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澱厚重,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裡先後為越楚的勢力範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雷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是馳名古今的文化之鄉。近十多年來,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廣大文化工作者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為發展雷州的文化事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雷州的文化更加光彩奪目。一全市21個鎮都成立了文化站,75%的管理區辦起了文化室和圖書室,一批多功能的文化樓拔地而起,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家庭文化應運而生,具有雷州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有了發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雷州文化
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十分重視文物收集、保護和利用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撥巨資,群眾積極籌善款修葺、恢復文物面貌,搶救了大批文化瑰寶。以文物為依託,結合自然景觀,在雷城修建了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和雷祖祠旅遊區,形成城內、城外和近郊三點一線的參觀旅遊網路。當遊人漫步雷州,徜徉於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連於名勝古迹之間,面對詩情畫意,其樂融融。
雷州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如留下“九耳呈祥”動人故事的唐代俊傑陳文玉先後任東合州、雷州刺史,功勛卓著,曾被太宗降詔褒獎:“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他被後人尊為雷祖,立祠紀念,又如歷官福建古田、台灣知縣、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的陳瑸,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灣仍流傳膾炙人口的“陳瑸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大家者陳昌齊(字觀樓),他書示村民的“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的哲言至今仍振聾發聵。明、清之秀,僅雷州府轄下的海康縣(今湛江.雷州市)就孕育出22名進士。
雷州廣袤的紅土地留下歷朝賢臣名將的足跡。西漢、東漢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銜命維護祖國版圖的統一,先後揮師南下,屯兵雷州,庇護民眾,雷人築“伏波祠”以紀其功;唐代名宦李邕、宋代名臣寇準、李綱、胡銓、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後被貶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被文天祥稱譽“敬賢如師”的雷州人民為之建十賢祠、蘇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紀念。後人躡賢蹤,懷先哲,無不勵志修身立品,愛國愛民。
雷州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雷州先民創造雷州原始文化,英良、英樓出土的石斧石鑿,象徵青銅時期雷州古文化。春秋戰國,楚子熊揮築石城,建楚闊樓,奠定了雷城為古代雷州半島甚至嶺南西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百越五大銅鼓,中國四絕之首"雷州換鼓",印證了雷州南越文化的輝煌。秦朝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從雷州開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宗宋祖時,大量漢人南遷,謫官貶煥宦的流入,商賈騷人的湧進,中原文化在這片紅土地中紮根結果,使雷州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獨放異彩。
此外,聞名遐邇的雷陽八景,飲譽海外的雷州陶瓷、珍珠,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技藝精湛的石雕木刻,別具一格的雷歌雷劇,奇異獨特的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劇,攤舞、石狗等等。雷州文化成了炎黃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一塊瑰寶。
雷州更是古時候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毫不誇張,是兩千多年的海上絲路,從根本上影響了廣東乃至中國的歷史進程;是兩千多年的海上絲路,賦予了廣東有別於內陸的海洋文明的特質;是兩千多年的海上絲路,塑造了廣東人敢為天先、重傷務實、開放兼容的精神品格;是兩千多年的海上絲路,把今天的廣東再次推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潮頭浪尖。而雷州半島為此提供了天然的港口,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從徐聞縣城出發,往偏西南方向走10多里,便是雷州半島最南端的胺尾灣。灣東的岬角是今天大陸通往海南島的粵海鐵路火車輪渡碼頭,碼頭西側的五里鄉二橋、南灣、仕尾附近的港灣,即為公認的海上絲路最早始發港---徐聞古港。
滄海桑田,泥沙淤積,千年古港已不復當年的英姿,但從地圖和周邊地貌看,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海上絲路始發港,徐聞古港確實不失為最好的選擇。該港灣地扼瓊州海峽,瀕臨北部灣,是當時航海技術較為落後、船隻必須靠岸行駛的歷史條件下前出南海的必經之地,而離岸不遠處的海面上,3座對峙的小島環抱(史稱"前臨海,峙三墩"),渾然天成,無異於擋風阻浪的天然屏障。從西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廣東海上絲路的鏈條沒有斷裂過,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以廣州為中心,東起饒平、潮州、澄海、汕頭、汕尾、惠州、東莞、深圳(包括香港)、珠海、澳門,西至台山、陽江、電白、徐聞、雷州、遂溪、湛江,其港口在不同時期都曾經是海上絲路始發港或中轉港。據考證,由徐聞起航的絲路航線大約是:入北部灣后沿海岸經越南、柬埔寨、泰國,入暹羅灣西部的丹那沙林登陸,然後沿江而下,進入孟加拉灣,西行至印度的南海岸,轉斯里蘭卡,來往航程不下10000公里。而見諸古籍的民諺"欲拔貧,詣徐聞",也從一個側面佐證秦漢時期的徐聞確為商品集散地,市賈較一般地區繁榮。
