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地
漢地
漢地,最早僅僅是指漢朝的領土,後來演變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古代漢族地區的地理範圍等同於“九州”(赤縣神州),是漢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故又稱為“漢地九州”,面積有360萬平方公里。
現代漢族地區的總面積超過480萬平方公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區別。
又別稱為漢界、漢國、漢土、漢境。
【3】後晉開運三年三月,耶律德光在湯陰縣愁死崗上,對宣徽使高勛曰:“我在上國,以打圍食肉為樂,自及漢地,每每不快,我若得歸本土,死亦無恨。”高勛退而謂人曰:“其語偷,殆將死矣。”,不久,在開運三年四月二十一日,耶律德光卒於欒城縣殺胡林。契丹人破其屍,摘去腸胃,以鹽沃之,載而北去,漢人目之為“帝羓”焉。
【5】大中祥符九年,宋真宗因為撫水州蒙姓蠻多次“寇宜、融州界”“掠取民口、畜產”,決定派遣曹克明等率軍反撃,平定后,“克明等師還,宜州蠻人納器甲凡五千數,願遷處漢地者七百餘口,詔分置廣西及荊湖州軍,給以田糧”,即是將七百多人遷居在廣西及兩湖的漢地,可證嶺南地區同屬漢族地區組成的一部分。
【6】宋朝大臣王堯臣在討論防備西夏時,將宋境稱作漢地
【7】宋朝與女真在討論對遼國的劃分中,居庸古北松亭榆關等關隘、營平灤三州及燕雲十六州一帶也是漢地。
【8】宋朝政和七年十二月,女真人收到宋使馬政的國書,大略曰:“日出之分,實生聖人。竊聞征遼,屢破勍敵。若克遼之後,五代時陷入契丹漢地,願畀下邑。”此處的“下邑”代指宋朝。
【10】乾道年間,“羌酋奴兒結越大渡河,據安靜砦,侵漢地幾百里”,后被四川制置使留正擊敗生俘。
【11】羌人“酋豪夢束畜列率數千人侵漢地二百餘里,成都大恐。”趙不鎮守成都,調動軍隊守衛,后夢束畜列被邛部川首領崖襪擊殺,將其首級獻於中國,解除了成都府路的危機。同時可證巴蜀地區也是漢族地區的一部分。
【12】淳祐十一年,蒙哥任命忽必烈管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此處的“漠”代指戈壁,可見漢族地區北界鄰接戈壁沙漠。
【13】蒙元分漢地的“京兆、四川為一道”,廉希憲受命為該道宣撫使。是以陝西與四川同屬漢地一部分。
【14】蒙古人認為汗八里(今北京市)一帶、腹里及江南也是漢地的一部分。
漢文史料內其他類似“漢族地區”的例子
二、《唐蕃會盟碑》中有“漢國”一語。
三、契丹人認為高昌是漢土,稱宋朝為“漢”。
“華夏”,先秦的華夏氏族集團吸收了周邊的巴蜀、荊楚、百越諸部落,經過漢代超過420年的統治後,黃種人漢民族開始形成,而“華夏”這個稱呼逐漸成為黃種人漢民族的別稱,同時也是黃種人漢族地區的別稱,一如草原經過蒙古帝國超過430年的統治及吸收了周邊如乃蠻、汪古、克烈等等眾多不同的部族後,蒙古民族開始形成;半島經過統一新羅及王氏高麗共超過600年的統治後,朝鮮民族開始形成。
古代
漢地的地域東至東海,從鴨綠江下游北岸起包含遼東地區在內,在北邊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游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漢地在西部囊括河西走廊—隴西,邊界直抵玉門關一帶及青海湖以東的湟水一帶,與藏族東北的安多地區相接;漢族巴蜀地區在西邊與藏族東部的康地區相接。在南邊,珠江中下游流域的嶺南東部地區都是屬於漢地的一部分。
根據漢族傳統,古代漢地可分為九個分區:
漢族地區 | |||||||||
分區名 | 今地 | ||||||||
冀州 | 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遼寧;德州市、聊城市;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 | ||||||||
豫州 | 鄭州市、開封市、漯河市、洛陽市、南陽市、平頂山市、三門峽市、商丘市、新鄉市、信陽市、許昌市、周口市、駐馬店市;阜陽市 | ||||||||
兗州 | 荷澤市、濟寧市;商丘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 | ||||||||
青州 | 濟南市、青島市、東營市、日照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 ||||||||
徐州 | 泰安市、棗莊市、臨沂市、萊撫市;連雲港市、宿遷市、徐州市 | ||||||||
揚州 | 江西、福建、浙江、廣東、香港、澳門、上海;南京市、常州市、淮安市、南通市、蘇州市、泰州市、無錫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馬鞍山市、銅陵市、安慶市、黃山市、滁州市、六安市、池州市、宣城市 | ||||||||
荊州 | 湖北、湖南、桂林市 | ||||||||
梁州 | 成都市、綿陽市、廣元市、南充市、巴中市、達州市、雅安市、德陽市、遂寧市、廣安市、眉山市、資陽市、樂山市、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瀘州市;重慶 | ||||||||
雍州 | 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寧夏、甘肅 |
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漢族地區 |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
山東 | 江蘇 | 浙江 | ||||||
安徽 | 上海 | 江西 |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
海南 | 湖南 | 湖北 | ||||||
貴州 | 雲南 | 重慶 | ||||||
四川 | 陝西 | 甘肅 | ||||||
寧夏 | 山西 | 遼寧 | ||||||
河南 | 吉林 | 黑龍江 |
上述的漢族地區總面積超過4,800,000平方公里。
先秦的“華夏”,最初僅僅是代指周王朝及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侯國,再加上行周禮與臣服於周朝的宋、陳等異姓諸侯國。不守周禮又稱王的吳國雖是“周之胄裔”,也被視為蠻夷;作為軒轅黃帝之子少昊的後裔,郯國一時被視為“中國”,一時被視為“四夷”;陸終的後裔邾國及軒轅黃帝的後裔莒國 也曾經被魯國視為“蠻夷”,而與魯國同屬姬周王族的晉國則可以被視為“兄弟”。
到了戰國時期,楚、趙、魏、韓、齊、燕六國及秦國都被視為“諸夏”及九州(華夏)的組成部分,“華夏”的地域擴大至將九州地區全部包括在內,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楚簡《容成氏》也有涉及禹貢九州的記載。
漢代以後,“華夏”成為漢族地區(即九州,又名赤縣神州,是黃種人漢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及漢民族的別稱。
另外又有“東夏” 、“南夏” 、“西夏”的詞稱呼漢族地區(華夏)內的局部地區。
作為名山大川的四瀆五嶽五鎮也是在漢族地區(華夏)的範圍之內。其他民族的聚居地主要位於九州以外。
四瀆∶黃河、濟水、淮河、長江
五鎮∶東鎮沂山、西鎮吳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
