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夫
油畫家
李鐵夫,男,1869年生於廣東鶴山。藝術大師,革命家。中國近現代油畫藝術與民主革命先驅。與當時歐美大畫家並駕齊驅,被譽為中國油畫之父、里程碑式人物。被孫中山譽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就讀阿靈頓美術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威廉·切斯畫室,紐約藝術大學等多所教育機構。同盟會紐約分會書記,紐約藝術大學副教授兼學生同盟主席,美國國際畫理學會會員,華南文聯副主席,華南文藝學院名譽教授、油畫系主任。李鐵夫及其藝術長期被遮蔽,被遺忘。
生命軌跡

藝術大師李鐵夫
1930年,61歲回到祖國。1932至1934年,蟄居香港。1946年,一度回內地,在廣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遊歷、辦展覽、搞創作。1947年,又返回香港。1950年8月,81歲高齡時,終於才被接回廣州,任華南文聯副主席,華南文藝學院名譽教授、油畫系主任。1952年6月16日,逝世於廣州,享年83歲。
傳奇人生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李鐵夫是最先到西方學習並造詣最深的“中國油畫第一人”,中國油畫之父,首屈一指的油畫藝術大師;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李鐵夫是民主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他一生醉心於藝術,又憂心於國民,並具有樸素的普世理想。李鐵夫曾經說:“我平生有兩大嗜好:一是藝術;二是革命。”他終身未娶,孑然一身,沒有資產家當,僅有書畫相伴。
李鐵夫的人生命運充滿落差與傳奇:既是藝術人生;又是革命人生;既轟轟烈烈,又鬱鬱寡歡;既顯赫於國際、與歐美大畫家並駕齊驅,又遮蔽於祖國、鮮為人知……

《音樂家》1918
他寧肯流離落魄,絕不同流合污從政;寧肯生活朝不保夕,絕不變賣自己的得意之作;他只給志行高潔的人作畫,對那些政客官員、顯貴富豪的拜求,非痛罵即拒絕,給多少錢也不畫。
李鐵夫的天資、秉性屬非常人之列,他的奇特怪異,不僅成就了他的藝術,一定程度上也使他的人生際遇充滿戲劇性與傳奇色彩。而他的特立獨行,其實無非是率真爽直,愛憎分明,氣質高標,有節操風骨與獨力人格;無非是一個真實的性情中人。李鐵夫的輝煌與辛酸,既魅力奪人又令人扼腕無語。
少年才子
李鐵夫1869年10月出生於廣東江門市鶴山縣雅瑤鎮陳山村龍門裡,世代務農,家境貧苦,只有一間十三桁瓦頂的土屋。李鐵夫幼年就表現出繪畫的藝術天分,喜歡臨摹章回小說插圖,還常常書畫摺扇送人。8歲入鄉間私塾,受到鄉里一位中過舉人,被稱為孝廉公的老學究呂輝生的啟蒙。幼小的李鐵夫在繪畫、詩文、對聯以及相學等國學方面,都顯露出天賦與才華,深得啟蒙老師的賞識與喜愛。但李鐵夫要經常幫助父母干農活,以維持生計,沒有條件專心學習。李鐵夫的叔父在加拿大開了一家洗衣店,1885年,16歲的李鐵夫為了生存,也為了藝術,隨叔父背井離鄉,到海外工作與學習。李鐵夫先到美國舊金山,後轉到英屬加拿大,工余堅持自習繪畫。
遊學列國
當時在加拿大渥太華僑居的廣東鶴山人不少,李鐵夫得到親友的資助,1887年考入英國阿靈頓美術學院。由於他對藝術特有的天賦和勤奮,第一學年便取得考試第一名,並獲一等獎學金,以後年年如此。1891年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素描、油畫。初到國外時,李鐵夫碰到的最大難題是語言不通,又缺乏繪畫基礎。星期天,同學們都去遊玩,李鐵夫卻把自己關在教室里獨自學習。他畫遍了《伏爾泰》《阿里斯托芬》《大衛》《拉奧孔》等雕像。同時,李鐵夫利用假日外出寫生。
1897至1906年的十年間,他往返遊學、工作於加拿大、英國和美國之間,並以賣畫和從事印刷設計工作謀生,因而有機會去巴黎、羅馬、佛羅倫薩等地的著名藝術博物館,接受歐洲歷代藝術熏陶,臨摹大師名作。
源流風範

