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山風景區
鳳鳴山風景區
鳳鳴山風景區(又稱仙姑洞)。坐落於上虞古縣城豐惠鎮東南4公里,距市區百官16.5公里,全山方圓約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聳立、狀如樓群的百樓山,為四明山北麓之餘脈,東鄰餘姚市四明湖風景區,西接“梁祝“故事 中的祝英台故里祝家莊。離山麓1公里的還珠村是東漢著名廉史孟嘗的故鄉;出鎮西南4.5公里的東溪村是春秋時期越國謀臣范蠡“出三江入五湖”的隱居地,建有陶朱廟。景區多緩坡寬谷,山體層巒疊嶂,巨石嶙峋,山泉飛濺,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周易參同契》的由來
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著作《周易參同契》的作者魏伯陽曾煉丹於此山。魏伯陽,名翱,自號雲牙子,東漢上虞
豐惠人,生卒年份不詳,正史上也無記載。據晉代葛洪所撰的《神仙傳》,魏伯陽出生於高門縉紳之家,性好道術,閑居養性,不肯仕宦,世人多不知道他的來歷。
魏伯陽晚年基本上是在此山中的一個洞穴中度過的。洞謂鳳鳴洞,後人又稱它為伯陽洞。原是由一方巨石裂隙而成的。洞頂開天,基上有條千古之藤,干粗成樹,枝葉嚴蔽,藤枝漫山,既遮洞天,又覆山脊。藤下有一股泉流,淙淙垂入洞底,激起一片珠煙,掀起陣陣霧風,不由人頓起一種荒遠、落寞之感。清代詩人褚維厚觀瀑后寫詩曰:
白日忽風雨,洞中別有天。
兩山空一隙,百道落飛泉。
怒起喧如鼓,拋空散作煙。
桃源何處覓,到此亦神仙。
魏伯陽的歷史地位
據傳,東漢末期,在道家與道教史上,曾產生過兩個劃時代的人物,一是魏伯陽,一是張道陵。
張道陵後來構成了道術傳統的世系,宋、元以後,一直成為江西龍虎山正乙派張天師的世家,與山東曲阜的孔子世家互相併陳。在中國文化史上,能夠以學術思想造成一二千年世家的系統,也就是這麼兩家,可謂是世界文化史是的一大奇迹。而魏伯陽卻代表了上古傳統文化中的隱士精神——神仙,還記得這位神仙曾經留下過一部《周易參同契》,是他在這個洞穴中反覆煉丹、反覆實踐而寫成的。這部書被世界科學界認定為“世界化學科學領域中的‘第一本這方面的著作’”,被大海彼岸的日本人尊之為聖。《周易參同契》還被選進了讀書人的課本之中,作為科學的範本來讀。
對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有幾朝幾代的人,竭盡畢生精力,從各個領域研究摸索過它,其結果都是毫無頭緒。宋代理學大儒朱熹,便自稱他的一生,對於這部書的研究,是以失敗告終的。可是他還是不甘心,為了避免陽儒暗道的嫌疑,繼而化名崆峒道士鄒訴,注過《周易參同契》。
今人周士一教授,曾於1984年應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之邀,赴英國與老外共同研究,整整花了兩個年頭,才算完成了《英譯,〈周易參同契〉》初稿本。可見外國科學界人士,對於我們的這位神仙是無上的崇敬。
魏伯陽著這部書的目的,說確切一點,是為了說明修鍊丹道的原理與方法,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為了整理自古以來的傳承,證明認為的修鍊可以升華而成神仙的傳統學術,他不動聲色地借《周易》的“理、象、數”,和周、秦、兩漢用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原理與原則的五行、干支之學,以及道家老子傳統的形上、形下的玄學遠離,一齊融會貫通,為丹道的修鍊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說明。當然,這裡所說的“完整”,僅僅是人們的有限認為。要知道,宇宙與人體關係的秘密永遠是一個無窮的課題,也是永遠不可能徹底認識它的。從根本上講,我們所謂的知識只不過是一些名詞罷了,我們所認識的那些事物,當然包括魏伯陽對宇宙、人體的參同。這些物原本就是存在著的,是人類不認識它,便就要好奇地研究它。至於這些東西本身究竟是什麼,魏伯陽與我們都是不得而知的。因此,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說白了只不過是“丹道修鍊”的原理。然而,魏伯陽早在1700年前就認識到了每個存在物不僅是神秘的,而且也是神聖的。之所以神聖,是因為每個存在物都是大自然億萬年演化的結果,蘊藏著天地之精華。宇宙學識有一個“人擇原理”,這樣來解釋人與宇宙的關係:宇宙之所以具有這樣的規律,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圖景,是因為不這樣就不可能有人來研究它,不這樣,就不可能有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和今人對《參同契》的研究……
