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文學

西海固文學

“西海固文學”是指西海固地區出生的作家創作現象現象的代名詞。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代表人物有丁文慶、慕岳袁伯誠等,特徵為作家人數多,發表作品檔次高。

起源


上世紀80年代,西海固地區相繼出現了丁文慶、慕岳、袁伯誠、范泰昌等一大批在全區頗有影響的詩人評論家,尤其以《六盤山》雜誌為核心,形成了一大批西海固中青年作家。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西海固作家群引起全國文壇的關注,區內鍾正平、馬吉福、李克強、左側統等眾多研究者也將目光投向這個現象,相繼提出“西海固文學”、“西海固鄉土文學”、“西海固現代鄉土文學”等概念。在1997年由《朔方》負責召開的振興寧夏文學討論會上,很多固原地區作家在討論固原地區的文學創作時,“他們在一分鐘內驚人地統一了、喊出了‘西海固文學’的口號”,1997年第六期《六盤山》雜誌刊登了南台先生《致火會亮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南台先生談到當年《朔方》雜誌的“固原作家作品特輯”和“海原作家作品特輯”時提到“西海固作家群”的說法,並且在談到固原、海原、西吉的文學創作時多次提到“西海固”這個詞語,“這是我所見到的寧夏作家首次提出‘西海固作家群’這個說法。”西海固文學研究所所長倪萬軍介紹。1998年以《六盤山》雜誌同題散文專號為標誌,“西海固文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成為西海固地區出生的作家創作現象的唯一代名詞。
“西海固文學”提出后,《朔方》、《六盤山》等文學刊物多次開展“西海固文學”研討會,引起國內很多文學大刊的關注,2001年《十月》第二期開闢專欄,發表了單永珍等6人的詩歌作品,同年第八期《詩刊》直接從《六盤山》選載了王懷凌、單永珍和楊建虎3人的詩作。次年,《中國作家》又刊發了13位寧夏作家的小說,其中西海固作家佔7位……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和著名作家李敬澤分別在《走寧夏》和《尋常蕭關道》中都用了較大篇幅介紹西海固文學和西海固作家群現象,西海固文學成為外界公認的寧夏文化名片。

研究


30多年來,“西海固文學”產生眾多文學界“明星”,使寧夏文學越來越光彩奪目,他們中曾有兩位作家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權威性文學大獎也不斷被西海固作家奪得:了一容獲得“春天文學獎”;王文清戲劇小品《人活一口氣》、《甜甜的日子濃濃的情》等獲得“曹禺戲劇獎”;李義的短篇小說《一生的杏》獲“小說選刊獎”……有數據顯示,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的西海固作家有300多人,發表各類文學作品3000多萬字(包括正式出版的)。
同時,西海固文學已經成為一個研究的課題。1998年4月,寧夏師範學院成立了西海固文學研究室,去年底,升格為西海固文學研究所,是專門以“西海固文學”為研究對象的科研機構,在擴大“西海固文學”的影響、繁榮等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寧夏師範學院建成了一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基地——西海固文學與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先後共投資54萬多元,是我區專門研究“西海固文學”最具優勢的研究基地。2009年,固原市委宣傳部、文聯擬成立西海固文化藝術研究會,這將是一個更加系統、完善的理論研究團體。“西海固文學”研究項目曾被多次立項。如我區著名評論家鍾正平教授先後主持完成了《西海固文學的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研究》、《文學與生存——西海固文學研究》;2007年寧夏師範學院青年教師倪萬軍的《<六盤山>雜誌與西海固文學的生成與發展》、蘇文寶《西海固文學原型研究》被確立為該校校級重點科研項目。趙耀峰老師的《哲學視閾下的西海固文學》被立為自治區社科基金項目。今年寧夏大學青年教師馬梅萍的《貧瘠中的豐饒:西海固文學現象研究》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確立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青年項目。在寧夏大學和寧夏師範學院,西海固文學已進入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選題。

