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璟

明初將領

楊璟(1338-1402年),生於廬州合肥,祖籍廣陵六合,明初開國名將。父楊政廣陵六合人,漢中衛左所百戶,景泰元年因孫楊洪貴贈昌平侯。祖父楊順元末隱士,景泰元年因曾孫楊洪貴贈昌平侯。元末楊璟隨父同郭子興起義,后歸順朱元璋。以管隋太祖萬軍下集慶,後攻下常州,任親軍副都指揮使。後到婺州等地,升任湖廣行省參政,鎮守江陵。後進攻湖南,升任行省平章政事。帥周德興、張彬等將取廣西。洪武元年進攻永州、 靖江,平定廣西;洪武元年七月廿十八日隨駕親征,閏七月初九至汴梁,十一日陳兵山東臨清,二十三日攻陷直沽,二十五日攻陷河西務。八月二日攻陷大都。洪武二年湯和徐達攻入山西后留守南陽。洪武三年封營陽侯。洪武六年鎮守北平,后練兵遼東。洪武十三年屯田北平。洪武十五年詐死,追封芮國公,謚武信。八年後復出,隨燕王朱棣靖難南征,戰歿於靈璧,追封為璟國公,復謚號武信。景泰元年追封楊王。

人物關係


人物介紹


本儒家子。以管軍萬戶從太祖下集慶,進總管。下常州,進親軍副都指揮使。從下婺州,遷樞密院判官。再從伐漢,以功擢湖廣行省參政,移鎮江陵。進攻湖南蠻寇,駐師三江口。復以招討功遷行省平章政事。帥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將武昌諸衛軍,取廣西。
洪武元年春進攻永州。守將鄧祖勝迎戰敗,斂兵固守。璟進圍之。元兵來援,駐東鄉,倚湘水列七營,軍勢甚盛。璟擊敗之,俘獲千餘人。全州守將平章阿思蘭及周文貴再以兵來援,輒遣德興擊敗之。遣千戶王廷取寶慶,德興、彬取全州,略定道州、藍山、桂陽、武岡諸州縣。而永州久不下,令裨將分營諸門,築壘困之,造浮橋西江上,急攻之。祖勝力盡,仰藥死。百戶夏升約降。璟兵逾城入,參政張子賢巷戰,軍潰被執,遂克永州。而征南將軍廖永忠、參政朱亮祖亦自廣東取梧州,定潯、貴、郁林。亮祖以兵來會。進攻靖江不下,璟謂諸將曰:“彼所恃西濠水耳。決其堤岸,破之必矣。”乃遣指揮丘廣攻叚口關,殺守堤兵,盡決濠水,築土堤五道,傅於城。城中猶固守。急攻二月,克之,執平章也兒吉尼。
先是張彬攻南關,為守城者所詬,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
復移師徇郴州,降兩江土官黃英岑、伯顏等,而永忠亦定南寧、象州。廣西悉平。
還,與偏將軍湯和從徐達取山西,至澤州,及元平章韓紥兒戰於韓店,敗績。
還,捕唐州亂卒,留鎮南陽。未幾,詔璟往使於夏。是時夏主升幼,母彭及諸大臣用事。璟既至。數諭升以禍福,俾從入覲。升集其下共議。而諸大臣方專恣,不利升歸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決。璟還,再以書諭升,終不聽。逾二年而夏亡。璟遷湖廣行省平章。
慈利土官覃垕構諸洞蠻為亂,命帥師往討,連敗之。垕詐降,璟使部卒往報,為所執。太祖遣使讓璟。璟督戰,士力攻,賊乃遁。
三年大封功臣,封璟營陽侯,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從湯和伐夏,戰於瞿塘,不利。明年充副將軍,從鄧愈討定辰、沅蠻寇。
再從大將軍徐達鎮北平,練兵遼東。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國公,謚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帥降軍戍雲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揮使。二十三年,詔書坐璟胡惟庸黨,謂以瞿塘之敗被責,有異謀雲,全家數百餘人被誅。

