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風閣記
松風閣記
《松風閣記》是明代劉基寫的一篇散文。本文由上下兩篇組成,內容的重點各自不同。第一篇以議論為主,先從風和松談起,接著談到松聲的特點,再歸結到金雞峰上三棵松,用四種比喻形象地表現了不同的風吹松的聲音。第二篇是第一篇的補充,著重描寫作者耳聞目睹的風吹松的情況,並繼續用五種比喻形象地表現了風吹松的聲音,筆墨簡煉,形象真切。
一
雨、風、露、雷,皆出乎天(1)。雨、露有形,物待以滋(2)。雷無形而有聲,惟風亦然。
風不能自為聲,附於物而有聲,非若雷之怒號(3),訇磕於虛無之中也(4)。惟其附於物而為聲,故其聲一隨於物:大小清濁,可喜可愕(5),悉隨其物之形而生焉(6)。土石屓贔(7),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8),其聲雄以厲(9);水盪而柔(10),其聲洶以豗(11)。皆不得其中和(12),使人駭膽而驚心(13)。故獨於草木為宜。
而草木之中,葉之大者,其聲窒(14);葉之槁者(15),其聲悲;葉之弱者,其聲懦而不揚(16)。是故宜於風者莫如松(17)。
蓋松之為物(18),干挺而枝樛(19),葉細而條長,離奇而巃嵸(20),瀟灑而扶疏(21),鬖髿而玲瓏(22)。故風之過之(23),不雍不激(24),疏通暢達,有自然之音;故聽之可以解煩黷(25),滌昏穢(26),曠神怡情(27),恬淡寂寥(28),逍遙太空(29),與造化游(30)。宜乎適意山林之士樂之而不能違也(31)。
金雞之峰(32),有三松焉,不知其幾百年矣。微風拂之(33),聲如暗泉颯颯走石潄(34);稍大,則如奏雅樂(35);其大風至,則如揚波濤(36),又如振鼓(37),隱隱有節奏(38)。
方舟上人為閣其下(39),而名之曰松風之閣。予嘗過而止之(40),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41)。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42),夏不苦暑(43),冬不酷寒(44),觀於松可以適吾目(45),聽於松可以適吾耳,堰蹇而優遊(46),逍遙而相羊(47),無外物以汩其心(48),可以喜樂,可以永日(49),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50),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51)?
予,四方之寓人也(52),行止無所定(53),而於是閣不能忘情,故將與上人別而書此以為之記(55)。時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56)。
二
松風閣在金雞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57),皆值雨,但聞波濤聲徹晝夜(58),未盡閱其妙也。至是(59),往來止閣上凡十餘日(60),因得備悉其變態(61)。蓋閣后之峰,獨高於群峰,而松又在峰頂。仰視,如幢葆臨頭上(62)。
當日正中時,有風拂其枝,如龍鳳翔舞,離褷蜿蜒(63),轇轕徘徊(64);影落檐瓦間,金碧相組綉(65)。觀之者,目為之明。有聲,如吹塤箎(66),如過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鐵馬馳驟(67),劍槊相磨戛(68);忽又作草蟲嗚切切(69),乍大乍小(70),若遠若近,莫可名狀(71)。聽之者,耳為之聰(71)。
予以問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凈六塵為明心之本(73)。凡耳目之入,皆虛妄耳。”予曰:“然則上人以是而名其閣(74),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閣上又三日,乃歸。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記。
(1)乎:於。
(2)滋:生長,繁殖。
(3)非若:不像是。怒號——發出巨大的聲響。
(4)訇磕(hōng kē):大聲。
虛無——指天空。
(5)愕(è):驚訝。
(6)悉:全都。
(7)屓贔(xì bì):觿龜(觿,讀音xī)的別名。觿龜是一種爬行動物,背面褐色,腹面淡黃色。碑下的石座一般都雕成屓贔的形狀,取它力大能負重的意思。這裡就是指強健有力。
(8)谷:兩山之間叫谷。
(9)雄:雄壯有力。
以:連詞,意義和“而”相同。
厲——猛烈。
(10)盪:搖動。
(11)洶:水中波浪翻滾的聲音。
豗(huī):轟響。
(12)中和:不剛不柔,平和。
(13)駭:驚懼。
(14)室(zhī):阻塞。
(15)槁(gǎo):枯。
(16)懦:軟弱。揚:高昂。
(17)莫若:不如。
(18)蓋:連詞,表示原因。
(19)挺:筆直。
樛(jiǖ):彎曲向下。
(20)離奇:樹根盤曲的樣子。
巃嵸(lóng sǒng):高聳。
(21)瀟灑:飄逸,自然。
扶疏:枝葉繁茂的樣子。
(22)鬖髿(sān suō):蓬鬆的樣子。
玲攏:靈巧的樣子。
(23)這句說:所以,當風吹過松樹的時候。
(24)雍(yōng):堵塞。
激:衝擊。
(25)黷(dú):憂。
(26)滌:洗。
昏穢(huì):黑暗的和骯髒的東西。
(27)曠神:使心境闊大。怡情——使心情愉快。
