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鎮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金口鎮位於黃海之濱,丁字灣畔,有15公裏海岸線,全鎮共有102個行政村,常住人口71979人(2017年),轄區面積194.05平方公里,為即墨區轄最大之鄉鎮。自古以來,金口就是一個有名的商埠。金口鎮屬於低山丘地區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2攝氏度左右。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街道)名單。

地理環境


位置境遇

金口鎮位於黃海之濱,丁字灣畔,總面積192.28平方公里,轄102個行政村,8.1萬人,總耕地面積46000畝,有沿海灘塗36000畝,山巒面積8280畝。金口鎮東部為大片灘塗,村落主要分佈在鎮南、西、北三個方向,鎮政府駐地南阡位於鎮中心。
金口鎮位於即墨、萊陽海陽三區市交界處,境內青威高速公路、萊青環海公路、王劉公路縱橫貫通,南距青島國際機場40公里,青島港80公里,區位優越,交通方便。鎮內有1100千瓦的變電站工業專供線路,電力充足,供水,通訊設施齊全。

經濟


金口鎮產業特色明顯,工業、農業、商貿、旅遊各業協調發展。以汽車配件、針織服裝、發製品、包裝製品、農產品、水產品為主導產品,培植了雄厚的工業基礎;山丘林果、水利、畜牧養殖、等生態農業綜合開發,以金口古港、古街、大文口文化遺址、李氏莊園、山海資源為依託的旅遊產業開發已據規模。
工業基礎雄厚。現有工業企業26處,其中2處合資企業,3處外資企業,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1億元,上繳利稅1996萬元,出口創匯1565萬元,集工業、農業、水產品、果品於一體,形成了服裝加工、食品加工、海產品冷藏加工、機械製造等多個門類,產品銷往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先後被省、市政府授予“出口供貨值先進鄉鎮”和“工業骨幹鄉鎮”。
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林果生產,先後建成大棗種植區、優質雜果種植區和苗木花卉種植區等三個大規模種植區,全鎮林果面積達到3200畝;畜牧生產,養殖資源豐富,發展潛力極大,建成畜牧小區110個,肉雞存欄達到36萬隻,生豬8000頭,奶牛680頭;
水產養殖,擁有海水養殖面積2.5萬餘畝,總產量達640噸,產值674萬元,主要以對蝦、縊蟶混養為主;蔬菜生產,全鎮水澆地達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7600畝,總產量達2萬餘噸,品質優良,口感極好,深愛周邊縣市居民的歡迎。
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載體健全。鎮內有5處農貿市場和2處專業批發市場。其中,水產品批發市場佔地60畝,日交易額120萬元;蔬菜批發市場佔地45畝,日上市蔬菜幾十種,遠銷青島、煙台、威海等大中城市。
鄉鎮發展
主要指標:
2012年,金口中心社區轄36個行政村,總人口31788人,其中男16680人、女15108人。總面積82.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91公頃。中心社區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2570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2769萬元、80603萬元和2233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6%和15%。財政收入4239萬元,財政支出5692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13410元,比上年增加1650元。
農業方面:
2012年中心社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44844萬元,其中農業10779萬元、林業143萬元、牧業10405萬元、漁業23517萬元。糧食總產25557噸,增長12.9%;花生總產2529噸;蔬菜、瓜類總產8552噸;水果總產338噸;茶葉總產6000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欄261頭,豬年末存欄1.8萬頭、年內出欄42700頭,羊年末存欄850隻,家禽年末存欄24萬隻、年內出欄76萬隻,華外金口綜合生態園立足打造國內知名香豬基地,已引進藏香豬、五指山香豬等各類珍稀香豬品種,培育出金口香豬,同時引進了嶗山奶山羊等珍稀品種。純種五龍鵝種群規模達到4000至5000隻,是全國唯一的五龍鵝原種場。水產品總量10690噸:海水養殖面積1867公頃,年產量10040噸;淡水養殖面積27公頃,年產量650噸。建有膠東半島最大的水產品冷藏批發市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500公頃,建有萬畝方現代農業基地、卧牛山生態園等。主要土特名產品有金口芹菜、金口大米、卧牛山大棗、山汪黃瓜、金口對蝦等,並註冊有“金口玉芽”、“金家口”、“金口翠”、“金色維波”等知名特色農產品商標。
工業方面:
工業基礎雄厚,建有金口工業園區。2012年金口中心社區具有金盛集團、金華集團、韓青制衣、金達發製品公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110家,形成了集汽車配件、紡織服飾、發製品、食品加工、包裝材料等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
2012年中心社區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399618萬元,增長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工業總產值(現價)390000萬元,工業銷售產值(現價)370000萬元,固定資產小計40656萬元,資產合計59130萬元,負債合計22403萬元,利潤總額16363萬元,利稅總額28468萬元。規模以下工業企業110家,工業總產值(現價)9618萬元,銷售收入9233萬元,上繳稅金349萬元,利潤總額695萬元,資產總計11675萬元,負債總計5225萬元。
招商引資:
金口中心社區招商引資工作持續取得突破,先後引進金口古鎮修復項目、青島市中學生學農實踐基地、華外綜合生態園、鑫海洋水產養殖、金騰食品加工等一批重點項目,有力的推動了中心社區的經濟發展。
2012年中心社區共有外資企業8家,年內合同利用外資26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60萬美元。2012年中心社區引進內資企業8家,實際利用內資63000萬元。出口創匯5400萬美元。
計生醫療:
人口自然增長率-1.01‰,計劃生育率95.82%。
2010年即墨市第二人民醫院金口分院改建為金口鎮衛生院,轄區內有醫療室(站)27個。
文化工作:
36個村莊中新建文化廣場10餘處,門球場所30餘處,農家書屋28個,鎮級文化中心1處,村莊中心文化大院5處,村文化大院31處,達到村村都有文化大院的標準,為群眾提供了廣闊的文化活動場所,打造出“迎新春書畫展”、“金口媽祖文化節”、“我們的節日”等參與度廣、影響力強、群眾喜愛的具有鮮明特色強的文化活動品牌。
金口中心社區在市文化局、博物館等部門的指導下積極組織人員精心梳理當地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深入走訪老年群眾和查閱《金口鎮志》、《房氏族譜》等書籍,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通過挖掘李氏莊園歷史文化,邀請國家一級作家完成小說《大莊園》;通過對重點歷史文化遺跡的普查,整理出一批圖片檔案,成功申報了鳳凰古村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各項保護工作的開展,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項目納入上級建設規劃,金口古鎮修復項目已經動工。通過藉助金口天后宮廟會的影響力,連續多年組織民俗文化節,邀請各級文藝團體展現國畫、京劇、柳腔等民俗文化;利用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的民風民俗,連年組織村莊秧歌隊參與慶祝活動;通過堅持舉辦迎新春書畫展,每年新春吸引書畫愛好者相互交流學習。在原有民間劇團的基礎上,金口中心社區積極邀請專家進行指導,鼓勵周疃劇團、金口京劇團參加即墨市組織的莊戶劇團調演,並連續多年獲得即墨市莊戶劇團調研京劇一等獎。
2012年,金口中心社區先後獲得青島市“門球之鄉”,山東省優秀文化團隊等榮譽稱號。