永州傳


湖南永州(古稱營陽郡)地區流傳關於楊家將後裔改姓陽(同音楊)的手抄本記載,此書1980年被一個江姓鐵路職工收藏,江先生說:當年修建永州鐵路,永州當地一個老者90 多歲,見江先生喜歡古詩古書,好閱讀,老者覺得自己兒子並不喜歡書籍,不能將家中保存的一本祖上傳下來的關於湖南永州楊家將典故的古書保存下去(書籍太爛也是一個原因,考慮會爛壞在自己兒子手上,無條件保存下去),遂將此書轉贈給江先生,並告訴此書為楊璟手下文官所寫,記載了永州楊璟後裔改姓陽的原因,老者推測改姓后的陽姓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家族的真正歷史,紙張雖然經過用桐油類防水處理但已經霉爛,江先生當時見書中記載內容與北宋楊家將的故事情節差異較大,覺得沒有收藏價值,隨便擱置家中,隨著他工作單位的調動,此書被帶到湖南株州昭陵火車站,江先生後來升為改站工區長,江先生偶然與外人講其收藏了古書後,遠道而來的一個外鄉人要求看看此書,看過後,在90年初就願意出10萬元收購此書,江先生未答應,10多天後,此書被盜至今下落不明(據說此人請當地小偷將此書了偷走,),江先生早年有一個鄰居叫陽婆婆,該婆婆的始祖恰巧為永州楊村甸陽宗福公,曾將此書多次借與陽婆婆閱讀,婆婆對書中內容記憶十分深刻,但陽婆婆已於2007年去世,據其孫子田先生回憶,書中大致意思為:楊璟在永州的兩個兒子知道父親被定為謀反罪后,當晚在友人的幫助下身披黑衣黑褲,並將臉塗黑,連夜出城,出城時被守衛發現,守衛雖然知道是楊璟的兒子,但給予放行了,後來追兵追到,楊璟兩個兒子躲進了深遠的山裡面去了,在深山中生活了15年之久,鬍子頭髮全身都長得不像人樣,因此下山後,沒有任何人可以認出他們了,兩兄弟分別在山下相隔10里左右地方居住,互不往來,害怕同時被抓滅族,後來兩個兄弟同時發派,兩兄弟死後,族裔中幾乎不知道祖宗的真正來歷。根據時間推算此書應該著於1410-1450年左右。根據楊村甸陽氏家譜記載,明末清初兩兄弟宗德,宗福各自的子孫門才發現祖宗是倆親兄弟,而且他們的父親被稱為高祖,這點恰好與上面古書內容十分吻合,也就是明初並不知道宗德,宗福為倆兄弟,但楊村甸陽氏家族並不能肯定自己就是楊璟後裔,雖然他們都知道祖宗是一位謀反大將軍,而且他們保存著一個十分威武的明朝五將軍像,雖然過去謀反罪就得改姓,至於楊村甸陽姓是否由楊姓改姓而來,至今楊村甸鄉陽氏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陽氏占永州零陵區楊村甸鄉全鄉84平方公里90%人口,這在中國是十分罕見的。一般一個姓氏佔一兩個村就算大族了。
點評:楊村甸陽氏為明朝大將軍楊璟後裔,但由於始祖宗德,宗福去世后並未留下確切的文字記錄給子孫後代(當時情況滅九族,也不可能有文字記載),所以該族只能依靠其他文獻資料來佐證來源了,即使有手抄本記錄,但此書並不是出自楊村甸陽氏所寫,而是楊璟手下文官所著,且此書早已遺失。因此需要證明楊村甸陽氏的來源就得找尋此書下落。永州古代被稱為營陽郡,楊璟封營陽侯,他的後裔以侯陽氏為姓,符
合歷史規則,例如唐國公李淵,建立唐朝,而不是李朝,這從楊村甸陽氏家譜裡面也記載為“別子為祖相吻合”。
根據楊村甸家譜還原楊璟家譜如下:(宗福:千三公派,十五郎判斷當時楊璟應該有好幾個兄弟及堂兄弟存在)
1代高祖:楊璟廬州合肥人1338生-1382萃,
2代楊通(宗統)?1357-1390年,洪武17年世襲封營陽侯,後裔居住永州楊村甸附近楊家院,由於爺爺楊璟謀反,明朝初期前五代祖宗均為空白替代以免核對出楊璟被滅九族。
