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克

孫思克

孫思克(1628年-1700年),字藎臣、號復齋,漢軍正白旗,清朝名將,河西四漢將之一。

孫思克早年曾為王府護衛,后隨洪承疇征戰,調任甘肅總兵,駐守涼州三藩之亂時,他攻克靖遠,又率軍震懾進犯的游牧部落,然後渡河與張勇會師,參與會攻平涼,升任涼州提督、三等阿思哈尼哈番。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孫思克因此前主張暫緩進兵四川而被追責,罷提督,奪世職,留任甘肅總兵。次年出任甘肅提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加太子少保、振武將軍。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孫思克參加昭莫多之戰,擊退噶爾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謚號襄武。后定封一等男。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孫思克是漢軍旗人,最初擔任王府護衛。1651年(順治八年),孫思克擔任牛錄額真、刑部理事官。1654年(順治十一年),改任甲喇額真。後來,孫思克又隨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轉戰有功。

駐守涼州

1663年(康熙二年),孫思克被擢升為甘肅總兵,鎮守涼州。1666年(康熙五年),厄魯特蒙古欲遷徙到大草灘,被拒絕後,與清軍在定羌廟交戰,敗后又揚言要分道入侵邊境。孫思克與提督張勇一同上疏朝廷,請求對蒙古用兵。清廷認為不能輕易開戰,讓他們嚴守邊境,撫恤番族。
孫思克便在扁都口西水關到嘉峪關一帶修築邊牆,使得厄魯特蒙古在邊境放牧的部落盡皆遷走。後來,孫思克又巡視南山各處險隘,分兵固守,並約束軍紀、選拔將才、裁撤冗卒、核實糧餉。山陝總督盧崇峻奏知朝廷,加孫思克為右都督。

轉戰西北

1674年(康熙十三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平涼響應吳三桂叛亂,蘭州陷落,陝西總督哈占命孫思克前往救援。孫思克率軍到索橋,結筏渡河,奪取靖遠與附近諸城堡。這時,厄魯特部的墨爾根台吉趁機入寇涼州,副將陳達戰死。孫思克便留參將劉選勝駐守靖遠,自己率軍返回涼州,擊退墨爾根台吉。
後來,高台附近的黃番部落也入侵邊境,圍攻暖泉、順德諸堡。孫思克率軍趕赴甘州(今甘肅張掖),擊退黃番,然後東渡黃河,與張勇會師,一同圍困鞏昌(今甘肅隴西)。當時,大將軍貝勒洞鄂久攻秦州(今甘肅天水)不下,吳三桂的援軍也由四川趕至。孫思克便率二千兵馬赴援,在秦州城西紮營,與叛軍相對峙。
不久,王輔臣部將陳萬策出降,巴三綱逃走,清軍得以收復秦州。孫思克與將軍佛尼埒追擊南山寇,收復禮縣清水、伏羌(今甘肅甘谷)等縣。之後,孫思克又回軍鞏昌,命陳萬策入城勸降守將陳可等人,鞏昌府十七州縣全部收復。
此後,孫思克率軍收復靜寧,擊敗叛將李國梁,又攻打華亭,逼降叛將高鼎,一直進軍至平涼城下,與貝勒洞鄂會師。叛軍出城迎戰,孫思克督軍力戰,八戰全勝,逼得叛軍挖壕溝抵禦。孫思克揮軍直進,三次擊退叛軍,又攻破涇州(今甘肅涇川)白起寨,俘獲叛將李茂。
1676年(康熙十五年),圖海接替洞鄂,統領清軍,到城北虎山墩查看地勢。叛軍伏兵突然殺出,被孫思克擊敗,逐出十餘里。不久,王輔臣出降,孫思克便返回涼州。康熙帝為表彰孫思克的功勞,擢升他為涼州提督,封一等阿達哈哈番(漢文為輕車都尉)。
孫思克上疏謝恩,並道:“臣在虎山墩之戰時被砍中右臂,傷了筋骨,如今已成殘疾,請讓臣返回本旗。”康熙帝下詔慰留。1677年(康熙十六年),孫思克又進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番(漢文為男爵)。後來,準噶爾部作亂,蒙古各部也侵擾邊境,結果都被孫思克與張勇擊退。
1679年(康熙十八年),康熙帝命圖海率軍南下四川,並確定四道進兵的策略,孫思克與將軍畢力克圖出軍略陽。這時,京師發生地震,孫思克上疏道:“漢中、興安地勢險要,叛軍據守要隘,大軍恐怕難以直入。綠營兵馬都不夠強壯,滿洲軍也不多,而且糧草運輸極為不便。如今京師地震,各軍都很憂慮,不如暫緩出師,待來年春季再用兵。”康熙帝命學士拉隆禮到涼州斥責孫思克。