《青年教師》1928
李鐵夫深受兩位大師的影響,藝術風格上自然有許多相同之處。他們都擅長於運用線條和筆觸,並十分著重人物性格內涵的刻劃,有所不同的是,李鐵夫的色彩比約翰·薩金特較為樸實含蓄,更著重於寫意傳神,用筆也較威廉·切斯更為粗獷有力。李鐵夫的油畫肖像,光暗和章法的處理雖然大體上仍保持“學院派”古典作風的嚴謹莊重,但色彩的運用已打破了單調沉悶的棕色調,而且善於根據每個對象的特性和思想情感的不同,去安排總體的色彩效果,故能變化多樣而不落俗套。李鐵夫的油畫作品用色較為含蓄,筆觸簡潔而活躍,富有節奏感和運動感。他自由灑脫的用筆與對油彩的偏愛,決定了所繪人物肖像既有視覺上的鮮活內蘊,又有紀念碑般的精神體量。他的油畫在人物肖像與深色背景之間、在筆觸與筆觸的交疊融匯之中、在對神情姿態的捕捉與對色彩光線的把握之處,給人以熱血奔騰的感受。
光耀歐美
李鐵夫進入紐約藝術大學后,油畫技術已相當成熟,在春季沙龍等大展上屢屢獲獎,1914年,獲得銅像雕塑最高獎。1915年,李鐵夫在紐約舉辦首次個人畫展,開始在國際畫壇上聲譽鵲起,備受推崇。1916年,李鐵夫被國際畫理學會吸收為會員,成為亞洲人進入這個最高藝術研究機構的第一人,同時還加入當時很有影響的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后入美國美術研究院長達10年,成為國際畫壇著名人物。
李徠鐵夫掌握了西方現實主義的精湛技藝,藝術造詣得到了當時許多名家的讚賞:孫中山在海外報紙上稱譽他“東亞畫壇第一巨擘”;黃興、程璧光和梁聯芳等聯名在報上推崇他的藝術:“在各地賽會中均名列前茅,洵足與歐美大畫家並駕齊驅,誠我國美術界之巨子”;約翰·薩金特也曾稱他的油畫“設色在美國找不到第二人”;威廉·切斯認為他是一位“擅長西方油畫的東方藝術家”。前後十多年間,李鐵夫的作品在多項大展中入選作品二十一幅,有十一幅獲獎,其中三次奪得一等獎,多次獲得二、三等獎。1935年1月,香港鐘聲慈善社為李鐵夫舉行畫展時稱:《音樂家》可以確知為獲一等獎的作品之一。
獨領風騷
李鐵夫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一位大師級人物。他當仁不讓地享有多個“第一”:第一位留學歐美學習西方藝術的學子;第一位真正掌握了西方油畫技藝的中國藝術家;第一位可與西方大師媲美的中國藝術家;國際畫理學會第一位亞洲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第一位投身民主革命的藝術家……
早在十九世紀末的1885年,李鐵夫即前往歐美攻研西方藝術。近20年後的二十世紀初,才陸續有李超士、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馮鋼佰等等一大批人出國學習西方藝術。然而,李鐵夫對中國油畫的貢獻,並不是時間次序意義上的“中國油畫第一人”可以涵蓋的。
李鐵夫長期系統地攻研了西方油畫藝術,而且他的寫實主義風格深得歐洲傳統藝術的精髓,領悟了西方油畫的精神內質,達到了高深造詣。無論是李鐵夫油畫語言的精純度、技法掌握,還是在西方所取得的藝術成就與聲望,都是中國早期乃至後來相當一段時期西方繪畫追習者們遠遠難以企及的。李鐵夫以雄厚的實力進入歐美主流藝術圈,並且與當時的歐美大畫家並駕齊驅,是中國油畫史上達到高深造詣而與西方藝術接軌的里程碑式人物,被譽為“中國油畫之父”。
隱形翹楚

