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車的結果 展開
車
交通工具
車,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chē。車輛指的是代步工具,古代車有四條車轍印,這說明當時已有"交通規範",兩車相向而駛,與中國現在的”靠右行駛“異曲同工。
奚仲
1974年,在敘利亞的耶班爾·阿魯達(Jebel Aruda)發現了一隻用白堊土做的輪子模型,直徑8厘米,厚約3厘米,其年代也為烏魯克文化時期。輪子兩面都有突出的輪轂。從整個模型來看,它應當是車輪的模型,這也是中東地區最早的車輪模型。此模型現藏敘利亞阿勒頗(Aleppo)的考古學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此外在土耳其東部的阿爾斯蘭特坡(Arslantepe)也出土過一隻用泥土做的車輪模型,直徑約7.5厘米,時代相當於烏魯克文化時期。這個車輪模型的兩側同樣有突出的輪轂。
1989年,在德國的夫林班克(Flintbek)發現的一座墓冢中,有三道車輪的印轍。從車輪的這些印痕上來推斷,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為1.1米至1.2米。這些車輪印痕的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650年~公元前3400年,屬於歐洲新石器時期的漏斗頸陶文化時期(Funnel Beaker Culture)。
在波蘭南部的布洛諾西(Bronocice),發現了一隻高約10厘米的殘破陶器,時代約為公元前3530-公元前3310年,也屬於漏斗頸陶文化。這些車的式樣相同,都是四輪,獨轅,轅呈Y形。
當時拉車的主要是牛。在德國洛納(Lohne)的一塊史前墓石上,有兩頭牛正在拉車的場面。這兩頭牛被套在軛上,軛又與轅相連,轅的末端則是D形的車箱。此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在斯洛伐克的拉多西那(Radosina),發現了一隻同一時代的水槽形陶器,寬約10厘米,殘長也為10厘米左右。此器表示兩頭牛在拉車。在波蘭的克拉茲尼克?傑拉(Kreznica Jara),還發現了一隻陶制的把手,年代在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這隻把手被做成一對上了軛的動物形狀(可能是牛),它們所拉的也應是車。
從上可知,歐洲早期車的基本式樣是四輪,獨轅,拉車的為雙畜。這種屬於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的車輪模型在歐洲的匈牙利等地也有。
二里頭宮殿區大路上的車轍痕
車的最初發源地,大多數人認為,最早的車大概發明於上述地區內的某個地點(特別是兩河流域),然後向四周傳播。也有少數人認為,車是在歐洲及兩河流域分別獨立發明出來的。
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中,在宮殿區南側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間,發現了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發掘區內車轍長5米多,且繼續向東西延伸。車轍轍溝呈凹槽狀,其內可見下凹而呈現出層狀堆積的路土和灰土,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夏代車轍,將我國用車的歷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
馬的馴養最早發生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東部。