(28)恬(tián)淡:清靜。
寂寥:寂靜。
(29)太空:天空。
(30)造化:舊時指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界。
(31)宜乎:怪不得。
違:離開。
(32)金雞峰:在會稽山(會,讀音guì)上。會稽山在浙江省紹興縣附近。
(33)拂:輕輕吹過。
(34)暗泉:暗伏而不露出地面的泉水。
颯(sà)颯:這裡是形容水聲。
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
(35)雅樂:正樂。古時把那種正規的、標準的音樂叫作雅樂。
(36)揚:向上吹起。
(37)振:擊。
(38)隱隱:隱約,聽起來不很清楚。
(39)上人:對僧人的一種稱呼。
為:這裡是建造的意思。
閣:一種建築物,多建築在高處,周圍開窗,可以跳遠。
(40)嘗——曾經。止——停留,居住。
(41)洋洋——快意的樣子。
(42)去——距離。
(43)這句說:在夏天,不因暑熱而感到難受。
(44)這句說:在冬天,不因寒冷而感到痛苦。
(45)適:感到舒服。
(46)偃蹇(jiǎn):高聳引申為傲慢。
優遊:閑暇自得的樣子。
(47)逍遙: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相羊:徘徊。
(48)汩(gǔ):亂。
(49)永日:度過漫長的一天。
(50)濯(zhuó):洗。
穎水:河名。源出河南省登封縣西的穎谷,東南流至安徽省境內,入淮河。相傳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隱居在穎水附近。堯又想任命他作九州長,他仍不肯接受,並且認為堯的這種話弄髒了他的耳朵,就跑到穎水邊上去洗耳朵。
高:品行高尚。
清:品行純潔。
(52)四方之寓人:在四方作客的人,到處為家的人。
(53)行止:行蹤。
(54)是:這個。
忘情:無動於衷。
(55)書:寫。
(57)這句說:停留了兩天。
(58)徹晝夜:整天整夜。
(59)至是:到了這一次。
(60)止:停留,居住。
凡:總共。
(61)備悉:全知。
變態:變化的狀態。
(62)幢(chuáng):旗幟。
葆:傘。
(63)離褷(shī):形容松枝像羽毛初生的樣子。
蜿蜒:彎彎曲曲,像蛇爬行的樣子。
(64)轇轕(jiāo gé):縱橫交錯的樣子。
徘徊:來回擺動的樣子。
(65)組綉:編織成彩色的花紋。
(66)塤(xūn):古代的一種樂器,用陶土燒制而成。
箎(chī):古代的一種樂器,用竹管製成。
(67)鐵馬:鐵騎,指騎兵。
馳驟:馳騁,奔騰。
(68)槊(shuò):長矛,古代的一種兵器。
磨戛(jiá):撞擊。
(69)草蟲:即草螽(zhōng)。一種昆蟲,善跳躍,雄蟲前翅有發聲器,顫動翅膀就能發聲。
切切:形容又細又急的聲音。
(70)乍(zhà):忽。
(71)莫可名狀:說不清它的狀況。
(72)聰:聽覺靈敏。
(73)六塵:佛經上把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塵是臟污的意思。佛經上認為,六塵能染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74)以是:用這,因此。
(一)
雨、風、露、雷,都來自天空。雨、露有形體,萬物等待它們來滋潤;雷沒有形體卻有聲音,風也是這樣的。
風不能自己發出聲音,藉著東西而發出聲音。不像雷的震怒號叫,在虛空里就發出了大聲。就因為風附藉著物體而發聲,所以它的聲音完全隨著物體而改變;響亮、微弱、清晰、溷濁、輕快、恐怖等變化,就都隨著物體的形狀而產生了。土石贔屭太堅實,風雖吹過它們上面也不能發出聲音,山谷空闊廣大,那聲音就雄壯凄厲。水流湯漾溫和,那聲音就喧嚷吵雜。都不能算中正和平的聲音,讓人覺得膽戰心驚。所以只有附藉著草木發聲才合適。
因為松這種植物,本干挺拔枝柯糾繞,葉子纖細而修長,奇特而高聳,舒展而茂盛,交錯而精巧,所以風吹過它的時候,不滯塞不激蕩,流順通暢,具有自然的和諧,故以聽了可以消除煩惱憂慮,洗凈昏沉污濁,使人精神曠達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寧靜安閑,自由自在在天地間生活,跟大自然相往來。難怪愛好山林的高士,喜歡松而不能離棄它了。
金雞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幾百年了,微風輕吹,聲音如幽靜的泉水淙淙地流過石灘,風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樂。那大風來的時候,就像翻揚的波濤,又像擊鼓一樣,低沉而有節奏。
方舟上人在金雞峰下建造了一座樓閣,取名為松風閣,我曾到訪而住在那兒,舒暢得意得想要長住下來而忘了回去。因為此閣雖在山林之中,可是離人境不遠。夏天不太炎熱,冬天不太寒冷,觀賞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聽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從容地遊覽。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沒有外來的事物擾亂心境。使人歡喜快樂,使人願意終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像許由那樣到潁水邊洗耳才算高潔,像伯夷、叔齊那樣爬上首陽山不食周粟才清廉呢?
