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米蕨屬

碎米蕨屬

碎米蕨屬(Cheilosoria Trev.),中小中生植物。約有10種,通常為中生植物,分佈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少數達大洋洲美洲。中國現有7種。

植物形態


碎米蕨屬
碎米蕨屬
根狀莖短而直立或少有斜升,具管狀中柱,被棕色至栗黑色(有時具棕色狹邊)、披針形的全緣鱗片。葉簇生、高30厘米左右;葉柄栗色至栗黑色,有光澤,通常腹面有1條平闊(少有狹的)縱溝,幼時基部以上疏被鱗片,后變光滑;葉片小,披針形至長圓披針形,或卵狀五角形,二至三回羽狀細裂,向基部漸變狹,或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狀披針形,其基部下側小羽片特長;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小,邊緣全緣或具圓齒。葉脈分離,在裂片上單一或分叉。葉草質,通常無毛或有短節狀毛或腺毛。孢子囊群小,圓形,生小脈頂端,成熟時往往匯合;囊群蓋由多少變質的葉邊反折而成,通常斷裂或多少連續,腎形(罕線形),邊緣多少嚙蝕狀或有鋸齒,或有睫毛。孢子球狀四面型,不透明,周壁有顆粒狀或擬網狀紋飾,罕具褶皺。染色體x==29,30,56,58,60.
模式種:C. allosuroides Trev.產墨西哥。

種類介紹


碎米蕨屬
碎米蕨屬
1.Cheilosoria feagilis脆葉碎米蕨。產雲南南部(易武)和東南部(蒙自)。生石灰岩上,海拔1000米。也分佈於緬甸毛淡棉)及馬來西亞。少見。
2.Cheilosoria chusana毛軸碎米蕨。產河南(西峽)、甘肅(文縣)、陝西(平利寧強略陽)、江蘇、浙江(舟山龍泉壽昌平陽景寧青田奉化)、安徽(藍田)、江西(豐城萍鄉廬山永修安遠、伊山、奉新)、湖南(龍山慈利、新寧、衡山、長沙、武崗)、湖北(鶴蜂、興山宜昌)、四川(城口、酉陽、雅安峨眉山縉雲山梓潼、屏山、平武)、貴州(安龍、冊亨、印江、平壩、三合)、廣西(桂林宜山百色、龍勝、武鳴),生路邊、林下或溪邊石縫,海拔120-830米。也分佈於越南、菲律賓、日本。
3.Cheilosoria mysurensis碎米蕨。產廣東(大埔)、海南、福建(廈門南靖)、台灣(烏來)。生灌叢或溪旁石上。也分佈越南、印度、斯里蘭卡及其他亞熱帶地區。
4.Cheilosoria belangeri疏羽碎米蕨。我國僅產於海南(昌江,七叉嶺),生平原潮濕壤土,常見。也分佈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南南部、柬埔寨、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我國海南島為本種地理分佈的北界。
5.Cheilosoria insignis厚葉碎米蕨。產陝西(佛坪)、甘肅(徽縣)、四川西北部(綽斯甲)、西藏(易貢、米林加查)。生岩石下陰處,海拔2750-3300米。
6.Cheilosoria hancockii大理碎米蕨。產甘肅(文縣)、四川(西昌會理雅江)、西藏(察隅)、雲南(昆明、麗江、蒙自、鶴慶澄江大理大姚貢山哈巴雪山雞足山)。生雜木林下石上,海拔1400-3000米。
7.Cheilosoria tenuifolia 薄葉碎米蕨。產廣東(汕頭恩平、羅浮山、廣州及東南沿海島嶼)、海南、廣西(橫縣、百色、南寧)、雲南(鎮康河口麻栗坡)、湖南南部、江西(安遠、大余會昌)、福建(福州、永春、武夷山)。生溪旁、田邊或林下石上,海拔50-1000米。也廣佈於熱帶亞洲其他各地,以及波利尼西亞、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等地。