以商務車為例,管中窺豹,我們可見汽車行業的發展。
商用車行業集中度較高,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1年,銷量排名前十位的商用車生產企業依次為:東風公司、北汽福田、一汽、金杯股份、江淮、江鈴、重汽、重慶長安、長城和南汽,分別銷售64.83萬輛、63.23萬輛、27.93萬輛、27.27萬輛、27.05萬輛、18.38萬輛、15.91萬輛、13.49萬輛、12.17萬輛和11.38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一汽、重汽和重慶長安下降較快,北汽福田降幅略低,其它企業呈不同程度增長,其中金杯股份和長城增速居前列。2011年,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281.64萬輛,占商用車銷售總量的70%。
目前,從事城鄉物流運輸的車型主要包括輕卡、輕客、微客、微卡等。隨著市場需求的升級和城市對卡車進城的限制,客貨兩用車的多功能商用車將成為一大增長點。
進入公元前3千年代,在兩河流域及歐洲都發現了不少車的實物。在兩河流域的基什、烏爾等地,出土了一些車,其基本型製為四輪、獨轅。車輪是實心的,一般用三塊木板拼成,木板之間用橫條加固。
在歐洲,主要實物有:
1976年,在瑞士蘇黎世附近的濱湖遺址中,發現了三隻實心木輪,直徑為65~68厘米,其中兩隻還與軸連在一起,其時代為公元前3千年代早期。這種車輪最大的特點是,車輪正中是一個正方形的小孔;車軸本身為圓形,但兩端是正方形的,以便能插入車輪上正方形的孔中。也就是說,車輪並不是套在車軸上轉動,而是與車軸固定在一起共同轉動。每個車輪用三塊約5厘米厚的木板拼成;在車輪的正面,以輪子中央的小方孔為中心,兩側各開有一條橫貫三塊木板的楔形溝槽,槽中安入橫木條,從而將三塊木板固定在一起;這兩根橫木條的中間,直對著輪正中的小方孔,有一根短橫條,它僅位於輪子的半側,而不是橫貫整個輪子。車輪的另一面則沒有溝槽及橫條。車輪上也沒有車轂。
在瑞士皮埃雷斯(Bielersee)的一個遺址中也發現了這樣的一個輪子,已經殘破。裝著這類輪子的車應當是四輪車。
在保加利亞的普拉奇多爾(Plachidol)遺址中,一個古墓中發現了車輪,墓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000年。這些車輪為一塊木頭加工而成的實心車輪,直徑約75厘米。車輪兩面都有突起的轂,車輪中間的孔為圓形,表明它是套在一個固定的輪軸上轉動的。
在荷蘭,出土了十多個木製車輪,時代為公元前3千年代中期。輪子的基本形式都差不多:整個車輪用一整塊厚木頭做成,輪子的直徑從0.55米到0.9米不等;輪子中間則是一圓孔,直徑6-8厘米;輪子中央圓孔的周圍則被加工為隆起的輪轂,輪轂與輪子屬同一塊木頭。與上述瑞士的車輪不同,荷蘭出土的這種車輪是安裝在車輪上轉動的,車軸則固定不動。至少有四個實例說明,荷蘭的這種車輪是安裝在兩輪車上的,而不是裝在四輪車上。
超級跑車集錦
這樣,在歐亞大陸的西部,早期車輪的形式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車輪是與車軸固定在一起的,車輪中間的孔呈正方形,車輪與車軸一起轉動。此類車輪主要分佈在瑞士及德國西南部,在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也有發現。第二類車輪被安裝在車軸上轉動,車軸本身則是固定在車底下不動的,車輪上的孔呈圓形。此類車輪主要分佈在兩河流域,東歐草原及歐洲西北部。目前,還無法確定哪一類車輪出現得更早一些。有人正是根據這兩種車輪的不同技術特徵,提出了車輪是在不同地區獨立發明的。從後來的歷史來看,第二類車輪更加普遍,是發展的主流。