社會


教育

基礎教育發達。建有規範化教學、實驗綜合樓2座,擁有即墨區級規範化成人技校1所,即墨區管理優秀等級學校4所,青島一類幼兒園3所。金口鎮教育素有“東方暖流”之美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全鎮每年都有八十多名學子升入各類大學深造,可謂人才濟濟,桃李芬芳。
山海資源豐富。鎮內有錢穀山、米臍山、鳳凰山、卧牛山等大小山頭20餘座,山巒面積8280畝,荒山面積2600畝。其中錢穀山主峰四郎頂海拔268.4米,為金口鎮最高點。通過近兩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山區水利設施基本配套,給荒山開發帶來了良機。
鎮內已建成山區開發示範園三處:分別是卧牛山生態農業示範園,佔地4000畝;米臍山冬棗示範園,佔地2100畝;旭麗雜果種植園,佔地300畝,發展勢頭良好。灘塗開發方興未艾,全鎮2.5萬畝灘塗基本得到開發,建成蝦池2.3萬畝。在未開發的荒灘上,已有信息產業部青島療養院建成佔地300畝的現代化畜禽養殖場一座,給荒灘開發帶來了生機。
金口歷史悠久,旅遊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古老的天后宮有3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青島市級重點保護文物。膠東最大的地主莊園--周疃李氏莊園,佔地上百畝,與棲霞牟氏莊園名聞齊魯。卧牛山農業示範園區,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基地,集生態養殖與觀光旅遊於一體,漫步而上便是著名的卧牛山戰役主戰場,來到此處會讓你再一次回憶起那硝煙瀰漫的革命戰爭年代。萬畝淺海養殖區,風和日麗時,銀光閃閃,引你到夢幻般的世界。

