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樓
范成大詩作
《翠樓》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國途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前兩句泛敘相州百姓迎接“漢官”的場面,后兩句專敘“白頭翁媼”拜見使者的情景。這首詩採用了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抒發了作者心中的亡國之痛,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感情。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是通過描寫迎接漢官的場景,表現了金國統治下宋室遺民濃烈的故國之思。
這首詩的主旨與《州橋》相彷彿,集中表現金國統治下宋室遺民濃烈的故國之思。范成大觸景生情,抒寫亡國之痛,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感情。
前兩句“連衽成帷迓漢官,翠樓沽酒滿城歡”,是廣泛地敘寫相州百姓自發地在翠樓附近成群結隊歡迎“漢官”的感人場面。人們爭相迎接故國使臣,衣衫相連宛若一道帷幕。他們把南宋使臣當做故國的象徵,滿城爭看跪拜,沽酒歡慶。滿城上下但見群情歡騰。然而,從一片歡騰的氣氛中,又讓人感受到了相州漢族百姓心中的那一份哀怨悲痛之情。
后兩句“白頭翁媼相扶拜,垂老從今幾度看”,則是專門地敘寫“白頭翁媼”拜見使者的情景。這些滿頭白髮的老人,都已經年近古稀,今生今世沒有幾次機會再能看到宋朝派來的使臣了。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使臣是代表皇帝的,看到大宋王朝的使臣就如同看到了大宋王朝的皇帝,就如同回到了故國的懷抱一樣。正因為如此,這些老人才不顧年邁體衰,互相攙扶著,紛紛向翠樓湧來,參加盛大的歡迎儀式,表達不忘宋朝的一片忠心。
詩人用盛大的歡迎場面、“相扶拜”的生動細節和“垂老從今幾度看”的沉痛語言,把淪陷區漢族人民在金國統治者監視下未必敢公開表露的懷戀故國之情和盤托出,同時也含蓄地流露出對南宋當局不圖北伐奉行妥協投降政策的不滿。
貴州大學教授房開江《宋詩》:范成大便金途中寫下了七十二首絕句,真實地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與所感,比較集中地抒發了他的愛國之情,《翠樓》、《清遠店》、《州橋》這三首詩是詩人從淪陷區人民的角度著筆,寫他們倍受凌辱、蹂躪的遭遇,寫他們盼望收復中原的心情,從這些描寫中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被派出使金國,他自渡淮至燕山,行經北宋故土,賦七絕七十二首和一卷日記《攬轡錄》,以記沿途聞見,這首詩是其中第三十首。該詩為作者使金途中經過相州時所作。范成大在《攬轡錄》中記有過相州時的情景:“遺黎往往垂涕嗟嘖,指使人曰:‘此中華佛國人!‘”比范成大出使早一年的樓鑰在《北行日錄》里記入汴梁時的情景:“都人列觀,……戴白之老多嘆息掩泣,或指副使曰:‘此宣官員也。’”范成大的《翠樓》詩,即根據這種真情實景而進行藝術創造。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作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中興四大詩人之一。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為泛使出使金國,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並爭求改定受書之儀,不辱使命而還。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調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參知政事,此後相繼知明州、建康府,頗著政績。晚年退居石湖,並加資政殿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