留鎮甘肅

後來,孫思克與畢力克圖進攻階州(今甘肅隴南),奪取文縣成縣、沔縣(今陝西勉縣)等縣。不久,康熙帝命孫思克返回涼州,后又將他調往庄浪。1681年(康熙二十年),慶陽百姓耿飛聯合番族首領達爾嘉濟農作亂,進犯河州(今甘肅臨夏),被孫思克與張勇討平。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追論孫思克請求緩師之罪,罷去他提督之職,並剝奪世職,仍舊留任總兵。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孫思克又擔任甘肅提督。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學士達瑚、郎中桑格出使西域歸來,不料在嘉峪關外,被西海部落的阿奇羅卜藏劫持。孫思克派軍攻打西海,斬首四百餘級,擊走阿奇羅卜藏,又遣使詰責西海諸台吉。諸台吉非常恐懼,抄沒阿奇羅卜藏的家財,賠償給清軍。
1691年(康熙三十年),孫思克上疏進言,建議清廷在嘉峪關增設總兵一人,並增兵至三千,又提到甘肅貧瘠,請求在河西要地囤積糧草。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孫思克加封太子太保、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漢文為騎都尉),不久請求退休。康熙帝下詔慰留,又加封他為振武將軍。

征討准部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準噶爾部噶爾丹作亂。內大臣郎岱率禁軍出鎮寧夏,並以孫思克為參贊。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御駕親征,任命大將軍費揚古為西路主帥。孫思克率軍出寧夏,與費揚古在翁金(今蒙古海爾汗杜蘭西)會師。
後來,康熙帝停駐在克魯倫河。費揚古率軍截擊噶爾丹,在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南宗英德)交戰。當時,孫思克率綠旗兵與各路清軍并力奮戰,大敗噶爾丹,追奔三十餘里。康熙帝下詔褒讚,將孫思克召到京師,加以賞賜,又讓他鎮守肅州,偵察噶爾丹的下落。

病逝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評議功勛,加封孫思克為拖沙喇哈番(漢文為雲騎尉)。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孫思克因病乞求退休。康熙帝派醫官前去探視,讓他留職養病。不久,孫思克病逝,追贈太子太保、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賜謚襄武。
730年(雍正八年),雍正帝興建賢良祠,孫思克的靈位被安放在祠中。 1739年(乾隆四年),乾隆帝定封孫思克為一等男。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又將孫思克的爵位定為世襲罔替。

家族成員


父親:孫得功,官至三等梅勒章京。
兄長:孫有光,封三等精奇尼哈番。
長子:孫承恩,原配直郡王愛新覺羅·胤禔第四女。續娶貝勒海善(恭親王常寧第三子)之女。
次子:孫承運,官至散秩大臣,襲爵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娶康熙帝第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

史書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五·列傳四十二》

爵位世系


第一任:孫思克
第二任:孫承運,孫思克的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八月襲。
第三任:孫承思,孫承運弟。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月襲。
第四任:吉福,孫承思子。雍正十一年(1733)十一月襲。
第五任:孫惟中,吉福子。乾隆十五年(1750)十二月襲。
第六任:慶麟,孫惟中子。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二月襲。
第七任:慶長,孫思克之三世孫。
第八任:彭壽,慶長子。
第九任:銳齡,彭壽子。
第十任:麟輝,銳齡子。光緒二十七年(1901)襲。

軼事典故


孫思克久鎮邊關,深得軍民之心。他的靈樞運回京師時,自甘州至潼關,所經之處,軍民無不號哭。康熙帝聽聞后,嘆道:“孫思克如果平時為官不善,怎能得到如此擁戴。”

人物評價


康熙帝:將軍孫思克謀勇素裕,居官甚優,效力行間,克奏膚功,久鎮岩疆,勤勞茂著,允稱良將。
陳康祺:是亦國朝一名將,其戰績不亞趙良棟王進寶諸公,而其名稍晦,故載之。
趙爾巽:思克請緩師,雖不得與良棟、進寶同功,仍俾坐鎮,皆聖祖馭將之略也。思克戰功微不逮,而惓惓愛民,可謂知本矣。
蕭一山: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奮於陝;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奮於楚;楊捷、施琅姚啟聖吳興祚奮於閩;李之芳奮於浙;傅宏烈奮於粵;群策群力,敵愾同讎。

藝術形象


小說形象

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孫思克是雲南副將,因不是吳三桂嫡系,被派到京城,后與韋小寶、張勇、趙良棟、王進寶結為兄弟。

影視形象

1998年《鹿鼎記》,蔣克飾演孫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