基礎教育

金口教育素有“東方暖流”之美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金口中心社區擁有中學一處(金口中學),小學五處(按學生人數由多至少依次為金口鎮中心小學、周疃小學、金口小學、山陰小學、山東小學),成人教育學校1處,幼兒園多處。
金口中心社區(原金口鎮)教育投入巨大,2011年實施“二校一園”工程、“熱飯工程”。“二校一園”工程是指於原金口鎮卧牛山南麓新建金口中學、在原山陰小學基礎上擴建新教學樓一座,改善了原金口中學和山陰小學校舍老舊的狀況;2011年,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規劃,於古阡二村新建中心幼兒園一處。“熱飯工程”是指在金口中心小學、周疃小學、金口小學建立學生食堂,解決農村學生就餐問題。2012年,改造周疃小學校舍,新建周疃幼兒園、改造鳳凰幼兒園。中心社區共有初中1所,小學5所,在校學生2496名(小學生共1660人.中學生836人);幼兒園18所,入園幼兒610名。

歷史沿革


金口鎮人類居住歷史悠久。轄地內南阡遺址、北阡遺址、東演堤遺址、姜家馬坪遺址、孫家周疃遺址等一系列新石器時代遺址及其最新發掘成果充分證明,至少在6500多年以前,金口一帶即有人類生活,此地已具有較高發展水平的文明存在。充分證明了青島的文化之根在即墨,即墨文明的源頭在金口。
據有文字史料記載,金口之地歷史沿革及區劃如下。夏、商、周時代,為萊夷地屬青州。春秋時期,屬萊子國。齊滅萊后,屬齊之即墨邑。
及秦統一六國設置郡縣,此地屬齊郡即墨縣。
西漢時期,地屬琅琊郡皋虞縣。莽新時期,王莽改皋虞為“盈廬”。王莽被殺之後,“盈廬”恢復原名皋虞。
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皋虞縣廢,屬地並歸不其縣,地屬青州北海國。東漢末年三國時時期,地屬魏之濟南郡青州不其縣。至晉,改屬青州長廣郡。
南北朝時期,南朝地屬宋之北海太守,北朝地屬魏、齊之光州長廣郡不其縣。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屬長廣縣
隋代天下再歸統一,重置即墨縣,地屬東萊郡即墨縣。唐代,屬河南道萊州東萊郡即墨縣。
五代十國時期,地屬萊州東萊郡即墨縣。北宋時,屬京東東路萊州東萊郡即墨縣。
金代,地屬山東東路萊州定海軍東萊郡即墨縣。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即墨縣再廢,析地於掖縣膠水,地屬中書省山東西道益都路、淄萊路、般陽路萊州府。元朝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即墨縣恢復建置,地仍屬之。
明初,地屬山東布政使司萊州府即墨縣及五軍都督府鰲山衛。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裁撤衛所,即墨與鰲山衛才合二為一,地屬山東布政使登萊青道萊州府膠州所領之即墨縣東移鄉古青社、周疃社及高旺社一部分。乾隆之後,即墨縣直隸萊州府,其時古青社轄馬家莊、陳家莊、孫家溝、團埠庄、山汪庄、房家莊、虎埠前、西店子、北阡屯、侯家灘、金家口、西南阡、南阡、北阡、於家屯、周家屯、楊家屯、邢家莊。周疃社轄前周、後周、中周、西周、北周、廟東、東渠、海堤、山陰、黃豆屯、卧龍。今之遲家店子、山東兩村屬高旺社。
民國之後,地屬山東省膠東道即墨縣文星區。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文星區改稱第十區,駐地(客旅店)店集,地仍屬之。公元1929-1945年間,地屬即墨縣第十區客旅店鎮、南阡鄉、山東鄉。其時,南阡鄉曾名東海鄉。
1945年抗戰勝利后,原即墨縣分即墨、即東兩縣,即東縣人民政府設立金口鎮,屬南海專署即東縣。至此,始正式有金口鎮之鎮級區劃。
1947年3月,即東縣金口鎮單列為鎮,並設立金口區。1950年,金口鎮改屬膠州專區即東縣。
1951年11月,即東縣劃分13區,金口區為即東縣第四區,轄金口、風鳳山、瀕海、東渠、團埠、山汪、勝利、周疃八鄉。其時山陰村歸第三區,山東村歸第六區。1955年8月,即東縣所轄各區復歸原地名,第四區復稱金口區。1956年3月,即東縣撤銷,原即墨縣復歸於一改屬萊陽專區,金口區隨之撤銷併入店集區。原區下小鄉合併,設立金口鄉。原山陰鄉、米山鄉合併為山東鄉,原周疃鄉併入南渠鄉,東渠鄉、團埠鄉併入店集鄉。1958年3月,金口鄉歸轄即墨縣新設立之店集辦事處。
1962年春,原屬皋虞人民公社之山東、遲家店子、山陰、黃豆屯四村划入金口人民公社,店集萬家瓦子埠、王家瓦子埠、孫家瓦子埠劃歸店集人民公社。
1978年12月,金口人民公社改屬青島市即墨縣。1984年4月,金口人民公社改稱南阡鄉。1989年10月即墨撤縣設市,南阡鄉屬青島市轄之即墨市。
1992年8月28日,即墨市撤鄉設鎮,南阡鄉撤銷,設立即墨市金口鎮。此時,金口鎮下設5管區轄36個村莊。其中金口管區轄金口、鳳凰、楊家屯、於家屯、周家屯、侯家灘、北阡、西店子。南阡管區轄南阡一里、南阡二里、南阡三里、南阡四里、古阡一村、古阡二村、古阡三村。廟東管區轄海堤、盧家莊、東渠、孫家周疃、廟東一村、廟東二村、廟東三村。周疃管區劉家周疃、李家周疃、華家周疃、山陰、黃豆屯、遲家店子、山東。卧牛山管區轄團埠庄、孫家溝、陳馬庄、虎埠前、山汪、西南阡、房家莊。
2012年,即墨區行政區劃新一輪調整,原店集鎮撤銷,其所轄之66村莊,均併入金口鎮,金口鎮由店集中心社區和金口中心社區組成。如今,金口鎮轄102村莊,總面積為194平方公里,總人口共約8.1萬,為即墨區轄最大之鄉鎮。

