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

醫學遺傳學家

李璞,生物學家、醫學遺傳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醫學生物學與醫學遺傳學教徠學工作的先驅。為中國醫學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生平簡介


1986年開始作腫瘤遺傳學研究。在肺癌患者中發現脆性部位3p14表達率增高而有遺傳易感性,吸煙促進3p14的表達而增高患市癌的風險;創造了原發性實體瘤染色體顯帶標本製作的“改良的直接法”,成功率達40%;證實了多種原發性實體瘤的染色體變化以缺失為主:發現並分離到肺癌的轉移相關基因RAB5A;證明人類19號染色體短臂19p13處有胃癌抑癌基因的候選者。
1993年開始人類基因組研究,建立我國少數民族的永生細胞系,保存其基因組,參加CEPH細胞庫的國際合作並開展人類基因組比較研空,已建立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永生細胞庫。

簡歷


1928年4月13日 出生於天津市武清區(縣)亭上村
1945~1946年 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習
1946~1949年 清華大學生物系學習
1949~1950年 中國醫科大學助教
1950~1951年 哈爾濱醫科大學助教
1951~1963年 哈爾濱醫科大學講師
1957~1958年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進修
1963年 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教授兼生物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 中國遺傳學會理事
1979年 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兼生物教研室主任
1981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2年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遺傳研究室主任
徠1983年 中國遺傳學會副秘書長
1986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遺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7年 黑龍江省醫學會醫學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1年 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遺傳醫學中心主任
1992年 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兼生物學組組長

鯽魚性別比例變化


1957~1958年,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隨陳楨教授學習作動物遺傳研究時,關於他的研究課題,陳楨教授對他說:“鯽魚和金魚幼年時雌雄性別比例是1∶1,但3~4年後幾乎只有雌魚,雄魚卻很少見了。這是為什麼?你來探究吧。”接到這一任務,他一方面用一年時間作野外調查,一方面開展實驗室探索。當時魚類學中已廣泛存在一種看法:一些魚類存在著“性別轉換”,即幼年時的雄魚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轉變成雌魚。那麼,鯽魚和金魚是否也如此呢?他經過幾方面的研究表明,鯽魚和金魚並非如此,而是環境改變所造成的選擇性死亡導致了其性別比例的變化。他先後在《動物學報》上發表了兩篇論文,對此進行了報道[1,2],這是魚類生態學中的一種全新的觀點,引起了國際上的重視。義大利的國際漁業協會(IFAO)曾來函邀請他去義大利工作,對此他未予接受。

遺傳學


1963年,他認識到國際上遺傳學的發展趨勢,決定轉作人類遺傳學研究。他本人對苯硫脲(PTC)嘗不出苦味,所以是味盲,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性狀。他在我國漢族人群中進行PTC嘗味能力的調查。在1050人中發現味盲者(tt)約佔9%,味盲基因(t)頻率0.30。這與歐洲白人人群中味盲者(tt)為36%,味盲基因(t)頻率為0.60有明顯的差異[3]。這一工作開創了我國對群體遺傳學的探索。
文化大革命使他的教學科研活動停頓下來。197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恢復了染色體病的診斷工作。這時,領導上指令他注意對常見病的研究。他經過反覆思考,決定作腫瘤的染色體分析,首先進行白血病的染色體分析。在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過程中,他發現用PHA激活T淋巴細胞后,24小時開始淋巴細胞轉化,48小時開始細胞分裂,96小時淋巴細胞達轉化和增值的高峰。這時,將激活的T淋巴細胞回輸給腫瘤患者,將會對腫瘤細胞起殺傷作用。經過對淋巴肉瘤、唇癌、直腸癌等幾例患者臨床應用后,收到了良好的療效[4]。實際上這正是用LAK 細胞免疫治療的前驅。
隨後,他總結了前一階段的工作,以“染色體分析與臨床應用”為題,獲得了1978年黑龍江省科學大會獎。

染色體顯帶


鑒於肺癌的發生率在中國日益增高,他首先對我國存在的四個肺腺癌細胞系進行了染色體分析,結果表明主要的變化是:del(1)(p22-12),del(7)(p15-13)和i(9q)[9],即1號染色體短臂缺失,7號染色體短臂缺失和9號染色體短臂缺失。這是否反映活體中的真實情況呢?不得而知。因為在體外培養環境中,腫瘤細胞的染色體可能發生了改變而不同於活體的情況,必須對原發性肺腺癌標本作檢查才能證實。然而,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原髮型肺腺癌的染色體顯帶標本很難製作,所以當時文獻上尚無明確報道。他和他的學生們經過反覆試驗,創造了製作原發性腫瘤患者染色體顯帶標本的“改良的直接法”,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這種方法的要點包括:①手術取材后的腫瘤組織不經體外培養,直接用剪刀剪碎,充分洗滌以去除壞死的細胞;②延長低滲處理時間,約1~2小時;③縮短固定時間,固定時間不超過10 分鐘;④標本老化2~3天後,胰酶液處理和Giemsa染色。用這種方法可使原發性肺腺癌染色體顯帶標本製作成功率達40%。這遠高於國外已有的成功率(<10%)。這種方法的建立為以後的研究開闢了道路。