就第二類車輪而言,無論它是由一整塊木頭做成的還是用幾塊木板拼成的,都是套在車軸上轉動的,這樣,車輪的孔眼就要承受極大的摩擦力。為了加固孔眼,人們將孔眼周圍加工成突起的輪轂。早在公元前4千年代,輪轂就已經出現了(如耶班爾?阿魯達和阿爾斯蘭特坡的車輪模型)。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早期的輪轂與車輪屬同一塊木板,因此,這種輪轂雖然提高了車輪孔眼的抗壓能力,但是,由於車轂的木頭紋理與輪子本身是一致的,都垂直於車軸,所以,當壓力增大時,車輪及車轂都容易破裂。後來,人們逐漸發現,只要在車輪的孔眼中另外插入一個木頭紋理與車軸平行的車轂,就可以使車輪與車轂的破裂問題得以解決。不知道這種另外插入車轂的方法最初產生於何時何地,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即在3千多年前的德國,這樣的車輪已經在使用了。
1880年到1883年,在德國的格魯(Glum)發現了四隻埋在一起的車輪,其時代約為公元前1570-公元前1450年。車輪直徑約70厘米,用厚約10厘米的獨塊榿木做成。車輪的中心有個直徑約14.5厘米的孔眼,孔眼中插入了管狀車轂。車轂用樺木做成,約26-28厘米長,轂中是個直徑為7.5-8.5厘米的孔,以便套在車軸上。這種裝有管狀車轂的車輪在歐洲許多地方都有發現,或用單塊木頭做成,或用幾塊木板拼成。外插管狀車轂的出現,是車輪製造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
3.1馬車的發展
馬的馴養最早發生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東部,雖然馬的馴養比車的出現要早近千年,但長期以來,拉車的主要是牛而不是馬。這是由於馬與牛各自不同的特點所決定的。
由於早期的車比較笨重,適合用牛來拉,因為牛耐力強但速度慢。中外歷史表明,牛車主要用作運輸貨物,馬車則主要用於戰爭、狩獵等。
從牛車發展到馬車,實際上是車性能的一次重大轉變,即車從以載重為主要目的轉變為以高速運行為主要目的,這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技術改進,例如縮小車身以減輕重量、主要採用兩輪車的方式以解決轉彎問題等等;當然,最主要的是車輪的改進,即用輻式車輪來取代實心車輪。
輻式車輪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輪輞與輪轂是由許多根車輻連接起來的。有的輪輞是用一根木條製成的,也有的是由兩根半圓形或幾段半弧形的木條通過暗榫拼成的。實心車輪是由粗厚的原木切割而成的,而輻式車輪的輪輞則是由富於韌性的小灌木經火烘烤彎曲而成的。因此,輻式車輪並不是通過對實心車輪進行一些簡單的改進而發展起來的,它實際上是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由於輪輞是由木條彎曲而成的,所以從木條的紋理上來看,它具有最大的承壓能力。這樣,與實心車輪相比,輻式車輪不僅重量較輕,而且不易破裂,更富彈性,適於高速運行。後來,人們又在輪輞上打上金屬(銅或鐵)釘,或者包上金屬外緣,使輪輞更加堅固耐用。
從形式上來說,輻式車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所熟悉的普通輪輻車輪,車輻的一端插在車轂上,然後呈放射狀與輞相聯,中國商代車就是這樣的。另一種則可稱為橫輻(cross-bar)車輪,或稱“H形輪輻車輪”,其特徵是一根厚木條橫貫車輪中央,在這根厚木條上,對稱地安裝著幾根(一般為兩根,也有四根或者更多的)短輻條,以承受車輞的壓力。此種車輪在古代還是比較常見的。在義大利的默庫雷戈(Mercurgo),曾發現了一隻公元前2千年代中期的橫輻車輪。在古代希臘,農用車上所安裝的幾乎都是這樣的車輪。古代義大利的伊特拉里亞人也有這樣的車輪。