港口歷史

該鎮之金口村(原稱金家口)清代為繁榮的商港,是南北商貿進出口集散地,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厚。金口港位於金口村東,在即墨市東北36公里處,丁字灣西岸。
即墨東北隅瀕臨黃海,是山東半島的南海岸,黃海在此內伸,形成一個十分顯眼的丁字形的港灣,人稱“丁字灣”。丁字灣兩岸夾峙,港灣狀如江河,水深浪平,形成天然的避風港——金口港。在明代以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
明代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僻的海灘。傳說明中葉,有金姓夫婦二人逃難至此,結草為廬,捕魚為生,周圍海上的漁人偶爾至此,漸漸便有了一個地方概念。由“金姓家那邊海口”,久而演變為“金家海口”“金家口”“金口”。又過了許多年,金口成了村落。一天,一艘南方商船為避風暴駛進丁字灣,大風數日不停,船中所載糧食、淡水已盡,為解燃眉之急,他們便把船上所載的棉花、糖類、木料、竹料等貨物卸下,想換點糧食、油、鹽之類的東西。不意當地群眾爭相購買其貨,船商意外發財,接著又就地購鹽,運回南方,高價銷售,又發大財。於是客商聞之紛來,金口日益繁華起來。
金口港開港時間最早應在明萬曆七年(1579年)之後。明萬曆《即墨志》中載:“(本縣)僻居一隅,與海為鄰。即非車轂輻輳之地,絕無商賈往來之蹤。”可見明萬曆七年時即墨沿海一帶尚無商賈問津。明天啟年間金口開埠后,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至清乾隆年間,金口港出現了通四海、達三江的繁榮景象:蟻舟盈港,商舶輻輳,南客北旅,往來不暇,行商坐賈,肩踵接摩,每天進出港的船隻上百隻,成為佔地4平方公里、人口2萬多的山東著名的通商口岸。金口港的主要行業有:土產行、油坊、簍鋪、漁行、木場、南行、細雜貨業等。尤其是土產行、船行最為興盛。據傳,時有土產行360家,油碾360盤,水井360眼,託運舢板360隻,有“日進斗金”之稱。清末,金口栲栳幫商船興起,往返於各地販運貨物,成為金口的運輸動脈。金口商船中最大的一隻是外栲栳(外疃)楊志君的“金長生”號,載重500噸。另外還有“新永祥”“楊永順”“金福生”“金福長”“金永來”等可載300噸以上的商船。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可載重200噸以上的商船尚有27隻。民國六年(1917年),成立了金口商會,以維持金口商界秩序,保護商戶利益。並於1935年設立了武裝機構——金口商團,維持商界治安。
金口灘
金口灘
金口港的衰敗始於清末民初。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美法簽訂《天津條約》,煙台成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強佔膠澳,威海、青島先後闢為商埠。青島港的吞吐量急劇增長,僅豆油一項,改由產地平度直運青島,金口港的年輸出額由光緒年間的7萬至10萬簍,下降到民國初年的2萬簍。1915年膠濟鐵路的通車,也給金口港帶來了每況愈下的厄運。
至1940年代末,已是居民日稀,一片蕭條。另外,丁字灣曲折深邃,本是停泊避風的良港,由此入海的河流有即墨的蓮陰河、萊陽的五龍河、海陽的白沙河以及一些小的溪流。由於多年來諸河沿岸植被的破壞,泥沙俱下,湧入灣內,本來港深道窄不易宣洩而又不加疏浚,如此日積月累,碼頭就日漸淤淺,影響大噸位船舶停靠。光緒二十八年《即墨鄉土志》載:“金家口以前帆檣林立,貨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至民國初年,載重300噸的船隻只能停泊口外。
抗戰前,五六十噸的船隻也不能進港。1949年後,連小舢板也要等高潮位時才能進出。金口港港航條件每況愈下,逐漸被鄰近的煙台港、青島港所取代。