《未完成的老人像》
台灣藝術評論家呂理尚,看到《李鐵夫畫集》和編者遲軻的評價后,在《被遺忘的畫家——李鐵夫》一文中慨嘆道:“著實令人驚訝於世紀初的中國洋畫界具有如此突出的繪畫奇才,他探討西方藝術所循的途徑,與稍晚的徐悲鴻、林風眠和劉海粟等截然不同。在他筆下掌握到的西畫的精神與內質,都是其他三人所沒有觸及的”。“可惜他當年吸取西方的經驗,後來一直沒有受到美術界人士的重視,也沒有在學院里成為研究的對象。”
著名作家秦牧,在譚雪生所寫的劇本《李鐵夫》序言中指出:有一個名字很值得大家銘記,這就是首先到歐美研習油畫,並且以卓越藝術造詣蜚聲海外的畫家——李鐵夫。
光芒無阻
第一:1930年,李鐵夫歸國后滿腔熱血,準備建立一所“東亞美術學院”,並且還有兩項主題性大型創作計劃。因時局動蕩,當局腐敗都未能實現,再加上他對國民政府的失望,憤而蟄居香港。——似乎李鐵夫成了社會的“邊緣人”,對主流美術難有影響。然而,香港鐘聲慈善社1935年1月18日為李鐵夫舉辦的畫展,已從香港轟動到內地,有頭有臉的,甚至港督、徐悲鴻都專程前往,徐悲鴻還稱譽他的油畫屬“國內之首”。但李鐵夫的狀況依然如故。

《畫家馮鋼百》1934
第三: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藝術家,在歷次的政權更迭中都處於美術界顯要的地位,並且與眾多政要、名人、門徒保持密切關係,其學術主張得以被推行、繁衍,名譽得以被推崇、傳播。相比之下,儘管李鐵夫的藝術始終“在場”,可李鐵夫的人“缺席”,而且是一個過氣了的革命志士,一個沒有體制地位與人脈情感的落魄畫家。況且徐悲鴻等人已既得名位,沒有人再願意陷於錯綜複雜去論高低、惹爭議。
李鐵夫雖品格高,技藝精,但天時、地利、人和均不佔,他似乎註定只適合鮮活於史冊的人物,是個終歸無法被遺忘,無法被遮蔽,永遠光耀的星座。歷史的客觀,真面目的還原,從來都需要一定時間的釐清、撥正。人生的種種錯位,種種不尋常的際遇,輝煌與寂寞,顯赫與蒼涼的落差,似乎令人唏噓嘆喟。然而,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其藝術,藝術的長存才是生命意義的真正體現。傑出本身就意味著閃耀。
·孫中山曾稱讚李鐵夫是“東方畫壇第一巨擘”;柳亞子有詩詠贊李鐵夫:“一老龍潛身是史,幾人虎變國為家”;郭沫若在回憶錄中稱李鐵夫是“一位奇人”。

胡根天 李鐵夫 馮鋼百在廣州 1930
學西畫留學最早、畫得最好的,是李鐵夫。他在中國學西洋繪畫的歷史中是成績很大的,真是要大書特書。李鐵夫的畫好到什麼程度呢,美國的薩金特都佩服他,在美國大展上得金獎的是李鐵夫。他辦展覽掙的錢,全部捐給民主革命,同盟會紐約的分支就是李鐵夫在當負責人。(楊先讓)
·李鐵夫是真正的大師,這麼個大師級的畫家,媒體卻很少報道,很少人知道李鐵夫的藝術造詣和愛國情懷,坊間的一些逸聞趣事甚至還以訛傳訛。不但要報道,而且要把李鐵夫的作品向全國展出,要讓人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師。(陳金章)
·李鐵夫的藝術成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鏗鏘屹立,他的作品和詩詞同樣充滿激情和生命力。(黃錦祥)
·李鐵夫最大的影響是把原汁原味的西方繪畫呈現給國人。大概在民國十六年,黃興為革命來往於國內外,經常把他的畫帶回來展出。那時國人對西方繪畫的概念相當模糊,人們至多只能通過劣質的印刷品或者電影來認識西方繪畫,當時李鐵夫的畫在國內引起很大轟動。(劉一行)
·2000年在日本舉行的東亞油畫大展中,日本人稱李鐵夫為“東亞油畫第一人”,並鄭重邀請廣州美院選送李鐵夫作品參展。(全森)

