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帶

火山活動的地區

火山帶是指火山活動的地區。與地殼斷裂帶、新構造運動強烈帶或板塊構造邊緣軟弱帶有關,常呈有規律的帶狀分佈。世界上有4個主要火山帶,分別是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火山帶,大西洋海嶺火山帶,東非火山帶。

基本介紹


火山帶分佈
火山帶分佈
世界上有4個主要火山帶:①環太平洋火山帶,有400餘座活火山,其中厄瓜多的科托帕克希火山(5890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阿根廷安第斯山脈的阿空加瓜火山(6940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②地中海火山帶。西起伊比利亞半島,向東經喜馬拉雅山與環太平洋火山帶相接;③大西洋海嶺火山帶。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聖赫勒拿島,約有近60座活火山;④東非火山帶。沿東非大斷裂帶分佈,如著名的乞力馬扎羅火山(5895米)。
中國境內約有660座火山,絕大多數是死火山,主要分佈在3個地帶:①環蒙古高原帶。火山數目最多,如大同五大連池火山群;②青藏高原帶。如雲南騰衝火山群;③環太平洋帶。如長白山台灣大屯火山群

理論基礎


火山帶
火山帶
自板塊構造理論建立以來,很多學者根據板塊理論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認為大多數火山都分佈在板塊邊界上,少數火山分佈在板內,前者構成了四大火山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板塊學說在火山研究中的意義在於它能把很多看來是彼此孤立的現象聯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以這個學說建立的火山活動模式也並不是十分完美的,如環大西洋為什麼就沒有火山帶;板內火山不在板塊邊界上,用地幔柱解釋它的成因似乎依據也不夠充分。新近又有學者(李鴻業,1993)提出兩極擠壓說,揭開了地球發展的奧秘,他認為在兩極擠壓力作用下,地球赤道軸擴張形成經向張裂和緯向擠壓,全球火山主要分佈在經向和緯向構造帶內。

分佈地區


火山活動的地區。與地殼斷裂帶、新構造運動強烈帶或板塊構造邊緣軟弱帶有關,常呈有規律的帶狀分佈。
火山帶
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餘公里,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
環太平洋火山帶。有400餘座活火山,其中厄瓜多的科托帕克希火山(5890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阿根廷安第斯山脈的阿空加瓜火山(6940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地中海火山帶

西起伊比利亞半島,向東經喜馬拉雅山與環太平洋火山帶相接;

大西洋海嶺火山帶

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聖赫勒拿島,約有近60座活火山;

大洋中脊火山帶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並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谷相接。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總長8萬餘公里。大洋裂谷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里,故稱其為大洋中脊,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里,深1-2公里的地塹,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谷。

東非裂谷火山帶

東非裂谷是大陸最大裂谷帶,分為兩支: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中部,至紅海北端,長約5800公里,再往北與西亞的約旦河谷相接;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喀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阿爾伯特湖,至阿伯特尼羅河谷,長約1700公里。裂谷帶一般深達1000-2000m,寬30-300公里,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如衣索比亞高原東側大裂谷帶中的阿薩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是非洲陸地上的最低點。沿東非大斷裂帶分佈,如著名的乞力馬扎羅火山(5895米)。

阿爾卑斯火山帶

該火山帶分佈於橫貫歐亞的緯向構造帶內,西起比利牛斯島,經阿爾卑斯山脈至喜馬拉雅山,全長10餘萬公里。這一緯向構造帶是南北擠壓形成的緯向褶皺隆起帶,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