西漢有十三州及司隸,十三州分別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與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涼州本來是屬於雍州的;交州在十二分野 中被劃歸九州中的揚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因此,西漢的華夏九州範圍:
九州 | 西漢行政區劃 | |
冀州 | 河東郡、河內郡 及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趙國、廣平國、真定國、中山國、信都國、河間國 及涿郡、渤海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廣陽國 及太原郡、上黨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 | |
兗州 | 東郡、陳留郡、山陽郡、濟陰郡、泰山郡、城陽國、淮陽國、東平國 | |
青州 | 平原郡、千乘郡、濟南郡、齊郡、北海郡、東萊郡、菑川國、高密國、膠東國 | |
徐州 | 琅邪郡、東海郡、楚國、臨淮郡、泗水郡、廣陵國 | |
揚州 | 盧江郡、九江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六安國 及南海郡、郁林郡、蒼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 |
荊州 | 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 |
豫州 | 弘農郡、河南郡 及穎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國、魯國 | |
梁州 | 漢中郡、廣漢郡、蜀郡、犍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 |
雍州 | 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 及京兆尹、馮翊郡、扶風郡 及隴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
其中嶺南地區(漢族地區南部)及越南北部自古以來屬漢地九州之中的揚州。東漢時原屬揚州的嶺南地區一度分屬荊州、益州(梁州)二州州域。
漢末的冀州,其範圍至少相當於今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山西、陝西六個省市全部地區及內蒙一部份地區。同時,漢代及三國時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國)的代指,“中國”反而只是佔有中原的王朝政權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東漢建安十八年曾經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冀州範圍相當於遼寧、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五省市全境及內蒙一部份;雍州州域範圍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全境;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四省全境及廣西一部份屬益州(梁州);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省全境及河南南部是荊州轄境。
晉代的九州範圍與漢代的九州範圍相當,按《晉書·地理志上》及《晉書·地理志下》所描述,西晉全國十九個州各自所屬的九州(漢族地區)州域如下:
九州 | 晉代行政區劃 |
冀州 | 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
兗州 | 兗州 |
青州 | 青州 |
徐州 | 徐州 |
揚州 | 揚州、廣州、交州 |
荊州 | 荊州 |
豫州 | 司州、豫州 |
梁州 | 梁州、益州、寧州 |
雍州 | 雍州、涼州、秦州 |
按《隋書·地理上》、《隋書·地理中》及《隋書·地理下》所述,隋朝全國各郡各自所屬的九州(漢族地區)州域如下: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內郡、長平郡、上黨郡、河東郡、絳郡、文城郡、臨汾郡、龍泉郡、西河郡、離石郡、雁門郡、馬邑郡、定襄郡、樓煩郡、太原郡、襄國郡、武安郡、趙郡、恆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漁陽郡、北平郡、安樂郡、遼西郡
兗州∶東郡、東平郡、濟北郡、武陽郡、渤海郡、平原郡
青州∶北海郡、齊郡、東萊郡、高密郡
徐州∶彭城郡、魯郡、琅邪郡、東海郡、下邳郡
揚州∶江都郡、鍾離郡、淮南郡、弋陽郡、蘄春郡、廬江郡、同安郡、歷陽郡、丹陽郡、宣城郡、毗陵郡、吳郡、會稽郡、餘杭郡、新安郡、東陽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陽郡、臨川郡、廬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龍川郡、義安郡、高涼郡、信安郡、永熙郡、蒼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寧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陰郡、林邑郡
荊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陽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陽郡、舂陵郡、漢東郡、安陸郡、永安郡、義陽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陽郡、巴陵郡、長沙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熙平郡
豫州∶河南郡、滎陽郡、梁郡、譙郡、濟陰郡、襄城郡、潁川郡、汝南郡、淮陽郡、汝陰郡、上洛郡、弘農郡、淅陽郡、南陽郡、淯陽郡、淮安郡
梁州∶漢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漢陽郡、臨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順政郡、義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寧郡、涪陵郡、巴郡、巴東郡、蜀郡、臨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資陽郡、瀘川郡、犍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雍州∶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凋陰郡、延安郡、弘化郡、平涼郡、朔方郡、鹽川郡、靈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隴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澆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1.