書法
李鐵夫同時也是很有造詣的國畫家、書法家、詩人。16歲便出國,僑居國外達半個多世紀的李鐵夫,極為可貴的是,對於祖國和祖國文化卻懷有堅貞不移的情感,並葆有廣泛而深厚的興趣與功力。
李鐵夫的中國畫多以雄鷹、猛虎以及鴻雁等為題材,通過這些形象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抱負。畫面往往寥寥數筆,稍加渲染,十分生動有力。
李鐵夫的書法似有康南海的影響併兼受傅山的熏陶,既有十足的師承傳統,又有鐵干虯枝、風骨凜凜、恣意倔強的個人風格。
李鐵夫的律詩和聯句雖然流傳下來的不多,但都言之有物,慷慨激越,充滿反封建反清的愛國激情與民主意識,以及革命情懷。
惟有同盟
“我平生有兩大嗜好,一是藝術;二是革命。”這是李鐵夫晚年常說的一句話。他認定:“美術為革命運動武器,革命為藝術推進機,二者不能須臾離。”李鐵夫是最早的興中會會員之一,辛亥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李鐵夫在1904年孫中山往返歐美進行革命活動時加入同盟會,最初任孫中山的海外秘書,為革命奔走四方。1907年與孫中山等創立興中會後,到英、美各埠組織同盟分會,致力國民革命。1908年,李鐵夫與孫中山在紐約成立了美洲第一個同盟會分會,孫中山親臨主盟,並和李鐵夫等十五位同仁志士拍照留念。李鐵夫賦詩一首:“草莽秦馳道,雲煙越故城。千年不磨滅,惟有大同盟。”此後,李鐵夫又與孫中山奔走美洲各地,陸續成立了十九個同盟會分會,並任紐約分會書記長達六年。
裸捐革命
李鐵夫還組織戲劇演出和組建電影公司,通過文藝宣傳革命,同時積極開展籌餉活動。李鐵夫還把自己的200多幅油畫以及汽車、別墅全部賣掉,捐獻於革命活動。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電邀李鐵夫這位開國元老、功臣回國任職。但李鐵夫誤以為革命已成功,樂於功成身退,並沒有應邀回國,隨即進入紐約藝術大學,繼續搞他的藝術。後來孫中山發動討袁世凱,進行二次革命,李鐵夫在國外繼續籌款,他又把自己多次獲獎的獎金和售畫所得捐獻給革命。後來黃興等前往美洲活動,孫科到美國留學,都得到他的多方面的援助與照顧。