中國七大火山火山帶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新生代以來有火山群120個,火山千餘座,大抵可分為7個火山帶。
1、台灣火山帶由赤尾嶼黃尾嶼釣魚島經台灣島至火燒島、蘭嶼一帶,形成長達690公里的火山島弧,再向西南與南海海盆火山區相連。共有14個火山群,70餘座火山。
2、長白山——廬江火山帶沿依蘭—依通斷裂及其以東的張廣才嶺、長白山和渤海以南的郯廬斷裂帶呈北北東向分佈,長2200公里,寬200餘公里,分佈41個火山群,549座火山。其中有著名的鏡泊湖、長白山和龍岡火山群。
3、福鼎——海南島火山帶分佈於東南沿海大陸邊緣地區,長1200公里,帶內有4個火山群,101座火山。
4、大興安嶺——太行山火山帶北起黑龍江省呼瑪,南至河南省汝陽,長約2500公里,寬200餘公里,分佈有28個火山群,300餘座火山。著名的有大同火山群和達萊偌爾火山群。
5、小興安嶺火山帶西南麓有9個火山群,西端有2個火山群,60餘座火山,平行於山脈分佈,小興安嶺西南麓近山脈分佈的有門魯河火山群、科洛火山群和五大連池火山群。外側是嫩江的尖山、德都的連花山、克山的尖山、克東二克山綏棱閣山慶安的疙疸山火山群。
6、西昆崙山——可可西里山火山帶沿西昆崙山——可可西里山南麓呈東西向分佈,西起班公湖,東到胃都一帶。長約1300公里,寬200來公里,有12個火山群,64座火山。
7、岡底斯山——騰衝火山帶由岡底斯山向東經雅魯藏布江,沿瀾滄江騰衝,長約2200公里、寬約150公里。目前僅發現3個火山群,48座火山。
此外,還有伊寧和獨山子火山群沿天山北側呈東西向分佈。
中國境內約有660座火山,絕大多數是死火山,主要分佈在3個地帶:
①環蒙古高原帶。火山數目最多,如大同、五大連池火山群;
②青藏高原帶。如雲南騰衝火山群;
③環太平洋帶。如長白山及台灣大屯火山群。

油氣分佈


在阿爾卑斯構造運動區內泥火山分佈甚廣,已獲大量有關的研究成果,然而針對泥火山(ГВ)在地面分佈狀況的研究卻遠遠不夠。
過去曾有文獻介紹過南裏海盆地西南邊緣泥火山的分佈特點,也曾預估過世界上泥火山的總數。在非洲、南極圈和海洋內對泥火山的探測還沒開始,地球上已知泥火山的數量已近900,為人們對泥火山分佈規律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資料。大多數泥火山區內所分佈的泥火山數量皆很少:在全部44個泥火山區之內有28個地區中泥火山的數量皆不到10個(1~9);另有5個泥火山區內ГВ的數量則高達40~388個;南裏海區是一個異常巨大的泥火山區。
在ГВ數量極高的巨型泥火山區內,ГВ分佈較均勻,如:南裏海盆地和刻赤-塔曼地區之內。另一種分佈形式,是相距較遠的小面積、多個ГВ組帶分佈在區域之內,如:在阿拉伯海沿岸延伸1500km的阿曼-馬克蘭(Омано-Макранская)盆地之內就分佈著5個ГВ帶,每個帶內匯積有3~13個不同數量的ГВ,帶與帶之間的距離是70~200km不等。
在前阿拉堪-尼可畢(Предараканско-Никобийский)拗陷之內也呈類似狀態:有16個ГВ分佈在相距約500km的三個ГВ帶之內。
還存在一些ГВ數量很少的泥火山區,例如:庫頁島上只有三個泥火山,相距150km;在大面積的準噶爾盆地內已發現的泥火山也只有兩個;在西西里島(義大利)發現的泥火山是5個。為了評價泥火山區ГВ帶內泥火山分佈的疏密狀態,通常是以ГВ帶內每一個泥火山的平均佔地面積(УПВ)作為衡量指標(平方公里為計量單位)。
南裏海泥火山區已繪製出了泥火山分布圖(1:500000),區內包括陸上(阿塞爾拜疆和土庫曼)和裏海領域在內。全區被劃分成66個邊長50km的方塊區,每一塊區之內分佈有0~50個泥火山。該區總面積為58000平方公里,其中竟有51000平方公裡面積上未見泥火山。
列出了南裏海區內14個泥火山分佈帶內的УПВ數值。УПВ值最低的地帶(ГВ分佈最密地帶)位於巴庫四周及其偏西地帶(西阿普舍龍和局部科貝斯坦),由此向北和向南,УПВ值逐步由119平方公里上升為129平方公里,其中土庫曼沿岸地帶之內的УПВ值是161平方公里。
從這一ГВ比較密集的西北部地區再朝東南方向移動,其УПВ值進一步上升,由數百平方公里漸升至1611平方公里。
在刻赤-塔曼泥火山區境內ГВ的分佈較不均勻,按其УПВ值分別是300平方公里、71平方公里、82平方公里。ГВ分佈的疏密程度取決於地面上ГВ形成因素的變化特性,即地核所產生CH氣的容量和向外轉輸條件的變化,大地構造運動的強度和特性(振動性、褶皺形成性)以及泥火山區上層覆蓋岩石的滲透率等。泥火山的存在早被視作評價含油氣區遠景的一條標準,近40%的已知油氣田是在地表面有油氣顯示處發現的。通過對南裏海盆地內泥火山分佈帶情況的分析,可以認為,在科貝斯坦和西阿普歇倫泥火山分佈最密的地區是與其中新-古生代和中生代岩層中出現的油氣藏密切相關的。