“敲開石壁曾飛飲,煉得金丹不賣錢。”伯陽洞右石壁小竇內所刻的魏伯陽自白短句依稀可辨。從中,我們可以想見當年魏氏的煉丹,確是為了探索人體科學的奧秘。魏伯陽似乎在1700年前就洞察到了這一點,他就下決心進行了研究。
魏伯陽煉丹的傳奇故事
對於魏伯陽在此洞的煉丹歷史,葛洪的《神仙傳》中除了一些實在的記錄之外,還記錄了他和三個弟子一起
煉丹的離奇故事:
“丹成,知弟子心不盡誠,乃試之曰:‘此丹今雖成,當先試之。今試飴犬,犬即飛者,人可服之;若犬死者,則不可服也。’伯陽入山,特將一白犬自隨;又有毒丹,轉數未足,合和未至,服之暫死。故伯陽便以毒丹與白犬,食之即死。伯陽乃問弟子曰:‘作丹欲長生,而服之即死,當奈何?’獨有一弟子曰:‘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亦乃服丹,即復死。餘二弟子乃相謂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長生,今服即死,焉用此為?若不服此,自可數十年在世間活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陽及死弟子求市棺木殯具。二人去后,伯陽即起,將所服丹內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書與鄉里,寄謝二弟子。弟子見書始大懊惱。”
《周易參同契》的影響
《周易參同契》曾經影響過漢、魏的醫學、生物物理學,乃至佛學與禪學,直至後來道教的經典《黃庭經》中所謂的“上藥三品,神無炁精”等思想的產生,以及《龍虎經》等著作問世,都是由《周易參同契》蛻變而來的,無非另加上了一些宗教神秘的觀念而已。
伯陽為何要把《周易參同契》寫得如此不讓人讀懂呢?原來這並不是魏氏的故弄玄虛,只是魏氏在著這部書時沒,東漢的文運走向正處在變今而訪古的變革時期,這才導致了文章風格的異端。另外,魏氏為了想說明天地日月氣象變化的宇宙的規律,籍以證明人身生命活動的原理,是與天地宇宙變化的程序,有著共通活用的規則。因此,他全面引用了《易經》的“象數”原則和“老子”的理論,反覆論證著“月亮的盈虧與人的精神衰旺關係,太陽的出沒與人氣血的盈虛關係……”然而總因先聖古人的言辭所佔比重過大,才出現了“難以讀懂”的現象。
這裡不妨錄下已譯成白話的《周易參同契》中的幾段文字:
推演五行教,教約而不煩。舉水似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
字裡行間,都是老子的“致虛極,收靜篤”、“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的理論註解,都是進一步闡明著要以:鍛煉精神魂魄”以達到老、庄所謂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真人境界。因此,它才稱得上是一部“綜合道家科學學術與儒學哲學思想融化會聚在丹道的爐鼎之中”的著作。正是如此,全世界的化學科學家們,才視它為一部最早化學“科學”之書。
鳳鳴山風景區
鳳鳴山風景區
從鳳鳴山北麓葉家村入山,首先迎接客人的是鳳鳴景區的山門——鳳鳴坊。鳳鳴坊古樸蒼老,
鳳鳴山風景區
《鳳鳴坊》也是牌樓,為景區要點。它除了歡迎遊覽者,也預祝大家出入平安、萬事吉祥的含義。
上山後,迎面就是“鳳來亭”。鳳來亭嵌鑲在雲杉古松間,玲瓏剔透。相傳鳳凰曾負仙女在此棲息過。舊《上虞
鳳鳴山風景區
鳳來亭下,清泉汩汩,清溪之上,架一座“神龍穴”小橋,橋下溪流冬夏不竭,傳說因為有一條神龍在山裡的緣故。南宋高宗時,上虞知縣陳炳曾吟詩讚此亭橋處勝景:“巨靈怒觸不周折,驚崖飛墮空中裂。半夜霹靂倒銀河,定知下有神龍穴。”這“神龍穴”就在這亭上橋畔
鳳來亭西首的山崖之上,有幾塊奇特的巨大岩石,一塊巨石形似一匹駿馬,呈昂首奮蹄飛騰之勢,這就是“仙馬思鳳”了,也叫做馬頭石。傳說此馬曾在戰爭烽火中立過戰功,后經仙姑的點化成仙馬。亭下是“思女石”,傳說鳳鳴仙姑離家修道,她生父為尋找女兒曾在此石上不斷呼喊女兒回家,此石便成了“思女石”。這裡還有一塊“試劍石”,即明朝上虞“四諫士”之一的御史葉經,為彈劾奸臣嚴嵩,曾在此石上怒試過自己的寶劍,表示不除禍害民的奸臣不罷休的決心。