李鐵夫(前一)與紐約華僑 1910
李鐵夫賣畫收入豐厚,本來過著富裕的生活。但由於錢財全部捐給了革命事業,已傾家蕩產。在他後來決心回國時,連路費也難以籌措,還是他曾熱戀過的一位情人資助,才得以回國。
冒死策反
1910年,清政府“海圻號”艦,在祝賀英王喬治三世加冕后,前往墨西哥、古巴等國慰問華僑,途經美國紐約。李鐵夫與同盟會員趙公璧、鄧家彥冒死登艦,慷慨陳辭,曉以大義,希望海圻艦官兵加入同盟會,策動率艦大臣程璧光帶領艦隊官兵回國後起義,棄暗投明,參加革命。程璧光果然於武昌起義時倒戈,率領所轄艦隊炮轟漢口。這對瓦解清軍鬥志,壯大革命聲威,導致各省起義,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辛亥革命后,程璧光任海軍司令,與李鐵夫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成為革命史上的一段傳奇故事。可見李鐵夫並非一位文弱的藝術家,而是一位鐵骨錚錚,充滿民主理想與膽識的革命者。
旗幟設計
“青天白日旗”是19世紀末辛亥革命制定的第一面旗幟,以藍色為青天,中置一射出12道光芒的白日圖案。1895年興中會發動廣州起義,第一次使用此旗。後來,同盟會的多次起義均用此旗為義幟。1910年底,孫中山向美國政府借款計劃失敗,寄望於在三藩市設立中華籌餉局籌餉,並打算把起義成功后將要正式使用的“國旗”印在籌餉的金幣券上,但過去起義的旗幟圖樣,因輾轉傳制很不統一,若要付印,需加以標準美化。這時,孫中山自然想到了李鐵夫。經李鐵夫修改設計的起義旗幟圖案,印在了金幣券上,後來這面旗幟還飄揚在美洲華僑慶祝辛亥革命成功的會場上。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明令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
因情改名
李鐵夫原名李玉田,改名“鐵夫”,與他的情感傷心史有關,也許還是導致李鐵夫終身不娶的緣故。一生沒有家室,沒有財產,沒有官祿,只有一麻袋畫。
李鐵夫是反清革命者,自然也是反康梁保皇派者。1907年,李鐵夫在紐約曾與一位華僑少女秋萍熱戀。她父親是頑固的保皇派人,堅決反對女兒與革命黨人結合,背著李鐵夫強迫女兒嫁到西部加州。李鐵夫為此大病了一場;李鐵夫作為黃種人藝術技藝超群,還獲得了副教授的職位。嫉妒他的人設下圈套,讓一個白人姑娘主動和他談戀愛,當李鐵夫深深愛上她時,卻遭到無情的拋棄。李鐵夫受到打擊,一度精神失常,穿奇裝異服奔跑於大街。直至接到孫中山的一項重要任務,李鐵夫才又振作起來,並為消沉而愧疚,作了一首詩:“故國方遭劫,男兒志未舒。羞為愛情誤,當作鐵丈夫。”下面簽了“鐵夫”二字,從此便以“李鐵夫”為名。
憤而隱遁

李鐵夫靜物作品
一次,國民黨中央行政院長孫科與眾多高官拜見並宴請李鐵夫。宴會上,李鐵夫叫孫科“科仔”;叫李濟森“我的學生”;稱張群“肥佬”。並且不分場合地大罵政腐官貪……李鐵夫回國看到內戰不止,外侮日深,官員們只顧搜刮民脂,同胞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心中非常悲憤,感到無比失望。他沒想到原來與孫中山一起締造的民國,會變成這個樣子,發出“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的感嘆。
孫科安排他到南京任職,他不幹。還教訓了孫科一番,勸他不要為背叛他父親主張的人粉飾太平。蔣介石曾頒發給他一枚國民黨元老勳章,但他扔掉了。其他人嚇得趕緊去撿,他卻說:“我不要!”……失望、痛心、憤慨的李鐵夫以詩感懷:“風雲慘淡思悠悠,愁緒撩人不自由。七尺浮萍如落絮,十年浪跡等閑鷗。山河櫪落興亡感,天地昏沉殺伐秋。舉目已無乾淨土,披衿慷慨弄吳鉤。”(《民國卅二年元旦》)1934年,李鐵夫憤而蟄居香港,甘於清貧,去過他那“不肯低頭拾卿相,又能落筆生雲煙”的自由藝術家生活。
鐵性傲骨
1935年1月18日,趙公壁、梁聯芳等友人在香港鐘聲慈善社為李鐵夫舉辦了畫展。這次展覽給他樹立了很大的聲譽,港督不僅前來參觀,還到他住處拜訪;消息傳到內地,徐悲鴻也來拜訪,並感到驚嘆,說他的畫“只能在西方看到,國內是沒有的”,並邀請他訪游桂林。而李鐵夫也直言不諱指出徐悲鴻油畫的不足。徐悲鴻走時留下一千塊港幣,讓一個朋友轉交給李鐵夫,囑咐說別告訴是他送的,為國家惜才人人有責。

