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佐勛
曾佐勛
曾佐勛,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力學專業畢業,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地質力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1978: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力學專業畢業
1982: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地質力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2-1987: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力學系固體力學教研組教員
1987-199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系副教授
1992-1995: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礦產系教授
1995-現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2002-現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導師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香腸構造流變計研究"(主持)
2.國土資源部攻關課題, "陝甘川鄰接區金、銅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及遠景預測"(主持)
4.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項目:寶北區塊三級斷層及裂縫對潛力分佈的影響研究
5.中國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項目:柴窩堡地區主要目的層三維有限元數值模擬及裂縫預測研究(主持)
6.中石化勝利有限公司項目子課題:濟陽坳陷深部構造樣式形成機制及構造應力場模擬研究(主持)
7.中石化冀東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項目子課題:冀東南堡凹陷構造應力場模擬研究(主持)
8.河南省信陽市燃氣公司項目:“信陽市燃氣混氣站斷裂活動性和場地穩定性研究”(主持)
9.教育部教學研究項目,構造地質學創優秀名牌課程建設(主持)
1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學研究項目:構造地質學精品課程建設 (主持)
1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學研究項目:大冶鐵山《構造地質學》課內教學實習基地建設(負責)
12.湖北省溇水江坪河水電站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參與)
15.部開放實驗室基金項目, "多重滑脫構造三維非線性有限元數值模擬"(主持)
17.原地質礦產部項目: 1:5萬區域地質調查港口幅、馬坳幅(構造負責兼港口幅技術負責)
1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有限應變理論與構造變形分析 "( 負責實驗研究 )
1.湖北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
2.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3. 中國地震學會構造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4. 中國力學學會會員
5.湖北省地球表層系統重點實驗室構造模擬室主任
1部級成果二等獎兩項
2.部級成果三等獎一項
3.省級優秀論文二等獎一項
4.省級優秀論文三等獎一項
5.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學名師
6.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學教書育人標兵
7.獲國家專利一項
湖北省地球表層系統開放實驗室構造模擬室主任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震學會理事
湖北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力學學會會員
中國地震構造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部級成果二等獎兩項
部級成果三等獎一項
省級優秀論文二等獎一項
省級優秀論文三等獎一項
4.周繼彬 , 曾佐勛,李志勇. 構造地質學軟體包 —— StrucKit的設計與開發,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3.
6.曾佐勛、劉立林,構造模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2.
7.馮志文、夏衛華、曾佐勛 等,閩北建甌 —政和火山岩金礦地質,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1
1.許海萍、曾佐勛、程明、李泉,骨節狀石香腸構造應變計初探,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5,35(5):570-575 2. 吳武軍、曾佐勛、朱文革,魚嘴構造流變計與基於流變學的分類方案,地球科學進展, 2005,20(9):925-931