冀州
2.
兗州
3.
青州
4.
徐州
5.
揚州
6.
荊州
7.
豫州
8.
梁州
9.
雍州
洪武帝認為“中國之舊疆”、“中國故土”(華夏)是包括閩粵(今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江東、湖湘襄陽(今湖北湖南二省)、贛城(今江西省)、長淮(今江蘇省及安徽省北部)、齊魯、河洛(今河南省)、幽趙晉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隴(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巴蜀(今四川省及重慶市) 、雲南在內。
• 明朝人認為今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海南八省之地都屬於赤縣神州(華夏)中的揚州。
• 明朝人認為今遼寧省的地理範圍(遼東都指揮使司)也是屬於赤縣神州的州域。
根據四庫全書版的《明一統志》,1461年的明朝國內屬於九州(漢族地區)州域內分野的府縣如下:
冀州∶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部分、永平府、延慶府、保安州、萬全都指揮使司(萬全都司)、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府、遼州、沁州、澤州、彰徳府、衛輝府、懷慶府、廣寧(廣寧衛)以西之地
兗州∶兗州府部分、東昌府、開封府部分
青州∶濟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遼東都指揮使司(廣寧衛以東之地)
徐州∶兗州府部分、徐州
揚州∶應天府、鳳陽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揚州府、淮安府、廬州府、安慶府、太平府、寧國府、池州府、徽州府、廣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嚴州府、金華府、衢州府、處州府、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溫州府、南昌府、饒州府、廣信府、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建昌府、撫州府、臨江府、吉安府部分、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寧府、延平府、汀州府、興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寧州、廣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南寧府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瓊州府
荊州∶武昌府、漢陽府、承天府、徳安府、黃州府、荊州府、岳州府、長沙府、寶慶府、衡州府、常徳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順、保靖、韶州府、桂林府、平樂府、梧州府、鎮遠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黎平府及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吉安府部分、襄陽府部分、施州部分、䕫州府部分、貴陽府部分
梁州∶成都府、保寧府、順慶府、夔州府、重慶府、敘州府、潼川州、嘉定州、瀘州、雅州、邛州、眉州
雍州∶西安府、鳳翔府、漢中府部分、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慶陽府、延安府、寧夏衛、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靖虜衛、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鄖陽府部分
1.
冀州
2.
兗州
3.
青州
4.
徐州
5.
揚州
6.
荊州
7.
梁州
8.
雍州
秦嶺
羅浮山
千山
龍泉山
米倉山
巫山
幕阜山
太行山
九嶷山
華北平原
鄱陽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平原
潮汕平原
山西高原
四川盆地
民族文字:漢字
民族宗教:道教
重陽節
中秋節
元宵節
端午節
粽籺
煎堆
涼茶
龍舟
學術界常使用此詞,並常與“藏地(或吐蕃、西藏)”、“蒙古”、“回部(西域、回紇、回鶻、新疆、畏吾爾等)”等地並稱。如:《西藏史話》(陳慶英等著,鷺江出版社)中第95頁引近人貴香巴所著《西藏簡史》說:“藏王都松芒波傑時,西藏有了笛子,並從漢地得到茶葉”,第132頁又有“之後,他(八思巴)擔任堪布,為漢地,西夏,蒙古,高麗,納西,畏吾爾等地的比丘、比丘尼等總計4000多人授戒……”。《劍橋中國史-遼夏金元卷》中譯本序言中亦提及“CHINA……一會兒指中國,一會兒指漢地……”。當代,至少在中國大陸學術界,“漢地”已取代“內地十八省”或“中國本部”成為常用辭彙。如許倬雲所著的《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滿清帝國的統治機制可分為第一層的兩個部分,蒙藏與漢地,前者又分為蒙古與西藏,後者則有滿、漢八旗與一般臣民。”
地名: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吉譚鎮漢地村。江西、廣東、福建交界之處!1930年6月5日,毛澤東委員從尋烏來到劍溪進行偉大的革命實踐時,把寒地村名改為“漢地”。
朝鮮半島(朝鮮八道)
俾路支斯坦
蒙兀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