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位於四川省宜賓市李庄鎮上壩村月亮田,為兩個相連的小院,佔地面積1480平方米,建築面積349平方米。包括學社辦公室、梁思成先生辦公室、卧室及莫宗江、劉致平、羅哲文等人的居室。營造學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陳明達、劉致平、莫宗江、羅哲文等中國建築史學界的前輩在1940~1946年期間,都曾在此工作、學習和生活,他們以先進的研究方法和嚴謹求真的治學精神,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營造學社的李庄經歷,對我們研究中國建築史和抗戰文化史,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2006年,中國營造學社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內景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中國營造學社”是
朱啟鈐先生1930年在北京創辦的 一個專門從事研究保護
中國傳統建築包括建築技法和規範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設法式、文獻兩組,分別由 梁思成和劉敦楨主持,分頭研究古建築形制和史料。
抗日戰爭爆發后,由於日軍向內地步步侵入,“中國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輾轉經過武漢、長沙和昆明。1940年,在深懷民族大義的李庄各界人民的邀請下,“中國營造學社”與國立同濟大學、
中央研究院、
金陵大學、
中央博物院一起遷入當時的南溪縣歷史古鎮李庄鎮。直至抗日戰爭勝利后的1946年,“中國營造學社”才遷回北京,與
清華大學合辦中國建築研究所,梁思成不久成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
據有關資料介紹,“中國營造學社”在李庄的6年中,經費十分困難,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但是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劉致平、莫宗江、陳明達、羅哲文等中國建築歷史學界和文物保護界的先賢們在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完備而系統的《
中國建築史》;設計了江西南昌滕王閣;採用城市規劃等方法,編修了《廣漢縣誌》,開創了我國
縣誌修編的新例;他們還參加了中央博物院的考古發掘,並編輯出版了社刊。1944年,梁思成還站在世界文化高度,為盟軍編製了日本文物建築名單,並在
軍事地圖上標明,從而保護了日本的古城
京都和
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