《鬥牛士》1919
李鐵夫性格耿直孤高,他珍惜自己的藝術價值,絕不因貧困而降低身分。他當時作畫的酬金是很高的,但如果對方不是志行高潔的人,他乾脆拒絕,給多少錢也不畫。有人以重酬請他為蔣介石、汪精衛等人畫像,也遭他拒絕。此外,還有些附庸風雅的官員、寓公,也想和他拉拉關係,但李鐵夫往往當面對這些人大罵貪官污吏,痛斥官場黑暗,結果也自然就把這些可以替他捧捧場的有錢有勢人物嚇跑了。顯貴人物請他畫像,雖再三懇求,他卻“拂袖去不與言”,這種事不止一次。
李鐵夫穿一件舊西裝,皺巴巴的襯衣,歪斜的領帶,夏天穿一件褐黃色紡綢小褂;脖子上插一把大芭蕉扇,耳朵上常夾著半截煙,臉上總笑眯眯的。每天堅持背起畫具到外面寫生,常年樂此不疲。家裡沒有炊具,早上出來喝茶,午、晚餐就在普通小飯店或者大排檔吃一盤牛肉飯之類果腹。李鐵夫不食嗟來之食,對於一些關心照顧,他認為是施捨而不願接受。孫科曾派人送來一筆巨款,他卻要退回去。馮鋼百暗自代他收下,慢慢地供他使用。
心繫家國

李鐵夫與《人間畫會》成員
1943年初,李鐵夫在台山寄住友人黎騷家,期間畫了一批水彩寫生。隨之赴肇慶、廣西梧州、桂林等地,后又轉道四川。李鐵夫沿途每次會見當官的,必告誡要抗日救國。李鐵夫還請李濟深設法讓他到解放區考察共產黨的政績,看看共產黨那些首領們是否都像孫中山那樣是人民的公僕。在解放戰爭期間,李鐵夫鼓勵他的侄子回家鄉參加游擊隊;聽說長春撤守,便焦急得吃不下飯,拒絕參加當天為他畫展召開的記者招待會……
1946年初春,李鐵夫回故鄉鶴山縣陳山村探望。這是他離家50多年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回故鄉。受到了鄉親們的熱烈歡迎,特地為他舞火龍慶賀,因為他少年時也是舞龍隊的一員,他還要求吃家鄉特有的芋頭燒牛肉。李鐵夫的老屋已頹舊得只剩10餘平方米的宅基地,他寄住在陳山小學,將其百多幅作品在學校展覽數天。他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帶領鄉親們研究興建新校舍。他還為村前的蟹眼泉口拈一副對聯:“蟹眼湧泉秋更冷,龍珠賽月夜爭光”。此聯句現刻於石壁,成為當地一景。
老驥伏櫪

李鐵夫被接回廣州 1950
1947年,李鐵夫又回到香港,仍居於九龍的紅磡貧民區。以賣水墨畫、書法艱難地維持生計,更加潦倒。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時,他曾參加香港各界人士舉辦的慶祝會,和年輕的文藝界朋友們一起扭秧歌、跳舞。並被香港藝術團體“人間畫會”推選為第一屆代表大會代表,可惜因年老及交通不便,未能與會。
1950年8月,華南文聯終於把81歲高齡的李鐵夫從香港接回廣州。他欣然就任華南文聯副主席和華南文藝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的前身)名譽教授、油畫系主任。暮年的李鐵夫終於得償夙願,朝夕與青年師生融洽相處,傳授油畫技藝,為嶺南培養了美術108家。他度過了兩年舒心、幸福的生活,於1952年6月16日逝世於廣州,安葬於銀河公墓。生前,李鐵夫把全部作品與物品捐獻於廣州美術學院。李鐵夫逝世后近三十年的1979年,他的第一本畫集終於出版,宋慶齡為《李鐵夫畫集》題寫了書名。
·1932年,60多歲的李鐵夫回到香港。他孑然一身,在土瓜灣租了一間木屋居住,每月租金6元。家裡不設爐灶,每天冷水洗浴,餓了就上茶樓飯店,幾乎天天到九龍城的統一茶樓就餐,最喜歡吃京醬面和魚肉煮蘿蔔,說天下美味莫過於此。
·李鐵夫在香港的晚年生活並不好,別人求上門來買他的畫可是他不賣。但是他對狗肉有特別的喜好,很多人便用狗肉來換取他那難以求得的水墨畫和書法作品。