現狀


1、作家(者)人數多,勢頭猛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的西海固作家(包括已經調離的,下同)有300多人,發表各類文學作品3000多萬字(包括正式出版的),他們的作品散見於全國各地百餘家文學報刊,其中出版個人文學專著的有50多人,出版文學專著100多部,出版3部以上作品的有火仲舫郭文斌、屈文琨、石舒清、薛正昌、南台、拜學英於秀蘭李銀泮高琨、王漫西、徐興亞、虎維屏等10多人。其中有影響的作品有火仲舫的長篇小說《花旦》,郭文斌的中短篇小說集《大年》,石舒清的中短篇小說集《苦土》和長篇小說《底片》,薛正昌的論著《固原歷史地理與文化》、《董福祥傳》,南台的長篇小說《一朝縣令》和段子小說《廢話藝術家王三豐》,李銀泮的兒童長篇小說《塬上的日頭》,王漫西的長篇小說《租借生命》,徐興亞的論著《西海固史》,火會亮的中短篇小說集《村莊的語言》,王懷凌的詩歌集《大地清唱》,單永珍的詩歌集《詞語奔跑》和兩輯4部《西海固文學叢書》等。
2、發表作品檔次高,獲得大獎人數多
在國家級報刊上發表作品的有石舒清、馬宇楨、南台、了一容、郭文斌、季棟樑、火仲舫、火會亮、單永珍、古原李方、王懷凌、張嵩、楊建虎、虎西山、周彥虎、馮雄、郭靜、夢也、屈文琨、鍾正平、牛學智、拜學英、白軍勝、蘭煜、李向榮劉向忠馬金蓮柳元馬強、李義、火光、高海燕等30多人,發表文學作品200多篇(首)。享受出版國家“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的青年作家寧夏6位,西海固作家石舒清、馬宇楨、了一容、牛學智4人在冊,寧夏首批簽約作家、評論家共24位,西海固作家就有11位(了一容、火仲舫、火會亮、郭文斌、李方、單永珍、夢也、季棟樑、南台、石舒清、鍾正平);寧夏作協主席、副主席12人中,有6人是西海固作家(石舒清、馬宇楨、南台、火仲舫、郭文斌、拜學英)。西海固作家作品也頻頻獲得全國權威性文學大獎,繼石舒清的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獲得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之後,了一容又獲得“春天文學獎”,王文清的戲劇小品《人活一口氣》、《甜甜的日子濃濃的情》等獲得“曹禺戲劇獎”,郭文斌的短篇小說《吉祥如意》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石舒清、郭文斌的作品先後獲得“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獎”,石舒清的作品還獲得“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和“莊重文學獎”,單永珍的詩歌《大風歌》獲“時代文學獎”,李義的短篇小說《一生的杏》獲“小說選刊獎”,火仲舫的劇作《三姊妹》獲第二屆中國人口文化獎,報告文學《在生與死的瞬間》獲《人民日報》海外版徵文一等獎,鍾正平的文學評論獲全國優秀評論獎。還有許多作家在各類賽事中獲獎。有90多人次在寧夏第五、六、七次文藝作品評獎中獲一、二、二等獎(包括藝術類)。