2代楊達,不可考,記錄不詳。
2代宗緒 居住湖南武岡,後裔10於萬,生九子,萬一到萬九公。
2代宗德 1359生 一千三十二郎生歿失考葬地名桃塘初居灣塘側后徙鹽目橋新塘瓦塘牛戀塘,一千三十二郎內含謎語。配 氏生歿失考生子四:祖華 祖玉 丙三 丙四
2代宗福 一千三十五郎葬地名獅子岩觀音坐蓮原配 鄒氏 生歿失考葬夫墳腳下 一千三十五郎內含隱喻
繼配 周 氏 生歿葬失考
2代楊宗道(又名楊洪),生於南京,母親施夫人。
3代宗福之子祖華 1378
4代賢錦:1398
5代厚公 1418年
6代志能 1437
7代永讓 1460年
8代思龍 1483年
9代仕人 1504年
10代世作 1536
11代國潤 1577年
12代洪所 1633年
13代春景 1664
14代光忠 1719年
15代明化 1741年
總結:凡是洪武23年改姓陽者,均為楊璟後裔,根據湖南流傳另外一個典故,楊璟在永州暗中策動族人造反,洪武15年暴病死家中,而歷史上10多年後,北京燕王朱棣手下出現一個同名同姓的楊璟大將軍,且1381年生子楊洪(楊宗道),和永州楊璟後裔字輩同為宗字輩,因此洪武15年永州營陽侯楊璟極有可能假死,逃過朱元璋追殺,並暗中投靠朱棣,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允文,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靖難”之戰的最後一年,在此戰役中,楊洪父楊璟為南軍中一百戶令,於四月廿七日戰死於靈璧(今安徽省靈璧縣)。
永樂元年(1403年),22歲的楊洪襲父職 (百戶令),從蘇州而遠戍塞外開平衛。臨行,眾人問:“你北上數千里之外的開平戍邊,那裡寒風荒野,地瘠民苦,戰火連年,生死難測,你果真不害怕嗎?”楊洪說:“大丈夫立功揚名,寧有在百步之內!”遂談笑而往。當時成安侯郭亮守備開平。郭亮,合肥人,“靖難”戰役初為永平衛千戶。永樂七年(1409年)守開平(即開平衛),永樂二十年卒,贈興國公,謚忠壯。郭亮當時一見楊洪甚為喜悅,置之幕下資論軍事,深見器重。永樂八年(1410年)四月,楊洪率部隨永樂帝北征,經威虜鎮、渡飲馬洞,追擊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難河,大敗之,本雅失里以七騎逃遁。在這場激戰中,楊洪搏殺陷陣,獲人馬而還,永樂帝甚為喜歡並曰:“此乃將才也!”令識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楊洪便開始了他由百戶至都督四十餘年的征戰。
兩個楊璟均為安徽人,年齡相差八歲,如果是同一人,那麼楊璟是非常厲害的人物,為了應對朱允文的兵力部署,朱棣不會將參與謀反的大將軍楊璟讓對方全數了解並掌握軍情,因此楊璟在此時只封百戶侯以此麻痹對手。從歷史上看和帝王一起謀反的武將軍往往也不得善終,因此朱棣也不會將過高的權利授予給當時的楊璟。
楊璟在洪武14年假死前一年對自己的子孫後裔作了更周密的部署,為了保證後裔順利生存下去,後裔改姓是完全可能的,無獨有偶恰好在楊村甸村合修族譜中就發現一支明朝由廣西逃到永州的安徽大將軍唐勝宗的後裔,他們當時順湘江而下漂流到永州,首先改姓為孫,但因為當地孫姓極少,後來看到歐陽姓較多,他們改為歐陽姓,而楊村甸陽姓後來也認為自己是歐陽姓,這樣兩個大將軍後裔都以為是同姓而合修族譜,但仔細看唐勝宗後裔支譜,明朝前面7代字輩卻和唐姓一模一樣。
楊璟之宗福公後裔中出現陽利見(又叫歐陽利見)將軍,