現在還無法確定輻式車輪最早發明於何時何地,所能知道的是,公元前3千年代後期,輻式車輪已經出現了。在伊朗的希沙爾(Hissar)出土的一隻印章上,就可以看到輻式車輪,而且很可能是橫輻車輪。在前蘇聯高加索北部的邁科普(Maikop),近來還發現了一個類似於輻式車輪的銅器。上述這兩件文物的時代都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
現在也不清楚實心車輪發展到輻式車輪的具體過程。在義大利的默庫雷戈,發現過一隻年代約為公元前1800-公元前1450年的車輪,它由三塊木板拼成,外側的兩塊木板上都被挖空成半月形。類似的車輪,西歐直至鐵器時代還在大量地使用。有人曾推測,實心車輪先發展為這種挖有半月形口子的車輪,然後再發展為橫輻車輪,最後發展為普通輪輻車輪。
公元前4千年代晚期,雙輪車就已經出現了。前面所說的德國洛納史前墓石上的牛車,顯然就是兩輪車。但是,一旦輻式車輪出現之後,特別是它與兩輪車相結合以後,馬就有了用武之地。人們很快發現,馬是牽拉這種新型有輻兩輪車的最佳牲畜。同時,隨著馬具的不斷進步,人們也能有效地控制和駕馭馬匹了。這樣,進入公元前2000年,在歐洲與西亞的許多地方,幾乎同時都出現了雙輪馬車(本文所說的雙輪馬車,都是指只安裝輻式車輪的馬車)。
在俄羅斯烏拉爾山南部的辛達雪塔(Sintashta),有一個時代約為公元前2000-公元前1600年的大型遺址,這裡除了城防設施及房屋建築外,還發現了40座墓葬,其中5座墓中有馬及馬車隨葬,墓的上層是馬,中層是死者,下層為車。車由雙馬牽拉,車輻從8根到12根不等,車輪直徑約為1米,兩輪間的距離大約也為1米左右,車廂只能容納一人。
在前蘇聯亞美尼亞的拉夏辛(Lchashen),發現了至少15輛完整的車,其年代為公元前1300年左右。其中,13輛為實心車輪(7輛為4輪車,6輛為雙輪車),它們可能都是由牛拖拉的。另有2輛雙輪馬車,形制基本相同:車廂都較小,約1.1米寬;車廂的兩側及背部有橫檔;車軸長約2.25米,位於車廂的正下方;車輪直徑約1米;車轂長約43厘米;車輻至少有18根;車輞由兩根半圓形的木條構成,車輞外面可能還包上動物皮或薄木片;車轅本來可能是向上彎曲的,但現在被複原成平直的了。再往西,在東歐地區,也發現了許多與輻式車輪有關的遺物,如斯洛伐克出土的一些公元前2千年代中期的陶車輪。
在小亞細亞,公元前2000-公元前1900年左右出現了雙輪馬車。在馬拉蒂亞(Malatya)發現的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古代赫梯人駕車狩獵的場面。小亞細亞公元前2千年代早期的雙輪馬車圖案,還可以在庫爾特撲(Kültepe)出土的一隻圓筒印章上看到。這樣,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雙輪馬車在歐亞大陸的西部很快地流行開了。
對於雙輪馬車的發源地,現在尚無統一的看見。一些人認為雙輪馬車最先出現於中東地區,另一些人則認為最早產生在歐洲東部的南俄草原地帶,也有人認為是在東歐及西亞獨立發明出來的。
3.2馬車的系駕法
東西方早期馬車在系駕方法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地中海地區的早期馬車系駕法可稱為“頸帶式系駕法”:“駕車之馬用頸帶系在軛上,軛車衡,衡連輈,馬通過頸帶負衡拽輈而前。”中國先秦時代的馬車則是“軛靷式系駕法”:“真正受力的部件是叉在馬肩胛前面的軛,傳力的則是靷。”“靷的有無,成為劃分早期古車類型的一項標準。”許多人據此認為,由於中國早期馬車系駕法是不同於西方,因此東西方的馬車有著獨立的起源。但實際上,軛靷式系駕法並不是中國所特有的,因為這種系駕法在中亞很常見。例如,在哈薩克等地都發現了不少系有靷帶的馬車岩畫,其中有些是車輿前置的西方式馬車。甚至在瑞典的法拉那坡(Frannarp)的青銅時代岩畫中,也可以看到類似於兩靷的圖像。從岩畫上看,中亞的軛靷式系駕法及馬車都比殷周式馬車要原始得多,所以,此種系駕法不可能來自中國中原地區,相反,它應是商代軛靷式系駕法的源頭。