雷州石狗
市文化局屬下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雷劇團及電影公司已成為連結鎮文化站和管理區文化室的紐帶。三級文化網的建設成就顯著,城鄉集鎮的歌舞廳、卡拉OK廳、電子遊戲室、桌球室等娛樂場所不斷出現,成為群眾工余假日的好去處。電影院、隊遍及城鄉,投影錄像場星羅棋布,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逐步走向繁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雷州半島特有的劇種——雷劇,在雷州市一枝獨秀。全市現有專業和民間職業劇團 52個,長年累月活躍在城鄉舞台,夜夜星歌,成為名聞遺跡的戲劇之鄉。文藝創作、演出、藝術展覽、節日文化活動為城鄉人民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古樸的傳統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現代文化交相輝映,構成了文化名城濃郁的文化氛圍。
雷州市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全日制中小學校遍及城鄉各地,全市各類學校892所,其中,廣播電視大學1所,中專3所(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專、衛生學校),普通中學51所,農村職業中學5所,小學568所,幼兒園263所,在校學生296882人。全市共有教職工11655人,師資力量雄厚,有專職教師 9483人。中學教師2417人,其中高級教師64人,一級教師344人,二級教師1198人,三級教師191人。小學教師7066人,高級教師815 人,一級教師3O09人,二、三級教師共1188人。全市校舍建築總面積1053421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學276992平方米,職業中學33733平方米。全市先後投入各類學校的建設資金達1.8億元,興建教學樓1556幢,更新校舍面積9萬平方米。
雷州市在群策群力發展普通教育的同時,重視抓好成人教育。全市除了電大、成人中專學校、衛校、教師進修學校辦有大、中專班外,市黨校、農委、財政、銀行、稅務、總工會、民盟等單位、團體也熱心辦學,各類大中專函授班、職工學校、技術培訓中心、業餘技校、掃盲教育班數以百計。
近年來,雷州市努力探索發展幼兒事業的新途徑,基本形成了市區和各鎮辦園為示範,部門、集體、管區辦園為主體,私人辦園為補充的辦園模式。
雷州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雷州市的科技事業發展較快,各科技部門以科技為生產力,積極開發引進先進技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農業科研、漁業海洋捕撈、對蝦、珍珠養殖有貝苗、畜牧及果木瓜菜的良種培育、高產栽培等技術方面都出現了一批卓著的成果。
工業、衛生、醫藥等方面的科研取得新的成效。雷州市建材總廠的節能科研——輪窯餘熱利用技術,填補了我國空白,獲得國家專利,在全國普遍推廣。白沙鎮鄉鎮企業研究開發的安全、高效炮竹賽鋁粉獲得成功,產品供不應求,已在湛江市推廣使用。雷州市獸藥廠依靠科技進步,先後開發了思諾沙星、環丙沙星、水溶性外氨酸和維補14飼料添加劑等4個高科技產品,經專家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思諾沙星填補了我國該項技術的空白。達國際領先水平,維補14被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該廠單開發這個科技產品,年創產值1700多萬元。
雷州市體育事業享有聲譽。民國時期武術飲譽粵西,足球運動在省內享有盛名。新中國成立后,番州的體育事業有較快的發展,體育場地和設施日益充實。全市現已建有達標田徑運動場6個,燈光籃球場50多個,足球場30個,游泳池2個,已有95%以上的中小學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達省規定標準。烏石、覃斗、客路3個鎮中心小學的體育場地和器材達國家規定標準。
1961年成立縣業餘體校,該校現在開設田徑、武術、籃球、足球、手球、游泳6個班,專職教練員14人,在圳學生200人。全市現有中級教練員4人,助理教練員12人,一級裁判員6人,二級裁判員15人。多年來,向上級輸送優秀運動員43人。雷州籍體育運動員參加市、省、國家級甚至世界級運動會比賽都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南拳運動員1990年代表國家隊參加亞運會和1993年代表省隊參加全運會均奪取了金牌,散打運動員鄧家堅1986年代表中國隊參加新加坡國際武術錦標賽奪取金牌,划艇運動員鄭康生參加亞運會划艇比賽奪取金牌。
1993年5月雷州市女子手球隊參加省女子手球賽榮獲第一名,同年8月代表省隊出席全國比賽獲得第四名,雷州市女子足球隊多次參加省市比賽均獲得好成績。1993年10月雷州市體育代表隊參加湛江市人運會奪取了金牌11枚,銀牌18.5枚,銅牌 28枚。雷州市成功地承辦了湛江市八運會武術比賽。1986年被評為全省“對體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先進縣。老人體協被評為國家、省的先進單位。
雷州是一顆熠熠生輝的南國明珠,是蘊藉歷史文化的“大觀園”。為了推介雷州,讓中外人士到雷州共享豐富的旅遊資源,讓人們對雷州這個古老、神奇的地方有個初步的印象,我們誠摯地邀請中外客人到雷州來,相信蒞雷的女士們、先生們一定不會虛此一行。
雷州市醫療衛生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50年代初,在“宏濟”中醫院的舊址創辦了海康縣衛生院。繼而建立了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和各鎮衛生院、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等衛生管理機構。80年代,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已達12家,擁有衛生行政管理、衛生防疫、愛國衛生和食品衛生監督、葯檢等醫療衛生指導中心及醫療中心。全市有醫療機構80個,衛生技術人員2931人,其中縣級以上醫療單位13個,鎮級衛生院21個,全市開放病床2385張,病床使用率為6596%。醫務人員678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525人。佔總人數77%。村級衛生站覆蓋率99%。近年來,雷州市總結衛生改革經驗,進一步完善以綜合目標為主,隨機調節為輔的目標承包責任制,把完成工作任務、醫療質量和經濟指標落實到科室,特彆強調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加強內部建設管理工作,開展廉政建設和醫德教育,在集資辦醫、醫院分級管理、愛國衛生、預防保健和衛生執法監督中做了大量工作,大大提高了醫療衛生的社會效益、醫療效益和經濟效益。全市醫療單位業務總收入2347萬元,比去年同期的2061萬元增長12.19%。該市被評為廣東省鄉鎮衛生院“一無三配套”建設先進縣(市),市人民醫院榮獲湛江市衛生宣傳一等獎,中醫院榮獲省振興中華先進中醫院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