後裔名將


歐陽利見原名陽利見,祁陽人,被稱為中國第一個打敗外國艦隊的人物。(1824-1895)清末水師將領。字賡堂,號健飛,祁陽人。咸豐四年(1854)投入曾國藩水師軍勞。先後隨曾國藩、李鴻章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圍剿太平軍和捻軍,由游擊、參將,擢任總兵。光緒七年(1881)授浙江提督。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駐寧波,親督諸將防守,命炮轟敵艦,將敵指揮艦擊沉,敵主師孤拔重傷致死,粉碎了法軍在浙江登陸的企圖。光緒二十一年(1895)調辦海防,中途病故。著有《金雞談薈》。
同在鎮海抗法保衛站中立功,后升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楊岐珍,為楊璟之弟楊柱的後裔。
始祖為明朝大將軍楊璟,洪武23年楊璟牽連胡惟庸案滅族,為了保護楊家血脈,歐善堂女兒與楊璟所生的楊宗德,楊宗福改姓陽,後裔以楊璟營陽侯為號-姓陽;利見為永州楊村甸楊璟第14代進士陽碗的後裔,陽碗屬永州楊村甸宗福祠堂,榮公分支,1625年陽碗隨父親達所從楊村甸經高溪市鎮順湘江而下定居祁陽白水大忠橋,陽碗後裔分從黎家坪瑤城文明鋪,陽家院及下馬渡等地。
該族一直保存楊璟大將軍木刻像,手持寶劍威風凜凜,該族盛行武術,改姓陽后也注重文學修養,以保家為國為己任。楊璟在南京施夫人所生的兒子楊洪(又名楊宗道)與永州楊村甸楊宗德,楊宗福為同父異母兄弟,楊洪明朝時抗擊遼國40年,是繼宋朝楊業后,明朝時期樹立起楊家將威望的典型代表人物。