在歐亞大陸的北部,特別是從中亞到蒙古高原,都發現了不少車輛岩畫。在亞美尼亞西部秀尼克(Syunik)山上的幾千幅岩畫中,約有50幅是車輛岩畫。這些車雖然都是獨轅的,但類型甚多,有實心車輪的四輪車,有輻式車輪的四輪車,有實心車輪的兩輪車,也有輻式車輪的兩輪車。輻式車輪上的輻條基本上是四根。車岩畫基本屬於公元前2千年代。再往東,在哈薩克、塔吉克與吉爾吉斯)、蒙古、中國新疆及內蒙古等地,也都發現了車輛岩畫。
從中亞到中國北方,車輛岩畫具有這樣一個特徵:越是往西,車輛的式樣越是與歐洲及西亞的相類似,越是往東,車輛的式樣則越是接近殷周式。
從中亞到蒙古高原的車輛岩畫具有這樣一個趨勢:越是往東,時代越晚。目前普遍認為,公元前3千年代後半期至2千年代初期,西伯利亞南部已出現了車輛岩畫,而蒙古高原車輛岩畫的年代是在公元前2千年代末至公元前1千年代初(公元前8世紀以前,但不會早到公元前16~公元前13世紀)。
岩畫車輛式樣。東西方的車輛在式樣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最為明顯的是車輿的位置。在地中海沿岸地區,車輿一般比較靠前,車軸位於車箱的後部;而商周馬車的車輿則位於車軸的正中。在中亞及中國新疆,都可以見到車輿位置靠前的車輛岩畫。這種純西方式車輛的分佈以及在中國新疆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這種類型的車輛是自西向東傳播的。在新疆阿勒泰,拽拉著這種西方式車輛的牲畜是一頭牛。
四輪牛車在歐洲及西亞較常見,中亞也有,但在先秦時代的中原地區卻沒有。因此,四輪牛車的源頭在西方。以牛拉車的西方式傳統、車輿前置的西方式車型在這幅岩畫中被結合在一起了。既然車輿前置的車輛是自西向東傳播的,那麼,也完全可以進一步推論,其它類型的車輛也可能是自西向東傳播的。此外,無論從實物上來看還是從岩畫上來看,東西方車輛的另一個差異是,西方車輪的輻條較少,一般為四根,而越往東,則車輻增多,殷周馬車的輪輻有的多達20多根。輪輻自西向東逐漸增多的趨勢,反映了車輪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從車輛式樣上來看,我們可以找到車自西向東傳播的證據,但是找不到證明車自東向西傳播的證據。
中國古代並無四輪車發現。在戰國時代的器皿刻紋中,出現了一些四輪車,如山東長島出土的殘鑒、淮陰高庄出土的銅器。不過,這種車輿為龍舟形的四輪車並非用於日常生活,而是用作禮儀活動。戰國時代的這種禮儀用四輪車,應當是從商周時代的兩輪車發展而來的。長期以來,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馬車來自西方,稱之為“西來說”;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古代馬車是獨立發明出來的,稱之為“本土說”。西來說的論據如下:
1.在兩河流域及歐洲,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已經肯定有了車,而車最初發明的時間顯然還要早。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國古車是商代晚期的,系有牲畜的車則在中國考古材料中要到公元前5世紀才出現。
2.在西方,車的演變有比較完整的發展序列,有從四輪到雙輪的發展過程;有從實心車輪到輻式車輪的發展過程;有從用牛(或驢)拉車到用馬拉車的發展過程。但在中國,馬車的出現則顯得比較突然。商代的車是有輻的雙輪馬車,顯然十分成熟。這種成熟的車應該有其較原始的形式,而這種原始的形式在中國找不到。
3.西方最早出現的是四輪車,後來有了雙輪車;車輪有實心的,也有帶輻條的;有牛拉的,也有馬拉的;眾多形式的車輪及車甚至同時並存。因為車發源於西方,其歷史比較悠久,所以車及車輪的形式都顯得豐富多樣,而傳到中國的車就顯得式樣甚少。