鳳鳴山風景區
山,以野果充饑,一心修鍊而成仙。後人立祠祀之,故叫仙姑洞。該洞年久而塌損,又經後人多次修復,但原形不變,呈彎曲S形。洞壁上還有八組壁畫,都是幾千年來的神話故事。進得洞里,你會感到仙氣縈心,靈火閃爍。善男信女會向仙姑娘娘訴個心愿,祈求庇佑。
鳳鳴洞外的懸石飛瀑也稱績麻槽。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上虞縣境大部分地方還淹沒在海水裡。所以原上虞縣域的北門也叫靖海門。當時鳳鳴山是露出海面的島嶼。山下一少女因父親外出經商受後母虐待,竟跑進山裡在這鳳鳴洞修行,曾在這裡績麻。她父親回家不見女兒,便撐著船四處尋找。一天在山岸上的一個山坳里,望見女
鳳鳴山風景區
在觀賞懸石飛瀑的同時,你也一定會被纏繞在洞頂巨石與石側山崖上的巨大藤蔓所吸引。這也是鳳鳴景區的一寶——千年古藤。古藤名為“常青的油麻藤”,俗稱“過山龍”。這古藤漫崖匍匐,整藤有二、三百米長,覆蓋整個山頭,終年蒼翠欲滴,遊人無不稱奇,都說可以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
觀梅亭,又稱魏公飲酒亭,相傳東漢魏伯陽從豐惠天慶觀到鳳鳴山煉丹著書的日子裡,常邀一些好友在這裡
飲酒觀梅。亭下,春天梅花盛開,一片雪白,纖細的花蕊,玉白色的花瓣,清氣 滿山野,令人心酸。明代思想家,詩人黃宗羲的詩中有“古虞十里城南路,柳綻梅開到鳳鳴”兩句,說的就是觀梅亭下春梅綻放的景色。其實,梅園之上的鳳鳴茶更具特色。由於這裡是朝北山,終年常煙霧繚繞,又是微酸性黃土壤,十分適合種好茶。鳳鳴山茶色、香、味俱佳,也曾被黃宗羲作詩讚譽。如果用鳳鳴清泉泡鳳鳴山茶,真是色清味香,回味無窮。這裡的有機茶生產,已被上虞市科委列為開發項目
魏伯陽煉丹遺址在鳳鳴洞近側。瀑布下一泓清泉,修竹扶風,清溪傳響。這裡是鳳鳴山景區極具文化品位的
歷史遺產。石壁上“煉丹”兩個大字為當代著名書法家姜東舒所題。據史記載,東漢中葉,出身縉之家的豐惠人魏伯陽,名篤,字恪齋,號雲牙子,道號伯陽。世襲簪裙,惟公不仕,修真養志,通貫詩律,文學贍博,性好道術,是民間傳說中的上虞“三仙六奇人”之一。他的成年時代大約在東漢順、恆兩帝的公元126至167年間。他曾游長白山,遇到一道行高深的真人,傳授他煉丹秘訣。回鄉后,他養性修真,在繼承古“龍虎經”煉丹基礎上,反覆實踐,終於達到當時煉術的頂峰。他借《周易》爻象論述,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論參照會同而契合為一。撰《周易參同契》。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著作。被後世尊為“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也因此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美、英、蘇等國的教科書和百科全書都有提到。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稱它是“全球第一本這方面的書籍”。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指出:“《周易參同契》是第一本中國古化學著作,這是中華古代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也是對世界化學科學的極大貢獻。”
鳳鳴山風景區
據說魏伯陽著書後,先後傳授給兩個人,通過他們的傳播,《參同契》便開始流傳於世。至今,對此書研究註釋者已多達50多家。道文化成了鳳鳴山的特色。《道德經》等把“上虞四明山”列為道教第九洞天,名“丹山赤水天”,“丹山赤水”即出於鳳鳴山紅色火成岩陡壁及瀑布。魏伯陽的煉丹遺址鳳鳴山,晴山滿地秀,陰雨滿山雲,集名山之秀、之靈,空氣中負氧離子多,氣場奇特,成為氣功界、人體科學研究者追源謁祖的地方,也是人們群眾了解古代道文化,領略人間仙景之美
鳳鳴真人祠,也稱“靈惠廟”,始建於二千年前,就是“後人立祠祈之”的祠。傳說東漢曹盱曾到鳳鳴祠求子,得
鳳鳴山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