履歷表


中歷生卒:元順帝至元四年-洪武15年
西曆生卒:1332-1382
(漢語拼音)Yang Jing
傳略:
引文 出處
黃金撰
康茂才郭子興趙庸楊璟
楊璟廬州合… 皇明開國功臣錄 ,1冊9卷 ,583-604
朱國楨輯
芮國楊武信公附丁玉
公名璟合肥… 皇明開國臣傳 ,1冊5卷 ,411-414
鄧元錫錄
楊璟合肥人… 皇明書列傳 ,2冊33卷 ,1097-1099
何喬遠輯
勛封記
營陽侯楊璟… 名山藏列傳 ,1冊41卷 ,492-493
鄧球編
楊璟營陽侯
璟字□□合… 皇明泳化類編列傳 ,1冊35卷 ,449-453
傅維麟撰
黃彬陸聚金朝興葉升胡美朱亮祖梅思祖唐勝宗陸仲亨王志顧時陳德華雲龍楊璟傳
楊璟合肥人… 明書列傳 ,1冊96卷 ,291-292
張廷玉等撰
馮勝兄國用傅友德廖永忠趙庸楊璟胡美
楊璟合肥人… 明史列傳 ,1冊129卷 ,3808-3809
徐乾學等撰
楊璟朱亮祖薛顯郭子興顧時陳德王志梅思祖金朝興唐勝宗陸仲亨鄭遇春費聚趙庸黃彬陸聚葉升胡美周德興王弼謝成李新
楊璟合肥人… 徐本明史列傳 ,1冊8卷 ,275-281
王鴻緒等撰
楊璟朱亮祖薛顯郭子興顧時陳德王志梅思祖金朝興唐勝宗陸仲亨鄭遇春費聚趙庸黃彬陸聚葉升胡美周德興王弼謝成李新
楊璟合肥人… 明史稿列傳 ,1冊120卷 ,1-3
焦竑編次翁正春校
營陽侯楊璟
直隸合肥人… 皇明人物考 ,1卷 ,76
焦竑編
營陽侯楊璟
楊璟合肥人… 國朝獻徵錄 ,1冊8卷 ,20-21
過庭訓纂集
楊璟
楊璟合肥人… 明分省人物考 ,4冊33卷 ,65-68
出身始遷祖:千三公,宋室南渡時隨父煥扈駕,遂卜居高淳之胥溪(今江蘇與安徽交界處高淳縣),摘自:878-3998/A,胥溪楊氏宗譜
履歷:任期 出處
管軍萬戶 (朱元璋政權)至正15年-至正16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147卷
管軍總管 (朱元璋政權)至正16年-至正18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147卷
帳前總制親軍副都指揮使 (朱元璋政權)至正18年-至正19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6卷
江南等處行樞密院判官 (朱元璋政權)至正19年-至正24年 皇明開國功臣錄 ,1冊9卷 ,584
湖廣行中書省參政 (朱元璋政權)至正24年-至正27年 皇明泳化類編列傳 ,1冊35卷 ,450
湖廣行省平章政事 至正27年-洪武?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26卷
[不詳](荊州分省署事) 至正27年-?明實錄:太祖實錄 ,26卷
征南將軍洪武1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147卷
總兵 洪武1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147卷
偏將軍洪武1年-洪武?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147卷
營陽侯 洪武3年-洪武17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58卷
[榮陽侯] 洪武?年-洪武?年 明書列傳 ,1冊96卷 ,292
右副將軍 洪武5年-洪武?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147卷
芮國公(追封) 洪武15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 ,147卷
[苪國公](贈) 洪武15年- 明書列傳 ,1冊96卷 ,292
關連:楊通(子又名宗統,後裔居住營陽郡現永州楊村甸楊家院) ; 楊達(子,不詳) ,宗緒(子),宗德(子),宗福(子)

朱元璋撰


洪武四年九月三十日朕親紀征蜀二道總兵官功之低昂以旌忠勇有智之將又張無謀鈍兵之徒爾基再作平蜀頌一章為傅將軍廖將軍千萬年不朽之功朕聞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此葢上古聖君臨御恩及海內故賢者讚揚若非聖君安敢受此美穪善揚者也朕本淮民因元失政豪傑忿爭吾承人後偶獲多兵訓練為我調用有時命將四齣有時親征一方不五六年間羣雄斂跡惟西蜀一隅限山阻險是有戴壽者假明之童孩負固不伏陰生詭計說誘諸洞蠻夷為我邊民患於是發兵二道命將分行
三年冬平章楊璟德慶侯廖永忠率舟師抵瞿塘戴壽以合蜀軍民與之決戰平章楊璟兵敗收兵僅能與之對壘當年冬潁川侯傅友德將兵由西番道經階文逾月而抵綿漢蜀兵莫敢當鋒其戴壽者恃瞿塘之險選老弱守之盡拔堅關之兵西行與潁川侯戰道逢潁川侯一戰戴壽披靡再戰因逼成都其攻衢關舟師總兵者尚未盡知將軍潁川侯木牌書其戰勝次第順川江而放流德慶侯獲之連壘而進乘機破關搗虗而至偽京師幼主明升衘璧率文臣請降戴壽為傅將軍生擒於成都於是中國清寧論將之功傅一廖次低昂是焉
天佑我邦師出一律將忿揚揚馬嘶蹄踏盡角聲張惟我穎侯智勇難量羌人稽首壺漿道傍勞我軍行綿漢是降蠢爾戴壽率眾來當一戰披靡拒城且藏旬日困逼詣軍請降傅將功就再歌瞿塘天生廖將與傅成雙江風浩浩起我旌幢泊舟連壘直破衢關生俘偽主市肆無干遣使飛捷一刻數關天產名將兵出農間非朕有能實由天鑒有臣在南家居括蒼生而能文舉筆何難謂我採擇黼之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