染色體變化


用“改良的直接法”,他們在14例原發性肺腺癌染色體分析中,發現主要的變化包括del(6)(q23-qter),del(1)(pter-32),del(3)(p23-14),del(17)(pter-11)和i(9q)[10]。這表明原發性肺腺癌的主要染色體變化為缺失。隨後,用同樣的方法研究23 例肺鱗癌的染色體變化,觀察到del(3)(p23-14),del(6)(q23-qter),del(1)(pter-21)和del(11)(pter-11)[11]。
美國的Whang-Peng J.等此前已提出del(3)(p23-p14)是小細胞肺癌(SCLC)獨特的染色體改變(1),肺腺癌與肺鱗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上述發現動搖了Whang-Peng的主張,del(3)(p23-14)更可能是SCLC和NSCLC共有的染色體變化特徵。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染色體脆性部位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脆性部位可分為罕見型與常見型兩類,常見型脆性部位是一般人所共有,但表達率低,一般僅為1%左右,3p14就是其中之一。但常見型脆性部位與腫瘤發生的關係一直無人論證。他和他的學生們對80名肺癌患者、40名患者的一級親屬和35名正常人的研究表明:患者中3p14的表達率為0.04/細胞,患者一級親屬3p14表達率為0.06/細胞,正常人者僅為0.02/細胞[12]。這表明患者和其一級親屬由於遺傳缺陷而有染色體不穩定性,在此基礎上產生肺癌的遺傳易感性。因此,3p14表達率可作為一項檢測指標,用於檢測人群中有肺癌易感性的個體。隨後,他們的研究工作又證明,吸煙可增高3p14表達率,從而增高患肺癌的風險[13],這為肺癌的預防指明了方向。以上“人類腫腺癌細胞遺傳學研究”的工作獲1989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胃癌抑癌基因


找到胃癌抑癌基因的候選者
胃癌是中國發生率和死亡率均高的腫瘤。為了分離胃癌發生的相關基因,他與美國NIH合作,用比較基因組雜交(CGH)法在43例原發性胃癌中顯示,19號染色體短臂有缺失(19p-)者13例,佔30%;1號染色體短臂缺失(1p-)者11例,佔26%;17號染色體短臂缺失(17p-)者10例,佔23%[24]。隨後,用含19p13.3DNA序列的BAC克隆與患者間期核作熒光原位雜交(FISH),證實了19p13.3處所丟失的DNA序列中含有候選者[25]胃癌抑癌基因。
以上“胃癌的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研究”工作獲1998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論著


1.李璞。鯽魚Carassius auratus性比的變異和選擇性死亡。動物學報,1959,11:49-56
2.李璞。長期飢餓狀態對鯽魚Carassius auratus性比的影響。動物學報,1959,11:42-48
3.李璞,田瑞符,黃秀蘭.哈醫大學報,1965,5:1-5
4.哈爾濱醫科大學生物教研室,哈醫大附屬二院內科血液組。回輸體外培養中用PHA激活的淋巴細胞試驗治療惡性腫瘤。黑龍江腫瘤工作簡訊,1975,4:55-59
5.李璞主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醫用生物學。第一、二、三、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1983,1989,1994
6.李璞主編。醫學遺傳學綱要。第一、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989
7.李璞主編。醫學遺傳學。第一、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993
8.李璞主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醫學遺傳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1999
9.Fan Y.S, Li P. Cytogenetic Studies of Four Lung Adenocarcinoma Cel 1 Lines.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87, 26: 317~325
10.李璞。人類肺癌的細胞遺傳學研究。哈爾濱醫科大學建校40周年論文專輯,1989,21~27
11.Fu Song Bin, Li Pu. Cytogenetic Study of Twenty-Three 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of the Lung.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97. 99:54~58
12.Liu Chun Xiang, Li Pu. The Expression Frequency of Common Fragile Sites and susceptibility of Lung Cancer.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89,42: 107~110
13.孫艷陽,劉權章,李璞。健康吸煙人群的自發微核率和染色體脆性與肺癌易感性關係的研究。實用腫瘤學雜誌,1988,2:17~19
14.韓瑞珠,肖晟,鄭立紅等。喉鱗狀細胞癌染色體研究。中華耳鼻喉科雜誌,1992,27:355~357
15.Sheng Xiao ,Xing-Lin Feng, Jing-Shu Geng et al. Cytogenetic Studies of Five Primary Esophageal Cancer.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91, 55: 197~205
16.Sheng Xiao, Xing-Lin Feng, Li Pu. Cytogenetic Studies of Eight Primary gastric Cancer.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92, 58: 79~84
17.Sheng Xiao, Xing-Lin Feng, Li Pu. Direct chromosome Analysis of Seven Primary Colorectal Careinomas.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92, 62: 32~39
18.Lu Yong-Jie, Liu Quan-Zhang, Li Pu. Direct Chromosome Analysis of 50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s.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93, 69: 92~99
19.Sheng Xiao, Xing-Lin Feng, Yan-Hua Shi et al. Cytogenetic Abnormality in 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enis.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92, 64: 139~141
20.Fu Song-Bin, Wang Bai-Qiu, Huang Cheng-Bin et al. Frequent Somatic Matation of MST1/CDK4 I Gene in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 Chin Med Sci J, 1997, 12:251
21.王柏秋,高慧,傅松濱等.p16基因在肺癌中表達的研究。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1999,16:413~414
22.Li Yu, Meng Xiang-Wen,Feng Hui-Chen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the RAB5A Gene in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s with High Metastatic Potential. Chin Med SciJ, 1999, 14:96~101
23.Li Yu, Feng Hui-Cheng, Chen Yu et al.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RAB5A in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s with different metastasis Potential.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astasis, 1999, 17:213~219
24.傅松濱,王柏秋,關新元等。人類原發性胃癌的比較基因組雜交。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1999,16:353~355
25.Guan Xin-Yuan, Fu Song-Bin, Xia Jian-Chun et al. recurrent Chromosome Changes in 62 Primary Gastric Carcinomas detected b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ancer Genet Cytogenet, 2000, 123:27~34

參考文獻


Whang-Peng J,BUNN P A Jr. Kao-Shan C S et al. A non-random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del 3p (14-23), in huma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Cancer Genet Cytogenet, 1982, 6:1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