環型分佈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餘公里,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佈著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佈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岳阿蘇山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和火燒島等,都是新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小安的列斯群島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裡佔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裡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

W形展布


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佈在大洋裂谷帶上,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洋底岩石年齡測定,說明大洋裂谷形成較早,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突出表現在火山活動上。
大洋中脊火山帶火山的分佈也是不均勻的,多集中於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維德角群島,該段長達萬餘公里,海嶺由玄武岩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產物。由於火山多為海底噴發,不易被人們發現,據有關資料記載,大西洋中脊僅有60餘座活火山。冰島位於大西洋中脊,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島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餘座,人們稱其為火山島。據地質學家S、Thorarinsson(1960年)統計,在近1000a內,大約發生了200多次火山噴發,平均5a噴發一次。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從1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拉基火山於1783年的一次噴發為人們所目睹,從25公里長的裂縫裡溢出的熔岩達12公里以上,熔岩流覆蓋面積約565平方公里,熔岩流長達70多公里,造成了重大災害。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這次噴發一直延續到1967年,產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高出海面約150m,面積2.8平方公里。6a之後,在該島東北32公里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這些火山的噴發,反映了在大西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特點。

裂谷分佈


近代火山活動中心集中在三個地區,一是烏干達盧安達-扎伊爾邊界的西裂谷系,自1912-1977年就有過13次火山噴發尼拉貢戈火山至今仍在活動;二是衣索比亞阿費爾(阿曼)坳陷的埃爾塔火山和阿夫代拉火山,自1960-1977年曾發生過多次噴發;三是坦尚尼亞納特龍(坦桑)湖南部的格高雷(Grgory)裂谷上的倫蓋(坦桑)火山,自1954到1966年曾有過多次噴發,噴出岩為碳酸鹽岩類,有較高含量的碳酸鈉,為世界所罕見。位於肯尼圖爾卡納湖南端的特雷基火山在80-90年代間也曾多次噴發。現代火山活動區,溫泉廣泛發育,火山噴氣活動明顯,多為水蒸氣和含硫氣體,這是火山現今的活動跡象。

緯向分佈


該火山帶分佈於橫貫歐亞的緯向構造帶內,西起比利牛斯島,經阿爾卑斯山脈至喜馬拉雅山,全長10餘萬公里。這一緯向構造帶是南北擠壓形成的緯向褶皺隆起帶,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在該帶火山分佈不均勻,緯向構造帶的西段,由於南北擠壓力的作用,在形成緯向構造隆起帶的同時,形成了經向張裂和裂谷帶,如其南側的縱貫南北的東非裂谷系,順兩構造帶過渡段,因斷陷而形成了內陸海-地中海、紅海和亞丁灣等,這裡的火山活動也別具特色,出現了眾多世界著名的火山,如義大利的威蘇維火山埃特納火山、烏爾卡諾火山和斯特朗博利火山等等,愛琴海內的一些島嶼也是火山島,活動性強,據義大利歷史記載的火山噴發就有130多次,爆發強度大,特徵典型,世界火山噴發類型就是以上述火山來命名的,岩性屬於鈣鹼性系列,以安山岩和玄武岩為主。中段火山活動表現微弱,在東段喜馬拉雅山北麓火山活動又加強,在隆起和地塊的邊緣分佈著若干火山群,如麻克哈錯火山群、卡爾達西火山群、涌波錯火山群、烏蘭拉湖火山群、可可西里火山群騰衝火山群等等,共有火山100多座,其中中國的卡爾達西火山和可可西里火山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曾有過噴發,岩性為安山岩和鹼性玄武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