5.徐雲峰、曾佐勛、吳武軍,一種利用斷裂石香腸恢復岩層原始厚度的方法,地質力學學報, 2005,11(2):160-163
7.曾佐勛、索書田、樊光明等 , 國家理科基地《構造地質學》教改新進展. 中國地質教育. 2004,(4):71-72
9.吳武軍 ,利用魚嘴構造恢復岩層初始厚度的初步方法,地球科學進展,2004,19(2):316-320
10.吳武軍、曾佐勛、劉立林 , 不對稱魚嘴構造研究,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4,27(2):158-161
11.蔡永建 , 曾佐勛,趙蘭。利用石香腸恢復能幹層原始厚度的等面積法,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4,34(1):32-36
13.儲玲林、曾佐勛 . 湖北鐵山魚嘴狀石香腸形成過程研究。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4):345-351
14.李志勇 ,曾佐勛,羅文強. 褶皺構造的曲率分析及其裂縫估算。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4, 34(4):517-521
15.許竣遠 ,楊巍然,曾佐勛. 南中國海成因:右行拉分作用與左行轉換擠壓作用交替。地學前緣. 2004,11(3):193-205
17.崔學軍 ,夏斌,曾佐勛等。贛江斷裂與郯廬斷裂接合作用及成礦意義。大地構造與成礦. 2004,28(1):1-7
20.周繼彬 , 曾佐勛,袁金榮.構造地質學軟體包—StrucKit的設計與開發,吉林大學學報,2003,33(3):276-281
21.李志勇 ,曾佐勛,羅文強。構造面曲率分析及三維可視化軟體3DCAVF開發與應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2(5),101-104
22.李志勇 ,曾佐勛,羅文強。裂縫預測主曲率法的新探索,石油勘探與開發,2003,30(6):83-85
24.李細光 ,曾佐勛,曾克峰,樊光明,董浩斌,程新文,信陽市燃氣混氣站場地及區域斷裂活動性的綜合研究,華北地震科學,2003,21(2):29-36
25.李細光 , 曾佐勛, 彭曉文, 曾克峰, 張志,北淮陽及其鄰接區地殼穩定性研究,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3,27(3):287-294
26.李細光 , 曾佐勛, 劉立林,武漢—信陽地區現今構造應力場的初步研究,西北地震學報,2004,26(1):66-71
27.徐雲峰,曾佐勛,吳武軍,石香腸構造研究進展 ,華東地質學院學報,2003, 26(3):245-248
28.徐雲峰,曾佐勛 ,一種簡便的節理統計方法,地質找礦論叢,2003, 18(4):262-264
29.董浩斌,王傳雷,曾佐勛,李志勇 , 高密度電法在信陽市燃氣混氣站場地隱伏斷裂預測中的應用,地質科技情報,2003,22(1):101-104
30.曾佐勛 , 劉立林, 胡建等,信陽地區現今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地質科技情報,2002,21(4)45-47
31樊春,曾佐勛, Franz Neubauer等. 基於透射電鏡的香腸構造流變計研究,地質科技情報,2002,21(4)41-44
33.樊光明,曾佐勛,劉富等 ,骨節狀石香腸構造及其研究意義,地球科學,2002,27(增 刊):306-310
34.胡以鏗,曾佐勛,樊春 ,陝甘川鄰接區地球化學特徵,地球科學,2002(增刊)
35.劉富,曾佐勛 ,湖北鐵山與北京西山複合石香腸的初步研究,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2,29(6):639-645
36.曾佐勛 ,周繼彬,劉立林等, 陝甘川鄰接區基於MAPGIS的金成礦遠景預測.地學前緣,2001,8(2):415-420
37.曾佐勛、楊巍然、 Franz Neubauer 等.造山帶擠出構造.地質科技情報.2001,20(1):1-7
38.周繼彬、曾佐勛 ,岩石有限應變測量反向輪法的計算機CSD軟體設計.地球科學,2001,26(1):105-109
39.曾佐勛、胡以鏗、周繼彬等,陝甘川鄰接區滑脫擠出構造與金礦的關係,地球科學, 2001,26(6):631-637
41.周繼彬、曾佐勛、樊春,滑脫斷層曲率在金礦成礦規律研究中的應用,地質找礦論叢, 2001,16(3):178-181
42.索書田、曾佐勛、劉立林、余英,聘請美國 R.Bruhn教授為理科基地班講授構造地質學的一些體會與思考,中國地質教育,2001,(4):52-53,77
43.樊光明、曾佐勛等,粒度對韌性剪切帶岩石變形的影響,地球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0,25(2):159-162
44.付永濤、曾佐勛、劉立林,主波長理論的單層縱彎褶皺模擬實驗研究,中國碰撞造山帶研究, 1999:162-168.
45.索書田、曾佐勛、韋必則等,國家理科基地《構造地質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中國地質教育, 1999,(4):13-16
46.曾佐勛、樊春等,構造流變計.地質科技情報, 1999,18(4):14-18
47.曾佐勛、凌峰,樊光明等 ,應變差折射流變計.流變學進展,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394-398
48.章澤軍、曾佐勛,張雄華,贛西北中元古界雙橋山群構造樣式與地層層序,中國區域地質, 1998,17(4):365-370
49.曾佐勛、付永濤,岩石古流變性質構造研究進展,地球科學進展 1998, 13(2):157-160.