行政區劃


金口中心社區下設5個管區,36個村莊。
金口管區金口村
鳳凰村
楊家屯村
於家屯村
周家屯村
侯家灘村
北阡村
西店子村
南阡管區南阡一里村
南阡二里村
南阡三里村
南阡四里村
古阡一村
古阡二村
古阡三村
廟東管區海堤村
盧家莊村
東渠村
孫家周疃村
廟東一村
廟東二村
廟東三村
周疃管區劉家周疃村
李家周疃村
華家周疃村
山陰村
黃豆屯村
遲家店子村
山東村
卧牛山管區團埠庄
孫家溝村
陳馬庄村
虎埠前村
山汪村
西南阡村
房家莊村
店集中心社區
西里村后葦夼村
東里村壘里村
中里村前洪興村
南里村后洪興村
西棗行村院西村
東河南村西河南村
李家莊頭村孫家河北村
劉家河北村上街村
孫家瓦子埠村西街村
王家瓦子埠村東街村
萬家瓦子埠村神山埠村
於家莊村大埠南村
劉家莊村小埠南村
孟家莊村耿家屯村
東演堤村后西河頭村
西演堤村東西河頭村
南渠村前西河頭村
譚家莊村北官莊村
北八戈庄村南八戈庄村王家莊村
青山前村藍家荒村
青山後村辛庄村
青山西村吳疃村
重疃村店東屯村
於家馬坪村池戈庄村
王家馬坪村姜家埠子村
姜家馬坪村南泉河頭村
宋家馬坪村北泉河頭村
南棗村胡家莊村
前葦夼村西王圈村
中葦夼村河陽庄村
高家荒村柳樹屯村
黃家鋪村大荒村
營里村

旅遊


金口歷史悠久,旅遊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已形成以歷史文化旅遊、革命遺跡旅遊以及高端旅遊為主的三大旅遊帶。主要旅遊景點有:

