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廊橋

浙南廊橋

浙南廊橋:浙南6縣市,行程900公里,沿途經泰順景寧文成平陽等地,發現浙南絕大部分山區存在古廊橋,估計不下200座,數量驚人。這些廊橋是宋代最為流行的虹橋的變異。

介紹


(圖)浙南廊橋
(圖)浙南廊橋
溫州蒼南起程,先到了浙南西部泰順縣,境內山巒起伏,上百條溪流縱橫交錯,該縣有“古橋之鄉”、“浙南古橋博物館”的美稱。該縣文物館有資料記載,宋、明、清時期留下的古橋有80多座。相傳,這裡最早的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627年—649年),3條巨木跨越溪流,人稱“三條橋”。

廊橋分類


(圖)浙南廊橋
(圖)浙南廊橋
這些廊橋是宋代最為流行的虹橋的變異。其中可分三類:
第一類是“八字橋”,最具代表性的是泰順泗溪鎮溪東橋,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后曾重修,全長43米,寬6米,離水面9.5米,廊屋高10米,凈跨31米,橋兩邊依山而建,像一位巨人跨溪的雙腿。有位攝影家從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找到了浙南廊橋的原型,這種曾被考古界認為已經失傳的“八字橋”橋型,僅在泰順縣就多達15座。
第二類是劉宅的“仙洞虹橋”,建於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代表著廊橋的另一種風格。此橋與四合院式的民居相連,橋身分兩層,下層是橋,供人通行,上層是劉氏祠堂,擺設著神龕。每年劉宅村集市開張前夕,都要來此舉行祭祀活動,熱鬧非凡。
第三類是伸臂梁廊橋,代表作是泰順戰州的永慶廊橋。它的橋墩猶如一艘戰艦,逆溪水而踞,將溪水一分為二;從橋墩向兩岸各有數根梁木承托橋身;橋上建有廊屋24間,兩側裝擋風板,冬暖夏涼,供行人小憩。

何以有廊橋


(圖)浙南廊橋
(圖)浙南廊橋
在浙南大山中時時遇到歷史名人的宅院,令人驚喜。這些府邸周圍,一般都有保存完好的廊橋。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籍在文成縣南田(原屬青田縣),劉基人稱“五百年名世,三不朽偉人”,劉基廟兩側仍肅立著“王佐”、“帝師”的牌亭。在景寧畲族自治縣的東坑鎮章坑村,有一座清朝貢生宅院,院後山林青翠,院前清溪常流,“接龍廊橋”、“歸返廊橋”兩座廊橋,增添了它的氣派、神秘。在文成縣梧溪村有一座北宋宰相富弼(與王安石同時)歸隱山林后的宅院,現改為祠堂,香火至今不斷。在它右側的鄉間小道近100米處,是清光緒年間貢生富福的宅院,現在由他的後人分四房分別居住。平陽縣青街畲鄉,保存著非常完整的“睦源廊橋”,至今仍是該鄉的交通要道和休閑娛樂之所。

廊橋歷史


(圖)浙南廊橋
(圖)浙南廊橋
廊橋是木質的,經歷幾百年風風雨雨,顏色、框架等多有敗壞。我們聽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1990年8月20日,泰順南浦潘洋村的福慶廊橋在山洪暴發中被沖毀。這座橋建於清光緒元年,全長44.1米,寬4.8米,廊屋15間,中間為三層樓閣的重檐,極其雄偉壯觀。
武義縣的標誌景觀“熟溪廊橋”是世界上最長的廊橋,在今年6月23日被洶湧的洪水沖塌。它始建於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后多經重修,有廊屋51間,岸邊有一庵作鎮護。這座橋長140米,寬4.8米,基礎非常講究。橋屋是飛檐重疊式結構,樓閣高聳,浮雕精美;橋兩頭有精美的橋門和引橋,各列石獅一對。這座橋樑史上難得的珍品塌了,叫人揪心地痛。
國家文物管理局楊道明教授曾專題考察了廊橋,他認為浙南廊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古橋瑰寶,是“古建文物”、“民族精粹”。
上海同濟大學研究鄉土建築的劉傑先生說:“泰順廊橋完全有可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如能聯合鄰縣景寧畲族自治縣申報,效果會更好。在這個地區,完整的廊橋有200多座,而且都很古老,這在世界範圍內是極為罕見的。”
這些年來,由於發展經濟,鄉村的生活和環境變化較大,廊橋的完整性遭到嚴重破壞。好在當地政府部門已著手治理整頓,要還廊橋一個原汁原味的風貌,並有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1, http://www.langqiao.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