4.自殷墟出土馬車后,即有人根據其與兩河流域馬車在外形上的類同而提出中國馬車西來說,但一直無法確證馬車自西向東的具體傳播過程。
從20世紀70年代在前蘇聯中亞地區發現了許多有關古代馬車的材料(包括實物與岩畫),從而使人們得以確定馬車的具體傳播過程。就車實物而言,拉夏辛及辛達雪塔發現的馬車與商代馬車基本形式是一樣的,都是獨轅,雙軛,兩輪,多輻,輪轂甚長,車輿位於車軸正中,等等。特別是辛達雪塔出土的車,與商代車一樣輿門均開在後背。就岩畫而言,它所反映的特點與車實物所反映的特點是相吻合的,比如自西向東,車的式樣越來越以雙輪馬車為主;車輻的數量逐漸增多,等等。這些材料都說明了車自西向東傳播的過程。
由此還可推測,最先將西方式馬車(以四輻條為主)發展為多輻條雙輪馬車的,可能是生活在中亞草原某個地方的游牧民族,這種馬車很快被其它游牧民族所採用,並沿著歐亞草原向東傳播,最後到達中原地區。所以,中國的馬車應當是從中亞直接發展過來的,而中亞的馬車又來自歐洲及西亞。
5.中國拉車的家馬也應當是從西方傳播而來的。考古資料表明,中國新古器時代的遺址中很少有馬發現,而且基本情況不明,無法確定是野馬還是家馬。在商代早期及中期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被鑒定的十幾種動物的骨骼中沒有發現一塊馬骨”。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後期開始),才有確切的家馬骸骨發現。因此,近來有專家推測,商代的馬可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
6.“本土說”的有些論據是不能成立的。比如,有學者認為:“車的發明,應以輪轉工具發展到一定程度為其先決條件。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出現的紡輪、陶輪,特別是琢玉用的輪形工具,在技術發展史上都應被看作是車的直接或間接的前驅。”而實際輪轉工具並非一定能導致車輪的發明。
也有人都引用中國古典文獻中有關“奚仲始作車”或“黃帝造車”之類的記載,來證明車是中國本土發明的,但這都是傳說而已。
7.中國歷史文獻的一些記載也意味著中國馬車是從北向南傳播的。春秋時期,正當原先落後的吳國興起之時,逃亡到晉國的楚國大夫申公巫臣因為怨恨自己在楚國內的政敵,想利用吳國的力量為自己報仇。公元前584年,申公巫臣來到吳國,“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吳。”(《左傳?成公七年》)申公巫臣把車戰之術傳授給了吳國人,吳國更加強大,最後“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這段故事表明,長江下游地區使用車作戰,要比中原地區晚幾百年;馬車先出在北方,然後向南方傳播。
中國的馬車來自西鄰的中亞。當然,古代中國人並不是簡單地引進馬車,而是對它進行了不斷的加工改造,並且還有許多技術上的創新與發明,例如中凹形車輪製造、龍舟形車輿四輪馬車的出現、系駕法的演進等等,逐漸形成了中國自身的馬車特色與傳統。
自行車,又稱腳踏車或單車,通常是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人騎上車后,以腳踩踏板為動力,是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英文bicycle或bike的bi意指二,而cycle意指輪。在日本稱為“自耘車”;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通常稱其為“自行車”或“腳踏車”;在港澳則通常稱其為“單車”。有單人自行車,還有雙人或多人自行車。
車[交通工具]
車[交通工具]
SUV
SUV的全稱是SportUtility Vehicle,中文意思是運動型多用途汽車。現在主要是指那些設計前衛、造型新穎的四輪驅動越野車。SUV一般前懸架是轎車型的獨立懸架,既有舒適性又有越野性能,可載人又可載貨。
