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9條詞條名為鳳凰城的結果 展開
- 山西中陽鳳凰城
- 山西省大同市
-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級市
- 河北省邢台市轄縣
- 山西省地級市
- 山東省地級市
- 美利堅合眾國亞利桑那州的州府
- 遼寧省丹東市轄縣
- 南寧市的行政管理機關
- 山西省忻州市轄縣
- 韶關碧桂園·鳳凰城
- 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轄鎮
- 南寧市的別稱
- 龜駝城
- 利津鎮
- 北京鳳凰城
- 寧武傳說
- 中國煤都
- 河北唐山鳳凰城
- 江蘇省連雲港市新浦區南城鎮
- 山西文水別稱鳳凰城
- 山東高密市鳳城
- 山東臨沂鳳凰城
- 山西大同鳳凰城
- 寧夏銀川鳳凰城
- 廣東汕頭鳳凰城
- 河南長葛鳳凰城
- 南昌鳳凰城
- 獲澤
- 山東利津鳳凰城
- 廣西南寧鳳凰城
- 河北鹽山鳳凰城
- 山西運城鳳凰城
- 江蘇泰州鳳凰城
- 麻城鳳凰城
- 河北寧晉鳳凰城
- 鞍山市樓盤
- 山西寧武鳳凰城
- 山東聊城鳳凰城
- 晉源街道
- 江西撫州鳳凰城
- 鄭州鳳凰城
-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別稱
- 河南省睢縣鳳凰城
- 阿拉巴馬州城市
- 火車站名
- 黑岩網簽約作品
- 廣西扶南鳳凰城
- 德國短片
鳳凰城
山西中陽鳳凰城
中陽縣位於山西省西部,由於縣城西廓有一座鳳凰山,縣城就依託鳳凰山而建,鳳凰山猶如一隻昂頭展翅騰飛的鳳凰,逼真的形態令人讚嘆不已,故中陽縣城又稱為“鳳凰城”。
鳳凰山與鳳凰樓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陽古城全貌
明景泰元年,中陽縣適逢一位“嚴明有才,承己巳之變,創建城垣,永為保障,民至今稱之”的知縣梁杲,始建縣城城垣,也因此而流傳著兩則神奇的故事。
中陽縣城北5華里處有一個龐涓寨(至今遺址仍留),系戰國時期龐涓駐兵遺址。據說,當初確定城垣地址時,便選址於龐涓寨處。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定址木樁卻被一隻大雕叨落於現在的鳳凰山腳下。有感於此,人們認為這是神靈旨意,於是便將城垣定於今址。
還有一種說法。傳說,當初確定中陽縣城城址時,考慮到留譽村(亦說金家莊村。均屬今柳林縣管轄)地處中陽縣境的中心部位,縣址立於此地,便於管理,結果定址木樁被一隻狐狸叼於中陽的鳳凰山腳下。
傳說總歸是傳說。孰是孰非,我們現在沒必要追究其真實緣由。但中陽縣建城至今將近六百年的歷史證明,這裡“鳳翼翚城”,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真可謂神靈造化!
明景泰前,一場“己巳之變”震驚了中陽人,更震驚了明朝政府。景泰元年,新上任的知縣梁杲,首要的大事即是建築縣城城垣。於是全縣民眾齊上陣,築起了土圍城牆。不過,雖說城牆是用土圍,但該土是經過熏蒸,逐層夯實而築高的。正是由於這樣,至今裸露的遺留土城牆,雖經日晒雨淋多年,仍巋然屹立。
至今縣城唯一留下的一段城牆
中陽縣城城牆之堅固,得益於明朝時期幾位知縣的良苦用心。據史料記載,明正德六年,知縣石祥重修,並開挖兩丈深的護城壕;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一言因兵變始設敵台(防禦、嘹望台);嘉靖三十五年,知縣賈迪增修樓堞及窩鋪;明隆慶二年,知縣李卿將東、南、北三面城牆各增高五尺,幫厚八尺,在城北開鑿重壕(外護城河),寬二丈,深二丈五尺;隆慶三年,知縣吳三聘築瓮城三(主城外的小城),城門均以鐵裹。至此,一座可謂銅牆鐵壁的磚包城,威鎮黃河之濱,呂梁山腹部。
華夏民族從古至今,事事處處特別注重祝福,中陽縣城的城門、城樓、街道、橋樑等的名字祝福之意更濃。
城門名:中陽縣城因西倚鳳凰山而建,故無西門,僅設東門、南門、北門。城垣初始,東門稱“泰定”,南門“永寧”,北門“慶豐”;明隆慶三年,東門更名“賓暘”,南門“迎薰”,北門“拱極”。
城樓名:城牆上設有四座城樓,東、南兩樓因門而名,東樓稱作“賓暘”,南樓稱作“迎薰”,西樓稱作“文鳳”,北樓稱作“迎恩”。
街道名:城內開設主街道四條,東街名“禮讓”,西街名“承宣”,南街名“儒林”,北街名“孝行”。
橋樑名:城外南北護城河上各建有一座橋,南面的叫“通濟橋”,北面的叫“永濟橋”。