李鐵夫塑像
·李鐵夫有許多怪癖。他白天走路,總是慢慢地,像一個沉思的哲學家在散步,而晚上走路,即矯健如飛。他有他的道理:白天人太多,走快了,不是碰人,就是被人碰。
·李鐵夫生活簡單,只有那兩套衣服,可是繪畫的用具卻非常精美。他似乎對繪畫入了迷,把結婚的事都忘掉了,但他又不是獨身主義者。他說:“作畫的時間都嫌不夠,結婚,有了家庭太麻煩了!除非家庭制度起了大革命,大家同住在一起,各人有各人的工作,不受拘束,不受負擔所累,那麼,我可以結婚!”
·李鐵夫回國后也畫了不少人物肖像,有的是在畫家余本的畫室中所作。由於貧困潦倒,畫布、顏料由朋友供給。馮鋼百赴美留學時在紐約曾受李鐵夫幫助、指導,早結友誼。李鐵夫晚年的創作能力並沒有衰退,即使買不起油畫顏料、沒有畫室而較少畫油畫,但仍畫了大量水彩畫、水墨畫和寫了不少書法,他還常常即興作詩聯書贈友人。
·1950年8月底,華南文聯到香港接李鐵夫回廣州。他踏上港澳輪向廣州進發,渡船的機器聲吵得他睡不著,他十分生氣地說:“現在是1950年了,我們現在還要坐這種古老渡船。軍閥、官僚,真該死,硬把中國的進步,阻遲了幾十年。”
·1946年,李鐵夫在廣州舉辦畫展,在展廳外寫了一條橫幅“同胞們,快來看啊,錯過了就再也看不到這麼好的油畫了”。
·李鐵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怪人”:其一、拒絕給名流政客畫像,寧願挨餓;其二、終身未婚;第三、每天堅持背起畫囊到外面寫生作畫,常年樂此不疲。
·1945年—1949年,美術界許多著名人士雲集香港,李鐵夫不但和馮鋼百、余本、趙少昂、張光宇等老一輩畫家密切交往,而且跟青年畫家黃新波、廖冰兄、溫少曼、陸無涯等組織的進步美術團體“人間畫會”經常聯繫。1949年10月26日,李鐵夫帶領青年畫家在灣仔六國飯店頂樓升起了香港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李鐵夫美術館

鐵夫畫閣
李鐵夫銅像
在李鐵夫誕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際,李鐵夫半身銅像在“李鐵夫美術館”落成。銅像中的李鐵夫身穿西服,面容清瘦,鐵骨錚錚。以粗獷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代藝術大師和民主革命先驅者的的風貌。銅像作者為雕塑家潘鶴。
鐵夫畫閣
1983年,廣東鶴山在李鐵夫出生地雅瑤鎮陳山村龍門裡修建了“鐵夫畫閣”。陳列、展覽有關李鐵夫的文字、印刷品與照片資料,以及由廣州美術學院畫家們臨摹的李鐵夫代表作,另有80多幅知名人士贈送的書畫作品。畫閣立有李鐵夫目光如炬的半身銅像。閣名由畫家關山月題寫。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
主要作品
《音樂家》(1918)
《鬥牛士》(1919)
《未完成的老人像》
《黑髮女郎》(1924)
《老教師》
《老醫生》
《大學生》
《人體》
《金髮姑娘》
《藍眼青年》
《外國女友》