歷史文化

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孫家周疃大汶口文化遺址、李氏莊園、金口天后宮、千年酸棗樹、鳳凰古村、媽祖民俗文化節等。
金口天后宮
金口天后宮
金口天后宮
金口天后宮坐落於金口村,迄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它的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美、廟產之雄厚、歷史之悠久,均勝於青島、煙台、蓬萊、廟島的天后宮,在全國沿海地區的諸多天後宮中也屬上乘,因此遐邇聞名,現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天后宮之所以能盛名傳天下,與繁華鼎盛的丁字灣金口海港有關。它是金口商業發達的產物,也是金口港經濟繁榮的象徵。
據現存的清嘉慶元年(1796年)所立的金口天后宮《廟田碑記》載:“即邑金家口為商船停泊之區,於乾隆三十三年南北客商捐資建造天后聖母行宮,乃募我師廣聚主持廟事。復念養瞻無資,又買地六十二畝有零,分列四鄉……”
金口天后宮在布局上分為行宮和寢宮兩大主體建築。行宮在前,寢宮在後,其間配以諸多附屬建築,將兩座高大的宮殿融為一體。兩宮的模式一樣,都是青磚綠瓦、雕樑畫棟、四角飛檐、前後出廈。宮內寬約12米,長約30米,高約10米。兩宮加上後面的議事廳,共佔地18.4畝。
行宮是天后聖母升殿理事的地方,共5間,以紅漆圓柱撐梁,高大寬敞。正間北面是神台和神龕,裡面用香樟木雕有天后聖母坐像。此像四肢靈活,以便更衣,像前設有香案。宮門上方懸有“滄海慈雲”的巨幅匾額,後面匾額是“長發其祥”。宮脊上用小瓦構成蓮花圖案,並鑲嵌有“風調雨順”4個大字。宮門前建有3米寬的3級閱台,台邊圍漢白玉石柱欄桿,據說是專供聖母在此檢閱之用。行宮前檐西端掛一口大銅鐘,鐘上鑄有“光緒十八年穀日韓同茂號廟捐敬獻,無錫南門許和記造”,重343公斤。
行宮左側是火神閣,閣內塑有回祿像。閣的前後上方各有匾額,前面是“朝宗利賴”,後面是“化成天下”。行宮右側是財神閣。閣內塑有趙公明、蕭升、曹寶、陳九宮、姚少司5像。閣的前面匾額是“后德配天”,閣后的匾額是“介爾景福”。二閣相配,使主殿格外壯觀。
行宮前院長約50米,寬約30米,院牆正中有高大山門,門外有影壁,院牆兩邊各有一便門。山門兩邊立有一對石獅,高約2.5米,昂首怒視,十分威風。據說,這對石獅是當年從南方用專船所運。石獅前面豎有兩支高約15米的大旗杆,遙遙可觀,猶如設在港口的一對導航航標。
大院正南建有木製戲樓,坐南向北,高約10米,分前台、後台。前台上方的匾額是“鈞天雅奏”,舞台出入門分別為“登風”、“遏雲”。台後建有戲班寢室,可容70餘人。盛時,廟中幾乎天天唱戲。
戲樓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兩樓高約7米。捻軍入即時,鼓樓曾被燒毀,後由於家屯村於永顯重修。東側鐘樓的匾額是“恩榮離位”,西側鼓樓的匾額為“福庇海邦”。晨鐘暮鼓,聲韻悠蕩。
寢宮,顧名思義,即天后聖母睡眠的地方。宮中分寢室、梳妝室。主殿東西兩邊稱“東海”、“西海”。寢宮有聖母卧像,四周用紅漆木板護圍,前門用玻璃鑲成。梳妝室有兩面大銅鏡,高兩米以上。寢室門前的匾額是“東海如來”。宮脊中央鐫有蓮花圖案,並鑲嵌有“國泰民安”4個大字。宮前亦有3級閱台,大體與行宮相同。
議事廳,偏天后宮東北,正房5間,是議事的地方。
金口天后宮自建成的200餘年中,前後重修過5次,從尚存的殘碑中還能看出乾隆五十年(1785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兩次重修的記載。
金口天后宮的香火最鼎盛時刻,莫過於每年在這裡所舉行的幾次廟會:
正月十六日廟會。這次廟會旨在給天后聖母“拜年”,亦叫“唱燈節”。此日天后宮廟門大開,戲樓開鑼唱戲,和尚登壇念經。沉浸在新春佳節歡樂之中的四方百姓、各路香客身穿節日盛裝,源源不斷地湧向這裡,天后宮里裡外外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大都焚香燒紙,祈禱一年平安;整個天后宮香煙繚繞,數日不散。
三月二十三日廟會。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聖母的生日,廟會旨在為天后聖母“慶壽”。陽春三月,春潮正時,各種海鮮正值上市,金口街上鑼鼓響、鞭炮鳴;天后宮前人如潮,車似龍,特別是那些漁、商船主們紛至沓來,進宮許願、還願。這裡“還願”有個規矩:如果誰的船隻在海上遇難被聖母“搭救”過,還願時除進香紙和請戲班唱戲外,還必須照自己的船樣做一隻微型小船,刻上船號,掛在宮殿兩側,以此頌揚天后聖母的功德和表示對她的虔誠及謝意。整個大殿出現了“千帆競秀”的局面。
九月九日廟會。這是紀念天后聖母“升天成神”日。此日又是重陽節,秋高氣爽,百穀進倉,趕會的人自然很多。天后宮的廟會還有一個規矩:因為天后聖母是位處女,所以逢會時不準唱“粉戲”,不許男女成對在一起看戲,不準“邪耍”入會,不準在會場設賭局,以避免對天后聖母的“褻瀆”。
除以上3次廟會以外,還有四月八日的火神會、七月二十二日的財神會、六月十三日的龍王廟會、六月二十三日的馬神廟會。這些廟會都給天后宮增添了不少色彩,同時也給金口港的商業和航海業帶來了生機。
李秉和莊園
李秉和莊園
李氏莊園