我是四處寄居的人,腳步從不安定於一處,可是對這座樓閣,卻不能忘懷,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別時,愾了這些作為松風閣記。時間是元順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二)
松風閣在金雞峰的下面,活水源的上面。我在今年春天才來到這裡,留宿了兩夜,都遇到下雨,只聽到波濤般的聲音響徹白天黑夜,沒有能完全觀看到它的奇妙之處。到這時候,來來往往住在松風閣上共十多天了,因而能夠完全知道松風閣景色變化的不同情狀。
松風閣後面的山峰,在眾多的山峰中特別高,而松樹又生長在山峰的頂上,抬頭向上看,就像飾有鳥羽的旗幟和車蓋籠罩在頭頂上。
使觀看到這種景色的人,眼睛都因此明亮。
有聲音,像吹樂器一樣,像陣雨迅急經過,又像水流衝激著山崖石壁,有時像披著鐵甲的戰馬在賓士,劍和長矛在互相撞擊;忽然又發出草蟲鳴叫的“切切”聲,忽大忽小,像在遠處,又像在近處,無法用語言形容那種情狀。使聽到這種松聲的人,耳朵都因此靈敏。
我將自己的這種感覺去詢問上人,上人回答說:“不知道啊。我們佛門把使六境清潔純凈作為使心思清明純正的根本。
凡是耳朵聽到、眼睛看到的,都是些荒誕無稽的東西罷了。”我說:“既然這樣,那麼上人用“松風”給這個樓閣取名,是為什麼呢?”上人笑著說:“偶然這樣罷了。”
我在松風閣又留宿了三天才回來。元惠宗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寫此記。
《松風閣記》的下篇是其中的精彩部分,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簡要交代松風閣的地理位置及兩次遊覽的情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具體描寫松姿松聲的種種變化。先寫松姿。
作者用一句話交代松樹所在的位置及仰視所見到的松樹形狀,點出觀賞地點和角度。
接著有點出觀賞的具體時間(正午)和天氣情況(風和日麗),並用兩個形象的比喻“如龍鳳翔舞”、如“金碧相組綉”分別描繪出松枝在風中舞動的柔美姿態及樹影和檐瓦相映的美麗色彩,展現出一幅優美的圖畫。然後寫松聲。
作者連用“如吹塤篪”、“如過雨”、“如水激崖石”、“如鐵馬馳驟”等六個比喻,描繪變幻莫測的松聲,從音質、節奏、力度和變化等方面把松聲刻畫得淋漓盡致。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寫松風閣得名的緣由並交代寫作該文的具體時間。
松風閣得名的緣由,在作者的行文中早已暗示給了讀者,但在文章的結末,作者故意不作正面交代,而是以自己的觀賞感覺請教上人,先讓上人說出“耳目之入,皆虛妄耳”的佛家語,再迫使他承認“以是而名其閣”,使文章曲折有致,耐人尋味。
下篇中作者刻意摹寫的是松而不是閣,文章處處寫松,處處寫風,寫松姿松風的快人耳目,其用意是指閣是觀松的最佳位置,只有在此觀松,才能產生文中所寫的那種美感。
全文生動地描繪了松在風中的姿態和音響之美,表現了作者追求心地純凈、不求奢華享受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