《萬壑松風圖》1931
《秀髮女郎》(1924)
《灰髯的教授》(1927)
《青年教師》(1928)
《畫家馮鋼百》(1934)
《瓜蔬與壇盤》(1938)
《劉郭太夫人肖像》(1939)
《馬丁將軍》(1939)
《少女像》
《魚與茄》(1941)
《盤中魚》(1941)
《劉素薇肖像》(1942)
《劉思同肖像》(1943)
《客家婦女》
《九龍郊景》(1932)
《遙望瀑布》(1930年代)
《靜湖》
《水邊林木》(1949)
《革命烈士蔡廷銳就義》(1947)
《萬壑松風圖》(國畫1931)
《飛雁圖》(國畫)
《海燕雙飛圖》(國畫·與高謫生合作)
《瓶菊》(水彩畫)
《四川峨嵋》(水彩畫1947)
展覽獎項
《李鐵夫畫展》(美國紐約多次)
《李鐵夫畫展》(香港鐘聲慈善社)

《靜湖》
《李鐵夫畫展》(南京)
《李鐵夫畫展》(上海)
《李鐵夫畫展》(廣州1946)
《李鐵夫畫展》(廣東鶴山縣雅瑤鎮)
《李鐵夫畫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多次)
《李鐵夫畫展》(廣東畫院)
《李鐵夫畫展》(香港藝術中心 多次)
《李鐵夫畫展》(廣東鶴山博物館)
《春季沙龍美展》等國際大展(美國 21餘次)
《東亞油畫大展》(日本)
《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精品展》(中國美術館 2013)
《春季沙龍美展》等國際大展 11次獲獎:3次一等獎;8次二、三等獎
館藏捐獻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百件作品與物品捐獻於廣州美術學院
作品出版
《李鐵夫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李鐵夫》(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
《李鐵夫詩聯書法選集》(廣州美術學院 鶴山市1989)
《鐵夫誕辰140周年紀念冊》(中國文藝出版社2009)
學術活動
李鐵夫藝術成就學術研討會(香港藝術中心)
紀念李鐵夫誕辰120周年一系列活動(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鶴山市1989)
紀念李鐵夫誕辰140周年的系列活動(廣東鶴山市2009)
作品拍賣
2012年10月,李鐵夫的油畫《遙望瀑布》(1930年代)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以782萬元人民幣拍出。
2017年11月25日,李鐵夫的油畫《劉思健肖像》(1943)在廣州華藝國際的秋季拍賣會以1081萬人民幣拍出。
文物保護
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鑒定標準》,李鐵夫的精品或各時期代表作被限制出境。
律詩選輯
《感懷》
驚聞離笛滿船聲,盪槳同仁斗酒傾。
斷頭險阻都如夢,此日應為隔世情。
《感懷》(二首)
其一
風雲慘淡思悠悠,愁緒撩人不自由。
七尺浮萍如落絮,十年浪跡等閑鷗。
山河歷落興亡感,天地昏沉殺伐秋。
舉目已無乾淨土,披襟慷慨弄吳鉤。
其二
漓園歡宴臘燈紅,預祝仇讎崩潰終。
莫道庸愚無敵愾,裹屍馬革實英雄。
《》
水分涇渭污難合,器異熏蕕味豈投。
寧甘隱伏羈良馬,任占巢居讓拙鳩。
《》
帷幄當年苦運籌,勞勞壓線幾時休?
可憐締業成春夢,差幸知機退急流。
《》

《瓶菊》
可憐締業隨春夢,差幸知機退急流!
《》
草莽秦馳道,雲煙越故城。
千年不磨滅,惟有大同盟。
《》
故國方遭劫,男兒志未舒。
羞為愛情誤,當作鐵丈夫。
聯語選輯
·丈夫樂成仁;弔民除國寇。
·家貧清史在;身老白雲深。
·不肯低頭拾卿相;又能落筆生雲煙。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不肯低頭執卿相;又能落筆生雲煙。
·自知性僻難諧俗;且喜身閑不屬人。
·蝸角蠻爭徒自擾;佛口蛇心不知羞。
·未能虎嘯驅胡虜;難忍狼貪噬漢人。
·帷中已斷匈奴臂;軍前可飲月氏頭。
·蟹眼湧泉秋更冷;龍珠賽月夜增光。
·寧甘隱伏羈良馬;任占巢居讓拙鳩。
·俊傑知時寧就暗;良禽擇木豈遷幽。
·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