上述中陽縣城城門、城樓、街道、橋樑的每一個名字概括起來講,無不飽含著一種“幸福安康,吉祥如意”之意,這既是一種祝福和寄託,同時也是一種事實表白,要不怎麼能稱之為“寧鄉”呢?!(中陽縣史稱寧鄉縣長達700餘年)。
明嘉靖癸丑夏,寧鄉縣(中陽縣)新上任了一位知縣,名叫賈迪。據《寧鄉縣誌·廣惠樓記》記載,賈迪知縣在上任初始不達二年的短短時間內,
“刑政修明,大舉役理,茸我城池,浚渠增堵”,寧鄉大地此時出現了一種“戎器備除”的天下太平轉機。為了永遠銘記“以仁民為志”的這種執政理念,乙卯年,賈迪知縣在縣城北門處修建了一座“壯觀且固,桿檁飛雲,琉璃爛目,圖塑森嚴,絢彩渥浮,美矣哉”的樓閣,起名為“廣惠樓”。
此樓定名為“廣惠樓”,事出有因。原來,“廣惠樓”落成之際,賈迪知縣便“集賓於樓”。時值暑夏,烈日炎炎,眾嘉賓搖扇取涼,舉杯暢飲,共贊樓美,景更美。此時,賈迪知縣手托樓欄,眺望遠方,沉默靜思,然後指著遠方對眾嘉賓說,那些種田的農夫,採桑的農婦,都是我們的忠實之民,而我們穿官衣,吃官飯,在這裡搖扇消暑,誰為這些農夫農婦“避蔭哉”?我們要“以仁民為志”,執行“庸究實惠,省刑薄斂,春補秋助之政”。於是,便將此樓原定“后樂”之名改名為“廣惠樓”,意即“廣仁民之政也”。
“廣惠樓”大約豎立二三百年,方才塌毀。清道光年間,為了承繼“廣惠樓”,在縣城中心始建了一座街心樓;民國初年又重新進行了修建;1949年建國前夕的6月,為了紀念解放中陽縣城的死難者,將“廣惠樓”改稱為“烈士樓”,並重新進行了修葺裝幀。烈士樓雄偉壯觀,建築技藝精湛,是中陽縣城內一處最為亮麗的景觀。
中陽縣石牌坊樣式
據《寧鄉縣誌》表白,上述“志坊表非為觀美也”,“是嘗立功立言有德桑梓者也”。在華夏大地歷史上,在一座縣城為眾多才子佳人豎立牌坊的極少極少,中陽縣城可謂首屈一指。這是中陽地靈人傑的歷史見證,是華夏大地上的瑰寶。
中陽縣城東面有一座形似卧龍的山樑叫卧龍崗,“卧龍崗起伏矯健,人稱卧龍”(《汾州府志》);南面有一座形似虎頭的山峁叫虎頭山,“虎頭山諸峰環拱,二水朝宗”(《汾州府志》)。二者均系古寧鄉八景之一。龍乃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能興雲降雨的神異動物;“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巨龍久卧,造就了寧鄉大地風調雨順;老虎雄踞,使寧鄉人民更加勇敢、強悍,幸福安康。虎踞龍蟠,龍鳳呈祥,大自然的這種神奇造化,在中陽縣城展現的名副其實。
中陽縣城城垣從1450年建成,到1946年人民解放軍解放縣城前將近五百年的時間裡,經歷了數次戰爭,每次都以其難以攻克而告終。1946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中陽縣城,也還進行了三次強力攻打才得以攻克。這除了鳳凰城的堅固外,還由於有東面的卧龍崗,南面的虎頭山護衛。當然,這是在戰爭時期。而在天下太平的時期,卧龍崗、虎頭山則展現著龍蟠虎踞護鳳凰的自然景觀。
卧龍崗位於城東一里,與鳳凰山對峙。因其深秋季節,景色格外迷人,古人將卧龍崗
“東觀深秋”之美景列為寧鄉八景之一。昔人張天秩《東觀深秋》詩一首描述如下:
律應清商候應金,舉頭搖落覺秋深。
霜空一叫北來雁,月夜雙敲何處砧。
詩客悲成巫女賦,徵人怕聽楚狷吟。
涼生虛閣精神爽,讀罷秋聲理素琴。
(註:“虛閣”指昔日崗上建有的玄都清虛觀)
虎頭山位於城南二里處,也與鳳凰山對峙。因其山形酷似伏虎,且虎頭又直衝鳳凰城,每當夜幕降臨,其“虎頭橫晚”的依稀景觀也被列為寧鄉八景之一。昔人張天秩《虎頭橫晚》詩一首描述如下:
山勢崢嶸似虎頭,珠宮高架晚來幽。
孤城返照紅將斂,虛閣含煙翠欲浮。
浩景每凌銀漢落,清河長映碧峰流。
丹邱此是無勞覓,好寄吟懷豁壯眸。
(註:虎頭山又稱豸嶺山,“珠宮”、“虛閣”指昔日山上建有的豸嶺寺)
不管怎麼說,中陽縣城之堅固,還托龍山、虎山、鳳凰山之天然屏障;鳳凰城之美,更由於有龍山、虎山、鳳凰山之相互映襯。
中陽縣城東傍有一條南川河,史稱清水河,猶如一條玉帶,由南向北繞城而過,古為寧鄉八景之一,美名其曰“川淄驚風”。昔人張天秩作《川淄驚風》描述清水河如下:
水德澗涵本靜清,馮夷偶觸怒濤生。
光搖北極連天動,勢赴長河澈晝嗚。
澎湃屢驚鷗鷺夢,飛潛聊逐鳥魚情。
有時眾竅厲風止,海不揚波大愧平。
上述詩意即是說,清水河源自縣城南四十里泉子山,流經中陽,北匯三川河,轉西入黃河,常時水流平緩,清澈見底,若遇山洪暴發,便驚濤洶湧,濁浪排空,其“川淄”之勢驚人,“驚風”之感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