50.龔元明、曾佐勛等,液壓模擬實驗儀數據自動採集系統及其軟體設計,地球科學, 1998,23(3):315-318
51.曾佐勛、付永濤,利用兩種天然構造變形估算岩石古流變參數,地球科學, 1997,22(4): 391-394
52.付永濤、曾佐勛等,單層縱彎褶皺曲率指數與應力指數的關係探討,地質科技情報, 1997,16(1):108-112
53.曹樹釗、曾佐勛等,贛西北修水地區構造研究新進展,華南地質與礦產, 1997,(3):46-51
54.曾佐勛、付永濤,李艷霞,北京西山膨縮石香腸流變性質構造研究初探,地質力學學報, 1997,3(1):45-49
55.曾佐勛、李思田、楊士恭、劉立林、付永濤,印度 -歐亞大陸碰撞效應模型分析,見:李思田等著,中國東部及鄰區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動力學背景,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213-223.
56.曾佐勛、李思田、付永濤、楊士恭、劉立林,郯廬斷裂系和紅河斷裂對印度 -歐亞碰撞響應的陳氏網格法模型分析,地質礦產部資源定量預測及勘察評價開放研究實驗室1995年年報,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69-81.
57.曾佐勛、付永濤,岩石流變性質的構造研究,華南地質與礦產, 1996,(4):32—36
59.曾佐勛,劉立林等,高粘度非牛頓模型材料流變性能的實驗測定,地質力學學報, 1995,1(2):35—39
60.曾佐勛、劉立林,羽紋構造和蚌紋構造的理論及實驗研究,地球科學, 1994,19(5):647-654
61.劉立林、曾佐勛,面內雲紋分析應變符號判斷的兩種新方法,地質科技情報, 1994,13(4):103-107
63.曾佐勛、曹樹釗,贛西北港口—馬坳地區多層滑脫構造的基本特徵,江西地質, 1994,8(4):309-319
64.曾佐勛、劉立林,雙核型旋扭構造實驗研究,地質力學研究所所刊,第 15號,地質出版社,1993,111-119
65.曾佐勛、劉立林,陳氏網格法及其在地質學中的應用初探,地質科學, 1992(增刊),83-93.
66.曾佐勛、劉立林,雙核型旋扭構造影響雲紋法實驗分析,地球科學, 1991,16(4):387-393
67.曾佐勛,共軛剪切角的實驗研究,地質科技情報, 1991,10(4):45-49
68.曾佐勛,地質力學的若干基本概念,見:孫希賢等主編,地質力學簡明教程,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1,6-18
69.曾佐勛、劉立林,有限應變實驗分析的氣泡法,地學探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0,(3):43-48
71.Zuoxun Zeng, Mechanical research on binucleus-type vortex structures,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0, 3(4):345-362.
72.Zeng Zuoxun, Liu LILIN et al., Simulation of some geological structures, Proc.30th Int'1.Geol.Congr, VSP, 1997, 14:77-88
73.Zeng Zuoxun,Liu Lilin,Simulation of Typical Structures,Progress in Geology of China,China Ocean Press,1996
74.Zuoxun Zeng, Sitian Li, Shigong Yang, Lilin Liu and Yongtao Fu,Three dimensional modeling of effect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7, 8(1):90-94.
75.Fu Yongtao , Zeng Zuoxun, et al., Non-linear dominant wavelength theory——an experimental study,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2000,9(1):43-49.
76.Sun Zhen,Zhou Di, Zeng Zuoxun,et al ,Dynamic analysis of Yinggehai Basin through Analogue modeling,J.China,Unir.Geos,2000,11(1):79-83.
77.Zhen Sun, Di Zhou, Zhihong Zhong, Zuoxun Zeng, Shimin Wu.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dynam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Yinggehai basin, NW South China Sea, Tectonophysics, 2003, 372: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