李秉和莊園坐落在西南距即墨市區27公里的金口鎮李家周疃村。自李秉和始,經過五代相繼擴建,特別是其曾孫李葆初等人大興土木,使這座莊園建築規模不斷擴大。該莊園是一座典型的古城堡式莊園。整個莊園圩牆環圍,東寬西窄,略呈梯形,佔地總面積10公頃。莊園的圩牆周長約1.5公里,高5米,頂寬4米,全由三合土版築,內外牆壁砌以磚石。圩牆頂外側築有女牆,並按地形分別築有向外凸出的4個炮台,炮台底部留有炮洞,其凸出的三面,均有射擊孔和瞭望孔,便於左右瞭望和防禦射擊。莊園圩牆開南、北、東三個圩門,皆為磚砌拱門,南、北門上築有城樓,其式樣仿即墨縣城的城樓而建,青磚綠瓦,雕樑畫棟,氣勢宏大。圩牆外周圍挖有深約3米、寬約6米的城壕溝,長年積水,弔橋懸空。
莊園北門內一條長達270米的大街將李氏莊園分成東、西兩宅。東宅名曰“尚理堂”,有房180餘間;西宅名曰“尚絅堂”,有房140餘間;兩宅又各分東、西兩院,臨大街一面各為住宅。東宅臨圩牆一面為菜園,西宅臨圩牆一面為花園。各宅的中間為主建築,設有議事廳、宴客廳及主、仆居住的正、廂寢室,其建築、設置富麗堂皇。主建築四周留有衚衕,南衚衕建有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二門);衚衕四周列賬房、耳房、庫房、廚房、磨房、碾房等。兩宅的南群房中間都建有高大的大門門樓,西宅一座,東宅兩座。門樓的墀頭、屋脊、磚面上各有若干雕飾。兩宅大門前各有東西街,街南建有拳房、馬廄、傭工住房等。西宅大廳前植有一棵耐冬樹玉蘭花,樹徑周長約1米,高出房頂,每逢花期溢香撲鼻,沁人心肺;抗戰期間,被日本侵略者掠走。西宅菜園北端建有“烏龍院”,其中設置豪華,是李荃初為用重金在濟南買的一個名妓所建。圩牆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各有花園1處,東花園面積約3333平方米,北花園面積約9333平方米。花園內植有各種名貴花木和大片栗樹。莊園里,李家擁有護園武裝。抗戰前,有長槍60支,李葆初以下的大小主子每人各有手槍1支。另外,還擁有“二人抬”土炮20門,車拉土炮兩門,銅炮1門,按炮的口徑分別賦以“大將軍”、“二將軍”、“九節龍”等各種雅號。據傳“大將軍”銅炮長約3米,口徑25厘米,后被日本人劫走。李家擁有男女佣人、丫環侍女等三四十人。李家還在莊園內外立有3座牌坊,這3座牌坊均為漢白玉石雕成,有兩座系四柱三間多脊單檐式,一座是兩柱單間式(亦稱支門)。東西兩宅的大門口各有高大的功名旗杆和石雕獅子。1945年秋,即東縣解放后,李氏莊園的圩牆被拆除,東、西兩宅歸南阡鄉糧食管理所使用。如今,東宅房屋已大部改建,西宅還存有議事廳、宴客廳和兩幢住房及部分房屋,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古村
金口鳳凰古村
金口鳳凰古村
鳳凰村位於即墨市金口鎮東北部,南阡東北3.5公里處,東距青萊公路1公里。據《房氏族譜》載:明永樂時(1403~1424年)房氏由雲南烏沙衛“歌樂屯”來此立村東距青萊公路1公里,因地處古阡之北,故稱北阡。北阡屯系明朝雄崖所所領八屯之一,房氏應是北阡屯的軍戶。在此村北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在新石器時代,這一帶已是人煙聚落之區。1946年6月,北阡分為兩個村,以河為界河北沿用原名,河南因靠近鳳凰山,改稱鳳凰村
現有明清代古建築60餘處,且保存完好,在青島市很少見。另有古銀杏樹2棵,高22米,樹桿周長4米以上,距今已有300多年樹齡。
鳳凰村全村現有居民210戶,人口606人,房屋260處,其中明清建築60處,總面積12000平方米;祠堂遺址1處、牌坊遺址1座、尼姑庵廟遺址1座。村莊內傳統建築較為集中,80%的古建築保存完好,仍保留原建築風格。鳳凰村內古建築主要具有閩浙故居建築風格,建築結構為木榫卯結構,屋頂一般有樑柱支撐,斗拱來平衡協調;建築材料為紫杉木、青磚、綠瓦。村內古建築按照官品等級建造,現有二品官員住宅7處,七品以上官員住宅20餘處。
據該村《房氏族譜》記載,明末清初,這裡明清時期曾出過七品以上的官員28人,太學生48人;現鳳凰村有210多戶人家,姓房的佔90%以上,鳳凰村保存明清代古建築60餘處,村內部分古建築按照莊園布局進行建造,青石小巷、大木門、屋檐雕刻等,街巷寬闊整齊,古巷道牆壁,皆是用石頭堆砌而成。極不規則的石頭,居然被能工巧匠打磨鑲嵌,用糯米砌合得嚴絲合縫,才盡其用,成為一面整齊的牆。現保存完整的房屋有一處。
金口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
金口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
北阡村大汶口文化遺址
距今六千多年的北阡村大汶口文化遺址由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家於今年春進行挖掘,現已出土許多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文物,並發現西周貴族墓,已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酸棗樹
千年酸棗樹
古酸棗樹
在楊家屯村前,並列生長著兩棵大酸棗樹,兩樹間隔0.5米,樹高8米余,呈南北勢。南邊一株樹榦周長為1.27米;北邊一棵樹榦周長為2.22米。盛時樹冠可遮地面積350多平方米。據專家鑒測,該樹至少應屬隋唐朝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樹齡,屬國家一級古樹。據本村81歲的王秉信老人回憶,自他記事起已70多年了,樹的枝幹根本看不出長粗,可見此樹生長之微慢。

