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遲五軟

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的病證

五軟、五遲,中醫病名。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均屬於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病證。西醫學上的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均可見到五遲、五軟證候。五遲以發育遲緩為特徵,五軟以痿軟無力為主症,兩者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互為並見。多數患兒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證情較重,預后不良;少數由後天因素引起者,若癥狀較輕,治療及時,也可康復。

名詞解釋


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均屬於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病證。

西醫病名關係


西醫學上的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均可見到五遲、五軟證候。五遲以發育遲緩為特徵,五軟以痿軟無力為主症,兩者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互為並見。

概說


西醫學上的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均可見到五遲、五軟證候。五遲以發育遲緩為特徵,五軟以痿軟無力為主症,兩者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互為並見。多數患兒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致,病情較重者預后不良;少數由後天因素引起者,若癥狀輕鬆,治療及時者也可康復。

病因病機


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早在隋代著名醫家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中即有“齒不生”、“數歲不能行”、“頭髮不生”、“四五歲不能語”諸候。清代《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將“五遲”列為一門,敘證論方,即今之謂五遲五軟。五軟證,在宋以前述證未詳,也有與五遲證並論者。至明代著名兒科專家魯伯嗣在《嬰童百問·五軟》始明確立名“五軟”,其云:“五軟者,頭軟、項軟、手軟、腳軟、肌肉軟是也。”明代著名醫家薛己在《保嬰撮要·五軟》中將口軟直接歸入五軟範圍,云:“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明代著名醫家徐春甫在《古今醫統》提出:“五軟證名曰胎怯。”明代著名醫家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幼科準繩·五軟》還認為本證預后不良,“縱使成人,亦多有疾”,“投藥不效,亦為廢人”。
綜上所述,五遲五軟的病因主要為先天稟賦不足,亦有屬後天失於調養著。

先天因素

父精不足,母血氣虛,稟賦不足;或母孕時患病、藥物受害等不利因素遺患胎兒,以致早產、難產,生子多弱,先天精氣未充,髓腦未滿,臟氣虛弱,筋骨肌肉失養而成。

後天因素

小兒生后,護理不當,或平素乳食不足,哺養失調,或體弱多病,或大病之後失於調養,以致脾胃虧損,氣血虛弱,筋骨肌肉失於滋養所致。
五遲五軟的病機,可概括為正虛和邪實兩個方面。正虛是五臟不足,氣血虛弱,精髓不充,導致生長發育障礙。邪實是因產傷、外傷等因素,痰瘀阻滯心靜腦絡,心腦神明失主所致。
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的協調運動。若肝腎脾不足,則筋骨肌肉失養,可出現立遲、行遲;頭項軟而無力,不能抬舉;手軟無力下垂,不能握舉;足軟無力,難於行走。齒為骨之餘,若腎精不足,可見牙齒遲出。發為血之餘、腎之苗,若腎氣不充,血虛失養,可見發遲或發稀而枯。言為心聲,腦為髓海,若心氣不足,腎精不充,髓海不足,則見言語遲緩,智力不聰。脾開竅於口,又主肌肉,若脾氣不足,則可見口軟乏力,咬嚼困難,肌肉軟弱,鬆弛無力。

癥候表現


腎精不足證

主要表現:筋骨痿弱,發育遲緩,坐立行走及牙齒生長均明顯遲於正常同齡小兒,甚則四五歲后尚不能行走,面色不華,神倦無力,喜卧懶動,頭項軟弱,抬頭不穩或不能抬舉;口軟唇弛,咀嚼無力,常有流延;手軟下垂,不能握舉;足軟遲緩,不能站立;肌肉鬆弛,活動無力;納少神疲,面色無華,唇舌淡白,苔白或苔少,指紋色淡,脈沉遲無力。

腎氣陰兩虛證

主要表現:出牙、坐立、行走遲緩,發稀易落,肌肉鬆弛,盜汗少寐,神情淡漠,囟門遲閉頭顱方大,甚者雞胸龜背,肋骨串珠,肢體軟弱,神情獃滯,智力遲鈍,面色蒼白或萎黃,形瘦神疲,倦怠乏力,食少不化,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脈細數無力。

治療方法


辨證治療

一、辨證要點
1.辨臟腑立遲、行遲、齒遲、頭項軟、手軟、足軟,主要在肝腎脾不足;語遲、發遲、肌肉軟、口軟,主要在心脾不足。
2.辨輕重五遲、五軟並見,病情較重;五遲、五軟僅見一、二症者,病情較輕。
二、治療原則
五遲、五軟屬於弱證,以補為其治療大法。根據證型不同,分別施以補腎養肝,健脾養心。本病一般用散劑膏劑等中成藥劑長期服用,並宜配合教育訓練等法緩步進行。
三、分證論治
證候:筋骨萎弱,發育遲緩,坐起、站立、行走、生齒等明顯遲於正常同齡小兒,頭項萎軟,天柱骨倒,舌淡,苔少,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養肝。
方葯:加味六味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鹿茸五加皮麝香
證候:語言遲鈍,精神獃滯,智力低下,頭髮生長遲緩,發稀萎黃,四肢萎軟,肌肉鬆弛,口角流涎,咀嚼吮吸無力,或見弄舌,納食欠佳,大便多秘結,舌淡苔少,脈細。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方葯:調元散加減。
常用藥:人蔘、黃芪、白朮、山藥、茯苓、甘草、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石菖蒲

其他治法

(1)中成藥
①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半丸,每日2次,淡鹽開水送服。
②龍牡壯骨沖劑,每日2次,每次1包沖服。
③大補元煎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淡鹽開水送服。
④金匱腎氣丸,口服,每次1丸,沒日2次,淡鹽開水送服。
(2)中醫食療
①鹿茸參杞五加粥
鹿茸50克,高麗參200克,枸杞子200克,五加皮200克,機器打粉,每次取5克,調於稀粥中服用,每日3次。適用於腰脊腳膝筋骨弱而立遲、行遲者。
②養腎強骨豬蹄筋湯
豬蹄筋30克,杜仲10克,懷牛膝10克,桑寄生10克,陳皮3克。先將豬蹄筋用清水浸一夜,翌日用開水浸泡4小時,再用清水洗凈,與各葯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250毫升,煎成半碗水左右,去藥渣,加姜、蒜、鹽調味,飲湯吃筋。主治筋骨腰膝乏力而立遲、行遲者。

預防與調攝


預防

1大力宣傳優生優育知識,禁止近親結婚。婚前進行健康檢查,以避免發生遺傳性疾病。
2孕婦注意養胎、護胎,加強營養,按期檢查,不濫服藥物。
3嬰兒應合理餵養,注意防治各種急、慢性疾病。

護理

1重視功能鍛煉,加強智力訓練教育。
2加強營養,科學調養。
3用推拿法按摩痿軟肢體,防治肌肉萎縮。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1.灸法灸足踝各3壯,每日1次。用於肝腎虧損證。灸心俞、脾俞,各3壯,每日1次。用於心脾兩虛證。
2.耳針取心、腎、肝、脾、皮質下、腦幹,隔日1次。用於五遲、五軟。

轉歸預后


多數患兒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證情較重,預后不良;少數由後天因素引起者,若癥狀較輕,治療及時,也可康復。

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要皆腎氣不足之故。先用加味地黃丸滋養其血,再以補中益氣湯調養其氣。又足少陰腎之經,其華在發,若少陰之血氣不足,即不能上榮於發,苣勝丹主之。又有驚邪乘人心氣,至四五歲尚不能言語者,菖蒲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