車[交通工具]
RV的全稱是Recreatia Vehicle,.即休閑車,是一種適用於娛樂、休閑、旅行的汽車,首先提出RV汽車概念的國家是日本。廣義上講,除了轎車和跑車外的輕型乘用車,都可歸屬於RV。
皮卡
皮卡(PICK-UP)又名轎卡。顧名思義,亦轎亦卡,是一種採用轎車車頭和駕駛室,同時帶有敞開式貨車車廂的車型。其特點是既有轎車般的舒適性,又不失動力強勁,而且比轎車的載貨和適應不良路面的能力還強。
車[交通工具]
CKD是英文Completely Knocked Down的縮寫,意思是“完全拆散”。就是進口或引進汽車時,汽車以完全拆散的狀態進入,之後再把汽車的全部零、部件組裝成整車。
車[交通工具]
SKD是英文Semi-Knocked Down的縮寫,意思是“半散裝”。指從國外進口汽車總成(如發動機、駕駛室、底盤等),然後在國內汽車廠裝配而成的汽車。
GT
遠在歐洲尚未有汽車的年代中,Grand Touring在當時是解作長途旅行時所使用的大型馬車的車廂。但是現在隨著時代不斷的演進與變遷,馬車早已經被汽車所淘汰,在20世紀60年代的汽車普遍不能勝任長途旅行的工作,機械可靠程度很低,由此出現了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大馬力跑車,被稱為GT,而Grand Touring的意思也就轉變為大馬力的汽車,人類汽車歷史上只要是能被稱為GT的車型,必不是流俗之輩,現在GT已被泛指為高性能跑車,再沒分豪華與不豪華。
車[交通工具]
概念車
車[交通工具]
車[交通工具]
概念車由英文Conception Car意譯而來。概念車不是將投產的車型,它僅僅是向人們展示設計人員新穎、獨特、超前的構思而已。概念車還處在創意、試驗階段,很可能永遠不投產。
老爺車
老爺車也叫古典車,一般指20年前或更老的汽車。老爺車是一種懷舊的產物,是人們過去曾經使用的,現在仍可以工作的汽車。一概念始於20世紀70年代,最早出現在英國的一本雜誌上。
車[交通工具]
目前人們所說的電動汽車多是指純電動汽車,即是一種採用單一蓄電池作為儲能動力源的汽車。它利用蓄電池作為儲能動力源,通過電池向電機提供電能,驅動電動機運轉,從而推動汽車前進。從外形上看,電動汽車與日常見到的汽車並沒有什麼區別,區別主要在於動力源及其驅動系統。
混合動力汽車
混合動力汽車就是在純電動汽車上加裝一套內燃機,其目的是減少汽車的污染,提高純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混合動力汽車有串聯式和並聯式兩種結構形式。
燃氣汽車
燃氣汽車主要有液化石油氣汽車(.簡稱LPG汽車或LPGV)和壓縮天然氣汽車(簡稱CNG汽車或CNGV)。顧名思義,LPG汽車是以液化石油氣為燃料,CNG汽車是以壓縮天然氣為燃料。燃氣汽車的CO排放量比汽油車減少90%以上,碳氫化合物排放減少70%以上,氮氧化合物排放減少35%以上,是目前較為實用的低排放汽車。
V6發動機
汽車發動機常用缸數有3、4、5、6、8、10、12,16缸。氣缸的排列形式主要有直列、V形、W形等。
一般認為,V形發動機是比較高級的發動機,也成為轎車級別的標誌之一。目前最常見的發動機主要是直列4缸(L4)與V型6缸(V6)發動機。一般來說,V6發動機的排量較L4的為高,V6機比L4—運行平穩、安靜。V6機則裝在中高檔轎車上。
壓縮比
壓縮比是指氣缸總容積與燃燒室容積的比值,它表示活塞從下止點移到上止點時氣缸內氣體被壓縮的程度。壓縮比是衡量汽車發動機性能指標的一個重要參數。
排量
氣缸工作容積是指活塞從上止點到下止點所掃過的氣體容積,又稱為單缸排量,它取決於缸徑和活塞行程。發動機排量是各缸工作容積的總和,一般用毫升(CC)來表示。發動機排量是最重要的結構參數之一,它比缸徑和缸數更能代表發動機的大小,發動機的許多指標都同排量密切相關。
扭矩