自然風景

青山紅楓基地、姜家馬坪海棠谷等。
青山紅楓基地
金口鎮自然風景
金口鎮自然風景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青山勝景紅楓基地位於即墨市金口鎮的青山腳下,初冬時節是勝景紅楓基地一年中最絢麗的時刻。走進園中,抬頭遠遠望去,只見山坡上的楓樹林就像一片片火海,更像是一幅幅未經裁剪的油畫。環繞其間的白雲、彩霞、碧水、微風、少女、母親,與季節融為一體,美不可言。而漫山遍野的楓葉,一片片,一叢叢,簇擁在枝頭上,猶如一個個調皮的小精靈,互相捉著迷藏,說著悄悄話。忽然,一陣微風吹來,迎面飄下來幾片楓葉,紅的、黃的、半紅半黃的,黃綠相間的……它們像是一隻只美麗的蝴蝶,或翩翩起舞,或竊竊私語,或爭先恐後,或戀戀不捨,展示著自己專屬的色彩,表達著對這個時節的思念,愛的傳遞。

革命遺跡方面

卧牛山戰鬥遺址、青島市委會議舊址、青島市總工會成立大會舊址等。
卧牛山烈士陵園
卧牛山烈士陵園
卧牛山烈士陵園
孫家溝革命烈士陵園坐落於金口鎮孫家溝村東北里許的英靈山(原名菠蘿山)上,建於1954年,面積為11650平方米,內有烈士葬墓312座。陵園建於依山築起的雙層平台上,坐北向南。園門內矗立著一座高1.73米、寬0.69米、厚0.16米的石質紀念碑,碑上鐫刻著部分烈士的英名。其中,有1947年於卧牛山阻擊戰中英勇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有在對敵鬥爭中光榮獻身的原即東縣的地方幹部。他們多數是無名英雄。該陵園背負高嶺,為天然屏障;面對一片開闊地,果樹成蔭;東側為卧牛山阻擊戰(解放戰爭)紀念地,這裡背風向陽,環境幽靜。為即墨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青島市委會議舊址
“中共青島市委會議舊址”位於金口鎮孫家溝村,是我市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即墨縣誌》、《即墨縣地名志》和《中共即墨縣黨史大事記》均有記載。1945年古歷10月15日前後,青島市委為了便於領導和發動青島市轄區的革命鬥爭,避開國民黨對我市溫泉鎮四舍山、蓮花山地區的強兵控制,將市委機關由店集遷至金口鎮孫家溝村,年底又先後遷往嶗山傅家埠和金村,次年3月20日前後又遷回該村。青島市委在村莊駐紮期間,市委辦公室設在該村東西大街南村民劉尚臻的五間草屋內,市委領導時常在這裡辦公、開會。1945年12月,為了貫徹華東局的重要指示,青島市委在此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華東局城工部副部長王見功,青島市委領導成員王台、宋子成、王建功、王見新等。即墨縣委書記李奎生、即墨縣委副書記賽風列席了會議。會上,王見新傳達了華東局三條重要指示:一是重組青島市委。王台任代書記,史甄、宋子成、王建功、劉特夫為委員。二是市委原屬山東分局領導改歸膠東區黨委領導。三是市委工作在市內仍要執行“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在郊區要開展反霸肅奸鬥爭。會議開得很成功,為青島市的革命鬥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指明了鬥爭的方向。

獲得榮譽


金口中心社區(原金口鎮)是國家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山東省旅遊強鎮、山東省鄉村文明行動示範鄉鎮。

政區簡介


2012年末至2013年初,即墨市進行區劃調整,原金口鎮與店集鎮合併,成立新的金口鎮。原金口鎮區域改名為金口中心社區,店集鎮改名為店集中心社區,習慣上金口中心社區仍稱為金口鎮。金口中心社區位於黃海之濱,丁字灣畔,總面積82.28平方公里。轄5個管區,共計36個行政村。至2012年末統計,中心社區居民31788人,其中男16680人、女15108人。總耕地面積2791公頃,有沿海灘塗3萬餘畝,山巒面積8280畝。金口中心社區位於即墨、萊陽、海陽三市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縣”之稱。金口產業特色明顯,工業、農業、商貿、旅遊各業協調發展。以汽車配件、針織服裝、發製品、包裝製品、機械加工為主導產品,培植了雄厚的工業基礎;以卧牛山示範生態園、青島現代農業基地、華外綜合生態示範園等促進了山丘林果、畜牧養殖等生態農業綜合開發;以金口古港、古街、大汶口文化遺址、李氏莊園、金山高級滑雪場等歷史文化資源及山海資源為依託的旅遊產業開發已頗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