發展原因


(一)豐厚的文化積澱豐富了“西海固文學”的內涵
1、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精神文明
固原歷史悠久,是最早的人類生息繁衍地區之一,先祖們從原始社會起就在這裡生活。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奠定了春秋戰國時期義渠戎、烏氏縣“遂霸西戎”的基礎地位。這裡又是古絲綢之路東端的北道,漢唐文化與西域文化、“五胡”邊陲文化在這裡充分融合,從而形成了“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的“高平第一城”。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從這裡築起,秦始皇、漢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等歷代帝王的頻頻光顧,也為這塊土地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2、紅軍長征播撒了紅色文化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西征隊伍四次經過固原,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全都經過固原,並在將台堡勝利會師,六盤山漫卷的紅旗,單家集聯歡的燈火,將台堡會師的宣言,青石嘴、任山河的戰鬥,都留下了可歌可泣,催人奮進的精神文化。
3、伊斯蘭文化與佛教文化相互滲透
這裡是中國回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區之一,回漢兩族人民在長期的相處中,相互學習,相互理解、信任,兩者之間的文化也潛移默化地相互滲透,從而形成了區別於純漢族地區或純回族地區社會文化的獨特文化氛圍。
4、老少邊窮地區的生存苦難增添了特有的精神內涵
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落後,十年九旱,交通閉塞,人口密度大,曾經一度受教育程度低,人們在與苦難和貧窮抗爭中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文化環境。
西海固作家大都生於斯長於斯,上述四個方面,他們都有感受和親身體驗,從而成為他們的創作素材。
(二)西海固作家大都心態好,普遍有著良好的敬業精神和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的品格
把西海固作家掰著手指頭曆數一遍,幾乎沒有一個人出身“宦門”和“書香門第”,而都是穿過開襠褲在山村野窪的黃土堆里滾大的農家子弟。他們小時候吃過糠,放過牛羊,剜過野菜,拾過柴禾,種過地,打過工,有人還討過飯。這種狀況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培養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思維和能力,當他們通過拚命讀書躍過“龍(農)門”之後,自然有著對過去對生活的反思,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就在追求一種心境,表達一種與已相關的心靈共鳴。有些生活工作在最基層的作家(者)也想通過文學創作來實現自身價值,改變工作環境和生活命運。他們對於文學的創作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不同凡響。
(三)組織領導的支持關心和社會各界的理解營建了文學繁榮的氣候
1、中國文聯作協和全國各家文學期刊都十分關注、關心西海固作家和“西海固文學”現象。上述提到的組織和著名作家、評論家蒞固考察指導,組織發表西海固作家的作品,在固原創建作家創作生活基地,報道西海固文學成就等。
2、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宣傳、文聯、作協關心重視西海固作家的創作和生活。自治黨委早在部署十五規劃的時候,就在“文化建設”一款中提出“進一步打好西海固文學、三棵樹文化品牌”。2002年和2007年,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和自治區黨委,分別兩次以寧黨辦發(45號)文件和寧黨發(33號)文件形式,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聯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黨委重視文聯工作,解決各級文聯困難,著力培養各類文學藝術人才,各地高度重視,照章辦事,不僅增加了活動經費和辦公設施,各級文聯主要負責人也先後進了同級人大常委會和政協領導班子,從而提高了文聯的工作地位。還撥專款建立了全區文學藝術獎勵基金會,獎勵有成就的作家和藝術家,鼓勵作家出版作品。自治區黨委領導毛如柏、陳建國、馬啟智、馬思忠、任啟興、王正偉、李東東楊春光等不僅多次到文化部門調研,聽取反映,鼓勵創作,還深入基層看望慰問作家,為他們排憂解難。
自治區文聯、作協和文學院也以培養西海固作家,繁榮西海文學為已任,經常下基層組織開展座談、研討活動,《朔方》雜誌多次為西海固作家開闢專欄,集中推薦他們的作品。寧夏作協負責人和簽約作家,西海固作家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3、歷屆固原地(市)委都十分重視作家的成長,把“打造西海固文學品牌”列為重要議事日程。80年代初就創辦了文學刊物《六盤山文藝》(后改名《六盤山》),這份刊物凝聚著歷屆組織和領導的心血,從黑白印刷的內部季刊,成為56頁碼的全國公開發行的雙月刊,繼而又發展為四封彩印的80頁碼的國際大開本,辦刊經費也由當初的每年1萬元增加到15萬元。這份刊物培養了陣容強大的“西海固作家群”,功不可沒。自從80年代末打出“西海固文學”的旗幟后,就一屆一屆地作為重要內容寫進黨代會黨委報告和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是最近,中共固原市委、政府提出了“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打造文化大市、強市”思路,以“紅色固原、文化固原、激情固原和希望固原”為內涵,加大了打造西海固文學品牌的力度,通過改選文聯和各協會領導班子,策劃系列文化活動,建立文學研究機構和獎勵創作機制,激發了作家的創作靈感,調動了積極性。各縣(區)也都完善機制,搭建平台,為作家創造良好的氛圍。
(四)以活動促創作,促繁榮
據大概統計,近20年來,中共固原地(市)委宣傳部、文聯聯合有關部門,舉辦各種文學活動百餘次,其中有影響的有:首屆“西海固文學研討會”,“西部潮——第二屆西海固文學研討會”,“西海固詩會”,“西部固原文學筆會”(上述活動都具有全國影響),四屆“老龍潭、胭脂峽筆會”,兩屆“火石寨筆會”,兩次“海原作家作品座談會”,全地區四次文藝作品評獎,“西海固小說、詩歌雙十星評選”,“頌歌唱彭陽”,中國作協固原作家生活創作基地掛牌儀式,在銀川舉辦“郭文斌、了一容、火會亮、李方作品研討會”和“火仲舫長篇小說《花旦》研討會”,在固原舉辦“長篇小說《花旦》研討會”和“相約郭文斌,相約魯迅文學獎”講座,還有一年一度的固原師專(寧夏師範學院)文學講座和迎春團拜會,以及文化“六進”活動等。
(五)各大專院校重視培養文學人才
寧夏師範學院(原固原師專)和原固原師範、農校、衛校以及各中學,都創辦了文學社團,辦有文學報刊,組織師生開展文學活動,促進文學創作。寧夏師範學院“北鬥文學社”成立20多年,創辦了《山城》和《清水河報》等文學小報,許多學生得到啟蒙和鍛煉。該院還成立“西海固文學研究室”,開始了研究評論推薦工作。原固原師範的“春花”,固原衛校的“紅月”,固原一中的“春蕾”等文學社團,都為培養“西海固文學”後備人才做出了突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