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臨湖村

浙江杭州蕭山區所前鎮下轄村

金臨湖村由原塘下金、漁臨關、里士湖3個行政村合併而成。位於所前鎮政府南側,東和紹興縣交界,南為新開杭甬運河,西北為03省道東複線。所前大道穿村而過,鎮商貿路橫貫全村,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經商和辦廠的黃金地段。

金臨湖村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金臨湖村 全村共有耕地1141畝,其中水田1095畝,旱地46畝,水面400畝,耕地中在圍墾區有115畝。2006年底止全村共856戶,其中外來住戶233戶,總人口2998人,其中外來人口700人,劃分為22個村民小組,勞動年齡內人口1413人,其中男755人,女639人,勞動力中以從事農牧業為主的40人,以從事工業為主的790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150人,從事交通運輸為主的52人,從事商飲業為主的115人,從事其他非農業的245人。原塘下金村,位於所前鎮中部偏北,東與繆家村里士湖村相連,南為來蘇周村,西隔南門江與蜀山街道姚家畈村相望,北與墩郎張村相鄰,03省道東複線穿村而過,有里士湖與南門江和西小江貫通,原為來蘇鄉政府駐地。村民中黃姓約佔70%,次為陳姓,其他有40多個姓氏均為少數。黃姓祖籍湖北安陸縣,其後裔遷居浙東等地。南宋紹興年間有黃規從諸暨遷至石岩埭上黃定居,後分支析居塘下金村繁衍發族。陳姓系由義烏大陳輾轉分支析居到本村,目前,全村有陳姓約百餘人。塘下金村村址在古代為臨浦湖北部,其東、西、北三面至北宋前已成陸,但該村在當時仍為厲市湖湖面,約至南宋后湖面逐漸縮小,才墾殖為村落。村址在北宋以前屬蕭山縣崇化鄉,元朝后改為蕭山縣十九都二十圖,清宣統年間改屬湘東鄉,民國17年改屬蕭山縣第一區,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屬蕭山縣一都十四圖,民國23年實施保甲制,屬東蜀鄉。但老年村民一直習慣於稱崇化鄉。建國初屬西蜀區東蜀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忠義低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1月併入新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改屬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為新聯生產隊,1961年調整公社規模,建立來蘇公社塘下金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原里士湖村,位於所前鎮中部,東臨西小江與紹興楊汛鎮隔江相望,南隔西小江與錢群、金雞山村為鄰,西為來蘇周、塘下金村、北連繆家村。村中有里士湖,古稱厲市湖,原湖面上千畝,滄海桑田,現湖面為200畝,其中里士湖村佔120畝。所前大道越村而過,水陸交通便捷。全村由丁家、丁家蓬、魏家3個自然村組成。村民中以丁姓佔多數,次為胡姓,再次為葛姓和李姓,其餘均為少數,總共有60多個姓氏。里士湖丁姓相傳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有丁氏從諸暨璜山遷此定居,已傳24代。胡姓原籍河南,南宋時遷居紹興等地,後分支析居到此。村民中有數10人姓魏,據傳系與明朝蕭山五部尚書魏驥同宗。里士湖村歷史悠久,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9),此地屬來蘇鄉朱汀里,顧名思義,此地原有姓朱的人住在水邊的一片平地上。據考證,村屬地在唐時已由臨浦湖淤漲成沼澤地,並逐漸分成周家湖、清霖湖和厲市湖,村屬地在厲市湖沿岸,到北宋形成村落。至元朝後改為蕭山縣十八都,清宣統年改屬湘東鄉,民國17年改屬蕭山縣第六區來蘇鄉,民國20年改屬蕭山一都十四圖,民國23年後改為東蜀鄉丁村,解放初改屬西蜀區來蘇鄉丁村,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兩個低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1月合併建立新聯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建立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新聯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來蘇公社裡士湖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2005年5月合併時止。村中有一座下水仙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文革“中被毀,現重建,為蕭山區保留寺廟。原漁臨關村,位於所前鎮東部西小江畔,東跨漁臨關橋即為紹興縣漁臨關村,南與里士湖村交界,西與繆家村相連,北為董家橋村。全村由漁臨關、錢家、單家3個自然村組成。除村東瀕蕭紹繁忙的水上運輸線西小江外,村中又有東西向內河連接西小江與南門江,建有“東風閘”,節制所前水稻地區的水位。村民中以華姓佔多數,次為錢姓和單姓。據《華氏宗譜》記載:“自漢朝至仕公封武陵王,第四世良公無錫為一世祖。開族以來,至宋朝千九公生三子,……幼子百三公居蕭山漁臨關,漁臨關以千九公為第一世祖。”由此說明早在宋朝時就有華氏遷居到漁臨關定居。漁臨關本名單家堰,原為單姓聚居,單姓於何時何地遷居到此無考。自華姓到此後,“族日繁衍,其家比單姓漸多。”漁臨關村歷史悠久,在古代系臨浦湖通夏履江蕭紹運河水上關防,歷來凡從徽州衢州嚴州下來發往寧紹的貨物均過漁臨關,是統治者向老百姓徵收過往貨物稅收之處。故此地向為蕭山東部西小江上的一個重要關口,加之蕭紹以此分界,所前沿山18村茶果運送蕭山、杭州等地也以此為必經之途,故商旅旺盛。宋時屬地為來蘇鄉朱汀里,元朝後改為來蘇十八都,后一直屬來蘇鄉,民國17年為蕭山縣第六區來蘇鄉華家村,民國23年改屬東蜀鄉第三保,建國初為東蜀鄉漁臨關村,1954年農業合作化初期曾建立聯民、利民2個低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1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1月與附近幾個社合併建立新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時為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新聯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為來蘇公社漁臨關大隊,1984年建立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村中之漁臨關橋又名保安橋,原為五孔石橋,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重建於清嘉慶年間。原在橋西平屋牆上嵌有一塊“重建漁臨關橋碑記”,落款清嘉慶十年歲次丁丑。由於年久失修,該橋已成為危橋。上世紀90年代初拆除改為便橋,但仍留有當年水上關防舊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