部是玉石鋪;問了住在周圍的長輩,全不記得這兒曾經與絲綢有著如此密切的關聯。
好在錦綸會館保留了下來,這是廣州唯一完整保留的行業會館。同屬於四大行業會館的鐘錶會館、梨園會館等已經被拆毀,粵劇會館八和會館現僅留有一塊牌匾和兩扇門於恩寧路。隨著錦綸會館2001年的平移重建,關於絲織業的往事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讓廣州有機會也回頭望望,憶起一段走過的路。
近三世紀的高壽、戰火的洗禮、歷史運動中的破壞以及淪為民居后的疏於保護,錦綸會館正如參與搬遷的專家們所說,是一塊脆弱的“水豆腐”。然而中國民間對“碑”和文字自古以來的敬畏卻使會館內22塊記載著錦綸往事的石碑成為了會館中保存最完整的物品。它們與被重新打點過的這座清代建築一起,在塵埃散盡后呈現在今人面前。
《重修碑記》《重建錦綸會館碑》
嵌於會館西廊的嘉慶二年的《重修碑記》,以及後堂西側牆上的道光六年《重建錦綸會館碑》,均提到了關於會館祖師爺張騫的美麗傳說:張騫乘木筏直達天河,一位婦人贈其支撐織布機的彩石一枚。張騫遂攜石而歸,並創製立法傳之絲織業。後人感念其對絲織技術的發展、成熟所作的貢獻,便以他為錦綸會館的先師,立像於堂內。
《重建錦綸會館碑》還記載:“斯固聲明文物之地,亦造物精華之氣所特洩也。嘗於西來勝地購一堂宇,師事漢博望侯張子文。”可見古人鍾情於此人傑地靈之處,而近三百年來錦綸會館見證歷史變遷而不倒,也許正因蒙受此處天地靈氣之庇佑。
《錦綸祖師碑記》《重建會館碑記》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迹之一,錦綸會館可說見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絲織行業的興衰。館內的碑刻自雍正以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及至民國,除了宣統年以外,基本齊全了。這也說明,錦綸會館是真正的行業聚集地,不僅常有同行聚會、表演,凡有會館的修復、擴建大事,以及每年的“選值事、總理”等,一般都會刻碑文以記。
“彼都人士檀(嘆)衣冠文物之氣,遠國商帆,極困戴貿遷之盛。”《錦綸祖師碑記》的記載反映了當年廣州絲織業海外貿易之盛。雖則,隨著中國大門被打開,行業逐漸衰落,但會館因其歷史地位之重要,經歷戰火后又一次被重修。《重建會館碑記》立於民國十三年,為廖仲愷所題,其中記錄了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永遠不得別立名目”的指示,從此,“錦綸會館”四字便似鐵板釘釘般雖經變遷而不更改。
錦綸會館是廣州市唯一保留較完整的清代行業會館,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見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跡,是“十三行”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證,印證了中國紡織行業及絲織品出口曾經有過的輝煌,孫中山先生曾專門提出要求“永遠保留”。1999年7月,錦綸會館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錦綸會館在廣州保留下來的眾多會館中是比較有名的,因為絲織行業的會館已經僅此一家了。它是近代中國工業史上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珍貴史跡,在中國紡織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錦綸會館修建於清代,原在康王路上,2001年由於城市擴建道路,被整體遷移到了下九路西來新街。政府為此花了幾百萬元,可見其歷史和文物價值。重新修
建后,我前去參觀,確是修舊如舊,保持了原來的風貌。牆壁青磚塊塊,地上麻石條條,屋脊上的陶塑光彩奪目,牆上的灰塑吉祥納福,蝦弓樑上的石雕獅子生動喜人。而錦綸會館裡面陳列著優秀的廣綉作品。在此參觀可領略廣東紡織行業曾經的輝煌,當年廣州的絲織行業稱霸國內,史說蘇杭都不及廣州,產品遠銷海外,進貢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