扭矩是使物體發生轉動的力。發動機的扭矩就是指發動機從曲軸端輸出的力矩。在功率固定的條件下它與發動機轉速成反比關係,轉速越快扭矩越小,反之越大,它反映了汽車在一定範圍內的負載能力。
A
【日】謳歌(Acura),【意】阿爾法·羅密歐(AlfaRomeo),【英】阿諾亞施(Arash),【英】阿斯頓·馬丁(AstonMartin),【德】奧迪(Audi)
B
C
【美】凱迪拉克(Cadillac),【中】長安(Chana),【美】雪佛蘭(Chevrolet),【美】克萊斯勒(Chrysler),【法】雪鐵龍(Citroen),【美】克爾維特(Corvette)
D
E
F
【意】法拉利(Ferrari),【意】菲亞特(Fiat),【美】福特(Ford),【中】福田(Foton)
G
【中】吉利(Geely),【美】(GMC),【中】長城(Greatwal)
H
I
【日】英菲尼迪(Infiniti),【日】五十鈴(Isuzu),【意】依維柯(Iveco)
J
【中】江鈴(JMC),【中】江淮(JAC),【英】捷豹(Jaguar),【美】吉普(Jeep)
K
【德】凱斯鮑爾(Kassbohrer),【韓】起亞(Kia),【加拿大】奈特(Knight),【瑞典】柯尼賽格(Konigsegg),【中】開瑞(Karry)
L
【俄】拉達(Lada),【意】蘭博基尼(Lamborghini),【意】藍旗亞(Lancia),【英】路虎(LandRover),【中】陸風(Land Wind),【日】雷克薩斯(Lexus),【中】力帆(Lifan),【美】林肯(Lincoin),【英】蓮花(Lotus),【台灣】納智捷(Luxgen)
M
【意】瑪莎拉蒂(Maserati),【德】曼(Man),【德】邁巴赫(Maybach),【日】馬自達(Mazda),【德】賓士(MecedesBenz),【德】梅爾庫斯(Melkus),【美】水星(Mercury),【英】名爵(MG),【德】迷你(Mini),【日】三菱(Mitsubishi),【日】光岡(Mitsuoka)
N
【德】尼奧普蘭(Neoplan),【日】日產(Nissan),【英】諾貝爾(Nobel)
O
【德】歐寶(Opel),【韓】歐菲萊斯(Opirus)
P
【意】帕加尼(Pagani),【法】標緻(Peugeot),【德】保時捷(Porsche),【美】龐蒂亞克(Pontiac)
Q
【中】觀致(Qoros)
R
【法】雷諾(Renault),【中】瑞麒(Riich),【英】勞斯萊斯(RollsRoyce),【中】榮威(Roewe),【韓】勞恩斯(Rohens),【美】羅森(Rossion),【英】羅孚(Rover)
S
【瑞典】薩博(Saab),【瑞典】斯堪尼亞(Scania),【西班牙】西亞特(Seat),【捷】斯柯達(Skoda),【德】精靈(Smart),【中】東南(Soueast),【韓】斯派朗(Spirra),【荷】世爵(Spyker),【韓】雙龍(Ssangyong),【日】斯巴魯(Subaru),【日】鈴木(Suzuki)
T
【印度】塔塔(Tata),【日】豐田(Toyota),【西班牙】特拉蒙塔納(Tramontana),【英】(TVR)
U
【中】飛碟(UFO)
V
【美】沃克斯豪爾(Vauxhall),【中】啟辰(Venucia),【法】文圖瑞(Venturi),【德】大眾(Volkswagen),【瑞典】沃爾沃(Volvo)
W
【德】威茲曼(Wiesmann)
X
【中】夏利(XiaLi)
Y
【中】永源(Yongyuan)
Z
【中】中華(Zhonghua),【中】眾泰(Zotye)
老年人代步車,又叫老年電動車、老人車、老年助力車,是老年人戶外出行代步的理想車輛。電動老年人代步車,性能相對穩定,車速較慢,運用電力無需加油,故又稱環保老年車。此款代步車採用蝴蝶式調速、電磁剎車,操作簡單;座椅可任意調節高度、旋轉,活動扶手,方便乘坐;車把頭可摺疊、座椅分拆摺疊,車把頭前配車籃。只是安全性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